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发生与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陶器发展史

中国陶器发展史

中国陶器发展史一、古代陶器的起源1.1 陶器的出现时间•陶器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野外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陶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7000年左右。

1.2 陶器的制作工艺•古代陶器主要使用黏土为原料,通过捏、拉、坯、烧等工艺制作而成。

•制作过程中还常常使用装饰技法,例如刻花、绘画、粘贴等。

二、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发展2.1 夏朝陶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陶器的制作也有明显的进步。

•在夏朝时期,陶器制作工艺逐渐趋于成熟,形态上有了更多样的发展。

2.2 商朝陶器•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中央集权政权的朝代,陶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朝陶器大量使用青铜器作为装饰,使得陶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3 周朝陶器•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陶器在周朝时期迎来了巅峰。

•周朝陶器在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上都有很大进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3.1 秦朝陶器•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陶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陶器制作在工艺和装饰风格上更趋规范化,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制作标准。

3.2 汉朝陶器•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陶器制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汉朝陶器在工艺、造型和装饰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中国古代陶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发展4.1 魏晋时期陶器•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陶器制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装饰技法也更加精湛。

4.2 南北朝时期陶器•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陶器制作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些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在创新上更加突出,形成了多个地区独特的陶器制作风格。

五、唐宋时期的陶器发展5.1 唐代陶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陶器制作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

•唐代陶器在技艺上更加精湛,装饰风格更加华丽,成为中国陶器发展的巅峰时期。

陶艺有趣的知识点总结

陶艺有趣的知识点总结

陶艺有趣的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起源和发展1. 陶瓷的起源:陶瓷起源于中国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是用来装饰和储存食物的。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陶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工艺品,开始在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2. 陶瓷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陶瓷艺术逐渐传播到亚洲、中东和欧洲等地,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品。

3. 陶瓷的革新:随着时代的变迁,陶瓷制作技术不断改进,釉料、装饰工艺等都得到了革新,陶瓷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期。

二、陶瓷的种类和特点1. 定型陶器:定型陶器是最早的陶瓷制品,用来装饰和储存食物。

定型陶器造型简单,以纹饰为主要装饰手法。

2. 陶瓷器:陶瓷器是较为精致的陶瓷制品,多为盆、碗、壶、罐等。

陶瓷器的特点是造型优美、釉色丰富、装饰精致。

3. 瓷器:瓷器是陶瓷制品中的佼佼者,通常指制作精良、瓷质洁白的陶瓷器。

瓷器的特点是质地坚硬、透明光亮、釉色绚丽。

4. 陶艺创作:现代陶艺创作已经远离了传统的陶瓷器制作,变得更加艺术化和个性化。

现代陶艺创作既包括传统的制作工艺,也涵盖了当代艺术的新思潮。

三、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1. 陶泥的制备:陶泥是制作陶瓷的原材料,通常由粘土、石英和长石等成分混合而成。

调制陶泥需要一定的比例和配方,以保证陶泥的质地和强度。

2. 制作工艺:陶瓷制作的工艺通常包括拉坯、塑坯、轧坯、模压等步骤。

拉坯是最常见的手工制作方式,通过手工或陶轮将陶泥拉制成坯体,再进行修整和装饰。

3. 烧制技术: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环节,烧制温度和烧制时间对陶瓷的质量和特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现代陶瓷烧制多采用电窑或燃气窑进行。

4. 釉料和装饰:釉料是陶瓷表面的一种涂料,可以使陶瓷的表面光滑、透亮并具有装饰效果。

装饰工艺包括刻画、绘画、浮雕等多种手法,可以丰富陶瓷的艺术表现力。

四、陶瓷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1. 文化意义: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陶瓷艺术作为艺术品、实用品和装饰品,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陶器的起源、分类、特征和发展

陶器的起源、分类、特征和发展

陶器的起源、分类、特征和发展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红陶,质地较粗糙,外表饰绳纹。

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

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一、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早期彩陶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中国陶器的起源制作流程及用途

