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标点,句子
语文知识思维导图包括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与名著名篇、古诗词、、标点、句子、成语、词语、汉字

文言文
古诗文
古诗词
春、夏、秋、冬:二月春风似剪刀 花、草、树:黄四娘家花满蹊 虫、鸟:几处早莺争暖树 山、水、日、月:江清月近人 风、雨、雪:斜风细雨不须归 田园、边塞:乡村四月闲人少 思乡、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 亲情、友情、爱国、童趣:每逢佳节倍思亲 哲理、壮志、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 节日、月份:清明时节雨纷纷 色彩、数字、名城:万紫千红总是春 修辞:露似真珠月似弓
语文知识思维导图
语文知识思维导图,涉及了语文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其中包含了九大类,比如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与名著名篇、 必背古诗词75首、谚语、歇后语、对联、名言警句、标点、句子、成语、词语、汉字等语文必学的知识点,每一个类目 都详细地把知识点与方法整理出来了,非常适合孩子学习。
陈述句末尾 语气和缓的祈使句末尾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和假借
演变过程 造字法
常用笔画
音序查字法 部首查字法
感情色彩
笔、墨、纸、砚 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执笔:按、压、勾、顶、抵 永字八法
坐姿 执笔:一寸距、二指圆、三指齐
基本笔画写法
笔顺 查字典 毛笔书法 钢笔书法
汉字
容易读错的字 容易写错的字 常见同音字 常见多音字 常见形近字
《司马光》:砸缸救人 《守株待兔》:妄想不劳而获 《王戎不取道旁李》:观察、思考
《精卫填海》:意志 《囊萤夜读》:读书 《铁杵成针》:恒心 《少年中国说》:发奋图强 《古人谈读书》:读书 《自相矛盾》:实事求是 《杨氏父子》:机智 《伯牙鼓琴》:知音 《书戴嵩画牛》:艺术源于生活 《学弈》:专心致志 《两小儿辩日》:学无止境
谚语 歇后语ຫໍສະໝຸດ 谚语、歇后语、对联、 名言警句
七年级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一、语文知识点概述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掌握语文知识点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常用字词、基本语法、常用成语和谚语、古诗文等方面。
下面将逐一详细介绍。
二、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认读、写作规范、标点符号、写作准则等内容。
其中,文字认读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要求学生掌握2000个以上的汉字。
写作规范涉及篇章结构、文章开头结尾、用词准确、语言流畅、条理清晰等技巧。
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等,要求学生掌握其概念及使用方法。
写作准则则包括遵循思路的脉络、准确表达含义、讲究语言的连贯性、注意语序的正确性等。
三、常用字词常用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等词性。
此外,学生还要掌握词汇的用法,学习常用词组及惯用语。
四、基本语法基本语法包括词性、句子成分、主谓一致、时态、语态等内容。
词性是词汇基础的一部分,句子成分则是句子的组成。
主谓一致是指主语与谓语应该保持一致,时态则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语态则是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和变换。
五、常用成语和谚语常用成语和谚语是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其基本意思和适用场合,帮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
六、古诗文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
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唐诗宋词和元曲等部分内容。
七、总结综上所述,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涵盖了文字认读、写作规范、常用字词、基本语法、常用成语和谚语、古诗文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的帮助。
提示语加标点的短句子大全

提示语加标点的短句子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提示语加标点的短句子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提示语加标点的短句子经典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提示语在前面:1.他顽皮的眨了眨眼,说:“哈哈!我就知道会这样.”2.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3.挑山工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一条道?”4.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是的,我是最大的.”2、提示语在中间:1.“什么?”她说,“你是说今天要就要出差了?为什么我事先不知道?” 2.““我们哪里有近道?”挑山工说,“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3.“不要了就烧掉.”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4.:“哈哈!”他顽皮的眨了眨眼,说,“我就知道会这样.”3、提示语在后面:1.“你怎么来了?”她睁大眼睛,一脸惊讶的问我.2.“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一条道?”挑山工问.3."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4.“哈哈!我就知道会这样.”他顽皮的眨了眨眼,说.。
古诗文句读

古诗文句读一、什么叫句读?古人讲的“句读”,就是今天讲的断句与标点,断句表示语言中的停顿,标点表示语句的语气。
古人称语意已尽处为“句”,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句子的停顿处,用“j ”表示,“勾”与“句”古代同音。
古人称语意未尽而念诵时须停顿处为“读”,用“、”表示;“、”,今音“主”(zhD),古音“读”(d6u)。
合起来称为“句读”。
上古时代,书籍没有断句标点。
所以,古代教育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句读能力。
《礼记•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这就是说,到了年龄才进入学校读书,半年后考核一次,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学会断句。
