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北方话可能是“假的”,闽南话才是古汉语活化石,真相在此!
闽南语是和古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种...

闽南语是和古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种...从古至今,语言交流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但没有能够消除方言的差异性。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普通话是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方言。
如果穿越到清朝,用现代普通话与古人对话,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沟通障碍。
但是如果穿越到更早的年代,比如唐宋时期,那古人说话你就完全听不懂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语法特征的原因。
在上千年的王朝更迭和民族融合之下,古汉语随之演变,随着近代的文字改革,古汉语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真正消亡。
如今,不少地区的口语发音里仍然保留有古汉语的特点,特别是闽南地区。
水上古埭美闽南小周庄闽南指的是福建中南部。
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立闽中郡,闽中郡群山环绕,中间有着百越杂居,并不属于秦朝中央直接管辖。
这就间接导致闽南地区成为战乱时期中原汉人的避难场所。
闽南地区是秦始皇唯一放弃的领土。
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汉人第一次南迁入闽,到隋唐时期,汉人再一次迁入福建。
他们带了中原地区的方言,形成了闽南语。
闽南语的声母有19个音,与古音十九纽契合。
在语序上,闽南语多宾语前置,多省略介词,比如“汝水伊(你比他漂亮)”。
闽南语主语后通常不加连接词,比如普通话说的“你是我儿子”,在闽南语中就是“汝,我仔”,除此之外,闽南语常用的词语中不乏古汉语的色彩,比如筷子被称作是“箸”。
在习惯风俗上,闽南地区保留了战国时期的中原风俗——舅权。
舅舅在家中的地位特殊。
闽南语是和古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种方言,它被称作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发射时,闽南语被录制在镀金唱片中带入太空。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创,欢迎关注,带您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十大难懂方言千年凉茶

中国十大难懂方言/千年凉茶作者: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3年第06期中国十大难懂方言文/笑笑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你都能听到新鲜奇特的方言,这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的有趣现象。
中国有超过80种方言,还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方言。
我们根据方言的难懂程度,选出了以下十大最难听懂的方言,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话———温州话有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
”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各部队之间联系时,出于保密需要,经常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
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难懂指数10,上口指数1。
广东话广东话现在流传甚广,很多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广东话。
广东话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广东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东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的,有些广东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
这足以说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大,而且广东人很善于保护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方言。
难懂指数9.5,上口指数3。
