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方剂学清热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清热剂讲诉课件

方剂学清热剂讲诉课件

04
CATALOGUE
清热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清热剂的临床应用范围
温病初起
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温病初起 的症状。
热毒证
用于治疗疮疡、痈肿、丹毒、痄腮、瘰疬等热 毒证。
肝胆湿热
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证,如黄疸、胁痛、口苦等症 状。
胃肠湿热
用于治疗胃肠湿热证,如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
泌尿系感染
清热剂的定义
01
清热剂是指以清热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 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02
里热证是指邪热内盛,脏腑火热 炽盛,或阴虚火旺所表现的证候 。
清热剂的分类
清气分热剂多由辛寒或甘寒的药 物组成,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 如白虎汤。
清热解毒剂多由清热解毒药物组 成,用于治疗热毒炽盛证,如黄 连解毒汤。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进一步拓展清热剂在临床 上的应用范围,为更多疾 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清热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特 点,一般可分为清气分热、清营 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等类 型。
清营凉血剂多由苦寒药物组成, 用于治疗营分或血分实热证,如 清营汤。
养阴清热剂多由养阴药物组成, 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证,如六味地 黄丸。
清热剂的功效与作用机制
清热剂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 等作用,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治 疗里热证的目的。
清热剂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 趋势
深入研究清热剂的作用机制
总结词
了解清热剂作用机制是推动其研究和应用的 关键。
详细描述
深入研究清热剂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病因、 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更好 地掌握清热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为新 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方剂学之清热剂教学PPT

方剂学之清热剂教学PPT

05 清热剂-清营凉血-清营汤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黄五钱(15g) 元参三钱(9g)竹叶心一钱(3g)
麦冬三钱(9g)
丹参二钱(6g) 黄连一钱五分(5g) 银花三钱(9g) 连翘二钱,连心用(6g)
用法
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 煎,后下余药)。
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
主治:温热暑疫,邪人营血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
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等。
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一两(30g) 知母四钱(12g) 生甘草三钱(10g) 玄参三钱 (10g) 犀角(水牛角代)(60g) 白粳米一合(9g) 水八杯,煮 取三杯,日三服。滓再煮一盅,夜一服。 功用:清气凉血。 主治: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热,或身热夜甚,外 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石 膏一斤(50g) 苍术 粳米各三两(各9g) 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 汁,温服。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 ,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 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05 清热剂-清气分热-竹叶石膏汤 组成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用犀角为君,臣以生地,凉血滋阴生津。赤
运用
芍与丹皮共为佐药。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 1.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
Hale Waihona Puke 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 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功用与主治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 件
目录
• 清热剂概述 • 常见清热剂介绍 • 清热剂药理作用及机制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定义与分类
定义
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 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分类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 解毒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 剂、清虚热剂。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成分、剂量、用法等。
个体差异
年龄、性别、体质等。
合并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等。
长期用药
药物蓄积、慢性毒性等。
预防措施和建议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清热剂。 注意药物剂量和用法,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
治疗方剂
五味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有金银花、野菊 花、蒲公英等。
治疗效果
患者服用5天后红肿消退,疼痛感消失。
05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肾损害
尿频、尿急、尿痛、肾功能异常等。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肝损害
肝区不适、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通过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可以开发出更高效 、安全、便捷的清热剂新剂型,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如黄芩、黄柏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也有 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清热解毒类中药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 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有治 疗作用。