《汉书•班昭传》记载,《汉书》问世以后,后来成为大教育家的马融,曾经向女学者班昭学习如何阅读《汉书》。
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何休在《公羊传序》中,讥笑某些讲诵古书的先生说:“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直到唐朝,散文家韩愈还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汉语书面语从不加标点,到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甲骨文,曾经偶尔用分行表示停顿,那谈不上自觉。
金文一般也没有标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有的出现了较多的似乎是断句的符号,但是没有严格的使用体例,不能算作标点符号。
汉朝出现了有关使用标点的记载。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乙”就是打上一个钩,但是,它并不是写作时应用的标点符号,而仅仅是为阅读服务的符号。
现代发现的汉代简册(如“居延汉简”),使用的断句符号达到了十多种,但是大多数并不规范。
直到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才记录了“、”和“j ”这两个比较规范的标点符号。
宋朝的读书人,把j改为圆圈,跟“、”并用。
人们用圆圏号和点号来标示断句,所以大家又把标点符号叫作“圏点”。
圏和点还常加在句子旁边,表示精彩和重要,相当于现代的着重号。
中考专项整理——古诗文词句句中停顿

中考专项整理——古诗文词句句中停顿班级姓名。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
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
一、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如:“夫/战,勇气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以/其境过清,常见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常见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二、“古二今一”词语(古今异义且在古文中是两个词语在现代汉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之间要停顿.如:可/以一战。
今/天下三分……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三、主—谓—宾之间要停顿要停顿①主谓之间要停顿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之妻/私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谓宾之间要停顿.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先帝不以/臣卑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③状语后置句之前要停顿.(也可以说是动词与后面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1、尝/与人佣耕。
2,俄而/百千人大哭。
四、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呵成。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五、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师说》(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师说》《师说》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没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课件

叹之音,日后竟然发展成惟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 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 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 忧”!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雁凫起,乱石一线争磋 磨”!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 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出处同上)
——选自钱穆《师友杂忆》 导入.doc 钱梦龙.doc
先吞下,再咀嚼,后反刍。一旦豁然贯通,则表里粗细无一 不到了。
这时已经上中学的我,曾经求救于老人,如何句
读之法?他反问我,句读有法吗?我也相信确是无法, 但无法之法,总是应该有的,他想了想,还是只有多 背书这个法子,他说,书背得多了,也就自然明白哪 里该顿,哪里该断了。
解表面义,解语境义,解文章深层用意。因文解字,说解 融会。
中学语文课使我受益的还有古文的讲授——分 析词义,疏解语法,掰开了揉碎了地说,尽管我 并不因此而养成良好的学风,对语法知识有本能 的拒斥,仍旧“好读书,不求甚解”,往往但知 大意,却仍然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后来自己教 中学,也照此办理,不知学生怎样,我个人的所 得,至少是多识了一些字。
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语言互译不仅仅是符号的转 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
国立北京大学入学实验国文题 二十一年七月(文法学院用)
一、把这首诗译成散文白话(自加新式标点符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 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 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华东师大招生语文试卷.doc
古诗词标题中的标点符号黑点名称

古诗词标题中的标点符号黑点名称标点符号,是伴随现代汉语而来的一种源自西方的语言表现方式。
它在语言书写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以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不外乎两种。
一是加强逻辑的推定和划分。
二是突出语气和弥补在书面与口语之间情感的落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从这句古文现代标点法的插入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的加入首先是文理逻辑的明晰化,其次是口语现场感的突出以及情感的加强。
索绪尔说,语言是符号,那么标点符号是不是也承担了语言的一部分表情或者表意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诗歌的语言材料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可以吗?当然不可以。