闽南话闽南话的适用范围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越过省界和国界。
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流行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即使在福建生活一辈子,也可能听不懂闽南话,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种方言。
难懂指数9,上口指数3。
苏州话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
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
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
同属吴方言的其他几种方言,都不如苏州话温软。
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软”的特点。
粤语和闽语才是真正的汉语

粤语和闽语才是真正的汉语普通话的历史迄今不过400年,有的语言学家说它是满族式汉语。
直到今天,英语仍称普通话为mandarin。
这个词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mandarin(普通话) = man(满)+ darin(大人),即满大人讲的汉语。
台湾的方言是闽南话,闽南话的前身则是古代中原的河洛(黄河、洛水一带)话,再往前推就是西周王室的官方语言——雅言了。
古代“雅”“夏”二字互为通假,“雅”言就是“夏”言,即华夏之言,乃汉人语言之正朔。
现在的粤语和闽语虽然也含有少量古代当地原住民族的语言成分,但当时的中原汉语无疑是其绝对的主体来源。
据说最早的粤语是2100年前秦朝时河北的一支军队带去的。
最早的闽南语是1800年前汉朝时中州河洛一带的南下军队带去的。
客家人从湖北迁至南方各省时,正值宋朝即将灭亡之际,迄今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公元300年前后的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北方汉人为避战祸,纷纷举家南下,来到了福建闽江流域。
他们带来的中原汉语就是今天福州话的雏形。
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语言,加拿大和美国的第三大语言。
全球粤语使用人口约为6700万至1.3亿,分布十分广泛。
粤语用“系”而不用“是”来表示正面答复。
“系”字常见于明清小说里,其粤语发音为hai,与日本人做正面答复时的“哈咿”(はい)颇为近似。
《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作品里的不少用词,仍常见于现代粤语中。
句未助词“忌”(现代粤语写为“嘅”字)就是一个例子。
《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里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此其一。
粤语里的“阴骘”这个词(常被写为“阴质”),语出《尚书》:“惟天阴骘下民”,指埋没良心,伤天害理。
此其二。
在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的意思都等同“终于”或“给予”。
此其三。
古代常用的货币称“文钱”,粤语保留了其中“文”字的用法,但常被异写为“蚊”。
此其四。
“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一句里的“寻”字,意思是“不久前”。
“南腔北调”:哪种才是古汉语正统

“南腔北调”:哪种才是古汉语正统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28期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带翻译。
在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再远一些,少数民族有他们独特的语言,这些语言有时听着比外语更奇怪。
然而方言体现的正是不同的民俗个性,以及那份独有的人间烟火气息。
吴语的整齐八声调为古汉语正统嫡传中国地域广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的方言众多。
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一、北方官话。
习惯上称为“官话”。
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
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
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软语”,以上海话为代表。
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地区、浙江省大部分,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
三、湘方言。