中医方剂学第2讲清热剂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第2讲清热剂ppt课件
5、现代用于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 性白血病,急性再障,流脑,溃疡病出血。
23
五、温病治疗大法及代表方归纳 1、卫分热证—在卫汗之可也—银翘散 2、气分热证—到气方可清气—白虎汤 3、营分热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 4、血分热证—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24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中病即止。 3、阴虚火旺者禁用。 4、现代用于败血病,脓毒血症,肺炎,泌尿
系感染,流脑,乙脑。
32
凉膈散
《和剂局方》
一、主治:中、上两焦邪热炽盛之证。
热聚于上,内扰胸膈
身热口渴,胸膈烦热
火热上攻
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
热伤血络,迫血上行
吐血、衄血
热在于胃,燥热内结
便秘尿赤
一、来源: 二、组成:14药,重用芩连5钱(15克),
余药2钱—7分。 三、主治:大头瘟(大头天行、大头风、
大头伤寒) 1、特点 2、病机 3、主症: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
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 脉浮数(可发热恶寒) 25
四、方解:
1、治法:清热解毒泄心肺,辛凉疏散除风热。 2、配伍
芩、连:清泄上焦热毒(酒炒)
内热炽盛
舌红苔黄,脉滑数
33
二、治法:清上泄下,泻火通便
三、配伍结构:
疏外 连翘、竹叶、薄荷 疏散热邪
清内 黄芩、栀子
清泻里热
泻下 大黄、芒硝、甘草、蜜 通便泄热
l 配伍特点:清上泄下,内清外疏
34
四、应用: 1、辨证要点: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 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2、加减: 上焦热盛,心烦口渴 天花粉、芦根 心经热盛,口舌生疮 黄连、莲心 咽喉肿痛 桔梗、山豆根、马勃 吐衄不止 鲜茅根、鲜藕汁 小儿急惊风 钩藤、羚羊角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南通医学院学报.1982,(2):75)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适应证:温病热毒炽盛证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本方要点
集大苦大寒之品于一方,直折火毒之邪
三焦并治 配入清气、凉营、凉血剂中,以增清热解 毒之效。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要点
组成:重用连翘清热解毒
(《伤寒论》)
何谓痢疾?
治痢法之沿革?
宋以前沿用白头翁汤
金· 刘河间提出“泻而便脓血,行血则
甘草——兼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清散同用,升降并行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临床应用]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部 主症: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恶寒,舌 红苔黄脉数。
吴瑭:“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
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去黄芩、
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
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 生地黄 芍药 丹皮
[主治]原书
1.热伤血络证
2.蓄血留瘀证 后世用于热入血分证
为什么?
[制方原理]
病机:血热血瘀
立法:凉血散瘀
配伍意义
犀角 生地 芍药、丹皮 清热凉血止血 解毒 养阴 化瘀
(君) (臣) (佐)
[ 功 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凉血散瘀
临床应用
此时产妇已高热达41.6℃,烦躁异常,辗
转不安,喊叫不息,周身大汗淋漓,极渴
而善饮。以手扪其头额、肌肤,灼若燔炭。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洪大滑数。证属阳 明白虎证。即处白虎汤,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15g,甘草6g,粳米1撮。1剂。先煮粳 米,去渣,后纳诸药,煎成约300ml,1次 顿服,药后不过30分钟,诸症渐次消失。 随即宫口开全,胎儿顺产而下。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03
04 联用
与解表剂联用:清热剂常与解表剂联用治 疗感冒等病症。
05
06
与利湿剂联用:清热剂常与利湿剂联用治 疗湿热病症。
THANKS 感谢观看
效。
05 清热剂的合理应用与注意事项
清热剂的合理应用
适应症
01
清热剂主要适用于热毒、火热病症,如急性感染、急
性炎症、急性传染病等。
使用方法
02 清热剂一般煎煮后口服,也可制成注射剂、口服液等
使用。
剂量与疗程
03
清热剂的剂量和疗程因个体差异而异,应根据病情和
医生建议进行合理调整。
清热剂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白虎汤
总结词
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详细描述
白虎汤是一种经典的清热剂,具有清热生津 、解肌发表的功效。它主要由石膏、知母、 甘草、粳米等组成,能够治疗阳明经症,如 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白虎汤在中医临 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外感高热的重要方剂
之一。
龙胆泻肝汤
总结词
清肝利湿,泻火解毒
详细描述
龙胆泻肝汤是一种清肝利湿、泻火解毒的方剂,主要 成分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它能够 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症状,如头痛、目赤、胁痛、口 苦、尿赤等。龙胆泻肝汤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对 于肝胆湿热证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 方剂学基础 • 清热剂概述 • 经典清热剂介绍 • 清热剂的现代应用与案例分析 • 清热剂的合理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方剂学基础
方剂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成、变化、制备、临床应用和加减化裁的学科。
方剂学的重要性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剂前需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

