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川崎病
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

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各国有关该病的报道越来越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年龄分布曲线呈单峰状,在日本其峰年龄6-12个月,而在美国其峰年龄则为12-24个月,89%的该病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尽管川崎病少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国外有关成人川崎病的报道相继增多,部分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成年后,仍需交由心血管内科医师来治疗管理,这表明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心血管内科医师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成人川崎病】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外共有将近100多例成人川崎病的报道,其中有至少20例是HIV感染患者。
成人川崎病具有与儿童川崎病相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它仍有其独特之处,在Sève等的研究中,57例成人川崎病患者的平均年龄27.6岁,其中74%的患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与Gomard Mennesson等报道的年龄相仿。
Sève等还指出,成人川崎病有以下特点,与儿童川崎病相比,成人川崎病颈部淋巴结肿大(93%∶75%),肝功能不良(65%∶10%),关节炎/关节痛(61%∶24%-38%)的发生率高,而无菌性脑炎(10%∶34%),血小板增多(56%∶100%),冠状动脉损害(5%:20%)的发生率则较低。
有报道,HIV合并川崎病在成人川崎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Stankovic等甚至指出HIV 合并川崎病占成人川崎病的1/3。
关于成人川崎病患者很多合并有HIV感染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由于川崎病是由一种儿童时期获得的病原体感染,而后在有免疫缺陷的HIV感染患者中被激活所致。
但其具体原因尚未明了。
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在满足针对儿童提出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外,尚须排除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药物过敏反应等。
成人川崎病误诊为麻疹1例

孕 妇血 管 内压 增 高 致 紫 癜 1例
刊 乐栋 ,周 再 高 , 曾 抗 (州 一 医 学 方 院 肤 , 东 广 55) 、 广第 军大南 医皮科 广 州 ll 05
中图分 类号 :R 547 5 .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 编号 :10 —11 (02 3 0 1 O 0 2 30 20 )0 —0 4 一 l 2 讨论 孕妇在 呕 吐 的瞬 间可引 起腹 腔 内压 力增 大 ,气道
疹 。此后 3天 ,皮疹 自上而下 波及全身 ,疹子从 疏到 密 ,体
温持续 在 4 ℃ ~4 ℃ ,院外静 滴 “ 0 l 青霉 素” 病毒 唑 ” 氧 、“ 、“
氟沙 星”无好转 。入 院查体 :体温 4 .℃ ,全 身皮 肤均有 暗 03 红色 斑 。结 合 膜 、
疏松 的部位血 管外 ,引起 皮肤或粘 膜 的瘀 点或瘀斑 。此病 无 需特殊 治疗 。 参考 文献
[ ]马晓璇 ,刘镇修 ,王景学 .儿童血管 内压增 高致 紫癜 5例 [] 1 J 岭南皮肤性病科 杂志 ,20 .7 ( ) 1 O0 1 :5 .
1 临床资 料
患者 ,女 ,2 6岁 ,孕 4月 。缘 于 3天前 无 明
样脱 屑 ,体温仍 在 3 . ̄ 9 5C~4 . ̄ 0 5C,入 院第 四天 下肢 瘀血 性 丘疹 未消 ,面部 又 出现米 粒样 密 集小 水疱 ,并于 2 小 时 内 , 4 自上而下遍及 全身 ,疱 壁菲薄 易破 ,内有微 量清液 ,基底 不 红 ,水疱仅 在表皮层 ,疹子 又 在 2 , 时 内按 自上 而下 的顺 4小 序逐 渐 消退 ,大 片疱皮 屑状 脱落 ,无疤 痕 ,体温 恢 复正 常 。 颌下 、颈部 、腋窝 、腹股 沟 均触 及 05m×05m 左右 之 淋 .c .c 巴结 ,无压 痛。入 院第五天 出现皮肤 、巩 膜黄染 ,黄 疸进 行 性加深 ,伴 皮肢 瘙 痒 ,大便灰 白色 ,心率 5 0次/ ,律齐 , 分 无杂音 ,心音 正 常 。总胆红 素 ( BL 79 m LL T I)6 .u o/ ,直接 胆
川崎病化验报告

川崎病化验报告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皮疹、口腔黏膜炎症、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脱屑等症状。
虽然川崎病通常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身上,但也可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及早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
化验报告是确定川崎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全血计数全血计数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检查,可提供许多有关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白细胞计数通常会显示异常升高。
这是因为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会增加以对抗潜在的感染。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可能升高,这可能与川崎病引起的血管炎有关。
2.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蛋白质,它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CRP水平是川崎病化验报告中的常见指标之一。
在川崎病患者中,CRP水平往往明显升高,这反映了体内炎症的活跃程度。
CRP的升高与川崎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对于诊断和随访患者的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血沉血沉是一种用于评估体内炎症程度的检验项目。
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血沉通常会显示增加。
这是因为川崎病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加快。
血沉水平的升高反映了体内炎症程度的加重,可以作为评估川崎病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4. 心肌酶谱川崎病有时会累及心脏,导致心肌炎和冠状动脉炎等并发症。
因此,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心肌酶谱常常被检测。
心肌酶谱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Troponin)等指标。
如果这些指标升高,可能意味着川崎病患者存在心肌损伤的风险。
5.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衡量血液凝块形成和止血功能的关键指标。
在川崎病患者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川崎病中的血管炎反应可能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
此外,川崎病还可以导致机体内血小板生成增加。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川崎病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
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
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