又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北方言。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
普通参考资料话绝非满式汉语 粤语及客家话绝非古汉语活化石

普通话绝非满式汉语粤语及客家话绝非古汉语活化石在网上可以看到有些文章在鼓吹普通话是“满式汉语”,其中有一篇题为《普通话是北京话吗?》,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从过去到现在,似乎是颇有点论据,可惜仔细看去,却没有什么可以站得住脚的。
不过,既然有这样唬人的文章存在,不得不予以辨明。
其中心意思可以归纳为:普通话是满清时的官话,所以必然受到满语在语音上的影响,是一种蹩脚的汉语。
怎么个蹩脚法呢?一是满人学汉语时丢掉了入声,二是在汉语中增加了zh, ch, sh, ri 卷舌音。
这都是随便捏出来的,是站不住的。
先谈和入声字有关的问题。
汉语中的入声实质上就是以-k,-t,-p嘴形运动为结尾的字。
满语中有以辅音字母结尾的音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在他们学汉语时,很可能不习惯这种发音;如果有,在学入声发音时,可能未必准确,但绝不会发不出来,至少应该比现代北方人学入声更易入门和更习惯。
老夫不懂满语,只好查找,在网上找到《满语单词学习》,看其中单词,其中确有不少以辅音为音节结尾的字,随便举几个例子:sikse / 昨天labdu / 多sembi / 说如果网友有兴趣,可以上网查询。
不知道满语发音时上述的“k、b、m”是否发音很短促,但可以推论,绝不可拖长音,否则就会和有元音的音节相混。
如果满人学汉语学的不好,带来了满语的影响,正应该在他们学到的汉语中,出现一些像满语那样以辅音结尾的音节才对,或把一些本有元音的音节发的好象只有辅音一般,例如把三音节的“独木桥”读成两音节的“独m桥”,吞掉一个元音(陈佩斯的卖羊肉串小品中,装维吾尔族人说话,就有这类发音),而不应该把本来应该发出的辅音结尾丢掉。
而维吾尔语正是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同属阿尔泰语系,跟满语发音机理接近的蒙古语中,大多数辅音都可以处在音节尾,所以,依同样推论,入声的消失也不应归于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
认为满族人学不好汉语而使入声消亡有一大逻辑矛盾,这就是在北方汉语方言区(晋语除外)中入声皆已消失,怎么能想象满族的贵族们去劝说陕甘高原、云贵山区以及中原的穷乡僻壤的人们放弃入声发音的!北方汉语入声的退化是早在九百几一千多年以前的时间中逐渐发生的,和满族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方言存废:一场未竟之辩作者:毛 翰

方言存废:一场未竟之辩作者:毛翰方言存废:一场未竟之辩作者:毛翰2008年10月19日,周末,晚上七点,我供职的华侨大学文学院举办的大学生辩论赛的冠亚军决赛,要我做评委。
本来,这个时间我有课,已经谢绝了评委之约,但组织此次辩论赛的文学院副院长许总教授下午五点打电话来,执意要我参加,说是已经安排我跟王建设院长做最后的点评。
我推辞不过,达成妥协,我的课只上一节,然后过来。
许总教授的这个安排有点“用心险恶”,因为王建设院长是语言学家,闽南方言研究专家,主编过《闽南方言大辞典》,方言是他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方式,而我几年前对于保护方言的话题偶有所感,写过《保护方言为哪般》及《关于方言的消亡与保护答记者问》两篇东西,反对保护方言,今晚决赛的辩题恰恰是关于方言的,正方论点“闽南方言应该得到保护”,反方论点“闽南方言不应得到保护”,要我们在学生论辩之后同台点评,无疑是希望看到我们两人就同一辩题再起争端,单挑对决。
弄不好,在我砸了他的饭碗之前,他可能先砸了我的饭碗。
我得温习一下旧文,想想晚上说什么,上网搜索“毛翰方言保护”,结果发现,我的两篇东西在互联网上到处被人转贴,其中在福建和广东的方言论坛被人臭骂。
在福建被骂,我已领教过了。
三年前在厦门召开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听一位学者发言,说台湾陈水扁之流妄图通过台语教育,实行文化台独,另一位发言,说菲律宾华人坚持说闽南话,赞许其文化坚守,我便插话,为什么同一个闽南话,在台湾就是台独,到菲律宾就是坚守,对闽南方言有所失敬,结果立即遭到围攻,让我不得不舌战群儒,包括刘登翰和朱双一等闽南文化鸿儒。
那次会议的纪要这样写道:“毛翰教授的《保护方言为哪般》提出消除方言、推广普通话的主张引起了热烈争论……一度把研讨会推向高潮。
”〔1〕辩论赛如期举行,我进场时,前一场的辩论结束,关于“闽南方言应不应该受到保护”的决赛开始。
正方的四位辩手以一首用闽南话朗诵的“床前明月光”开始,一人一句,有点儿先声夺人。
闽南方言是“中原古汉语”?事实可没有那么简单

闽南方言是“中原古汉语”?事实可没有那么简单力匕闽南方言是“中原古汉语”?事实可没有那么简单耶律楚材 | 文阝勹廴匚厶前言在网上搜索“闽南话”三个字,不出意外的话,你很大概率会搜索到这种内容:你会看到很多资料把闽南话的来源指向“黄河、洛水”流域,或者更粗暴地,把古时候客家人对闽语不太友好的称呼“holo”附会为“河洛”,称闽南话为“河洛话”的。
