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的形成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
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
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
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
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
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
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
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
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在中国,姓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本文将带你了解一些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一、张姓张姓是中国第三大姓氏,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黄帝的后代,最早的张姓人氏名叫张挥,是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和军事家。
另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些士大夫以“张”为氏,因为“张”在当时是一种尊贵的称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来源说法,如来自铁姓、来自古代的官名等等。
二、王姓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贵族以“王”为氏,因为他们的祖先曾担任过“王”的官职。
另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王子家族,王子晋的后代以“王”为氏。
此外,王姓还与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密切关系,如王翦、王安石等。
三、嬴姓嬴姓是中国古代皇帝嬴政的姓氏。
据传说,嬴姓家族最初起源于少昊氏,是黄帝的子孙。
后来,嬴姓后人在商朝时期成为贵族,负责管理天文和祭祀。
再后来,周朝取代商朝,一部分嬴姓后人迁往山东地区,形成了后来的嬴姓家族。
四、刘姓刘姓是汉朝皇室的姓氏,也是中国四大姓氏之一。
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刘姓源于祁姓,是尧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刘姓的始祖是咎繇,是一位古代传说中的神祇。
刘姓的发展与汉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刘姓家族。
五、李姓李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来源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姓源于理姓,是皋陶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李姓的始祖是老聃,也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随着历史的演进,李姓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李姓大家族。
六、陈姓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陈国。
据史书记载,陈国的国君妫满建立了陈国,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姓陈。
陈姓的后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繁衍至今,形成了今天的陈姓家族。
这些姓氏的来源故事只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小部分。
每个姓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中华所有的姓氏

中华所有的姓氏中国姓氏的来源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姓"了,是跟母亲的姓."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如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后来儒家用伦理解释了这一条。
中国姓氏大全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如先秦时期的姓氏书籍《世本》收入18姓875氏,尽管其中有些姓氏没有留传下来,但绝大部分都使用至今。
两汉以后,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的姓氏大量涌现,唐代初年编修的《大唐氏族志》收录293姓;唐代中叶人林宝编撰《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个;中国古代幼儿启蒙读物中的百家姓是北宋时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宋朝人撰著《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别收的姓氏为2255和2568个。
此外,明朝人陈士元所《姓觿》一书,收录姓氏3625个;王圻撰《续文献通考》,收录姓氏4657个。
至于现代人编写的姓氏书籍,也都收录了较多的姓氏。
其中如《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多个,《中国姓氏汇编》收录5730个,《中国姓符》收录6363个,《姓氏辞典》收录8000多个,《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入11969个,《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收录12000多个。
据专家保守估计,我国实际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约有20000个。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高士廉,收集民间的姓记录,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并且有门第之分.在东西晋的时候,仕大夫的家族门第观念更为普遍.中国姓氏大全中,中国的四个大姓是张王李赵; 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如李氏是皇帝赐姓最多的。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社会团结与互助的意义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社会团结与互助的意义中国姓氏作为人们身份的代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着自我认同和家族传承,还承载着社会团结与互助的深刻意义。
本文将首先探讨中国姓氏的起源,接着分析其对社会团结与互助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姓氏的起源姓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称呼之一,我们可以借助姓氏来确定一个人的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
中国人的姓氏在历史上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氏族制度:在古代部落社会中,人们为了归属感和族群认同,常常以部落的名称作为姓氏。
如黄帝部落的部落成员通常以“黄”为姓;尧、舜两个氏族的成员多为部落改制后的贵族。
2. 封建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君主为了巩固权力,往往会封建功臣并赐姓氏。
这些赐姓多与土地或地理位置相关。
例如,刘邦建立汉朝后,赐刘姓给部分功臣,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刘姓家族。
3. 血缘关系:一些姓氏与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有关。
这些姓氏主要来源于祖先的名字,如张姓源自黄帝的后代。
二、姓氏对社会团结的意义中国姓氏的起源与社会团结密不可分。
姓氏通过连接人们的血缘关系,促进了家族和社区之间的亲密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团结的社会结构。
1. 家族认同:姓氏作为家族的代称,使得同姓的人们拥有共同的血脉和家族记忆。
