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古代姓氏称谓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 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 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 的署名。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 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 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 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 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 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 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绶有 “老莲”、“老迟”、“悔பைடு நூலகம்”、“云门僧” 等四个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 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 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 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 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 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 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 ,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 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 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 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 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 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 ,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 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 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 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 语。
古代称谓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 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 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 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 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 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 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 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 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一、姓氏的起源
2.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氏”甲骨文: 王恩田:‚氏字实为‘支’字初文,其字形象水之支流 形。„„斜出的直划表示水之支流。‛
姒姓之下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
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芈mǐ姓之下有:熊氏、昭氏、屈氏、景氏等。
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
五、古人的名、字、号
5.何谓号
例:
欧阳修贬官滁州时作《醉翁亭记》,自号‚醉翁‛ ;贬 官蔡州时, 作《六一居士传》,改号‚六一居士‛,自
称家中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
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自己老翁一个,合而为
‚六一‛。
五、古人的名、字、号
5.何谓号
例:
宋末元初画家郑思肖,画兰花不画土根,称‚中国地为蕃
这种说法固然美妙、浪漫,但显然是作者的主观臆测之辞,其距 离姓氏由来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05(十三)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 谥号有的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生前的品行。 如秦桧,宋高宗时谥“忠献”,到宋宁宗时 才改谥“缪醜”。
• 除朝廷加谥外,还有私谥。这是德高望 重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如: • 东汉 陈寔死后,去弔唁的多达三万多, 谥为文范先生。 • 晋 陶潜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 节徵士。 • 宋 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为文节先生。
• 晋国的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 的后代就以中行为氏; • 荀林父的弟弟荀首的采邑在知,于是荀 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 • 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 他出奔到齐国,改为田氏。
•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氏,国君、公子、公孙及 庶人无氏。 •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最贵者国君, 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 ……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 • ……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 ……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 孙之子以王父(祖父)字、若谥、若邑、若官 为氏。”
• • • • • •
3、以封地为氏: 知罃(yīnɡ)、羊舌肸(xī)、解狐、臼季 4、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西门豹、北郭骚、南宫适(kuò)、百里奚 5、以官名为氏: 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 战国以后,姓氏逐渐混同,到了汉代, 就已不能清楚地区分了,而通称为姓氏, 简称姓。 • 而且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姓了。 •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姓氏之 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 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 《左传· 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 之土而命之氏。” •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 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 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氏一再 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如: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 氏,他的儿子后来改为王孙氏。 “(吴王)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 氏,为王孙氏。反役,王闻之,使赐之 属镂以死。”(《左传· 哀公十一年》)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导读: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代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古代姓氏与名号

綽號
最初是由隱士們自稱的 最初是由隱士們自稱的 隱士們自稱 後來文人雅士普遍使用 後來文人雅士普遍使用 文人雅士 戰國時 有綽號者不多直至漢魏六朝 戰國時,有綽號者不多直至漢魏六朝 唐宋以後,文人墨客 墨客取號的越來越多 唐宋以後,文人墨客取號的越來越多 明清時,自號已蔚然成風
綽號的特徵
六忌
1. 2. 3. 4. 5. 6. 不可以國名為名 不可用國內職官名 不可用國內山川名 不可用某種疾病名 不可用牲畜名 不可用禮器和貨幣名
取名
作為一種歷史的具體的文化現象 作為一種歷史的具體的文化現象
取名方法不止“五法”,更不盡為"六忌 取名方法不止“五法” 更不盡為 六忌 六忌" 取名方法不止 所限
尊號
起源:為要能夠突出顯示秦帝國的空前 起源: 強大 尊號大多是生前奉上的,有的帝王可以 尊號大多是生前奉上的, 被奉上好幾次尊號
年號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 名號 的標志 「紀元」亦稱建元 紀元」亦稱建元 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 改元是從漢武帝 漢武帝開始 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 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 明萬歷等等
綽號的特徵
三,喜用道人、道士、和尚、居士、山人 喜用道人、道士、和尚、居士、 等稱號
綽號的特徵
四,以各種稱謂為號 如客、主人、散人、叟、夫、翁、老 如客、主人、散人、 人、生、先生等