按照常识,中华民族和汉语的发源地确实在黄河流域,但如果是闽南话直接来源于黄河流域,那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语言学界如今普遍认为,包括闽南话、闽东话、闽北话等在内整个闽语,都来源于魏晋南北朝的江东方言,也就是“古吴语”,和如今浙江、上海、江苏南部的吴语(我们一般说的“吴侬软语“、上海话、苏州话就是吴语)有共同的来源(共同吴闽语在吴语各方言点存留的情况有差别,我们会另行讨论)。
要探讨闽南话的来源就不能不把闽南话放在整个闽方言里面来探讨,闽方言是一个整体,有共同的来源。
闽南话只是闽方言的一个分支,要探讨闽南话的来源就必须探讨整个闽方言的来源。
为什么说闽方言来源于古代的“吴语”呢?01词汇的证据闽语和吴语有不少共同的词,别的方言里头不存在或者极其罕见,更有一些被今人认定的闽语的特征词如“侬”(人)、“冥”(夜晚)可在南北朝时期的吴语语料和现在的一些吴语方言里头找到;甚至还有一些古代人指明了是当时的“吴语”的词,现在是闽语的常用词。
下面举几个例子。
“侬”,人也。
沿海闽语普遍呼人为侬。
泉州[laŋ],福州[nœyŋ],莆田[naŋ]。
今吴语嵊州话、江山话、广丰话等方言亦呼人曰“侬”。
南北朝的吴歌中也有相应用例。
稀,《尔雅》:“豕,子猪。
”郭注:“今亦日彘,江东呼稀。
”江东的位置就是今天的江浙沪一带。
今闽北、闽中均呼猪为“稀”,建瓯音[k‘y],永安音[k‘yi]。
(李如龙,2002)冥,闽语普遍呼“夜“为”冥“。
泉州[m ĩ],福州[maŋ],莆田[mã̃]。
闽南语是正宗的汉语

泉州方言把“客人”读成“人客”[音:Lang3(第3声) kei4(短促第4声)]:唐杜甫《感怀》:“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床铺”读成“眠床”(音:Mian3 ceng2):唐李延寿《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皆是蹙柏。”
“不要”简读一个字“泯”(音:Mian1):“相逢一笑泯忧愁。”例子太多,不详细说了。
3、闽南语的分布:
闽南语其实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在闽南地区才通行,其实的它的分布是很广的:
北:在浙江省东南部,大概在浙江省瑞安市以南到浙江省与福建省交界一带,也有讲闽南语的地区。
中:福建省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广东省的潮州市、汕头市一直到汕尾市一带通用闽南语。
东: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都讲闽南语,因此闽南语在台湾省被称为台语。
当然,无论是那一种方言,历经千百年的发展,都与古汉语有很大差别了,现在再比出个谁更“正宗”已无太大的意义。但是,好好的一门汉语方言走向灭绝,却实在是一件让全国所有汉人心痛的事。
我这里说的“灭绝”,绝非耸人听闻,现在在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大力”执行下,一些北方人蔑称闽南语为“蛮语”,部分闽南人也妄自菲薄地称闽南语为“地瓜话”,许多闽南人以说闽南话为“耻”,觉得只有讲标准的普通话才显得“素质高”,一些学校甚至禁止学生在校内讲闽南话,幼儿园的老师只教普通话,许多上幼儿园的小孩不懂得讲闽南话,甚至于听不懂,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在平时讲话时,对一些事物的表达也经常忘记闽南语的发音,而不得不用普通话表达。照此下去,闽南语恐怕再过一两代人之后,就要灭绝了。这实在让做为闽南人的我深感痛心。
因为闽南地区多为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不是很方便,闽南语比较少受到外民族语言的冲击,所以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发音。因此,我才认为闽南语是比普通话更正宗的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行北方话可能是“假的”,闽南话才是古汉语活化石,真相在此!闽南方言是中国汉语的一个较大的方言,俗称'闽南话'或'闽南语'。
它的前身乃是中古时期,中华民族中原地区的主要语言。
即公元4四世纪时,河洛地区中州的通用语。
此后,由于战争原因,原中州人南迁福建闽南地区。
因而,把中州正统的语言、音乐、戏曲、科技、文化等,统统带入福建南部,而定植于此。
原中州语言,则因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从正统的全民语言,退居为地方语,即而成为闽南地区的语言。
粗略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在5000到7000万之间,由于它代表了原全民语言的衍变,其历史传承悠久,词汇内涵丰富、音韵声腔优美,并且使用人口已超过联合国四大语言之一的法语,因而研究者不能仅以方言视之。
了解闽南文化,须从闽南语的发展认知开始。
一、闽南古代原住民由来据《周礼》载:'职方氏所掌,东南有七闻。
降至春秋,勾践王越,,闽属焉。
'另据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再贡》称:'(闽地)淮海惟扬州,晋江滨海,属扬州'。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再贡》所以,在春秋时代,福建属于勾践之越国,故古人也称闽越。
