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鱼类发育早期耳石日增量
鲫鱼耳石日轮研究

鲫鱼耳石日轮研究
向德超;何竹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19)005
【摘要】对鲫鱼仔、幼鱼及成鱼的耳石研究表明,鲫鱼耳石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24~48h出现,以后每天形成1轮。
耳石的轮纹数(N)和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146。
耳石平均长径和体全长成直线相关。
鲫鱼耳石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变化,增厚较慢,直到孵出后第40天,不经研磨,其轮纹仍清晰可数,是研究鱼类耳石形成机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好材料。
微耳石出现较晚,星耳石是研究鲫鱼耳石的首选材料。
本文还对早期耳石的制备方法进了探讨。
【总页数】4页(P451-454)
【作者】向德超;何竹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68
【相关文献】
1.利用耳石日轮研究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及生长 [J],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齐口裂腹鱼耳石早期生长发育与日轮特征研究 [J], 刘小帅;何智;蔡跃平;胡佳祥;熊森;严太明
3.利用耳石日轮技术研究长江中游草鱼幼鱼的孵化期及生长 [J], 管兴华;曹文宣
4.采用耳石日轮研究珠江口黄唇鱼幼鱼的产卵期及生长 [J],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5.运用耳石日轮技术对湘江鳡繁殖期及条件的研究 [J], 李烟亮;向建国;曾国清;李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潘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轮日周期确证及其孵化期推算

doi: 10.7541/2019.122松潘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轮日周期确证及其孵化期推算严太明张松培何亮罗杰何智(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成都 611130)摘要: 以2015年和2016年在孟屯河上游捕获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 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 观察了耳石形态特征、确证了耳石轮纹沉积规律, 并基于耳石日轮技术对其孵化期进行了推算。
结果表明: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 采集仔稚鱼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
在松潘裸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 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 矢耳石由锲形发育为箭矢状。
采用温度标记处理松潘裸鲤仔稚鱼, 确定耳石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 生长轮为日轮。
依据耳石日轮数, 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 并采用大多数裂腹鱼类日龄为日轮数N+1的关系, 推算出2015年松潘裸鲤样本的孵化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15日, 2016年样本孵化时间为7月13日至8月18日, 这些结果为研究松潘裸鲤野生种群繁殖期及其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松潘裸鲤; 耳石日轮; 轮纹特征; 孵化期中图分类号: Q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9)05-1034-07鱼类耳石微结构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1, 2], 通过建立耳石微结构特征与早期生活史事件的对应关系, 可以利用耳石微结构分析反映鱼类个体的早期生长发育状况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3, 4]。
基于耳石微结构特征而建立的耳石日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的推算等[5—8]。
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裸鲤属(Gymnocyp-ris)[9], 是分布于岷江上游和澜沧江水系的一种小型裂腹鱼类, 主要生活在常年低温的山区河流, 研究也证实在其人工养殖条件下胚胎发育的孵化温度和幼鱼饲养水温不宜超过23℃[11—13]。
鱼类耳石形态研究进展