中国陶器的起源制作流程及用途

中国陶器的起源制作流程及用途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中国陶器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陶艺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对我国的瓷器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陶艺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概述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

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

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华的矛盾与碰撞,诸如“何谓陶艺”,“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看似不是问题的基本的问题,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和标准。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分为传统陶艺和以个人艺术创作为特点的现代陶艺两大部分。

陶艺的起源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他们把陶土掺水湿润后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烧成坚硬的陶器。

在商代由于陶窖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发明,使人们创造了比陶器胎质细密,坚硬,不仅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实用性的瓷器。

陶艺的历程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於瓷艺。

大约从唐朝开始,瓷器製作开始逐渐取代陶器製作,此后的陶器艺术开始走向下坡路。

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

对中国古代陶器的欣赏,有助於我们更好地瞭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胎体居多,个别陶器用高岭土作胎。

製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誌著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1、彩陶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坯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陶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人造材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从陶瓷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陶瓷的发展历程,包括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不同类型的陶瓷、陶瓷的应用领域、陶瓷的制作工艺以及陶瓷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陶瓷的起源与发展1.1 陶瓷的起源陶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是由人们发现并利用自然界中的黏土制作而成。

黏土经过加工、成型和烧制,形成为了最早的陶器。

1.2 陶瓷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

从最早的手工制作到后来的轮盘制作,再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

同时,陶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从简单的陶器发展到包括磁器、石器、玻璃器等多种类型。

二、不同类型的陶瓷2.1 陶器陶器是最早的陶瓷制品,通常由黏土经过成型、干燥和烧制而成。

陶器具有较低的烧结温度和较高的透气性,常用于制作食器、饮器等日常用品。

2.2 磁器磁器是陶瓷制品中的高级品种,其制作工艺更加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

磁器具有高强度、高透明度和高耐热性等特点,常用于制作艺术品、装饰品等。

2.3 石器石器是一种由石质原料制成的陶瓷制品,常见的有砖石、瓦石等。

石器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常用于建造和道路等领域。

三、陶瓷的应用领域3.1 家居装饰陶瓷制品在家居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瓷砖、花瓶、壁画等,丰富了室内空间的美感。

3.2 工业领域陶瓷在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如陶瓷刀具、陶瓷轴承等,其高硬度和耐磨性使其成为工业创造中的理想材料。

3.3 生物医学陶瓷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人工关节、牙科修复材料等,其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使其成为医疗器械的重要组成部份。

四、陶瓷的制作工艺4.1 成型陶瓷的成型通常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主要通过手工捏塑、拉坯等方式进行,而机械成型则利用轮盘、注塑等机械设备进行。

4.2 干燥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水分,避免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开裂。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 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 以上。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陶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陶瓷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开始,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

一、史前时代1.1 早期陶器的出现在史前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陶器来储存食物和水,这些早期陶器主要由粘土制成,经过简单的加工和烧制而成。

1.2 陶器的功能和意义早期陶器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3 陶瓷文化的形成古代陶瓷文化逐渐形成,不同地区的陶器风格和工艺逐渐丰富多样,为后世的陶瓷制作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陶瓷的繁荣时期2.1 中国的陶瓷制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陶瓷制作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工艺和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2 陶瓷的贸易和传播古代陶瓷在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化和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2.3 陶瓷艺术的繁荣古代陶瓷艺术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高度重视,还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近现代陶瓷的发展3.1 工业化生产的兴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陶瓷制作逐渐实现了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陶瓷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3.2 陶瓷材料的创新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陶瓷制作带来了新的材料和工艺创新,陶瓷制品的种类和功能进一步丰富。

3.3 陶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陶瓷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工业等领域,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当代陶瓷的发展趋势4.1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当代陶瓷制作趋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陶瓷行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4.2 技术和设计的融合当代陶瓷制作注重技术和设计的融合,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4.3 国际化合作和交流当代陶瓷行业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合作和交流,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推动陶瓷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器的发生与起源
在人类早期文化发展史中,作为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并推动文化巨大进步的,乃是以陶器的发明和出现为其重要标志。

