闽南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_闽菜的特点

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_闽菜的特点

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_闽菜的特点闽南菜讲究根据本地特殊的天然资源、结合时令的变化,制作菜品,讲究“应季”,按季节物产烹制色香、味、形俱全的好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闽菜是福建菜的简称,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

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

它是中国烹饪主要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

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

闽菜的特点闽菜的风格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

由于福建的地理形势倚山傍海,北部多山,南部面海。

苍茫的山区,盛产菇、笋、银耳、莲子和石鳞、河鳗、甲鱼等山珍野味;漫长的浅海滩涂,鱼、虾、蚌、鲟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

平原丘陵地带则稻米、蔗糖、蔬菜、水果誉满中外。

山海赐给的神品,给闽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也造就了几代名厨和广大从事烹饪的劳动者,他们以擅长制作海鲜原料,并蒸、氽、炒、煨、爆、炸等方面独具特色。

全国最佳厨师强木根、强曲曲"双强"兄弟,使闽菜的烹饪技艺跃上一个新台阶,使古老朴实的传统闽菜,发挥了新的活力。

二、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

闽菜注重刀工,有"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加荔"之美称。

而且一切刀均围绕着"味"下功夫,使原料通过刀工的技法,更体现出原料的本味和质地。

它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提倡原料的自然美并达到滋味沁深融透,成型自然大方、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

"雀巢香螺片"就是典型的一菜,它通过刀工处理和恰当的火候使菜肴犹如盛开的牡丹花,让人赏心悦目又脆嫩可口。

三、汤菜考究,变化无穷。

闽菜重视汤菜,与多烹制海鲜和传统食俗有关。

闽厨长期以来把烹饪和确保原料质鲜、味纯、滋补联系起来,从长期积累的经验认为,最能保持原料本质和原味的当属汤菜,故汤菜多而考究。

闽南饮食文化PPT课件

闽南饮食文化PPT课件
第26页/共31页
• 在一些地方,人们饮酒时,还不忘劳苦的耕牛。农忙或节庆时,为耕牛进糍耙,灌米酒,以滋补牛身。永 泰人平素劳作后喝米酒称“打辛苦”,春耕大忙时给牛灌酒,也含有为牛“打辛苦”之意。漳州百花村, 节庆时,村民要给水牛喂糯米酒,还要把盛开的水仙挂在牛犄角上以贺节喜。这种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 场景,可称福建酒俗中的奇观。
第2页/共31页
闽菜的特点
• 1.刀工严谨,入趣菜中。
第3页/共31页
• 2.汤料讲究原汁原味,保证菜的味道和质量 第4页/共31页
• 3.闽菜的调味比较独特。 第5页/共31页
醋熘鱼
第6页/共31页
• 煎糟鳗鱼 第7页/共31页
4.烹调讲究火候,做到色香味形俱 佳
第8页/共31页
三、民间传统特色食品
第1页/共31页
二、闽菜
•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厦门菜为底部。厦门 菜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其烹调特点是:汤菜要清,味道 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 熘、焖、炸、炖为特色。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路菜组成。福州菜路流行于闽东、 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 三角,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极富乡土气息。闽菜的 风味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11.芋泥
第19页/共31页
12.糯米大肠
第20页/共31页
13.豆糍
第21页/共31页
14.面粉茶
第22页/共31页
15.韭菜盒
第23页/共31页
16.鸡仔胎
第24页/共31页
四、饮酒习俗
• 福建各地,每遇喜庆或宾客临门,主人总要沽酒庆迎,闽北古谚有“无客不提壶”(清·嘉庆《南平县志》卷 8《风俗》)的说法。现时各地仍有“吃酒不讲饮”的流俗,意即饮酒必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亦可杯 酒言消”(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小吃的特点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

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

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

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

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

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

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小吃的品类和含义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

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

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

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

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

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

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

闽南美食文化(最新整理)

