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岗位人选推
族群身份建构及其政治化影响——巴基斯坦穆哈吉尔人族群化过程的启示

觉醒,他们成立了代表族群利益的穆哈吉尔民
活以及同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正如
族运动党。 该党不断为穆哈吉尔族群争夺话
约翰·布勒伊提出,族群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是
语权,并最终实现了从“移民群体” 到“国家公
政治和权力。 在现代世界中,权力主要是关于
民” 再到“ 穆哈吉尔人” 的族群身份建构。 这
国家控制,其中心任务是将族群民族主义与获
20 年后,巴基斯坦政府和信德省通过的一系
列事件,使穆哈吉尔人的孤立感逐渐凸显。
刺激穆哈吉尔人族群建构的因素主要有
三个方面:一是 1964 年 12 月总统选举期间,
穆哈吉尔人支持阿里·真纳的妹妹法蒂玛·
基斯坦政治舞台上的一股新势力。 印巴分治
以来,“穆哈吉尔” 一词作为术语一直未引起
人们的重视,直到 1984 年该党的兴起才在政
吉尔人对巴基斯坦国家建设的历史贡献,也低
估了穆哈吉尔人族群民族主义形成过程及其
和其他族群之间的冲突。
·真纳,第一任总理利亚夸特·阿里汗,首席
部长、州长、司法部长等在内的 27 个最高国家
职位中,穆哈吉尔人担任的有 18 个。 在巴基
斯坦军队,准将以上的 48 个职位中,11 个由
穆哈吉尔人担任,占高级将领的 23% [5] 。 独
立初 期, 穆 哈 吉 尔 人 占 巴 基 斯 坦 总 人 口 的
3. 5%,而他们却占据了 21%的公务员职位[6] 。
其对国家初创时期行政体制建立和维护的贡
献可见一斑。
穆哈吉尔人的来源可追溯到莫卧儿帝
国,印度北方邦是莫卧儿帝国穆斯林地主阶级
一、国家建立与族群生成
1947 年,在穆斯林联盟及其精英的努力
被认为是既定的,是人类社会中固有的东西。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李琪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李琪
简历
李琪,1952,女,河北人,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西北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琪
部分作品
1,中国与中亚:边境口岸经济的涉外性特点——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发展鸟瞰李琪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期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2-302,20世纪后半叶中亚地区的民族情绪与群众运动李琪; 边小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西北民族论丛2010-09-303,“离散族群”:中亚维吾尔人李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中国会议】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2010-09-254,民族认同与族际关系——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哈萨克人的凝聚与变迁李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期刊】世界民族2010-08-205,帖木尔王朝时期中亚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李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期刊】西域研究2010-01-156,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民族政策取向:从“主体民族化”到“国家民族”之构建李琪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157,地缘安全视阈下的我国西部跨界民族关系李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15 748,海外少数民族华人文化适应研究——以主流文化态度为视角王超; 李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12-01。
符号与表达_青海省民和县塔城乡红合岘拱北的人类学阐释_马正录

收稿日期: 2015 - 08 - 30 作者简介: 马正录( 1969—) ,男,回族,青海民和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博士生,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副
教授,主要研究民族史、民族文化。
— 125 —
图拜”墓陵。[1]现在,修有与中国传统陵园相似的院 门,院门里面的回廊墙壁上画有鹿的形象,院子中央 立有石狮子。
北、宁夏固原的二十里铺拱北。红合岘拱北也是建 在民和县塔城乡的一座小山上,拱北的内部资料特 别 提 到,该 拱 北 东 屏 妥 家 山、西 望 凤 凰 山。 山 光 水 色,钟毓灵 秀。 在 这 里,“山 ”与 拱 北 建 筑 是 融 为 一 体的,那么,山这种符号有什么隐喻的意义呢? 《符 号与象征: 图解世界的秘密》一书说: “靠近天堂的 山或被人类敬佩,或被人类畏惧。世界各个宗教莫 不视山为神 圣 的 代 表,山 常 与 天 神、灵 魂 及 预 言 有 关。”“山的 所 在 地 常 不 在 我 们 可 及 之 处,遥 远、神 秘、又富有挑战性,常是宇宙神力生命的化身。”“高 海拔的地方总是与神圣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是心灵 的超越、纯净 和 永 恒 的 象 征。”“攀 登 圣 山 的 朝 圣 之 旅,代表的是渴望、启蒙和尘世欲望的抛弃; 在精神 方面,山顶 联 结 了 全 然 自 觉 的 象 征 意 象。”[7]《世 界 文化象征词典》也谈到: “事实上,山脉已成为接近 上帝所在的一种普遍象征。它高高地超越芸芸众生 而接近于天国。其顶峰往往云遮雾掩,更激发了人 们的想象和揣测,……圣山或作为神启之地的山峰 常常作为神力的象征而在绘画、雕刻、建筑作品中频 频出现。”[4]可见,山在宗教的语境中具有一种神圣 性。苏非主义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伊斯兰学派,它强 调信仰的神圣性,强调通过苦行、通过艰难的修持达 到与真主接近的目的。西北地区门宦的先贤或其创 始人、历代导师都是通过严格修行达到较高境界的 人。为他们建造的拱北选择在山上或有山的地方, 这里的山已变成了具有丰富象征意蕴的符号。它代 表了墓主人的崇高、尊贵以及其灵魂的超越与永恒。 同时,拜谒拱北的人们要到达拱北,必须要一步步攀 登上山,象征苏非修道的艰辛与付出,但只要以无限 爱主的精神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修炼,终会达到最 高境界,山同时给了人们一种光明的指示。另外,在 中国文化中,“山”与“仙”谐音,“山”与“仙”在语言 上构成了一种象征能指与象征所指关系,山象征着 葬于此上的墓主人就是世人尊崇的贤哲。“由于汉 语具有声调语的属性,汉字‘六书’很早就形成了谐 声、假借的原理,所以,中国文化中从很早的时候起, 就出现了大量的基于谐音而生成的象征。通过谐音 原理形成象征及隐喻,乃是中国文化创造中的一个 重要途径。”[8]“山”与“仙”之间也通过谐音关系发 生了意义联 系,构 成 了 谐 音 象 征,“山 ”这 一 灵 秀 而 庄重的实体成了“仙”的表征。“仙”本是道家文化 概念,这里,伊斯兰教与道教共用这一概念,可以看 出两种文化的涵化。中国西北的苏非派将先贤或导 师称为“仙”,有拱北碑文为证。宁夏固原二十里铺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耀峰:西部旅游需要寻求突破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耀峰:西部旅游需要寻求突破佚名【摘要】@@ 西部旅游的发展必须强调促进西部整个经济的发展,利用西部的特殊资源突破发展.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耀峰这样认为.【期刊名称】《西部大开发》【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1页(P45)【正文语种】中文马耀峰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耀峰:西部旅游的发展必须强调促进西部整个经济的发展,利用西部的特殊资源突破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耀峰这样认为。