《方剂学》PPT课件:04-清热剂

《方剂学》PPT课件:04-清热剂

浙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
山甲、皂刺---通行经络,散结消肿 溃坚透脓
佐使:甘草节---助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酒---行血通脉,助药力直达病所




清热解毒
圣 药
消肿溃坚 ,
活血止痛 外





[运用] 本方是外痈内治中“消法”的代表方。清热解毒,行
气活血,消肿止痛,并能溃坚透脓,脓未成者,服之可消, 脓已成者,服之可溃。临床以局部红肿热痛或身热恶寒, 舌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紫花地丁
四妙勇安汤 组成: 金银花 玄参 当归 甘草 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脱疽 (热毒炽盛之阳证脱疽 )
4、清脏腑热
心经热证--黄连、木通、生地、竹叶--导赤散
肝胆热证--龙胆草、黄芩、山栀--龙胆泻肝汤
脏 肺热证--石膏、黄芩、桑白皮、芦根--泻白散

苇茎汤
热 证
脾胃热证--石膏、知母、黄连—清胃散
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运用]
主治热入血分证,以各种出血,斑色紫黑,或神昏 谵语,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比较


配以清气透热之品 ,
组成 犀牛角、生地
清营汤
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 主治热传营分,
尚未动血之证。
主治
热入营血证
配活血散血。
犀角 地黄汤
主治热毒深陷血分,
耗血动血证。
附方
清温败毒饮
第四章 清热剂
【目的要求】
一、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事项。
二、掌握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中医方剂学课件清热剂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课件清热剂ppt课件

过食辛辣
中焦(脾胃):唇焦、便秘
泄下(有形之积)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 君:连翘
大剂量 轻、清、透
• 臣:1、黄芩
清上焦之热
2、栀子 清热利尿
3、大黄 芒硝
扬汤止沸
前后分消
泻热通便
• 佐:竹叶、薄荷
清上焦之热
透散热邪
• 使:甘草、蜂蜜 :调和药性,生津润燥
以泻代清
凉膈散
运用
辨证要点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清热剂
清热解毒
• 温、热、火、毒(异名同性,程度差异) • 毒的来源(外邪化热、情志化火、辛辣饮食)
主治:三焦火毒证
上焦 中焦 下焦
心 肺 脾胃 肝胆 大小肠等
烦热谵语、出血
口燥咽干 疮疡肿毒
不 必 悉 具幻灯片 46
黄疸
下利、小便短赤
功用 泻火解毒
• 形象记忆法
第四章 清热剂
1、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 热剂。
清热剂
里热证

高热 里实热证
炎症
清热剂
里热证
实热
里 热
虚热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热毒
局部之热 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热陷心包
热结
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 治疗:清营汤加大黄、杏仁宣肺通腑,2日后,大便通畅,高 热渐退,下肢皮疹趋淡,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去大黄,加 鸡内金10克调理脾胃,3剂后,热退疹退。
清营凉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臣:生地黄
佐使:芍药
丹皮
热伤血络证
第三节 清热解毒
❖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瘟疫、温毒或疮疡疔毒 等证。若三焦火毒炽盛,症见烦热,错语, 吐衄,发斑及外科的疔毒痈疡等;胸膈热聚, 可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 溲赤等证。
黄连解毒汤
❖ A组成内容
❖ 黄连:清泻心火
❖ 黄芩:清上焦之火
❖ 黄柏:泻下焦之火
❖ 知母:寒助石膏以清热,润助石膏以生津
清热生津
❖ 粳米:和中益胃
❖ 甘草:调和诸药
B症状内容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 阳明气分热盛证 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C配伍情况 君:君:石膏 臣:知母 佐:粳米
甘草 使:甘草 D注意事项
本方清热力强,应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 大有力为证治要点。
竹叶石膏汤
❖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 银花: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 连翘:
❖ 竹叶心:清心热
❖ 丹参:凉血活血
❖ 黄连:清心泻火
B症状内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 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 热入营分证 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 脉数,舌绛而干 C配伍情况 君:水牛角 臣:生地黄
元参 麦冬 佐:银花 连翘 使:竹叶心 丹参 黄连 D特点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叶天士 所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E禁忌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苔白滑为湿郁之象,禁用本方, 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方歌】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 犀角丹参玄地麦,银翘竹叶卷心藏。
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 兼黄,脉浮数有力。 ❖ 【方歌】 ❖ 普济消毒蒡芩连,柑桔蓝根勃翘玄, ❖ 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此方先。
凉膈散
❖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 ❖ 【方歌】 ❖ 凉膈硝黄枙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龙胆泻肝汤
❖ A组成内容
❖ 龙胆草:上能清肝胆实火