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
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
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
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
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一、川崎病简介这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在疾病初期,会有动脉、静脉与微血管发炎反应发生,有些病童会演变形成冠状动脉疾病。
最常发生的年龄是五岁以下的幼儿,由于此病在患者外观上会出现嘴唇的干裂溃烂、皮肤红疹及淋巴结的肿大,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症候群』,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清楚。
二、临床特征(一)发烧:至少5天以上的高烧,使用退烧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
(二)口腔、咽头黏膜充血;唇部发红、干裂、流血;舌头成草莓样。
(三)两眼结膜充血,但没有分泌物。
(四)颈部淋巴结肿大:大多单侧,会压痛但不会化脓。
(五)肢体末端变化:手指、手掌、脚趾、脚底会出现硬性浮肿及泛红;恢复期可能出现脱皮情形。
(六)发疹:通常为多样性无水疱性皮疹,以躯干为多,但四肢、脸部也会受波及。
※其他症状包括: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无菌性脓尿、肝功能异常、胆囊水肿、关节炎、接种卡介苗处红肿。
三、治疗方式(一)给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可将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从20-25%降至5%以下,而施打 IVIG时间最好是在发病后5-10天内。
(二)口服 Aspirin 可抑制发炎反应及血栓的形成。
急性期使用高剂量,恢复期以低剂量服用,服用期间应定期追踪心脏超音波,何时停药应由医师决定。
(三)极少数病例会因冠状动脉瘤过大,需考虑心导管或外科手术治疗。
四、照护注意事项(一)当病童发烧寒颤时,给予保暖及喝温开水;四肢温热时给予冰枕或擦澡,并依医师指示给予退烧药物使用。
(二)维持身体及口腔黏膜的清洁。
(三)鼓励患孩卧床休息,同时可减轻心脏之负荷。
(四)结膜发炎时,避免手揉眼睛,保持清洁即可。
(五)给予口腔护理:教导使用软毛牙刷或海绵牙刷刷牙,或用生理食盐水漱口。
(六)唇部干裂出血时可以护脣膏润滑,以防干裂更厉害。
(七)手脚关节疼痛厉害时可给予热敷,以减轻疼痛,移动患孩时要支托其疼痛之关节。
(八)手指、脚趾脱皮处可擦拭乳液滋润,必要时可戴手套及剪短指甲。
川崎病冠状动脉瘤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指导患者规律用药
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提醒患者定期复诊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05
预后评估及随访管理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冠状动脉瘤大小
并发症处理策略
冠状动脉瘤破裂
立即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或手术 治疗,以解除心脏压塞。
血栓形成和栓塞
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 必要时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介入 或手术治疗,以恢复心肌供血 。
心律失常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药物治 疗、电复律或起搏器植入等治
疗措施。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
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升高;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能发 现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扩张。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平片可见心影扩大;超声心动图是川崎病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冠状 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
病情评估与分期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病 情严重程度。
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瘤可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导 致心律失常发生。
预防措施建议
积极治疗川崎病
早期识别和治疗川崎病,降低冠状动脉瘤 发生率。
定期随访检查
对已发生冠状动脉瘤的患者,定期进行超 声心动图等检查,监测瘤体变化。
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以降低并发症发生 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减少瘤体破裂风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川崎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川崎病症状,尤其是川崎病的早期症状,川崎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川崎病会怎样?以及川崎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川崎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川崎病常见症状:发烧、皮疹、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一、症状主要症状: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平均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发热约1~4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
1周后,指甲或趾甲近端苍白,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皮肤常绷紧较硬,压之无凹陷。
10天后,甲床皮肤交界处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
约2个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现横沟。
病程中往往伴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严重症状:约在发热后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状。
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听诊时可闻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
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放射线检查约50%病例发现心脏损害。
作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
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
冠状动脉瘤直径小于8mm者可以退缩;大于8mm者不能退缩,容易发生冠状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心肌梗塞。
其他症状:主要有关节炎或关节肿痛、虹膜捷状体炎、中耳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腹痛腹泄,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
少数患者有肝炎、胆囊水肿、肠麻痹及肠出血、胸腔积液、颅神经麻痹和脑病。
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躯干部多形性红斑
KD皮肤表现!