鱼类耳石形态研究进展何文平【摘要】鱼类耳石形状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在种类及种群识别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综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特征参数、耳石形态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及种群识别中的应用.%Fish otolith morphology is in high species specific with th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species and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research. The characters of otolith morph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otolith morph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species and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were summarized.【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30【总页数】3页(P14760-14762)【关键词】耳石;形态特征;种群识别【作者】何文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重庆4024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耳石是存在于硬骨鱼类内耳的膜迷路内石灰质硬组织,主要由碳酸钙构成,起平衡和听觉作用。
内耳的椭圆囊、球囊和听壶中分别具有微耳石(Lapillus)、矢耳石(Sagittaes)和星耳石(Asteriscus)各1对。
鱼类耳石的形态、大小、功能和微结构特征随种类而存在差异[1]。
微耳石和星耳石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而矢耳石为镰刀状(Sickleshaped)或针状(Needle shaped)[2]。
骨镖鱼类和其他硬骨鱼类之间在耳石形态和大小上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在骨缥鱼类中,可能由于与听力密切相关,星耳石和韦伯氏器(Weberian apparatus)靠得很近,且比矢耳石大得多。
骨镖鱼类以外的其他硬骨鱼类,矢耳石通常最大[3]。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王菲;程家骅;罗海忠【摘要】2009年4月15日-5月5日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生长.结果表明,受精后约26 h,条石鲷胚胎听囊内出现1对矢耳石和1对微耳石;仔鱼孵出第2天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形成1轮,孵化后天数(N)和矢耳石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在第8天左右,矢耳石上出现第2条明显的标记轮,为初次摄食轮.仔鱼耳石长径(r_s,μm)与鱼体体长(L,mm)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_s=18.146L-44.436;矢耳石长径r_s与微耳石长径η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_s=0.612 5r_1+1.988 2.根据结果确认,矢耳石轮纹可作为条石鲷仔鱼日龄的判别依据.【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0(017)002【总页数】9页(P320-328)【关键词】条石鲷;耳石;日轮;生长【作者】王菲;程家骅;罗海忠【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耳石是起平衡和听觉作用的硬组织[1],主要由碳酸钙构成,存在于硬骨鱼类内耳的膜迷路内。
从Pannella[2]首次引入鱼类日龄的概念以及Brothers等1976年首次应用鱼类耳石鉴定幼鱼的日龄以来,鱼类耳石日轮的观察、日龄的鉴定已经成为鱼类生物、生态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国内学者现阶段仍主要集中在耳石发育、日轮观察与日龄鉴定、耳石形态与鱼体发育关系等方面,如董双林[3]对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耳石日轮有过研究报道,解玉浩[4-6]、李城华[7-9]等分别对鸭绿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池绍公鱼(Hypomesus olisus)及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黄海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等鱼类的仔鱼耳石日轮形成与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进行过相关研究。
自然种群唐鱼的耳石、日龄与生长

自然种群唐鱼的耳石、日龄与生长史方;林小涛;孙军;刘汉生;陈国柱【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8(27)12【摘要】为了解唐鱼自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根据耳石结构于2005年6月—2006年4月每2个月1次对栖息于从化市鹿子田附近自然水体唐鱼的日龄组成进行了调查。
2005年6月采集到的唐鱼日龄集中在40~70d,8月和10月唐鱼种群既有较大个体,也有孵出不久的仔鱼,日龄分布在10~130d。
