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论文

合集下载

结构小论文

结构小论文

浅谈SP3杂化轨道廖晨摘要:原子在化合分子的过程中,根据成键的要求,在周围原子的影响下,将原有的原子轨道进一步线性组合成新的原子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分子的杂化过程。

通过对结构化学的学习,采用杂化轨道理论的知识,单独对SP3杂化的一些原子作出分析,对其应用的方便性和实用性的总结。

关键字:成键,杂化,SO3,H2O;On SP3 hybrid orbitalLiao Chen, 1103 class, applied chemistry, 435002Abstract: The compound molecules atoms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key requirements of the surrounding atom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original further 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 of atoms into a new track. In this process, the molecul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hybridization. Through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of study, using hybrid orbital theory of knowledge,SP3 hybrid separately to analyze some of the atom, its easeof application and usefulness of the summary.Keywords: bonding, hybrid, SO3, H2O;首先我谈谈对于价层轨道杂化的原因可从能量因素和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方面, 在多原子分子或离子中, 中心原子成键时, 其价层中的电子将被激发到能量相近的空轨道上, 并导致价层中能量相近的轨道之间发生杂化。

东华大学结构化学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论文

东华大学结构化学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论文
8πhc 1 M E = 5 hc / KλT ρλ = V dλ −1 λ e
(3)
c 2πhc 2 1 P = ρλ = 5 hc / KλT 4 λ e −1
(4)
而正是 Planck 公式理论基础的探索首先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 光电效应 1886-1888 年, H.R.Hertz 在进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试验时发现, 若接收线路中两个小锌球之一受到紫外线照射,小球间易产生火花。 这就是光电效应。1896 年,J.JThomson 在气体放电现象研究中发现 这是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 系统研究发现光电效应有两个突出 的特点: (1)一定的金属材料有确定的临阈频率ν0。当ν<ν0 时,无
义慧
形式具有重要意义。a(ν, T)=1 的物体能全部吸收辐射到它上面的 能量。称作(绝对)黑体。可见,f(ν, T)就是黑体的谱发射频 e0 (ν, T) 。热平衡时,黑体吸收多少能量,因此谱发射频 e0(ν, T) 与辐射场的谱能量密度ρ(ν, T)成正比: e0(ν, T)=c/4 ρ(ν, T) (SI) 1897 年. Lummer 和 E.Pringsheim 对空腔辐射场的能量分布进行 了研究,发现热平衡时辐射场的能量密度 Þ(ν, T)对频率ν的变 化曲线如下图-1 和图-2。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仅与热平衡时的温度有 关,与空腔的形状和组成物质无关。 1896 年,Wien 通过热力学的讨论得到了一个半经验的能量分布 公式
图-1 ρ (ν, T) dν=Ciν e
3 -CdT
图-2 dν (1)
Lummer 和 E.Pringsheim T 为平衡时的温度, C1 和 C2 为两个经验参数。
义慧
吧 Wien 公式与实测结果做了比较,发现在高频段二者符合很好,在 低频段 Wien 公式结果系统地低于实验值。 1900 年 J.W.Rayleigh(以及 1905 年 J.H>jeans 的改进)从经 典电磁理论导出空腔单位体积内频率在ν~ν+dν间的电磁横波数目 为 8πν dν/c 。按经典统计物理的能量均分定理,热平衡时每振动 自由度有 kT 的平均能量,从而得 ρ(ν, T)dν=8πν dν/c

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论文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论文1结构化学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结构化学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结构化学是化学各学科的理论基础。

结构化学为化学各学科提供理论指导,是联系基础化学与高等化学的阶梯。

结构化学已经渗透到现代化学的各个领域。

以学生学习过的课程为例,无机化学中涉及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中运用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说明有机物的结构,使用分子对称性理论描述分子空间结构,利用前线轨道理论解释化学反应机理等;仪器分析中紫外光谱中的电子跃迁、红外光谱中的简正振动、X射线衍射等,都与结构化学知识紧密相关。

从这些学生熟悉的课程入手,可使他们很快体会到结构化学的重要基础地位。

(2)结构化学是分子设计的理论基础。

“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反映结构”。

如果找到某类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的规律性,就能设计出性能更好的分子。

结构化学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化学、分子模拟等对分子设计起理论指导作用。

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用如下实例进行说明。

首先以石墨烯为例。

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并且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元素。