然而关于陶器的起源,学术界却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和观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术开始”的。

恩格斯所说的“野蛮时代”,相当于今天所言“新石器时代”。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远古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创造,是后来在考占学上被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关于陶器的起源,或者说作为具象化、形态化的第一只陶器是如何产生的,学术界众说纷纭,一般在谈到其起源时,皆引用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一段著名论断: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

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形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其实,恩格斯的这一见解是在阅读了摩尔根《古代社会》后得到的观点。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也是引用了爱德华·泰勒在其《人类远古史研究》中借鉴别人的观点:戈盖“于上一个世纪最先提醒大家注意陶器发明的过程,他说,人们先将粘土涂在这样一些容易着火的容器之上以免被烧毁,以至后来他们发现单单用粘土本身即可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世界上便出现制陶术了”。

而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柴尔德也持有与此类似的观点,他在自己的专著《远古文化史》中提到,考古学家曾经发现“有两块小碎片,据鉴定是出自坎尼雅(今通译作‘肯尼亚’,引注)一个旧石器时代的地层中的,暗示有这种可能。

”所渭“这种可能”,是指“可能是因为一只涂有粘土的篮子,偶然经过火烧,就成了不透水的”。

后来普列汉诺夫在其《论艺术》中也持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当陶器出现的时候,它们被赋予了以前普遍使用的编制用具的形式和外貌。


以上所有观点,在其试图探究陶器的起源时,都作出了一定的思考,然而其中有几点值得商榷:其一,这些观点仅仅是理论上的推论,即使柴尔德的观点有考古学的证明,但也只是作者的猜测和推理,因为作者说“可能是”,“暗示有这种可能”,说明作者是十分审慎的。

其二,摩尔根等人的观点,是在一个世纪前提出来的,那时考古学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且考古学实物的发现(特别是史前时代遗存的发现)还比较少,因此对史前的文化面貌认识不清。

其三,随着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和
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史前时代的文化特征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实验考古学的兴起,人们对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而以上观点中所猜测的陶器的制作方法,除了发现一些孤证之外,大量的陶器和陶片,迄今为止还无法得到其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支持和证明。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陶器最初产生于人们将粘土做成的容器,放在太阳下晒干使其变硬.然后盛物这一活动中得到的灵感。

有时遇上阴雨绵绵而数日不晴的天气,人们便将其放在火边烘烤,于是粘土容器被蔓延的火直接烧过而坚硬异常。

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人们从中得到灵感,于是便有意识地将晒干的器容放在火中烧制,随之便产生了陶器的制作技术。

还有人认为,这些晒干或烘下的容器,在长期盛放实物的过程中,由于偶然的火灾而为当时人们窥破了烧制陶器的秘密。

所有这些观点皆基于陶器只是烧制技术的突破这样一个前提条件,这固然抓住了制陶技术的关键,然而对于史前人类来说,陶器器形的发明和制作工艺,也是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困难的。

因为要做出第一只陶器,必须要有以下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要有需要保存和盛放物品的意识,因为人类最初的物质创造,莫不与人们现实的物质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其次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即自己要创造出一个新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既要有一定的封闭性,可以盛物而又不遗漏,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即可以放人或者取出物品;此外这个空间必须是圆形(至少是准圆形的)的,因为迄今为止的全部考古发掘.还从来没有发现一件除了圆形之外其他形状的早期陶器(至于这是什么原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章节中试图作出探讨)。

所有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而一定是经过了长期的摸索和思索。

从现有考古学的研究我们知道,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捏制法,用手捏制一些比较小的器物,这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但其造型比较粗糙,不规整,且不适用于一些形制较大的器皿。

一种是贴筑法,即将粘湿的泥团捏制成片,在一个物体外部一块块敷贴整合而成,一般用两层或数层泥片。

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器身厚重粗糙,器形不规则。

一种是盘筑法,即将泥料揉搓成条,从下往上盘绕成形,然后再用陶拍和陶抹拍打、压抹完成。

以上三种方法是目前发现的陶器制作最早、最原始的方法,此外还有轮制、模制和雕塑法等几种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在陶器制作中出现较晚,是在陶器制作技术被发明并且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后才出现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陶器制作工艺,所以我们暂不介绍。