这种家族认同有助于建立家族意识和家族荣誉感,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 社会组织:姓氏多以族系为单位,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群组织。
这种社会组织有利于社区内部的相互关心和互助。
一些姓氏组织可以通过共同资源和信息分享,提供相互支持,促进内部的团结和发展。
3. 传统文化传承:姓氏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如家训、家谱等。
这些文化传统通过姓氏的传承和弘扬,使得家族成员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励他们秉承传统道德和行为准则,共同传承和发扬着家族的精神。
三、姓氏对社会互助的意义除了社会团结,姓氏还具有社会互助的重要意义。
姓氏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互助活动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的由来百家姓是中国姓氏的总称,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人的标识符,姓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百家姓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姓氏的起源、变迁和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百家姓的由来。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起源于古代氏族社会,原始氏族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在古代氏族社会中,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和活动。
原始氏族为了更好地区分彼此,逐渐形成了姓氏的概念。
姓氏是人们由个体称谓过渡到氏族群体的过程中,对个体身份的标识,是氏族社会的产物。
姓氏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和个体认同的结果。
二、百家姓的汇编百家姓的汇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百家姓》,此书收录了百余个姓氏,后来人们引用这些姓氏,称之为百家姓。
《百家姓》被视为最早的姓氏汇编,它的作者是北魏名士沈约。
《百家姓》在南北朝时期以前的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它记录了当时姓氏的一部分。
三、百家姓的分类中国的姓氏可以分为多个大类,最常见的有氏姓、国姓、格姓、族姓、地姓和名姓六个类别。
氏姓是最早的形态,以官职、职业、部族等命名。
国姓是以古代国家名字为姓氏,如赵姓、魏姓等。
格姓是以姓名中的某个字为姓氏,如孔子的孔、孟子的孟。
族姓是以部落、族群为姓氏,如黄姓、刘姓等。
地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如沈姓、杭姓等。
名姓是以名字作为姓氏,如文姓、闵姓等。
四、姓氏的变迁与发展姓氏的变迁与发展是不断推进的。
它受到历史、地理、族群、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姓氏变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姓氏的形成和起源过程;二是姓氏的演变与扩散过程;三是姓氏的归类和整理过程。
姓氏的发展是与中国历史的演进紧密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姓氏多样性使中国姓氏文化丰富多彩。
五、姓氏与家族姓氏与家族是相互关联的。
中国古代有家族制度,家族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姓氏是家族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人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
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
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
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
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
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
后人就以车为姓。
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
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
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
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
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
一、以地名为姓。
如黄帝居住在姬水边,就以姬为姓。
又如西门豹,因住西门而得姓。
二、以图腾为姓。
如上古少昊帝以鸟为图腾,就有了凤姓。
三、以族号为姓。
如夏、商、周姓都是由氏族部落名称转化而来的。
四、以国名为姓。
周秦之际诸侯国不断分封,又不断被兼并,失国的后代即以故国名为姓。
如齐、鲁、楚、朱、郭等。
五、以食邑名为姓。
古代国君以土地形式赏赐王室成员或功臣作为食邑,这些邑主就以邑为姓,如邴、郦、令狐、钟离等。
六、以官职或职业为姓。
如司徒、司空、司寇等的祖先都曾担任过这些官职。
又如官吏中管钱财的姓钱;管粮食的姓粟等。
制陶器的姓陶;制兽皮的姓裘等。
七、以祖辈父辈中或名或字或谥号为姓的,如杭、孔、穆等。
八、以家族排行或辈分为姓的,如伯、仲、叔、季、太叔等。
九、外域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的姓,如慕容、拓跋等。
也有少数民族首领入朝为官被赐姓的,如爱姓等。
十、因避讳避祸而改姓的,如庄姓改严姓;沈姓改尤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
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
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姓生。
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
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
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
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
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
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
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
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
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
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
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
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
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
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
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
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
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
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
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
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
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
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
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
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
袁义达说,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