碳单质有多种存在形式,主要有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碳纳米管等,其中石墨烯由于其优良的结构性质而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教学中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石墨烯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石墨的结构谈起。

石墨为层状结构,同层的碳原子间以sp2杂化形成平面共价键,每个碳原子剩余一个p轨道未参与杂化,上面各有一个电子,这些p轨道互相平行且与sp2杂化轨道所在平面垂直,相互重叠形成离域大π键。

π电子在整个碳原子平面方向运动,所以石墨可以导电和导热,可以用来制作电极和坩埚。

而石墨的层与层之间以微弱的范德华力相结合,容易断开而滑动,所以石墨具有润滑性,可以用来制作润滑剂。

结构化学论文

结构化学论文

煤固硫与结构化学的关系摘要煤燃烧过程的硫氧化物不仅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而且由于它们的腐蚀性,会引起燃气轮机和其它工业动力装置中一些严重的物理问题。

因为燃煤催化剂脱硫和脱氮效果比较显著,同时其节能和环保效果也较为明显,国内外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一部分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

催化剂的研究必须有化学结构的参与讨论,从分子结构及轨道理论研究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固硫机理及催化机理,通过具体应用案例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煤燃烧有良好的催化固硫作用。

关键词煤燃烧;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固硫引言结构化学是在原子- 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分子构型与组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和各种运动的相互影响的化学分支学科。

它又是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到多种物质的构成及分子结构以及发生反应时的反应机理,本文探讨了煤固硫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机理,并且展示了该催化剂的一些具体事例和应用前景。

煤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煤是一种含硫化合物,在燃烧过程生成硫氧化物,主要以SO2为主,SO3含量通常占总SOX的2%~3%。

燃料中的硫可分为不可燃硫和可燃硫,在燃烧过程中,不可燃硫残留在灰分中,也称固定硫,如硫酸盐硫;可燃硫包括有机硫,黄铁矿硫和单质硫,燃烧中单质硫含量很少常常可以忽略。

在燃烧过程中,有机硫在氧化性气氛中生成SO2,在还原性气氛中生成H2S,H2S在氧化性气氛中进一步氧化成SO2。

黄铁矿硫在氧化性气氛中氧化生成SO2;在还原性气氛中,当温度在500摄氏度左右时,黄铁矿分解成FeS,S和H2S,生成的S和H2S将氧化成SO2,FeS则要在1400摄氏度才能进一步分解【1,2】。

燃烧过程的硫氧化物不仅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而且由于它们的腐蚀性,会引起燃气轮机和其它工业动力装置中一些严重的物理问题。

在洁净煤技术中,治理SO2的方法主要有3种:煤的预处理脱硫,燃烧过程脱硫和烟气脱硫。

结构化学小论文要求及题目

结构化学小论文要求及题目

凡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均需在学习期间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逻辑严密,文字精练,格式规范。

论文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论述。

一、小论文格式小论文字数在1500~3000字之间,应参阅过不少于3篇(本)参考资料,并按一定格式将其列于论文之后。

文稿必须包括(按顺序):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学校专业及班级,邮政编码、中文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8个)、英文题目、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具体格式请参考文献)二、小论文参考选题以下列举了148个结构化学小论文题目,供参考和选用,论文题目也可自拟。