闽南美食文化(最新整理)
闽南美食-肉粽
肉粽是闽南的传统风味小吃,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 以独有的风味,亨誉海内外。端午节吃肉粽、赛龙舟是闽南传统的风俗。 历史: 籍贯:泉州 年龄:1000 余年 关键人物:陆游 掌故:中国人吃粽子由来已久,最普遍的说法是根据晋人刘义庆写的“世说新 语”,说是为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投江,祭以五角丝角条后演化为粽子。也有说唐明 皇爱杨贵妃,为玉环与梨园弟子用小弓箭射粽,谁射中就赐谁。 其实,粽子早最称为角黍(箬叶包小米成方或有角状)出现于东汉,传说与关 羽有涉。据说关羽本不姓关,是司隶校尉部何东郡县下冯村人。传说他前世是盐
五香”,从此享誉中华,风靡海内外。
D5 ?" r2
闽南美食-沙茶面
历史: 沙茶始源于印尼,也有来自马来西亚一说。沙茶原本应读作“沙嗲”,到了饮茶成 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这“茶”是厦门方言的“茶”,与普通话的“嗲” 谐音,随着沙茶名声的远扬,沙茶便成了眼下普通话读音的“沙茶”了。 沙茶面的妙处,是在汤头。小厨坊采用新鲜的猪大骨、整只鸡及鱼头等熬成鲜 美醇厚的高汤;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选用上等的虾头,经拌盐腌制两个月以上,再 磨细,将虾酱、蒜头酱按先后顺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却后加入五香粉、咖哩粉、 辣椒粉、芝麻等制成。故小厨坊的汤头甜辣可口,风味独特。 沙茶面的做法看似很简单,面条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 口味加入猪肝、猪腰、鸭腱、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 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池草龙,因救解州县旱情,溢内陆湖水抗旱,但得罪了玉帝被判斩刑。在受刑前, 他托盐池常与他下棋的寺庙主持帮他转世。主持依嘱盛湖中血水,百日后化为小 男孩,送至下冯交龙家抚养成人。后来为了逃避仇家的追捕,关羽逃到潼关前的 一个破庙里。为了救关羽,黎山请注意文明用词化身为村妇,教他以角黍干粮并 加香油以贿赂守军。黎山请注意文明用词还在关羽脸上栽了五绺须,让他用黄河 水洗脸。于是关羽变成了个红面有美髯的汉子。守军吃了香烂的角黍果然放行。 但追兵很快就到了,化了装的关羽也没有来得及脱身,在被问话时,慌乱中,关 羽指关为姓,从此便自称关羽,角黍也成为粽子的粗胚。泉州的粽子形成则是在 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 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 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 小吃。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饮食文化

闽南饮食文化

❤主辅料:新鲜海土笋,精盐,香醋,酱油,蒜泥,姜丝。 ❤营养元素:土笋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当你喉咙
疼痛时,吃了它立即止痛,胜似灵丹妙药。它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是人们在 大热天十分喜爱的小吃。
❤文化内涵:象征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起源:传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有一位水手在古城爱上一位当地酋长
豆腐衣,油炸葱花,鸡蛋,葱白,精盐,味精,白糖, 芫荽、酸萝卜、辣椒酱,五香粉,花生油。
❤营养元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元素。 ❤文化内涵:象征家庭和谐。
❤起源: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
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 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 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 猪骨头和鱼剌,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 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 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 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
❤主辅料:糯米、 洋葱、 猪肋条肉(五花肉)、 盐、姜、大葱、酱油、
料酒、色拉油、 白砂糖
❤营养元素: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
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
❤文化内涵:象征爱国情感。
❤起源: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
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迷信的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快马传 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 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 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 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救出。 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 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 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如 此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 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 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 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 “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 美味。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饮食文化

闽南菜
●闽南民俗风情
春节
惠பைடு நூலகம்女
妈祖
闽 南 定 义:
• 顾名思义,是福建省的南部地区。而狭义 上的闽南仅仅是指厦门、泉州和漳州。
饮 食 文 化
众所周知,在闽南地区作为饮食 结构的补充,饮料在日常生活中 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是 茶和酒。向来有“早茶晚酒”之 说,而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 铁观音,就产于闽南泉州安溪。

