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氏名号.22
古代姓氏称谓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 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 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 的署名。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 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 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 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 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 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 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绶有 “老莲”、“老迟”、“悔பைடு நூலகம்”、“云门僧” 等四个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 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 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 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 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 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 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 ,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 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 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 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 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 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 ,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 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 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 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 语。
古代称谓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 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 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 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 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 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 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 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 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姓氏简称

姓氏简称姓氏堂号对照--------------------------------------------------------------------------------姓氏:堂号与注解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
有因音误而姓田。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04.张氏堂号: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郡号﹞、百忍、金鉴。
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
元朝时,上杭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李。
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
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自成而复姓理。
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
唐节度使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07.吴氏堂号: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南﹝郡号﹞、黎照、德馨。
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
杜伯之子湿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氏、随氏。
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 老子(姓李名聃)有个孙子叫李宗,曾在 鲁国任士大夫,享用封邑为段和干,其后 代子孙遂以这两个地名为姓,称“段干氏 ”,后来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
• 其他: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2)以所居住的地名或出生地为氏。
• 神农氏(一说即炎帝)生于姜水,因而取 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 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 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齐桓公的子孙)中 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东郭的,后以遂以 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
• 以官为氏者,多以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 为氏。
• 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 司寇、司空、司徒、太史
• 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 法官),子孙世袭此职,遂称“理氏”。商 纣王时,皋陶的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 了纣王,被杀,他的妻子携子理利贞避难 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一种果树的果实) 得生,遂改“理”为“李”。
•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或高官大臣死 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或品行给予一个称号, 即谥或谥号。
• 一是带褒义(表扬)的。如“文(经纬天地曰 文)、武(威强叡德曰武)、昭(圣闻周达曰 昭) 、景(布义行刚曰景) 、惠(柔质慈民曰 惠) 、穆(布德执义曰穆) 、桓(辟土服远曰 桓) 、康(温柔好乐曰康) 、平(布刚治纪曰 平)”。
• 孔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 庄蹻: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 大将。楚庄王之苗裔,“庄”为谥号。
(5)以祖先的排行为氏。
• 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 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 仲、叔、季等姓氏。鲁桓公的三个儿子老 大为庆父(字仲),老二为牙(字叔), 老三为友(字季),于是他们的子孙便称 为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叔孙氏、季 孙氏。
中国最古老的22个姓氏

中国最古老的22个姓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姓氏是中国人的重要身份标识,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有很多古老的姓氏,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时代。
本文将介绍中国最古老的22个姓氏。
1. 皇甫皇甫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传说皇甫姓源于伏羲氏的玄孙伯宗,后来分为多个分支。
皇甫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例如皇甫谧、皇甫冉和皇甫正。
2. 赫连赫连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赫连姓源于游牧民族赫连部,后来成为北魏时期的王族姓氏。
赫连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例如赫连勃勃和赫连昌。
3. 田常田常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田常姓起源于商朝末年的贵族田氏,后来分为多个分支。
田常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例如田常子和田常仲。
司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
司马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贵族司马氏,后来成为西汉时期的王族姓氏。
司马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例如司马相如和司马懿。
5. 淳于淳于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
淳于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贵族淳于氏,后来成为战国时期的大族姓氏。
淳于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例如淳于髡和淳于意。
6. 东方东方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东方姓起源于游牧民族东方氏,后来成为汉族姓氏。
东方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例如东方朔和东方念。
7. 南宫南宫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南宫姓起源于战国时代的贵族南宫氏,后来成为汉族姓氏。
南宫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例如南宫萧和南宫义。
详解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

详解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中国姓氏的产生,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最初,姓和氏是有分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由女、生二字合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如姜、姚、蠃、姒,就说明了这一点。
氏是姓后来的分支。
由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一族分为若支,散居到各地,每一支又有一个特殊记号作志,这样就产生了氏。
可以这样说姓就是旧有族号,氏是后起族号。
到了后来,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以氏为姓。
中国姓氏的具体来源比较繁杂,大至有:①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②用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③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④以居住的处所方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⑤少数民族姓氏音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古人的名与字是不同的。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等。
名和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字以表德”,即字是名的阐义,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宽阔平坦之意)。
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有时候,人们也以姓名与字连称为尊重,如孔丘仲尼、曹操孟德。
号,又叫别号、表号、别字,与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特点在于往往加上显示身份的一层意思,带“道人”、“楼主”、“居士”等字眼。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袁枚号随园老人。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石——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 个孙子叫公孙碏(que),字石,又称石碏,
是卫国贤臣,用智谋借陈国力量除掉卫国两个 坏人州吁和石厚,子孙以石为氏。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往往以其祖父(即公子)的字为氏,例如宋桓公的儿子 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 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鱼)为氏,称鱼苕、鱼石。鲁 桓公的三个儿子公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 字季,他们的后代分别以仲孙(后改孟孙)、叔孙,季 孙为氏,成为鲁国掌握实际政权的三大家族,世称 “三桓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 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二、别婚姻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 的人不得通婚。
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 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 於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阐明了氏族的 本质。”
晋国的荀氏由於苟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 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 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於是荀首的後代就以 知为氏。也有本人就改变氏的。例如,陈完, 本以陈为氏,由於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 国,於是就改为田氏。
②氏的来源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知罃 羊舌肸 解狐 臼季 。
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西门豹 北宫骚 南宫括 百里奚 东郭先生
如《左传》中的鉏麑、灵辄 《庄子》中的庖丁、匠石等 奕秋 优孟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 地位的一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
古人姓氏名字号