1.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性质2. 硼族的缺电子性3. 配合物的化学式、命名原则4. 轨道能与能级5. 硅、磷、硫和氯原子3d轨道参与成键对键角的影响6. 不同条件下Mn2+的氧化产物7. 等价电子组态原子光谱项的简便推求方法8. 书写休格尔行列式的简便方法,9. 计算机在用HMO法计算共轭分子π电子能量和波函数上的应用10. 氢键电子本性的研究,11. 点阵能的计算与测定12. 周期反常现象期13. 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位场稳定化能(LFSE)的关系14.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15. 晶格能及其应用16. 过渡系元素的磁性17. 配合物稳定性的热力学讨论18. 对镧系氧化态稳定性的热力学讨论19. 动能算符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0. 原子能级和原子光谱的关系21. 原子光谱项的推求方法2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23. 光的波粒二象性24. 7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25.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与展望26. 化学键的本质27. 分子轨道理论(MO法)的内容28. 价键理论(VB法)和分子轨道理论(MO法)的区别与联系29. 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30. 分子的对称性与分子的旋光性之间的关系31. 分子的对称性与分子的偶极矩之间的关系32. 详细说明Ni(en)(NH3)2Cl2可能的异构体及其旋光性33. 多原子分子中的价电子对互斥理论与杂化轨道理论的联系34. 缺电子多中心键和硼烷的结构35. 簇合物的催化性能36. 物质的磁性及其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37. 超分子结构化学的原理和应用38. 分子的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39. 师范院校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40. 加强结构化学课程建设提高本科师范生综合素质41. 结构化学发展史42. 计算机辅助HMO法计算共轭分子的性质43. 结构化学实验的微型化与绿色化44. 结构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与管理45. 结构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联系46.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7. 多媒体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8. 计算机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9. 引入化学史改进结构化学教学50. 深化结构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培养51. 浅谈数学方法在结构化学教学(学习)中的运用52. 浅谈结构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教学53. 谈结构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4. 基于校园网上结构化学教学的CAI课件的制作55.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56. 以理论方法计算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的产物与规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应57. 物质结构发展简史及其诺贝尔奖获得者58. 结构化学与诺贝尔奖获得者59. 结构化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60. 结构化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61. 结构化学动画制作(分子对称性判别的Flash动画)62. 电负性在化学中的应用63. 三中心键与硼烷分子的结构64. 18电子规则和金属-金属键的键数的关系65. 非金属元素的结构特征66. 原子中电子的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67.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68. 配位化合物研究进展69. 离域和定域轨道的关系70. 用杂化轨道近似地构造定域分子轨道模型71. 休克尔4n+2规则与非苯类的芳香烃72. 离域π键形成的条件、类型与HMO法的局限性73. 分子的对称性和分子的物理性质74. 晶体场稳定化能75. 配合物的畸变与姜-泰勒效应分子配合物的结构76. N277. 过渡金属的离子半径78. 晶体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比较及配位场理论79. 环多烯和过渡金属的配合物80. 夹心化合物重叠二茂铁的结构81. 水的结构化学82. 甲烷(CH4)结构的研究83. 酮结构的研究84. 1,3-丁二烯结构的研究85. 醇结构的研究86. 酚结构的研究87. 醚结构的研究88. 醛结构的研究89. 羧酸结构的研究90. 硝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91. 乙炔(C2H2)结构的研究92. 二氧化硅(SiO2)结构的研究93. 二氧化氮(NO2)的电子结构94. 一氧化氮(NO)结构的研究95. 五氧化二氮(N2O5)结构的研究96. 硝酸(HNO3)结构的研究97. 碳酸根(CO32-)结构的研究98. 二氧化碳 (CO2) 结构的研究99. 苯(C6H6)结构的研究100. 三氧化硫(SO3)结构的研究101. 硫酸(H2SO4)结构的研究102. 二氧化硫(SO2)结构的研究103. 磷结构的研究104. 氨 (NH3) 结构的研究105. 亚硝酸(HNO2)结构的研究106. 磷酸(H3PO4)结构的研究107. 臭氧(O3)结构的研究108. 过氧化氢(H2O2)结构的研究109. 原子簇化合物的分类及金属-金属成键的判据110. 双原子分子的电子谱项及其电子光谱111. 金属晶体的堆积型式和金属原子半径112. 合金的结构和性质113. 复杂离子化合物及其结构114. 共价型原子晶体-金刚石的结构115. 混合键型晶体-石墨的结构116. ▽2算符的球极坐标变换117. X-射线在晶体结构分析中的应用118. 衍射强度与晶胞中原子的分布119.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和规律120.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121. C60及其衍生物的结构122. 苯分子的HMO法处理123. 三次甲基甲烷[C(CH2)3]分子的HMO法处理124. 臭氧(O3)分子的HMO法处理125. 无机共轭分子离域π键的简单判别方法126. 有机共轭分子离域π键的简单判别方法127. 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区别与联系128. 分别用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析乙烯环加成变为环丁烷的反应条件及轨道叠加情况129. σ-π配键与有关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30. 谈氢键131. 冰的结构132. 球的密堆积和金属单质的结构133. 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134. 离子配位多面体及其连接规律135. 硅酸盐的结构化学136. CO分子配合物的结构137. 结构化学在无机(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38. 结构化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39. 展望结构化学的未来140. 纳米碳管储氢的研究已被国际能源协会(IEA)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试通过全球信息网(WWW)查询这种技术的最新进展.141. 试查阅一篇文献综述,了解人工神经网络(ANN) 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以及这种方法的局限性.142. 试查阅文献综述, 了解量子化学在材料设计中的作用.143. 通过网络查询一批无机晶体的结构,并以图形显示出来.144. 若有条件, 练习使用HyperChem程序计算分子体积和分子表面积.145. 访问一些计算化学和分子模拟网站, 了解分子三维结构的多种文件类型.146. 通过全球信息网(WWW)了解球烯包合物和树状大分子的最新研究动态.147. 双原子分子和一些小分子的结构比较简单, 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却不是无关紧要的. 试论述: 在环境与生态问题上, 哪些双原子分子和小分子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这些作用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 我们如何强化或抑制这些作用?148.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试查找有关的共价键能数据, 计算氢燃烧生成1mol水可以放出多少能量. 目前这种能源使用的还很少, 有哪些主要原因? 如果用电解水来大规模地制取氢气, 有没有实际意义?四、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的撰写要求(一)撰写摘要的规则摘要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或补充解释。