据悉,古代闽越人有断发文身、凿齿穿耳之俗,旧社会闽南已婚妇女还有镶金牙之风俗。
此古俗之遗传,今已少见。
至于穿耳之俗,则流传至今,不衰反盛。
由于福建古代称为'闽',这一简称传行至今。
文化地理意义上,福建分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大段,此外又有闽东北、闽西北、闽东南、闽西南之'四分法'。
现代福建地图由于讲闽南话的人,比较集中在福建南部,当地约定俗成,便把多数闽南人使用的语言称为'闽南语'。
同时,为与全国通用的普通语区别,又称之为'闽南话',把这个地区的文化称为'闽南文化'。
上引《周礼》,早在周朝之时,福建已被冠上'闽'的称号。
据汉代语言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文》解释:'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
许慎所说的'蛇种' ,若从闽字之'从虫门声'和抉胸舞者头上之'草索蛇',两个角度组合,可说明古闽越人之图腾崇拜物是蛇。
“闽”字的由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孟子·腾文公上》有云:'今者南蛮嚼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这是孟子听到楚人许行说话时的怪声怪调,并且难懂而发的议论。
这其中,当然包含上古春秋时代中原对长江流城以南的荆、楚、闽、浙、琼、粤等开发较迟、文化相对落后的南方人的蔑视和蔑称——南蛮、蛮子语言'蛮'语。
中原这些大学问家,对南中国的语言文化,除了带有蔑视的批评为'南蛮嚼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外,至今尚没有发现南中国文化语言有更明确更具学术价值的文字记载!孟子当年批评的是南方人所讲的方音难懂。
可是方音是极难改变的,譬如山东一些地方的方音和广东的方音有吱吱的尖音,江浙人有严重的磨擦音等,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此乃地方文化特征之一,所以,应作特点诠释,不应作缺点对待。
故今日讨论的闽南语言,只能是经过近两千年来华越两族长期溶合以后的闽南语,而这种融合有其漫长的过程。
二、秦汉到两晋:中原移民带来中州语言福建原为荒蛮之地,最早居住着古闽越人,他们的开化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原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一情况,也为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人所知,其证据是周朝的《周礼·夏官》的《职方氏》所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据此,早在周朝时代,七闽之地已被中央王朝的官书正式记录在典籍中,此后语言学者孙冶让更进一步地说明:'闽,即今福建,在周为南蛮之别也'。
这也就是说,早在周朝之时,原来把长江以南地区概称为'南蛮' ,而福建作为'七闽'之地,特别从'南蛮'的总称呼中挑了出来,可见周王朝特别对滨海之区的'七闽'有更深的印象。
但尽管如此,先秦古典书籍中,更无关于'闽'地的新资料发现。
南夷之地直到'六王毕,四海一'的秦朝,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又平定江南各地,并征服百越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七闽之地率先建立了'闽中郡'以辖之。
从此以后,'闽'这个荒蛮之地,始由中央政权派员进行直接管辖。
当年,既设置郡治,自必派出一批中原官吏,南来闽地进行治理,而这也是中原汉人公开入闽之始。
事实上,福建虽比中原开发较迟,但气候温暖,特别是闽南一带,四季总如春,终年不见雪。
这种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逐渐吸引了大批中原北方人,南来福建开拓定居。
秦代之时,即有大道者流寓入闽来泉,隐居于郡北清源山,后人将其隐居处称为'大道岩'。
而当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队伍,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天下群雄响应。
此时,始皇所遣50万岭南成卒,闻风而作鸟兽散,部份转入闽来泉,定居于今江南镇一带。
此后中原流寓、避祸、采药、探险及羽流之士也陆续入闽来泉,从而逐渐增加南来的汉人数量。
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沛县举事抗秦后,闽越族首领无诸,亦率部从刘邦灭秦破楚,迨刘邦称帝为汉高祖后,封无诸为闽越王以统管闽越之地。
降至汉武帝时,无诸的子孙发生内乱,互相攻击,纷争不已,汉武帝乃派许滢率汉军五万,入闽平乱。
八闽男子,被杀殆尽,或迁至江准之地。
于是汉军长期驻扎闽地,如许滢将军即驻于闽南之同安,分兵成守各地,至今厦门同安尚有'许营'地名,即当年许滢将军驻扎之地。
驻扎闽南各地之汉军,除将官而外,普通士卒均未能带得家眷。
而在闽长期成守闻地、只好就地取材,娶闽南女为妻,但闽女性格坚强'男降女不降'而进行坚决抵制,但在汉军强压之下,只得进行消极抵抗,明代文史学家泉州人何乔远所著《闽书》卷三十八《风俗篇》云:'妇女出嫁,为父服丧三年,若不忍降也。