寻求突破发展西部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高,资源优势未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实力不强,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产业带动性不高。
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资本进入旅游行业较少;观光型旅游产品居多,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世界级、国家级旅游产品少。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符合发展建设要求;服务水平较低,旅游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
没有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促销力度不大;与国际旅游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未形成实质性的深度旅游联合。
“西部旅游必须突破发展。
”马耀峰举例说明,西部大多数省份都有自己的特殊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开展探险和发现为主题的特种旅游。
在文化资源方面要突出民族文化,深度开发文化产品,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民族表演歌舞或舞台化的文化上。
加强规划指导和体制机制改革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远景,马耀峰认为,西部旅游应从以下方面寻求发展方向:一是加强规划指导。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做好重点区域和旅游线路的规划,做好旅游精品景区建设规划。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做好西部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规划。
规划要体现旅游业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体现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统筹兼顾好发展中的大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试行)为了适应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时将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热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我校教师及校外专家遴选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来,特制定本遴选办法(试行)。
第一条校内选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1.熟悉国家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认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
2.现聘的具有副高以上(含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年龄不超过54岁。
3.具有博士学位、讲师(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教学、科研及实践成绩突出的教学科研人员可申请增列为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指导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讲师(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教学、科研及实践成绩突出的教学科研人员可申请增列为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指导教师。
4.能积极从事所申请的专业领域研究,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
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中的2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条件):(1)参与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前5人)1项,或参与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前3人)1项,或主持厅局级教学、科研项目1项。
(未达到本要求者,申请人所在单位应提交关于申请人学术水平的单行材料,并对该申请人研究生培养资助费的来源做出说明。
)(2)在本专业研究领域重要以上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3)正式出版个人独立完成(或本人为第一著者,且执笔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或参编国家级教材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或主编正式出版的通用高等教育教材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4)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前5人,省部级前3人),或获得厅局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第1人)。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办法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为适应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进一步调整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设置与考核等相关政策。
为此,特制定本岗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是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岗位。
导师岗位设置须与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按需设岗、动态管理。
第二条导师岗位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和硕士生指导教师两类。
凡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资格的,一般也同时获得硕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资格。