结构化学小论文—量子生物化学(化环系0502班05130224王翔)

结构化学小论文—量子生物化学(化环系0502班05130224王翔)

量子生物化学王翔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0502班黄石 435002[摘要]:量子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亚分子、原子和电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理论性学科,它是量子力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量子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体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

[关键词]:量子生物化学量子量子力学生物理论Quantum BiochemistryWangXiang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25002Abstract: Quantum biochemistry is a subject that from the elements, sub-molecular, atomic and electronic level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life of the disciplines, it is quantum mechanics and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biochemistry is the use of quantum mechanic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chemical biological system and the chemical reaction. Keywords: Quantum biochemistry Quantum Quantum mechanics Biology Theoretics一、量子生物化学发展简介量子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亚分子、原子和电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理论性学科,它是量子力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产物。

从学科的范畴来看,量子生物化学是量子生物学的一部分。

1970年,在量子物理学家Lowdin和分子药理学家Purcell等的倡导下,成立了国际量子生物化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quantumbiology,ISQB)。

结构化学论文

结构化学论文

结构化学论文摘要:对结构化学多维考核的感受体会,社会性考核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是否提高,通过结构化学课的学习,自己有没有改变,谈谈对设问式,多维考核的看法关键词:多维考核,设问式,感受Paper of Structural chemistryAbstract: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feel, social assessment on their own ability to improve, through structural chemistry course of study, they have no change, talk to the question type, multi-dimensional appraisal viewKey word: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question type, feel引言:通过一个学期的结构化学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老师,对多维考核方式,以及设问式教学的看法,以及学习中,自己是否受到影响,自己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设问式教学:老师的设问式教学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加活跃,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不听的教学课堂,而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相互交流的课堂,而且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老师讲的什么,也不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更不清楚什么是重点、、、!更不用说课后的复习与创新了,而现在的设问式教学,老师在课前在黑板上给同学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每节知识点,然后再在讲课中为同学一一的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含义,用法等等,而且还会时不时的在课堂上或者是以后的课堂上提问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即使同学不能回答全面,老师也很幽默的为同学引出正确的,完整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知道每节课都有哪些知识点,每节课都什么是重点,而且心里也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就算没有完全明白,课后的复习和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也让同学对每个知识点的印象更加的深刻。

结构化学论文

结构化学论文

2012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考核科目:结构化学学生所在院(系):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所在学科:结构工程学生姓名:王睿学号:12B933025学生类别:考核结果阅卷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介绍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和强度形成原理, 叙述了国内外针对这种新型高强混凝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

同时, 该文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在设计、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组成; 原理; 展望长久以来, 钢筋混凝土被认为是一种复合材料的典范。

然而, 混凝土结构中的各种病害使其使用寿命远远不如人们的预期。

针对这一问题, 1993 年法国Bouygues 公司研制出一种超高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及高韧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