2005年12月和2006年2月大部分唐鱼日龄在50d以上,2006年4月大部分唐鱼日龄则在50d 以下。
与人工养殖的唐鱼相比,自然种群唐鱼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高,但生长轮宽度规则性较低。
自然种群唐鱼的耳石长径与体长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与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自然种群唐鱼的生长符合幂函数方程,体长(L,mm)、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回归关系分别为L=1.4685D0.5824(r=0.9081,P<0.001,n=266)和M=0.0048D2.0122(r=0.8844,P<0.001,n=266)。
该生长方程反映了自然种群唐鱼早期的生长。
8—10月唐鱼种群年龄结构最为复杂,根据其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可以推测自然条件下唐鱼的繁殖期为3—12月。
【总页数】8页(P2159-2166)【关键词】唐鱼自然种群;耳石;日龄;生长【作者】史方;林小涛;孙军;刘汉生;陈国柱【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防治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2;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43007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广州市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相关文献】1.梭鱼仔耳石日轮形成及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 [J], 李城华;沙学绅2.基于耳石微结构的南海春季鸢乌贼日龄、生长与种群结构的研究 [J], 招春旭;陈昭澎;何雄波;邓玉淑;冯波;颜云榕3.利用耳石微结构研究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日龄、生长与种群结构 [J], 陆化杰;陈新军4.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黄、渤海蓝点马鲛幼鱼日龄与生长 [J], 朱庆环; 田永军; 张弛; 叶振江; 徐宾铎5.基于耳石日龄信息的东海海域剑尖枪乌贼日龄、生长及种群结构研究 [J], 李楠;俞骏;方舟;陈新军;张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耳石研究综述_张治国 (1)

第21卷 第4期2001年12月湛江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o f Z hanjiang Ocean U niversityV o l.21No.4Dec.2001鱼类耳石研究综述张治国 王卫民(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关键词:鱼类耳石 显微结构 微化学结构 日轮 耳石生长 系群鉴别中图分类号:Q959.40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995(2001)04-0077-07耳石存是在于硬骨鱼类内耳(inner ear)的膜迷路(membrane labyrinth)内,主要由碳酸钙构成,起平衡和听觉作用的硬组织,内耳的椭圆囊(utriculus)、球囊(Sacculus)和听壶(lagena)中分别具有微耳石(lapillus)、矢耳石(sagittae)和星耳石(asteriscus)各一对。
人们很早就发现耳石上存在年龄环,所以,与鳞片与骨组织一样,耳石常被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Pa nnella发现耳石上日轮的存在以来[1],耳石日轮生长的研究成为国际鱼类生物学研究的新兴领域。
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进一步作了耳石的显微结构、微化学结构等其它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更准确地研究鱼类生长、生活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开拓了新途径。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鱼类生物学家们已研究了包括鲱形目(Clupeifo rmes)、鲑目(Salm oniform es)、鲈形目(Perci-form es)、灯笼鱼目(Myctophiform es)、鳗鲡目(Anguillifo rmes)、鲤形目(Cyprinifo rmes)、鱼将形目(Cyprinodontifo rm es)、鳕形目(Gadifo rmes)、鲽形目(Pleuro nectifo rmes)等百余种海淡水鱼类的耳石[2]。
本文仅就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耳石的结构、耳石日轮的生长、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应用作一综述。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热带鱼类发育早期耳石日增量第四章(专业知识模板)

热带鱼类发育早期耳石日增量1 介绍我们对于海洋鱼类早期的生态动力研究曾频繁地被称为密不可测的“黑箱”。