'那是因为汉兵入闽,杀死她的父亲或兄长,然被通嫁给'人侵者'汉军只是心中不愿又无可奈何,所以妆奁中准备了一套丧事穿的白衫白裙,以便'为父服丧',婚后即选回娘家并长住娘家,七匝腰裤链,当年被捆绑之遗迹,衣背后一个特别的大补绽,当年被从渔船上强拉而云,衣服被船钉钩破之遗迹也,凡此等等皆汉武帝时五万入闽汉军强娶女,而长期流传成为特别之古风俗,至今尚保留在惠东崇武和大、小岞等地。
流传至今的闽南惠安女服饰五万入闽國汉军及将官们眷属,连同此前秦代闽中郡官更,以及以各条道各种方式来到闽南地区的汉人此时已为数不少,并形成了个汉人社会,以其所带来的语言文化给当地人以明显而强烈的影响。
东汉末年发生黄巾之乱,引起了军阀大混战,当此兵荒马乱之时,定必有更多的中原人,为避战祸而流入福建,来到比较繁荣安定的闽南一带。
三国师立之势既成,吴国为现固并扩大后方,吴主孙权曾派兵五次入闽,并于景帝永安三年(260)于闽中置建安郡(王建设),又置东安县于丰州进行治理,着意对吴国的大后方八国大地进行大规模开发。
至此,闽南泉州已形成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汉人社会。
其明显且十分突出的标志是于西晋司马炎太康三年(282),在泉州市区兴建规制宏散的道教宫观'玄妙观',六年以后,即太康九年(288)又于泉州西郊丰州九日山下,兴建巍峻壮丽之佛教禅林延福寺(古称建造寺)。
古今中外没有批判性或讽刺性的建筑物,而只有正面表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伟大成就的建筑物。
而泉州之玄妙观和延福寺,正是东汉末西晋初永嘉乱前,泉州已有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相当发达,庞大而成熟的汉人社会。
泉州玄妙观泉州九日山延福寺当此之时,中原的语言文化,如秦汉时代甚至更早的语言也传入闽南,至今尚可在闽南方言的活语言中找到具体例证。
西晋末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之变时间长达百十多年(304-439)中原板荡,晋室东迁洛阳,是为东晋。
据《晋书·王导传》载:洛阳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七八。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百年动乱之际,士族与百姓避难南来江东者几达百万之数。
其中相当一部份流人间中南地区,据明人何乔远《闽书》记载:'晋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和兒始入国者入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庶后又有刘等五姓士族人,合计为十三族之多,士族而外,更为南渡晋人定居晋水之,故名'晋江''。
泉州母亲河——晋江此名长期使用,以至今日有难以计算的逃难百姓流落闽南泉州一带,定居于晋江两岸,正是因北望家山以寄乡思,故此山取名'九日山'。
而'九日山',亦因南来晋人,于重阳时节,登此北望故园,而成为当地文化名山。
泉州九日山其中,大批南来晋人,带来中州4世纪正统官话——河洛语,遂成为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从而莫定了今日闽南语的坚实基础。
而由晋人带来缠绵悱侧的音乐,亦有人认为是'亡国之音哀而思',其实,它正是当年上层阶级的典雅之音,也即为后来闻南弦管南音之滥觞。
南音三、唐宋之际:北方移民入闽迎来高潮此后,又有几次较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南来,一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已已(669)因蛮獠啸乱,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五十八姓数千人马入闽,先据泉州,分兵平乱。
事平以后,陈元光奏请朝廷于泉州与潮州之间设立漳州府,朝廷准奏,并委任陈政、陈元光父子治理漳州,后来陈元光被漳州人奉为'开漳圣王',建庙奉祀。
开漳圣王——陈元光另一次是唐僖宗中和元年至光启三年间(881-887),先有刘昌祖与伯父刘存奉朝命,以抚闽将军带中州五十二姓数千人马,尾追王仙芝黄巢入而止于福州凤岗里;此时因黄巢之乱,天下纷纷,更无秩序,此时光州、寿州人王绪与刘行全乘天下大乱之时,组合五千多人南下,辗转而至南安地界,但刘行全突然狙击王绪,而将领导权让给王潮兄弟,因泉州人不堪知府廖意若之苛政,乃由张延鲁等绅士以牛酒请王潮入主泉政,一年之后王潮取廖彦若而代之。
不久王氏三兄弟便有全闽之地,王审知并号'闽王'。
开闽尊王——王审知五代时期,中原纷争不已,除河南光州固始县以外,中原各地也有移民南来,定居于安定而繁荣的闽南泉州,泉州刺史王延彬特设招贤馆,接待中原南来的名士如徐夤、韩偓等等。
故唐及五代中原南来士庶移民,也是一个巨大数字。
此时,汉晋以来的中原移民已在南泉州建立了占据主要地位的汉人社会,而前此中原移民带来秦汉代中州四世纪时代的河洛语言,也全面奠定了闽南语言基础,并同莫定以闽南语泉州口音的泉腔弦管南音和泉腔南戏语言音前基础,并同时奠定以闽南话泉州口音的泉腔管南音和泉腔南戏语言音韵基础,一言以蔽之,即是把中州四世纪的语言、音乐和戏曲全面移植于闽南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