1994 年由法国的Richard 等人[1]发表的论文中, 第一次公开提出活性粉末混凝土(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简称RPC) 这一术语。

现今RPC 已成为国际工程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作为一类新型混凝土,RPC 不仅可获得200 MPa 或800 MPa 的超高抗压强度, 而且具有30~ 60 MPa 的抗折强度, 有效地克。

服了普通高性能混凝土的高脆性[ 2]。

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RPC 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和极低渗透性的超高性能混凝土, 它主要由水泥、石英砂、石英粉、硅灰、钢纤维和高效减水剂组成, 采用适当的成型和养护工艺制成的。

考虑到当材料含有的微裂缝和孔隙等缺陷最少, 就可以获得由其组成材料所决定的最大承载能力并具有很高的耐久性, RPC所采用的原材料平均颗粒尺寸在0. l Lm 到1 mm之间, 目的是尽量减小混凝土中的孔隙率, 从而使拌合物更加密实。

RPC 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 去除粒径大于1 mm 的粗骨料, 以改善内部结构的均匀性;2)优选与活性组分相容性良好的减水剂, 以降低水胶比; 3) 优化整体活性组分的级配, 对于抗压强度200 MPa 级的RPC, 可选用优质活性超细掺料部分代替硅灰; 4) 掺入细短钢纤维, 以提高韧性和体积稳定性; 5) 成型过程中施加压力, 以提高内部结构的密实度; 6) 通过热养护来加速活性粉末的水化反应和改善微观结构, 促进细骨料与活性粉末的反应, 改善界面的粘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固硫与结构化学的关系摘要煤燃烧过程的硫氧化物不仅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而且由于它们的腐蚀性,会引起燃气轮机和其它工业动力装置中一些严重的物理问题。

因为燃煤催化剂脱硫和脱氮效果比较显著,同时其节能和环保效果也较为明显,国内外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一部分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

催化剂的研究必须有化学结构的参与讨论,从分子结构及轨道理论研究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固硫机理及催化机理,通过具体应用案例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煤燃烧有良好的催化固硫作用。

关键词煤燃烧;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固硫引言结构化学是在原子- 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分子构型与组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和各种运动的相互影响的化学分支学科。

它又是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到多种物质的构成及分子结构以及发生反应时的反应机理,本文探讨了煤固硫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机理,并且展示了该催化剂的一些具体事例和应用前景。

煤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煤是一种含硫化合物,在燃烧过程生成硫氧化物,主要以SO2为主,SO3含量通常占总SOX的2%~3%。

燃料中的硫可分为不可燃硫和可燃硫,在燃烧过程中,不可燃硫残留在灰分中,也称固定硫,如硫酸盐硫;可燃硫包括有机硫,黄铁矿硫和单质硫,燃烧中单质硫含量很少常常可以忽略。

在燃烧过程中,有机硫在氧化性气氛中生成SO2,在还原性气氛中生成H2S,H2S在氧化性气氛中进一步氧化成SO2。

黄铁矿硫在氧化性气氛中氧化生成SO2;在还原性气氛中,当温度在500摄氏度左右时,黄铁矿分解成FeS,S和H2S,生成的S和H2S将氧化成SO2,FeS则要在1400摄氏度才能进一步分解【1,2】。

燃烧过程的硫氧化物不仅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而且由于它们的腐蚀性,会引起燃气轮机和其它工业动力装置中一些严重的物理问题。

在洁净煤技术中,治理SO2的方法主要有3种:煤的预处理脱硫,燃烧过程脱硫和烟气脱硫。

煤的预处理过程因在脱除煤中所含硫愤分方面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环保要求。

烟气脱硫技术发展与应用已较为成熟,但其昂贵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而燃烧脱硫技术则具有设备操作简单,占用空间小,投资少等优势。

因此,我们通常选用燃烧脱硫技术,而在技术该过程中煤固硫催化剂的选择则至关重要。

从作用上看, 固硫催化剂能够起到加快燃烧速度、降低着火点温度、使燃烧完全、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等多种作用;从经济上看, 已有的燃煤催化剂是一些品位较高的化工原料。