然而,幸运的是,几十年前Pannella发现海洋鱼类的耳石记录了年龄和每天的生长信息,这个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来揭开这个“黑箱”的谜底。
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技术进步,使得科学家们能从幼鱼的耳石中获取大量的精确的细小的早期生活史的信息。
相比较于类似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使用耳石微结构包含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是鱼类种群研究中最大的优势之一。
个体的年龄信息能被用于研究幼鱼分布状况、补充动力、早期生长、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更为熟知的具体年龄段的生长率。
重要的是,个体的数据可以被扩展到群体和种群的动力研究,包括特定的产卵种群和育苗场。
理解其下的机制是最终预测重要商业鱼种的世代强度的必要一步。
生长率也可以被用于生物能量模型和检测早期生活的关键事件。
最终,对整个生活史的变化所做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可能为进一步研究特定生活史阶段的优势和进化提供基础。
在这一章节里,我首先列出了能从幼鱼耳石获得的个体早期生活史数据的普遍用途,包括耳石提供的线索里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
之后,我展示了从幼鱼耳石提取年龄和生长数据所需的技术原理和步骤。
我具体地讲述了获取样本、处理耳石用以分析、读取增量信息以及分析数据的基础方法。
我也明确指出这个过程存在的固有问题和局限之处。
通过这些基础的步骤,有价值的年龄和生长信息能提取出来用于不同的生态学研究中,包括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热带幼鱼,比如深海区、珊瑚礁、海草床和河口红树林边缘区域。
introduction+2.1+2.2+2.9(94-100,124)张慧敏P93-100:introduction4.在热带鱼的早期阶段每日的耳石增加展示:1.1基于欧托利的早期生活史特征耳石可以提供一组变量或早期生命历史(ELH)特征的数据。
幼虫的年龄、出生日期、远洋幼虫期(PLD)、幼年期和沉降时间都涉及到在耳石轴上(表1)的耳石增量,在这段时间内任何时间点的相对日增长都可以通过观察连续增量之间的宽度来获得。
鱼类耳石研究及应用进展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微化学结构分析 → 生活史
黎雨轩等(2014)通过设计3 个温度( 18 ℃、22 ℃、26 ℃) × 3 个盐度( 17、25、34) × 3 个锶( Sr) 元素 组( 低、中、高) 来研究环境因子对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耳石中钡( Ba) 元素沉积的影响。研究结 果表明: 温度、盐度和锶元素含量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盐度的影响最大,锶元素的影响 其次,温度的影响最小,温度和盐度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所有试验组中耳石Ba /Ca 值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盐度与耳石Ba /Ca 值的定量关系就可以反演大黄鱼所经历的盐度史。 为大黄鱼野生种群的资源补充和洄游生活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熊瑛等(2015)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EPMA)对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鱼的耳石进行了 锶和钙沉积特征的初步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耳石的Sr/Ca之间存在显著的种 间差异。银鲳耳石Sr/Ca比,银鲳孵化和早期发育应需要盐度适中的生境,当龄鱼在后期的生 长中需洄游经过两段高盐生境(其中之一在第1龄时)。鮸鱼耳石Sr/Ca比反映了鮸鱼孵化及 初期发育阶段可能生活在高盐度生境,而当龄鱼随后阶段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则会洄游至盐度有所降 低的生境中进行。
17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湖泊水位
王玉娇等(2014)对青海 湖裸鲤古代微耳石进行微 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古代 微耳石的Mg/Ca 比值和18O 值均明显高于现代微耳石。 反映了明朝时青海湖裸鲤 生活的水体具有比现代青 海湖高得多的Mg/Ca 和18O 值, 这是与大湖隔离后强烈 蒸发浓缩的结果。 根据裸 鲤鱼骨产出的层位和海拔 高度, 推断明朝时期青海湖 的湖面海拔至少达到3202 m, 经计算当时的湖面面积 至少为4480 km2, 比现在大 5%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鱼类发育早期耳石日增量1 介绍我们对于海洋鱼类早期的生态动力研究曾频繁地被称为密不可测的“黑箱”。
然而,幸运的是,几十年前Pannella发现海洋鱼类的耳石记录了年龄和每天的生长信息,这个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来揭开这个“黑箱”的谜底。