古人姓氏名字号一、姓氏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即《资治通鉴·外纪》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周代时贵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则没有。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
汉代以后则通称为姓,并且姓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的百姓也都有了姓。
中国人的姓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至今各种姓已达4000多个,并且有单姓、复姓之分。
归纳起来,姓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各种情况:1、以族号为姓,如秦始皇姓嬴,嬴是他祖先的族号。
2、以受封的国名地名为姓,如楚王姓羋(mǐ),氏熊,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此以封地为姓。
3、以祖先的官名、职业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巫、卜等。
(今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科以此出了一道题)4、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如西门、东郭等。
5、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如由、余二姓,即以其祖先由余(秦穆公的一个重臣)的名为姓。
7、以崇拜的图腾为姓,如龙、马、鱼、阳等。
8、以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植物为姓,如杨、柳、梅、桑等。
9、非汉民族的复姓,多来自于部落的名称,如呼延、完颜等。
10、非汉民族的改姓,如“拓跋”改为“元”姓,“爱新觉罗”改为“金”姓等。
11、外来民族改为汉姓,如回族的白、马、蒲、金等姓。
二、名字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
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
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
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
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姓氏名号一、姓的起源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
“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
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
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
也有本人就改氏的。
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就都可以有姓了。
三、姓氏的用法姓还是用来“别婚姻”的。
因此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
顾炎武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乎?无有也。
”而女子却必须称姓,顾炎武说:“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
”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郑姬、秦嬴、陈妫、国(氏)姜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踹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文嬴(晋文公妻)、文姜(鲁桓公妻)如果不需要区别时,可以在姓下加氏“字”称呼妇女。
四、名和字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发加冠)时取字。
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
例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子牛;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
(《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意义的联系。
例如:颜回,字渊。
(《说文》:“渊,回水也”回水指旋转的水。
)樊须,字子迟。
(古代“须”和“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就更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父叔梁纥和母颜氏(名征在)“祷于尼丘(山名)”,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其中有些联系,是我们今天完全无法看出来的。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有时加“父”或“甫”表示性别,用这种办法构成的男子的字的全称共三个字。
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也可以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也有只以排行为字的,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例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子牛(司马耕)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季(字)友(名)、孟明(字)视(名)、白乙(字)丙(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
汉代以后,则往往先名后字,例如: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名)文举(字)、广陵陈琳(名)孔璋(字)、山阳王粲(名)仲宣(字)、北海徐干(名)伟长(字)、陈留阮瑀(名)元瑜(字)、汝南应瑒(名)德琏(字)、东平刘桢(名)公干(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名)君玉(字)、长乐王回(名)深父(字)、余弟安国(名)平父(字)、安上(名)纯父(字)。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例如对父母)。
这种称名、称字表现尊卑关系的办法一直沿用到后代。
以《论语》为例。
孔子自称丘,这是谦称。
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学而》)【端木赐,字子贡】求,尔何如?(《学而》)【冉求,字子有】弟子自称也称名,例如: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颜回,字子渊】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阳货》)【仲由,字子路】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例如: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先进》)【颛孙师,字子张。
卜商,字子贡】(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先进》)【仲由,字子路】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例如:颜渊、季路侍。
(《公冶长》)【季路,即子路】樊迟请学稼。
(《子路》)【樊须,字子迟】只有对曾参称“曾子”不称字,对有若也有三次称“有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论语》是曾参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
五、别号及其他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
字是成年时由尊辈代取的,别号往往是自取的。
别号的字数不定,可以是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例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但常见的别号也是两个字,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
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例如白香山、苏东坡、。
对人称字或称号本是表示尊敬,有人认为这样还不够,于是就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
有的甚至以姓的郡望作为专称,例如韩愈被称为韩昌黎,只是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实际上韩愈并不是昌黎人。
另外,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的情况。
例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元稹被称为元九,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
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兄弟的排行。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庭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选用其中某一两个字作为死者的谥号,以褒贬其善恶。
用作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带褒意的,如“文、武、昭、景、惠、穆”等;二是带贬意的,如“灵、厉、幽、炀”等;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怀、愍、悼”等。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考烈王、赵孝成王、睿圣武公(卫武公)。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文成侯(张良)、忠武侯(诸葛亮)、昭明太子(萧统)、武穆王(岳飞)。
谥号有时也往往不符合事实,甚至是完全虚伪的。
这是因为谥号的选用实际是根据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决定的。
例如秦桧死后竟被宋高宗谥为“忠献”(到宋宁宗时才改谥为“缪丑”)。
除朝庭加谥以外,还有私谥。
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
例如东汉陈寔死后,去吊唁的据说有三万多人,谥为文范先生;晋陶潜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征士;宋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为文节先生。
称谥号也是一种表示尊敬的办法,有些人的谥号经常被别人称呼,几乎成为别名了,例如岳武穆、昭明太子、陶靖节等等。
最后谈谈避讳的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就用改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
试举一些例子:秦庄襄王名子楚,秦朝把“楚”改为“荆”。
《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
”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
《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汉文帝名恒,改“恒”为“常”,《史记》中,恒山被称为常山。
隋炀帝名广,改“广”为“博”,隋曹宪为《广雅》作音释时,把书名改为《博雅》。
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或“系”,改“民”为“人”,柳宗元《封建论》把“三世”改称“三代”,把“生民”改称“生人”;《世本》一书改名为《系本》。
唐高宗名治,改“治”为“理”,或“持”,或“化”。
柳宗元《封建论》“继世而治”写成“继世而理”。
李贤把《后汉书·曹褒传》“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把《后汉书·王符传》“治国之日舒以长”改成“化国之日舒以长”。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改“玄”为“元”,改“烨”为“煜”。
以上都是避君讳的例子。
避家讳的例子,如:淮南王刘安的父亲名长,改“长”为“修”。
《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作“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作“叙”字。
三国以后,不但要避讳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连音同或音近的字也要避讳。
除避讳改字外,还有避讳缺笔,这是到唐代才开始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