謚號
王、公、卿、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跡 大夫, 給予的稱號 起始於周, 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
諡號含有褒貶之意
取名準則(特色) 取名準則(特色)
1. 2. 3. 4. 趨時尚 重形式 辨性別 省字格
取名準則(特色) 取名準則(特色)
古代的姓氏名号

• • • • • •
“经天纬地曰文” 经天纬地曰文” 经天纬地曰文 威强睿德曰武” “威强睿德曰武” 乱而不损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好内远礼曰炀” 恭仁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遭忧曰愍”
• (三)庙号 • 帝王死后,在太庙祭祀时追赠的名号 帝王死后, 叫庙号。 叫庙号。 • 庙号起于殷代: 庙号起于殷代: • 太甲号太宗,武丁号高宗等 太甲号太宗, • 汉承殷制: 汉承殷制: • 汉高祖号太祖,汉文帝为太宗等 汉高祖号太祖, •
• 顾炎武《原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 顾炎武《原姓》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2《姓氏》:“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姓氏》 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 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 封姬嘉为周子南君, 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此为男子冠姓于名之 始。” • 战国以后,等级制度受到不断冲击,传统的贵 战国以后,等级制度受到不断冲击, 贱区分已无法维持, 贱区分已无法维持,“氏”也就逐渐失去其 别贵贱”的作用, “别贵贱”的作用,成为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 的标识。数量很少的“ 则被大量的“ 的标识。数量很少的“姓”则被大量的“氏” 所淹没。这样,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 所淹没。这样,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氏 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人人有姓( 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人人有姓(也即人人 有氏),皆称为姓。 ),皆称为姓 有氏),皆称为姓。
• • • • • • • •
三、古代的号 (一)别号 自选, 自选,表情趣 1、身份: 、身份: 杜甫号少陵布衣 2、居处: 、居处: 朱熹号晦庵 杨万里号诚斋
• (二)谥号 • 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有爵位的人死后,朝廷议定 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有爵位的人死后, 的特殊称号叫谥号。 的特殊称号叫谥号。 • 目的是“彰善恶,垂劝戒。” 目的是“彰善恶,垂劝戒。 • 根据生平事迹,予以褒贬: 根据生平事迹,予以褒贬: • 1、表褒奖:文武昭景惠穆 、表褒奖: • 2、表贬责:幽厉灵炀 、表贬责: • 3、表同情:哀悯怀悼 、表同情: • 私谥 • 德高望重的学者死后,由亲友门人所家的谥号 德高望重的学者死后, 叫私谥。 叫私谥。 • 出现于春秋,宋代繁盛。 出现于春秋,宋代繁盛。 • 陶渊明谥靖节徵士 • 黄庭坚谥文节先生
我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字、号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 明,并说他是鲁太史。有人认为这个左丘明就是 《论语》中提到的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但对此, 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 年无名氏的作品。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 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与《春秋》的大纲形式 不同,《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 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 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 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 出“民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 地方,
姓氏与名、字、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 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 氏制度。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 主要是宗法色彩。 这里所讲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 体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有如下 特点:(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 法制度的表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二)在长 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 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的有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三)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 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 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 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 号就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 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 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 血统,氏区别子孙。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以 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 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左传》记载,诸侯以 字作为谥(shi)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_写作技巧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中国姓氏的产生,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最初,姓和氏是有分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由女、生二字合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如姜、姚、蠃、姒,就说明了这一点。
氏是姓后来的分支。
由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一族分为若支,散居到各地,每一支又有一个特殊记号作志,这样就产生了氏。
可以这样说姓就是旧有族号,氏是后起族号。
到了后来,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以氏为姓。
中国姓氏的具体来源比较繁杂,大至有:①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②用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③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④以居住的处所方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⑤少数民族姓氏音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古人的名与字是不同的。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等。
名和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字以表德”,即字是名的阐义,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宽阔平坦之意)。
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有时候,人们也以姓名与字连称为尊重,如孔丘仲尼、曹操孟德。
号,又叫别号、表号、别字,与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特点在于往往加上显示身份的一层意思,带“道人”、“楼主”、“居士”等字眼。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袁枚号随园老人。
有人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也有称籍贯的,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
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即指翁同解(江苏常熟人)。
有人认为称号仍不够尊重,有时则以官职相称,如杜甫称杜工部(检校工部员外郎),王维称王右丞。
自称时,在尊长面前用学名(入学时老师起的名),不得用字、号。
上书时只准用名,不能冠姓。
谥号,是死后追封的名号。
古代帝王、诸侯、士卿、大臣死后,朝廷按阶级道德标准,根据其生平德行给予称号,原寓褒贬之意,即所谓盖棺定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但有些有名望的文人学士死后,由亲友私谥,如陶潜死,颜延年谥为靖节征士;黄庭坚死,门人谥为文节先生。
从中国古代姓氏名字上,也可看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倪一清,教师,现居安徽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