麻疹样皮疹,唇干裂
Bayers S,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3;501.e2
急性期--结膜炎/充血:
非渗出性,主要为球结膜 受累,非睑结膜
发热24-48h内89-100%出现 无水肿及分泌物 1-2周消退 自限性
Rosie Scucci marri. Pediatr Clin N Am 59 (2012 ) 425–445
典型KD的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符 合2-3项KD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 经过符合KD的特点,并且排除了其他 疾病,或具有典型的心血管并发症者。
注意
不完全川崎病目前还不存在诊断的金标准, 本诊断仅是众多专家的意见(evidence Level C)。 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汇总,发现不典型KD有 以下特点。
CRP ≥80 mg /L(1分) CRP≥100mg/L(1分)
年龄≤12月(1分)
中性粒细胞比例≥80%(2分)
高风险
日本患儿
≥3分
≥4分
≥2分
灵敏度(%)
78
86
77
特异性(%)
76
68
86
非日本患儿
灵敏度(%)
42
33
40
特异性(%)
85
87
85
• 付培培评分:多形性皮疹(1分),肛周改
变(1分),病程4天内使用IVIG(2分), CRP≥ 80mg/L(2分),N≥80%(2分)。
急性期:手足末梢出现红斑,硬肿
亚急性期或恢复期指端 膜状及袜套样脱皮。
(KD特异性症状)
川崎病的其它临床表现
• 消化系统:腹痛、呕吐、黄疸、胆囊积液或结 石、麻痹性肠梗阻,转氨酶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例成人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魏春霞段辉俐
湖北武汉解放军161医院呼吸消化内科 430010
摘要通过对我科收治的1例成人典型川崎病病情的密切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探讨成人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重点。
经过我们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痊愈出院。
说明成人川崎病比较少见,因此在临床上要密切观察表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口腔、皮肤、发热、眼睛、脏器损害观察及护理;用药饮食休息方面的护理和出院指导都是护理要点。
关键词成人典型川崎病观察护理体会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
主要表现为全身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病变可累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全身多个系统。
最严重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是冠状动脉病变。
此病婴幼儿多见,成人少见。
我科2007年6月收治一例典型成人川崎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病情明显好转,现将其临床表现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24岁,主因“发热伴咳嗽5天”,于6月15日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科。
病程长达20天,体温持续高热,诊断明确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1.2 临床表现
①发热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热,呈持续性发热,体温持续7天高热,最高温度40.5℃,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起病第5天球结膜持续充血,不伴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失。
③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草莓舌。
④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
⑤皮肤在第1周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样皮疹,肛周皮肤发红、蜕皮。
⑥颈淋巴结肿大,坚硬有压痛,但无化脓,热退后消失。
1.3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升高:18.1×109/L-24×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73.2%-84.53%,血小板升高260×1012/L。
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E增高;补体轻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增高。
心脏B超示:左右侧冠状动脉扩张,成串珠样改变,符合川崎病的心脏改变。
细菌、病毒培养和感染血清学检查无阳性发现。
1.4结果患者在住院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1年后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无异常发现。
2 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本病的心理护理特点是心理支持和重视“情境”护理。
患者持续高热,心情非常恐惧。
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尽力细心安抚患者,配合医生耐心讲解本病的临床特点、病程、治疗和预后等,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分析病情进展及恢复情况,用积极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现代医学成功治疗该病的信息,使患者对治疗有一定的信任,逐渐加强与医护人员的配合。
2.2发热的观察与护理患者多以发热起病,体温39℃~40℃,可持续7~10天,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这一阶段尽量让患者卧床休息,以减少或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各种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熟练。
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每4h测量1次并记录,体温>38.5℃进行物理降温,给予头部冷敷,
温水擦浴。
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使用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避免加重皮肤、粘膜的损