那么现代诗歌没有标点符号可以吗?事实上可以。
但是我认为,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诗歌是不完善的,至少在文理上诗人是在偷懒,不负责。
那些不用标点符号的诗人的理由,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诗歌行文漂亮,简洁。
二是所谓“留白”和断裂,意为有深意。
三是容易堆砌,造成意象的视觉冲撞,从而区别于散文。
这些理由,说实话不值得一驳。
因为写作现代诗歌的目的不是做得漂亮让人羡慕,也不是故做深意让人猜想,更不是让我们看名词与名词进行核撞击,破坏我们的脑神经,而是运用现代汉语这种语言材料以现代诗歌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抒发诗人作为人类的情感。
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牛角尖钻到这个方面上去,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按照现代汉语的文理要求,把标点符号正确地运用到现代诗歌中去。
要正确地在现代诗歌里运用标点符号,其实并不难,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文理要求去做就行了。
但是,现在的很多诗歌作者很不重视这个标点符号,往往一个逗号逗到底,句末不要句号的,更是连一个句号都不用。
还有些人只会用感叹号和问号,到处用,结果就算惊叹也没效果了。
现代诗歌中的标点符号,按照我的理解,由于现代诗歌的体裁关系,还是与现代汉语的散文行文中运用的标点符号有一些区别。
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在现代诗歌中运用标点符号的心得,共大家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部分古诗文一、重点要求(一)熟练背诵和默写指定的古诗文(二)知道作者、朝代及产生的时代背景(三)理解古诗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有关知识(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二)读准字音,理解诗句1、同音字的借用2、古今词义的变化3、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的(三)把握意境,体会感情题型举例1、把诗句补充完整。
(1)、-------------------,早有蜻蜓立上头。
(2)不知细叶谁裁出,--------------------。
(3)欲穷千里目,-------------------。
(4)但使龙城飞将在,--------------------。
(5)独在异乡为异客,--------------------。
(6)----------------,润物细无声。
(7)----------------,只是近黄昏。
(8)等闲识得东风面,--------------------。
2、按有关古诗的内容填空。
(1)、《示儿》是宋代诗人----------的---------诗。
诗句向儿子交代的遗憾之事是:-------------------,------------------。
对儿子们的嘱托和希望是:---------------,----------------。
全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2)、《泊船瓜洲》是------代诗人-----------在乘船经过--------------,怀念金陵--------时所写,诗题“泊船”的意思是----------------,诗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之情。
3、读小故事,完成练习。
相传,清朝有位著名厨师,极善做菜,而且每道菜还要配上一句古人的诗句。
有一次,他只用两个鸡蛋就为某官绅做了四道菜。
第一道:两个炖蛋黄,上面覆盖一层清香葱叶。
第二道: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行,下面垫上一张青菜叶子。
第三道:清炒蛋白一小撮。
第四道:一碗清汤,上面浮着蛋壳。
四道菜摆上桌,各配古诗一句,主人大喜,赞不绝口。
(1)、请你把这四道菜各配的一句古诗默写下来。
------------------------,----------------------。
------------------------,----------------------。
(2)、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作者是------朝诗人---------。
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说“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情。
4、判断,在正确解释的后面画“√”。
(1)、《暮江吟》一诗中押韵的字是:中、红、弓,韵母是:ong。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但”的意思是“但是”。
()(3)、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4)、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作者是杜牧,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5)、《竹石》的作者是郑燮,他仅是一位音乐家。
()(6)、《七步诗》的作者曹植是曹操的儿子。
()(7)诗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写的是除夕。
(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B. 孰.为汝多知乎? ( )(2)、翻译句子。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从两个孩子的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第五部分标点符号一、重点要求1、会用标点符号2、能正确书写标点符号3、会改正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二 . 标点符号知识(一)用法说明(1)、句号用在句末(2)、问号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3)、叹号点号(4)、逗号用在句内(5)、顿号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6)、分号(7)、冒号(8)、引号(9)、括号(10)、破折号(11)、省略号标号(12)、着重号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13)、连接号(14)、间隔号(15)、书名号(16)、专名号(二)、标点符号的位置(三)、直行文稿与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的不同题型举例1、下面标点正确的一句是()。
A.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C.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怎样使用每一寸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巨大的威力?一天天更加美好呢?D.参加会议的有作家、记者,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