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技术进步,使得科学家们能从幼鱼的耳石中获取大量的精确的细小的早期生活史的信息。
相比较于类似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使用耳石微结构包含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是鱼类种群研究中最大的优势之一。
个体的年龄信息能被用于研究幼鱼分布状况、补充动力、早期生长、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更为熟知的具体年龄段的生长率。
重要的是,个体的数据可以被扩展到群体和种群的动力研究,包括特定的产卵种群和育苗场。
理解其下的机制是最终预测重要商业鱼种的世代强度的必要一步。
生长率也可以被用于生物能量模型和检测早期生活的关键事件。
最终,对整个生活史的变化所做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可能为进一步研究特定生活史阶段的优势和进化提供基础。
在这一章节里,我首先列出了能从幼鱼耳石获得的个体早期生活史数据的普遍用途,包括耳石提供的线索里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
之后,我展示了从幼鱼耳石提取年龄和生长数据所需的技术原理和步骤。
我具体地讲述了获取样本、处理耳石用以分析、读取增量信息以及分析数据的基础方法。
我也明确指出这个过程存在的固有问题和局限之处。
通过这些基础的步骤,有价值的年龄和生长信息能提取出来用于不同的生态学研究中,包括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热带幼鱼,比如深海区、珊瑚礁、海草床和河口红树林边缘区域。
introduction+2.1+2.2+2.9(94-100,124)张慧敏P93-100:introduction4.在热带鱼的早期阶段每日的耳石增加展示:1.1基于欧托利的早期生活史特征耳石可以提供一组变量或早期生命历史(ELH)特征的数据。
幼虫的年龄、出生日期、远洋幼虫期(PLD)、幼年期和沉降时间都涉及到在耳石轴上(表1)的耳石增量,在这段时间内任何时间点的相对日增长都可以通过观察连续增量之间的宽度来获得。
在生长较快的时期,通常会有更多的物质沉积在耳石成岩上,类似于树木年轮。
在个体或群体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增量宽度的比较,提供了一种有关身体生长的相对尺度。
此外,在体细胞生长和耳石生长之间的校准,可以提供从耳石耳石测量得到的真实体细胞生长的估计。
演示了身体尺寸之间重要且一致的线性关系(例如:标准长度,SL)和耳石的大小和年龄是此类分析的前提条件(Campana 1990,格芬1992,Thorrold&野兔2002)。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当在一个个体中比较不同阶段之间的增量宽度时,必须使用谨慎,因为耳石增量沉积的细节可能会随着身体几何(变化)、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对大小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测量,从耳石半径到兴趣日。
然而,这一测量也必须谨慎,因为各种环境过程可能会影响到体细胞生长的关系(例如,耳石岩性的生长关系。
温度,Mosegaard等1988年,食物水平,Baumann等2005年的)和耳石结石物质将继续沉积,即使是在身体生长可以忽略的情况下。
因此,这一分离的身体-耳石结石的增长可以使人们对身体的大小产生误导(Mosegaard等人1988年,Reznick等人1989年,Reznick和1992年,morales-nin 2000)。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条件下,这种“脱钩”可能是很少的,对于年轻的鱼来说,这种生长缓慢的小鱼不太可能活到在野外采集的地步(民沃和莫赛德2002年)。
无论如何,通过对不同年龄鱼类的身体长度的测量,证实了在生长缓慢和快速生长的鱼类之间的相对大小的相对大小的估计。
Searcy和海绵2000年)可以使耳石的大小成为一个有用的相对测量。
生命的历史变迁也可以记录在耳石lith,除了每日的增加。
定居是一种主要的过渡性事件,对幼年鱼的生态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
沉降(和相关的变形)可以用非常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对某些物种的解决,仅仅是缩小幼体增量的范围(或反之亦然)的一个点。
一个更宽的暗带(或检查)在一些物种的定居和变形过程中沉积。
在其他更不寻常的物种中,比如蓝头濑鱼、海地双筋膜,变形是长时间的,而鱼被埋在沙子和珊瑚的碎石下,在这段时间里,一个宽带被沉积在耳石上(维克多1983年;图1).定居标志可能是渐进的或突然的,通常是物种特有的,并且在当地的种群中可能会有变化。
(威尔逊&McCormick 1997,1999)。
某些物种的定居特征是次生生长中心(附属原基)的形成。
在这一卷的第7章中,Panfili等人在更详细的讨论中讨论了原始的原始状态(参见Geffen等人2002年的其他讨论),以及莱特等人(2002a)提供了其他特定物种的其他过渡事件的汇编。
P95日常耳石增长图1所示。
用于获得ELH特征的特征。
(a)一种海状的双筋膜状体(D背,V腹,A前,P后)(b)一种横截面的卢特杰斯格里修斯射手座,和(c)一种斯特格斯图的拉皮图。
中心原基(核心),L=幼虫增量,S=沉降,E=浮现,J=青少年增量,E=耳石边缘。
以前用于区分鱼种和鱼类的不同的耳石形状的差异。
1993年,坎帕纳和卡塞尔曼,Begg和布朗2000,2002年的),但在更小的范围内,关于耳石形态学(形状)的数据可能对年轻的鱼类的生态研究有帮助。