害[1]。
退热期间对出汗较多者协助患者随时更换内衣裤及汗湿被服,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受凉。
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对饮水不足者,汇报医生,及时由静脉补充。
经过细心的观察和
耐心的护理,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并正常。
2.3皮肤、淋巴结的观察与护理本例患者发热同时全身可见散在分布的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褪色,均无痒感,在3~7天内自行消退无色素沉着。
指趾端有红肿,红肿消退后见片状膜样脱屑,颈部、腹股沟、肛周皮肤也出现大面积脱皮。
出疹期修剪指甲,出疹时防止搔抓、膜状脱皮时避免撕脱。
对半脱痂皮应用干净剪子剪除,不能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告知患者衣服要柔软、干净,每日更换,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肛周皮肤发红涂红霉素软膏,每次便后清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嗯例患者未发生皮肤感染,肿大的淋巴结在1周左右逐渐缩小。
2.4口腔黏膜的观察与护理本例患者有口腔咽部黏膜充血、口唇皲裂,使用生理盐水每日清洗口腔2~3次,因恐惧害怕疼痛,患者常拒绝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注意防止发生出血和疼痛。
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演变情况。
若口腔黏膜糜烂可涂思密达粉以保护黏膜。
进食前后协助患者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促使创面愈合,口唇干裂给甘油涂擦。
口腔黏膜糜烂经过治疗1周即愈合。
2.5眼睛的护理:川崎病患者发热3-5天时会眼结膜充血,为避免强光刺激,我们用窗帘遮光,抬高头部,减少球结膜肿胀感,使双眼得以休息,并保持眼睛清洁湿润,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眼球。
遵医嘱滴眼药水,涂红霉素眼膏,预防眼结膜感染。
2.6用药的护理:川崎病一旦确疹,首选阿斯匹林,一般疗程为1-2月,观察有无头痛、眩晕、视力减退、耳鸣等水杨酸反应;饭后服药,或与氢氧化铝并服以减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观察大便颜色,警惕消化道出血。
发现如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急性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2],以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丙种球蛋白为血制品,易污染,输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输注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静注丙球开始30min内应缓慢滴注8~10gtt/min。
在输注时应密切观察出现过敏反应(皮疹),有无心动过速、寒颤、头晕、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适当减慢滴速或暂停,及时处理。
2.7心脏损害的观察与护理川崎病病变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血管损害的时期在发病2-3周严重者导致心肌梗死而猝死[3]。
观察患者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变化。
每4 h测心率、心律1次并记录,必要时连续心电监测,心脏彩超以明确病情。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发生心功能不全。
限制患者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冠状动脉瘤破裂。
2.8饮食护理:患者发热期间,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均影响食欲,常进食量少,甚至不肯进食。
为保证机体需要,应给予患者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
食物宜温凉,少量多餐。
体温恢复正常后,食欲多有改善,故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骨头汤、鸡汤、鱼汤等。
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及避免增加咀嚼难度致口唇皲裂出血,并有利于机体迅速康复。
2.9出院指导:川崎病多有血小板升高,需服用阿斯匹林,用药达2-6月之久,必须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以防血栓形成导致心梗而突然猝死。
该病虽为自限性疾病,但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如动脉瘤、缺血性心脏病等可在恢复期出现,我们向患者交待病情的预后, 嘱其出院后继续服用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心脏彩超,观察冠状动脉恢复情况。
并在医生指导下减药、停药。
3 讨论
由于川崎病是侵犯多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出现的时间不一,而且至今病因未明,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关键在于细心观察病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对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及护理,特别对成人持续发热,原因不明,抗生素治疗无效,尤其发热伴有眼结膜充血,口唇充血,口腔粘膜糜烂,颈淋巴结肿大,热退后有早期脱皮者,应及早做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心脏超声检查,以发现有无冠状动脉受损,来作为判断诊断的重要依据。
只要系统掌握了川崎病的主要及次要症状,临床上做到勤巡视、细观察、详记录、多分析,就能提高护士对本病的护理水平,配合医生使患者得到早治疗,降低误诊率,并能减少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祝丽.28例川崎病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3(2):81.
[2] 朱惠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畸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 2006, 10(8):
621.
[3] 张伟,李秋,赵晓东,等。
9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