下能泻肝胆湿热
❖ 黄芩: 泻火解毒,燥湿清热
❖ 栀子:
❖ 柴胡:疏畅肝胆
❖ 生地:养阴
❖ 木通:
❖ 车前: 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
❖ 泽泻:
❖ 甘草:调和诸药
❖ 当归:补血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B症状内容 头痛目赤,胁痛, 口苦,耳聋, 耳肿等,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 阴肿,阴养,阴汗, 小便淋浊, 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舌红苔腻,脉弦数有力。
❖ 清脏腑热剂,适用于邪热偏盛某一脏腑所产 生的火热证候。本类方剂是按所治脏腑火热 证候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清热方药。
导赤散
❖ A组成内容 ❖ 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 ❖ 生地黄:清心热而凉血滋阴 ❖ 竹叶: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 甘草梢:调和诸药
清心利水养阴
B症状内容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 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 心经火热证 症见小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C配伍情况 君:木通 臣:生地 佐:竹叶 使:甘草 D注意事项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方剂学课件
第九章 清热剂
❖ 一、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 二、立论根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 三、适应范围:里热实证+虚热证。
❖ 成因:外感六淫之邪 实热
❖ 七情内伤 虚热
❖ 四、分类: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表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第二节 清营凉血
❖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热入血分诸 证。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 有谵语,或斑疹隐隐等;热入血分则见出血, 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等。
清营汤
❖ A组成内容
❖ 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寒而不遏,且能散瘀
❖ 生地黄:凉血滋阴
❖ 玄参:滋阴降火解毒
犀角地黄汤
❖ A组成内容 ❖ 水牛角:清心肝而解热毒 ❖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芍药:养血敛阴 ❖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B症状内容
身热谵语,斑色紫黑,
舌绛起刺,脉细数,
热入血分证
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
大便色黑易解。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红绛,脉数
C配伍情况
君:水牛角
❖ A组成内容
❖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 竹叶:清热除烦
❖ 人参:益气
❖ 麦冬:生津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半夏:降逆止呕
❖ 粳米:甘平益胃
❖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B症状内容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 气逆欲呕,口干喜饮, 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C配伍情况 君:石膏 臣:竹叶
麦冬 人参 佐:半夏 粳米 使:甘草
泻 出
B症状内容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 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 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疔毒,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C配伍情况 君:黄连 臣:黄芩 佐:黄柏 使:栀子
三焦火毒热盛证
普济消毒饮
❖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

清脏腑热

清热祛暑

清虚热
❖ 五、注意事项:1. 辨表里

2. 分虚实

3. 调剂量,中病即止

4. 禁忌

5. 定位 (定脏腑)
第一节 清气分热
❖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脉洪大 等证,实即《伤寒论》的阳明经证。
白虎汤
❖ A组成内容
❖ 石膏:善能清热,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

并能止渴除烦
肝胆实火上炎 肝胆湿热下注
C配伍情况 君:龙胆草 臣:栀子
仙方活命饮
❖ A组成内容 ❖ 金银花:清热解毒 ❖ 当归尾: ❖ 赤芍: ❖ 乳香: 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 没药: ❖ 橘皮: ❖ 白芷: 散结消肿 ❖ 防风: ❖ 穿山甲: 通行经络,溃坚决痈 ❖ 皂角刺: ❖ 天花粉: 清热化痰排脓竹叶 ❖ 贝母: ❖ 甘草:助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
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B症状内容治: 红肿焮痛,或身凛热寒, 痈疡肿毒初起 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C配伍情况 君:金银花 臣:当归尾 赤芍 乳香 没药 橘皮 佐:白芷 防风 山甲 皂刺 花粉 贝母 使:甘草 【方歌】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第三节 清脏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