从陶器的这些制作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在其始初阶段,一定是在基本上没有借助外在工具的情形下用手捏制而成,因为:首先陶器的制作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盛物、特别是盛水的需要,所以罐体不必太大;其次人们已经有了圆形的观念和思维,且从工艺要求上看,圆形器物的制作始初无法做得很大;此外,陶器器形的出现,当与那时人们普遍使用的一些盛水器物有着密切关系,受到了启发,如葫芦、人或动物的头盖骨等。

因为据进行陶器制作实验的考古学家认为,如果没有任何经验和借鉴,用随意的方法和随意的原料,是难以制作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陶器的。

当然,至于第一只陶器是如何制成,恐怕永远是一个无法破译的文化发生之谜了。

从世界陶瓷史上烧制陶器材料的发展变化看,其大约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用软质纯粘土晒干成为“土器”的阶段,这可以看作是陶器的雏形;然后是烧烤阶段,这时火力还不足,于是在制作陶器的泥料中掺人碎草,贝壳末或石英石等烧制出羼和陶或夹砂陶;第三阶段是在粘土中掺入硅质材料,烧出的陶器呈红色或棕色;第四阶段是泥质红陶;最后一阶段是随着轮盘的发明和绘彩工具的出现,制作日渐精细的彩陶,这一期彩陶一般器形规整、纹饰流畅、色彩艳丽。

陶器的发生,除了其自身的发展流变规律之外,自然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而这些外在因素,虽然不能使陶器形成,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说作为陶器创造主体的人在其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直接地促成了陶器的发生。

如果从一种文化创造主体的角度考虑,除了现有的一些论述作为物质创造主体的人在人类文明创造中重要作用的观点以外,我们认为陶器的出现,产生于当时部落中一些体弱多病和老幼无力的人们的创造,在史前时代,先民们始初过着寻猎物而行、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这种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和周围自然生态的改变而不断地移动迁徙。

这种不断迁徙移动的生活,就对人们的体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每一个人都需要有骠悍强壮的体魄。

然而从个人的生命状态来看,每个人一生总不免生老病死,有些人总不免体质虚弱,这就决定了部落中年幼、衰老、体弱,多病或怀孕临产的人们以及那些厌倦了长期不停的流浪生活的人们,无法适应迁居不止、流动不息的生活。

这些人或因数量较少,无法对整个部落的迁徙生活起到改变作用,因而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被遗弃,因无法应付外界险恶的环境或取得必需的食物而逐渐地死去,这些人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牺牲者。

而另外一些人,或者因数量较多,因而使得整个部落的人们为了照顾他们而留了下来;或者他们被大部落所遗弃,为了谋生,他们重新组成了新的小部落,由于体
质虚弱,他们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手艺来谋生,这就促使他们为了维护生命的本能的现实物质生活需要而进行文化的创造,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水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而水的取用又是那么地困难,于是作为取水器的陶器的发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正如那些愚笨的动物无意中陷人沼泽或那些体弱多病的动物在沼泽地中无力自拔,它们的身体迅速地被泥浆所吞没,然后很快地与氧气隔离,从而给后来的考古学家们留下了完整的骨骼化石,向后代人们传递着它们的生存与命运的信息,人类在自己的文化进化过程中,也不无巧合地上演了极为相似的一幕,正是那些年老体弱或不断为残疾病痛折磨的人们,成为了后来文化的创造者和文明的开拓者,因为无法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自然要遭到部落成员的冷眼相待,因为无法适应长途跋涉的艰苦生活,他们必然要遭到被整个部落所遗弃的命运,因为先天的体力不足但又要想方设法地去生存的本能,促使他们必然要用脑力去弥补体能的不足,于是无形中启蒙了他们的心智,给他们的创造发明以良机。

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偶然性的因素,成为了不断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进步的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