整个会场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A.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副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
”“百川归海”。
B.一进校门,就看见了“为做21世纪的主人而勤奋学习!”的横幅标语。
C.周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
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吗’?”D.据吉林省的有关调查,当问及“遭遇社会风险时怎么办”,有68.0%的人回答“依靠组织解决”,只有32.0%的人回答“靠自己解决”。
3、对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破折号,表示行文中的解释、说明)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点好。
(引号,表示行文中着重指出的部分)C.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破折号,表示行文中话题的转移)D.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神秘感。
(引号,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句子)4、依次填入下文括号里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A ,?:“……。
”B 。
?:“——。
”C 。
!,——D ,!,……第四部分句子一、重点要求(一)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二)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会扩充和缩写句子(四)认识并会修改常见的病句(五)会造通顺、完整的句子(六)能把错乱排列的句子整理成一段条理清楚的话(七)认识并能用常用的句式表情达意二、句子知识(一)、什么是句子: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一)、句子的分类(语气类别)1、陈述句2、疑问句3、祈使句4、感叹句(三)、句子成分(四)、几种常见的句式1、连动句如: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
2、兼语句如:谦虚使人进步。
3、存现句如: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4、判断句如:他是小学老师。
5、“把”字句如:她把衣服洗干净了。
6、“被”字句如:衣服被我洗完了。
(五)、复句1、并列关系复句如:(1)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笑着。
(2)他不是医生,而是教师。
(3)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
2、承接关系复句如:(1)你们先了解情况,然后发表意见。
(2)他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大家快进屋去。
(3)安徽有个含山县,县城北面有座褒禅山。
3、选择关系复句如:(1)星期天我们是去郊游呢,还是去图书馆?(2)与其坐火车,不如乘飞机。
(3)宁可坐火车,决不坐飞机。
4、递进关系复句如:(1)真正美的东西不但跟自然一致,而且跟理想一致。
(2)音乐不但能使人快乐,而且能陶冶性情,甚至能移风易俗。
(3)老将总是心系沙场的,更何况听到鼙鼓之声呢。
5、转折关系复句如:(1)虽然他个子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2)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可是他是容易纠正错误的人。
6、因果关系复句如:(1)他一直开顺风船,以至不能成为好舵手。
(2)既然知道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就不要相信“一劳永逸”的话。
(3)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可见“一劳永逸”的话不可信。
7、假设关系复句如:(1)要是你能刻苦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2)屈原如果不被放逐,就不会写出《离骚》那样的作品。
8、条件复句如:(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无论困难多大,他都能克服。
(六)、缩句与扩句1、缩句缩句应注意以下几点:(1)缩句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2)在去掉附加成分时,要总观全句,删减彻底;(3)“不、无、没有”等否定词,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4)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2、扩句扩句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原句的基础上扩,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成分,基本意思、语气和语调;(2)扩充的词语要跟原句的词语搭配得当;(3)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
(一)变换句式1、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2、陈述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3、“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4、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5、把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6、陈述句和祈使句的变换(八)、修改病句1、修改病句的方法(1)找出主干(2)体会语意(3)看关联词是否用得恰当2、常见病句的类型(1)成分残缺如: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
(2)用词不当如:在班会上,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3)搭配不当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4)词序混乱如:语文课对我很感兴趣。
(5)重复累赘如: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6)自相矛盾如:我的家庭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
(7)分类不当如:海洋里的鱼类很丰富,有带鱼、黄鱼、鲸鱼等。
(8)指代不明如:小强和小明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