最近研究了两种热带鱼,两种两栖类,一种,一种,一种是一种,一种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一种是一种很有价值的。
13天)喂养历史(Gagliano和2004年)。
这是一个有前景的新研究途径,与传统的每日增量分析一起,可以为生态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信息。
表1:早期的生命历史特征(LHT)可以通过阅读带有生态定义的幼鱼的卵和耳石指标来获得,这些指标用于测量幼虫、定居期或后殖民时期的幼体特征。
通过耳石派生特性的主要优点是,变量同时被记录下来,这样事件就可以与年龄相关,重要的是,一个实际的日历日期可以与特定的年龄、事件或个体鱼的生长速率相关。
此外,耳石lith是无细胞的,不受吸收。
这允许对鱼类早期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历史分析,例如潮汐周期与幼虫的运输之间的紧密耦合。
每日老化对群体补充研究至关重要,旨在确定定居、招募和幼虫运输机制的模式。
当产卵是未知的(经常远洋物种的情况),可以确定使用源种群幼虫年龄数据与水文和当前数据(野兔和考恩1991、1996、福勒et al . 2000年詹金斯等。
2000年,印度教等。
2002年,Govoni et al . 2003年,Serafy et al . 2003年)。
通过研究从这些栖息地收集的鱼类的相对生长,可以比较不同的青年栖息地的作用和相对价值。
相比耳石lith-derived早期生活史特征也可以在最初的幼虫或定居者和幸存者的检查模式选择性死亡率。
从个体收集的这些数据可以很好地解决变异性的问题,并为“基于个体的模型”(IBM)提供数据。
这些相对较新的技术可以成为定义变量之间关系的有力手段,最终将通过揭示影响鱼类早期生命历史的重要的生态过程,从而提高我们对种群生态学的认识。
Allain等人2003年)。
1.2在早期生活史的特性变异:对耳石派生的早期生命历史特征的研究经常涉及到超越对这些特征的测量,这些特征在多个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来。
以下几个例子说明了这些性状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生态过程的研究的。
1.2.1在早期生活史上的特点和地理上的差异在生态研究中,远洋幼虫的持续时间是具有并持续受到广泛关注的ELH特征的列表。
幼虫需要发育成未成年人的时间,不仅在其生命史策略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能影响到种群在生态尺度上的连接性。
在不同的分类中,鱼类的数量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影响到种群在生态学上的相关程度(参见海绵类的研究,2002年的讨论)。
早期的工作是为了检验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分类中(维克多1986、长尾谷等1989、威灵顿和维克多1989、维克多和威灵顿2000、萨帕塔和赫伦2002)之间的差异。
最近的研究已经对不同的鱼种(舒曼和伯明汉1995,里吉诺斯和维克多2001,Taylor&地狱berg 2003)的基因关系进行了研究。
1.2.2在早期的生命历史特征中,紫杉的变异在不同的分类中,不同种类的紫杉的变异程度不同。
特定的分类单元有相对不变的PLDs(例如:而另一些人则在PLD中表现出更广泛的范围(一些唇齿、小虾、木盖、刺头肌);维克多1986,考恩1991,1994,1994,1994,1997,1997)。
这种分类可以用来检验生态过程的作用,例如食物的可用性和水的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的作用。
例如,在PLD中,在PLD的月群中,有一群人的变化很明显,在巴巴多斯岛的“蓝头濑鱼”中,有更大的生长速度的鱼有更短的PLDs(Searcy和海绵状的2000)。
较低的生长和较长的PLDs被归因于食物供应的减少,以及在系统中移动的低盐分的物理海洋特征(北巴西环;2000年,棉球和平卡,2004a)。
在那里,水温更有季节性变化(例如:佛罗里达的钥匙),在温暖的月份里,t.双筋膜状体的沉降比在寒冷的月份里的沉降速度要高得多. 由于浮游生物的死亡率通常是高且大小的(阶段持续时间假说:安德森1988年),因此,生长和发育得更快并更快定居的幼虫可能会有更高的生存率。
例如,在巴拿马的幼虫生长中,不同物种的变异,在两种pomacentrids(Wilson&Meekan 2002,Meekan et al-2003)和一种acanthurid(Bergenius等2002年)的定居变化中占很大一部分。
1.2.3群内变异在生长和PLD等特征中,可以用来探索早期存活率的动态变化。
同一队列时间的重复收集(例如:“cohort-tracki ng”)允许幸存者的特征的比较(最近)收集与解决人口(最早收集)检查是否生存与早期生活史特征如幼虫或青少年增长或幼虫期的持续时间。
在这本书的第六章中,Vigliola和米坎更详细地探讨了这种方法。
2途径方法2.1样本大小理解ELH性状的不同尺度是设计基于耳石的研究的先决条件,以确保收集足够的样本(个体鱼)以供耳石解释,以回答主要的问题。
需要足够的数量来准确估计一个特定地区的物种的平均价值,而比较研究的抽样设计必须仔细计划,以包含其他的变异尺度。
例如,如果计划进行地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月份的样本收集可能会带来季节性差异,而不是地理位置。
此外,取样必须将已知的困难与耳石耳石处理和解释(更详细地讨论)加以考虑。
Cohort-tracking研究早期生活史特征的分布如何变化随着时间的样本过多的个人认为必须从同一队列,因为特定的群组成员只能决定耳石老化完成后,通常导致消除每个样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