惠 安 女 特 点


• 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父母 唤她为默娘,人们尊称为林默娘。长大后, 她立志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生长在 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 水性。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 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 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 已任。
•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 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 “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 曾有“百病之药”的美誉。
• 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 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汤色黄亮清 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 时间应稍延长。白茶味温性凉,常作为药用。
蚵仔煎
• 民间传闻 西元1661 年时,荷军占领台南 时,郑成功意欲收复 失土,荷军把米粮全 部藏匿起,郑军在缺 粮之馀急中生智,索 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 产蚵仔、番薯粉混合 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 想不到竟流传后世, 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芋包
• 芋包的主料槟榔芋质地, 既绵绵松软,又浓香可 口,作为芋包的皮, 《滇南本草》中认为它 “治中气不足,久服补 肝肾,添精益髓”。现 代《食物中药与便方》 介绍它“有益脾胃,调 中气。”如是,自古至 今,芋头是食疗兼优的 好食品,芋包是脍炙人 口的名小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人喝米酒,称“吃酒”,往往喜欢将酒置壶 中在沸水或热水中温热,尤其在冬季温酒祛寒, 添人酒兴。各地均有在酒桌上“劝酒”习俗,饮 乐时好猜拳行令,以增强气氛。酒令行猜与全国 各地相仿,以数字令为多,再配以方言和地方小 调,更见情趣。山区人喜为客人斟满酒,口称 “满上”,表示敬酒者诚心诚意,饮者也须尽心 尽意。而闽南一带则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说, 即喝酒时只倒八分,留有余地。与人干杯,不能 “留空”必须见底。否则将被视为失礼。

在一些地方,人们饮酒时,还不忘劳苦的 耕牛。农忙或节庆时,为耕牛进糍耙,灌 米酒,以滋补牛身。永泰人平素劳作后喝 米酒称“打辛苦”,春耕大忙时给牛灌酒, 也含有为牛“打辛苦”之意。漳州百花村, 节庆时,村民要给水牛喂糯米酒,还要把 盛开的水仙挂在牛犄角上以贺节喜。这种 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场景,可称福建酒 俗中的奇观。
七、饮食礼仪
1.七分茶,八分酒 2.餐桌上的礼仪 3.做客就餐的饭桌礼仪

展示:
——之研究性学习
一、福建饮食文化历史变迁
1.汉代以前以“广谱产食”为特征的土著原 民的饮食文化。 2.汉唐以来汉食文化的强势入侵及闽南饮食 文化社会分层的形成和发展。 3.宋元明清时期闽南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与 海菜为基调以多元化为特征的闽南饮食文 化的形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闽菜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厦门菜 为底部。厦门菜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其烹 调特点是: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 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熘、焖、 炸、炖为特色。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路菜组成。福州菜路 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 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三角,闽西菜则盛行 于闽西客家地区,极富乡土气息。闽菜的风味特 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11.芋泥
12.糯米大肠
13.豆糍
14.面粉茶
15.韭菜盒
16.鸡仔胎
四、饮酒习俗

福建各地,每遇喜庆或宾客临门,主人总 要沽酒庆迎,闽北古谚有“无客不提 壶”(清· 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的 说法。现时各地仍有“吃酒不讲饮”的流 俗,意即饮酒必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 亦可杯酒言消”(清· 道光《厦门志》卷15 《风俗记》)。

六、水果食俗



福建所产瓜果品种甚多,其中柑桔、柚子、龙眼、 荔枝、香蕉、菠萝,号称“闽南六大名果”。 省内另一果类珍品为“芦柑”,产于长泰、漳州一 带,是闽南人春节必备年货。节时互赠芦柑,寓有 祝贺新禧、合欢团圆之意。 闽南还出产个小品佳的“柚柑”,俗称“余甘”, 泉州、晋江、惠安一带犹多。 在闽南一些乡镇村坊,每当春节将临,长辈们就到 蔗园中与人们一起辞旧迎新,祝孩子们“过年过节, 节节长高。”遇节日办喜事,主人端出请客的四盘 果品,有瓜子、香蕉、桔子和切成节段的甘蔗。
五、品饮茶习俗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 福建既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 钟。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 闽南“茶道”除“饮”之外,还很讲究 “品”,品茶时要眼、鼻、口并用,色、香、 味同辨。 闽南人还有饮早茶之习。同安俗云:“清早 一杯茶,赛过吃鱼虾。早上茶一杯,胜似吃 雄鸡。”
闽菜的特点

1.刀工严谨,入趣菜中。

2.汤料讲究原汁原味,保证菜的味道和质量

3.闽菜的调味比较独特。
醋熘鱼

煎糟鳗鱼
4.烹调讲究火候,做到色香味形俱佳
三、民间传统特色食品

1.海蛎煎
2.土笋冻
3.手抓面
4.卤面
5.深沪水丸
6.崇武鱼卷
7.五香卷
8.榜舍龟
9.嫩饼
10.白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