这虽然有利于燃煤催化剂原料的采购和配制, 但却导致成本抬高。

这就要求必须寻找更廉价的原料。

燃煤催化剂一般选择最廉价的原料――废弃物。

试验证明, 许多废弃物具有明显的催化燃烧作用, 且具有环境保护的效能。

常用催化剂的废气物有: 第一,煤灰。

煤灰是煤中灰分在燃烧过程形成的剩余物。

煤中的灰分是内在的催化剂。

灰分过多不利于燃烧, 过少也很难着火。

第二, 铁矿石粉, 铁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铁矿石粉, 其中富含Fe2O3, 是较好的燃煤催化剂原料。

有的铁矿石山不具备开采价值, 经多年的风化, 山坡多积存大量的铁矿石粉末, 可以收集使用。

第三, 石灰。

生石灰和熟石灰均可作为燃煤催化剂原料, 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Ca2+明显具有脱硫的作用,但是对煤炭燃烧性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在工业催化剂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构成的活性相不仅存在于氧化催化作用中,而且还存在于很多金属催化剂中,后者在反应条件下,表面层被活性的氧化物所覆盖。

从化学成分上看, 燃煤催化剂可以分为: 碱金属, 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盐类, C, FeCl3, FeCl2 和Fe2O3。

如K2CO3, Na2CO3, Ca( OH) 2, CaO, Fe2O3, NaC1, K2MnO3 等。

1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机理1.1基本概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常为复合氧化物,即多组分氧化物。

如VO5-MoO3,Bi2O3-MoO3,TiO2-V2O5-P2O5,V2O5-MoO3-Al2O3,MoO3-Bi2O3-Fe2O3-CoO-K2O-P2O5-SiO2(即7组分的代号为C14的第三代生产丙烯腈催化剂)。

组分中至少有一种是过渡金属氧化物。

组分与组分之间可能相互作用,作用的情况常因条件而异。

复合氧化物系常是多相共存,如Bi2O3-MoO3,就有α、β和γ相。

有所谓活性相概念。

它们的结构十分复杂,有固溶体,有杂多酸,有混晶等。

就催化剂作用和功能来说,有的组分是主催化剂,有的为助催化剂或者载体。

主催化剂单独存在时就有活性,如MoO3-Bi2O3中的MoO3;助催化剂单独存在时无活性或很少活性,但能使主催化剂活性增强,如Bi2O3就是。

助催化剂可以调变生成新相,或调控电子迁移速率,或促进活性相的形成等。

依其对催化剂性能改善的不同,有结构助剂,抗烧结助剂,有增强机械强度和促进分散等不同的助催功能。

调变的目的总是放在对活性、选择性或稳定性的促进上。

金属氧化物主要催化烃类的选择性氧化。

其特点是:反应系高放热的,有效的传热、传质十分重要,要考虑催化剂的飞温;有反应爆炸区存在,故在条件上有所谓“燃料过剩型”或“空气过剩型”两种;这类反应的产物,相对于原料或中间物要稳定,故有所谓“急冷措施”,以防止进一步反应或分解;为了保持高选择性,常在低转化率下操作,用第二反应器或原料循环等。

这类作为氧化用的氧化物催化剂,可分为三类:①过渡金属氧化物,易从其晶格中传递出氧给反应物分子,组成含2种以上且价态可变的阳离子,属非计量化合物,晶格中阳离子常能交叉互溶,形成相当复杂的结构。

②金属氧化物,用于氧化的活性组分为化学吸附型氧物种,吸附态可以是分子态、原子态乃至间隙氧(Interstitial Oxygen)。

③原态不是氧化物,而是金属,但其表面吸附氧形成氧化层,如Ag对乙烯的氧化,对甲醇的氧化,Pt对氨的氧化等即是。

金属硫化物催化剂也有单组分和复合体系。

主要用于重油的加氢精制,加氢脱硫(HDS)、加氢脱氮(HDN)、加氢脱金属(HDM)等过程。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都是半导体型催化剂。

因此由必要了解有关半导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1.2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及其催化活性催化中重要的半导体是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

半导体分为三类:本征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具有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传导的半导体,叫本征半导体。