第三条导师应熟悉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已任,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治学态度严谨;富于创新精神;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能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研究生。
第二章博士生导师岗位基本业务条件第四条博士生导师首次上岗基本业务条件年龄不超过56周岁;已培养过一届硕士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一般应主持有在研的重要科研项目①。
2、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博士学位;已培养过一届硕士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主持有在研的重要科研项目(参考标准同上),近三年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②。
第五条兼职博士生导师首次上岗基本条件具有正高级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并已被我校聘为兼职教授;与我校博士生培养单位有稳定的科研或教学合作关系;符合第四条第一款之规定条件(所获得科研成果应以陕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第三章硕士生导师岗位基本业务条件第六条学术型硕士生导师首次上岗基本业务条件1、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不超过54周岁;主持有在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主持有重要的横向课题(经费到校)。
①本办法所要求的重要科研项目参考标准如下:文科作为负责人或子课题主持人参与我校申报的国家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主持教育部或其它部委级科研项目,或主持重要横向课题年度到位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理(工)科作为负责人或子课题主持人参与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主持重要横向课题年度到校科研经费总额不少于30万元。
李琪总结 -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 陕西师范大学

2009年工作总结总结人:李琪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科研教学工作。
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作,尽职尽责,作好党员的发展、转正和研究生的思想工作。
一、行政工作:担任本中心副主任负责分管的研究生、教学、图书资料建设和日常行政事务的组织、安排和协调工作。
二、科研工作:1.本年度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研究》获得立项。
(批准号08ASH007)2.本年度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批项目《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子项目《跨界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共享研究》获得立项。
(批准号A2007——06)3.本年度位为本中心作学术报告两次:民族认同与族际关系——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哈萨克人的历史变迁中亚陕西村回族穆斯林之文化认同——132年历史传承概观4.发表两篇学术论文。
5.本年度为陕西省图书馆论坛作学术报告:三股势力与中国西部边疆安全6.本年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中心组学习作学术报告: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中国边疆西部安全——新疆7.5事件的透视与反思。
7.本年度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干村进行为期15天的校211工程项目的调研。
8. 被教育部抽调参加了中央调查组关于新疆教育情况的调研。
三、教学与研究生工作:1.顺利完成本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工作。
2.顺利完成本中心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和研究生的毕业离校工作。
3.本年度共招收1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
本年度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2名。
4.开设“民族学”、“中亚五国概论”、“西北民族与邻国关系”三门研究生课程,共计120学时。
四、学术交流与合作1.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与国务院发展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共同举办了《穆斯林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由我方组织。
2.应邀参加《新疆通史》编写组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作题为《新疆历史地理研究俄文述作叙事模式探悉——学术史200年变迁》的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王超副研究员参加“中国与土耳其文化关系研讨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王超副研究员参加“中国与土耳其文化关系研讨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王超副研究员参加“中国与土耳其文化关系研讨会”
发布者:zhangjin 发布时间:2016-1-6 11:09:04 阅读:12次
王超供稿
2016年12月25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中国与土耳其文化关系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参会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非所,以及土耳其艺术学院,土耳其驻中国大使及中国外交部、文化部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王超副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讨论了中国--土耳其友好关系的发展,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中--土关系的和谐发展历程,指出了在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号召下,发展中-土友好关系的重大意义。
同时,与会专家也就中-土艺术交流的问题,从瓷器制作到工艺技术的方面考证了中-土文化交流的痕迹,土耳其专家对土耳其绘画艺术与工艺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解读,指出了中-土文化交流的实证与历史渊源。
本次会议是中国“土耳其文化年”的一部分,旨在加强中国对土耳其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与土耳其关系长远发展,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