这类半导体在催化并不重要,因为化学变化过程的温度,一般在300~700℃,不足以产生这种电子跃迁。

靠与金属原子结合的电子导电,叫n-型(Negative Type)半导体。

靠晶格中正离子空穴传递而导电,叫p-型(Positive Type)半导体。

属n-型半导体的有ZnO、Fe2O3、TiO2、CdO、V2O5、CrO3、CuO等,在空气中受热时失去氧,阳离子氧化数降低,直至变成原子态。

属于p-型半导体的有NiO、CoO、Cu2O、PbO、Cr2O3等,在空气中受热获得氧,阳离子氧化数升高,同时造成晶格中正离子缺位。

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都是非计量化合物。

在n-型半导体中,如非计量ZnO,存在有Zn++离子的过剩,它们处于晶格的间隙中。

由于晶格要保持电中性,间隙处过剩的Zn++离子拉住一个电子在附近,开成eZn++,在靠近导带附近形成一附加能级。

温度升高时,此eZn++拉住的电子释放出来,成为自由电子,这是ZnO 导电的来源。

此提供电子的能级称为施主能级。

在p-型半导体中,例如NiO,由于缺正离子造成的非计量性,形成阳离子空穴。

为了保持电中性,在空穴附近有两个Ni++变成Ni++,后者可看成为Ni++束缚一个空穴。

温度升高时,此空穴变成自由空穴,可在固体表面迁移,成为NiO导电的来源。

空穴产生的附加能级靠近价带,可容易接受来价带的电子,称为受主能级。

与金属的能带不同,氧化物半导体的能带是分立的、不迭加的,分为空带和价带。

价带为形成晶格价键的电子所占用,已填满。

空带上只有电子受热或辐射时从价带跃迁到空带上才有电子。

这些电子在能量上是自由的,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导电。

此带称为导带。

与此同时,由于电子从满带中跃迁形成的空穴,以与电子相反应的方向传递电流。

在价带与导带之间,有一能量宽度为Eg的禁带。

金属的Eg为零,绝缘体的Eg很大,各种半导体的Eg居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见图6.3.3。

Fermi能级Ef是表征半导体性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可以衡量固体中电子逸出的难易,它与电子的逸出功Φ直接相关。

Φ是将一个电子从固体内部拉到外部变成自由电子所需要的能量,此能量用以克服电子的平均位能,Ef就是这种平均位能。

因此从Ef到导带顶的能量差就是逸出功Φ。

显然,Ef越高,电子逸出越容易。

本征半导体,Ef在禁带中间,在施主能级与导带之间;p-型半导体,Ef在受主能级与满带之间。

对于给定的晶格结构,Fermi能级Ef的位置对于它的催化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故在多相金属和半导体氧化催化剂的研制中,常采用添加少量助剂以调变主催化剂Ef的位置,达到改善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的目的。

Ef提高,使电子逸出变易;Ef降低使电子逸出变难。

Ef的这些变化会影响半导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和空穴,在化学吸附中起着接受电子的作用,与催化活性密切相关。

如果气体在半导体氧化物上的化学吸附能使半导体的电荷负载增加,半导体的电导将随之递增,这种化学吸附就容易发生,通常称为“累积吸附”;反之,使半导体的电荷负载减少而电导降低,化学吸附就较难发生,又称“衰减吸附”。

1.3氧化物表面的M=O键性质与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关联1.3.1晶格氧(O=)起催化作用对于许多氧化物催化剂和许多催化反应,当催化剂处于氧气流和烃气流的稳态下反应,如果使O2供应突然中断,催化反应仍将继续进行一段时间,以不变的选择性进行运转。

若催化剂还原后,其活性下降;当供氧恢复,反应再次回到原来的稳态。

这些实验事实说明,是晶格氧(O=)起催化作用,催化剂被还原。

一般认为,在稳态下催化剂还原到某种程度;不同的催化剂有自身的最佳还原态。

根据众多的复合氧化物催化氧化概括出:(A)选择性氧化涉及有效的晶格氧;(B)无选择性完全氧化反应,吸附氧和晶格氧都参加反应;(C) 对于有两种不同阳离子参与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一种阳离子Mn+承担对烃分子的活化与氧化功能,它们再氧化靠沿晶格传递的O=离子;使另一种金属阳离子处于还原态承担接受气相氧。

这就是双还原氧化(dual-redox)机理。

1.3.2金属与氧的键合和M=O键类型以Co2+的氧化键合为例,Co2+ + O2 + Co2+ Co3+- O- Co3+可以有3种不同的成键方式成M=O的σ-π双键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