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前教育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引言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有针对性、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外学前教育史中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1.1 原始社会概述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缺乏稳定的居住地和农耕生产。
1.2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在原始社会中,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部落的方式进行。
以下是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2.1 家庭教育: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传承来实现。
父母将生活技能、经验知识以及部落的规则传授给孩子,帮助他们适应部落生活。
1.2.2 劳动教育:由于原始社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会观察、模仿和参与相关的劳动活动,提前掌握生存所需的技能。
1.2.3 口头传统:原始社会中没有文字,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口头传统和神话故事。
长辈们通过口头讲述和模仿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经验和知识。
三、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3.1 奴隶社会概述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奴隶制度成为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
3.2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一定的变化。
以下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3.2.1 家庭教育:家庭在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父母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巩固社会秩序和家庭价值观念。
3.2.2 宗教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在奴隶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宗教仪式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孩子们了解宗教信仰和伦理价值观。
3.2.3 社会等级教育:奴隶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儿童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结构的人才。
四、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启示中外学前教育史中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虽然与现代学前教育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一些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远古时期儿童教育【儿童公育】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活动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2原始道德和宗教教育3原始的艺术教育4体格和军事训练。
“庠”还只能算作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公元前11世纪是我国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时期。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不仅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实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师保傅制设置专门的师、保、傅。
(二)备三母制子师、慈母和保母。
胎教的出现我国是历史上最早提倡和出现胎教的国家。
西周时期出现胎教。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1孝悌之道2崇尚简朴3讲究诚信4行善积德),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幼儿身体保健。
学前教育教材识字启蒙;三仓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
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训诫类小儿语和续小儿语。
《蒙求》四言韵语,两句成对。
书言故事,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图。
胎教的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
孙思邈,外象内感。
慈幼机构的建立始于宋代。
著名学者唐鉴在贵州创办及幼堂,曾实行教养集合,选择幼儿中的聪颖者,教以读书写字,对其他儿童则教之打草鞋打绳索等一切有助于自食其力之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教养和一的慈幼机构。
[近代学前教育]1904年一月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是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它对蒙养园的规定是中国学前教育制度正式建立的开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以下简称“章程”), 是癸卯学制的一部分,它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他的颁布和实施确立了蒙养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外学前教育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近现代的学前教育
03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国学前教育史
现代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逐渐发展壮大
当代学前教育:改革开放后,学前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古代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重视道德教育
近代学前教育:西方教育思想传入,开始出现公共学前教育机构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通过教育,奴隶主阶级能够更好地控制奴隶,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通过教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为奴隶制国家的繁荣和强盛做出贡献。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尽管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存在许多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05
总结与启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中外学前教育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学前教育概述
03
中外学前教育史
04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05
总结与启示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学前教育概述
定义与特点
学前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是指0-6岁儿童的教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背景与特点
教育内容与方法
内容:注重礼仪、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规范意识
方法:通过家庭教育、宗教教育、生活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特点:强调实践、注重实效,与生活紧密相连
影响:为后世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目的与意义
培养劳动力和统治人才: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旨在为奴隶主阶级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同时也为统治阶级培养未来的统治人才。
外国学前教育史第1章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1.原始社会学前教育概述
前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原 始 社 会 学 前 教 育
母系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学前教育
2.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平等性 3)教育的原始性
第2章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东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概况
首陀罗:剥夺受教育权
2.古代印度的宗教教育
时间: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育的通称 任务:维系种姓压迫,培养宗教意识
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形式:家庭教育为主 宗 教 教 育 佛教的幼儿教育
内容:佛教经典;道德品格教育; 言行举止训练 开始时间:3—5岁 内容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教育内容以《吠陀经》为主,教学方式是口耳相传,教育场所是家庭, 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古印度的学前教育是古代东方的典型代表。
1.古印度种姓的学前教育差异
婆罗门:接受完备的教育体系;3—5家庭教育;
古 印 度 种 姓 刹帝利 减少《吠陀经》学习数量,主要学习行业知识 吠舍
1)古埃及 1)古希腊 2)古希伯来 3)古印度 2)古罗马
2.西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概况 3.西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1)柏拉图 2)亚里士多德 3)昆体良
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1.古埃及社会背景 2.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学 前 教 育 学 校 宫廷学校
中外学前教育史大一上

胎教始于西周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学前教育:最早的教育机构“痒.”----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中国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礼记。
内则》保傅教育制度:殷商已有,“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太保太傅太公,“三少乳保教育制度: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事务的制度。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原始社会特点(启示):1、对儿童实施社会共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3、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结合4、言传身教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奴隶社会特点(启示):1、开始呈现一定的计划性2、家庭承担教育儿童的任务3、学前教育的阶级性明显4、奴隶主贵族重视学前教育,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提出实施胎教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目的:1、培养统治人才2、把学前家庭教育作为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内容:1、初步的道德教育(①懂得自幼行孝悌长幼之道②自由培养正确的志向③自小积善行德④自由养成诚实无欺的品德⑤自幼学会礼让和勤俭)2、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3、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教材:三百千)4、幼儿身体保健教育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特征: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幼儿教育的局面,使幼儿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幼儿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握幼儿编写的勇用于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材3、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4、幼儿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家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5、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幼儿教育的实施。
有关胎教的著作: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外象内感)胎教的经验与局限:1、注重本正(①避免近亲结婚②注重婚姻另一方的家庭及家教③注重婚姻对象,要求双方性情温顺,品行端正)慎始2、要求合理的营养3、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4、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5、注重孕妇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6、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育婴堂: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善机构。
24G-1985.010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二版)课件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前教育的总的 特点是:①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 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②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 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 中实施;③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④对幼儿实 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 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⑤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 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 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一、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和实施。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为
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 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的学前教育已 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在学校未产生之前当然不可能有 学前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对年幼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 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
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进行集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儿童的教育由 整个群落承担。所以,对儿童的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 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正是对远古时期的社会公育儿童教育形式的追 忆与描述。
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 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实施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于各 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3篇)

第1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文化观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2.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差异性。
2. 分析中外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一、中国学前教育史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
2.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3.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目的和内容。
二、外国学前教育史1. 欧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2. 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3. 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中外学前教育史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中国学前教育史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
a. 讲解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b. 介绍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c. 讲解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2.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目的和内容。
a. 讲解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目的:培养统治人才、奠定齐家治国基础、光耀门楣。
b. 介绍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内容:生活常规、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学风培养、体育。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外国学前教育史1. 欧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a. 讲解欧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b. 介绍欧洲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2. 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a. 讲解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b. 介绍美国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3. 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a. 讲解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b. 介绍日本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差异性。
外国学前教育史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学前教育 1、19世纪50年代,伦克夫妇和别
劳夫人将福禄倍儿幼儿园传入英 国
2、1870,《初等教育法》 3、1876,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
试
4、幼儿园双轨发展
第二节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一、19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慈善机构 (一)巴乌利美保育所: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1、古罗马的雄辩家和教育家 2、《雄辩术原理》 (二)论学前教育
1、论儿童早期教育:7岁前 2、论游戏:娱乐、学习、活动方
式
2、论语言教学法:认识字母、书 写、阅读
4、论教师和教学原则 5、论体罚:反对体罚,
体罚的5条罪状 6、论家庭教育: (1)慎选保姆 (2)母亲的作用
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二、古代罗马的学前教育 (一)背景 (二)学前教育概况 1、前期:家长制 礼貌、宗教色彩、父亲的格言、歌谣 2、后期:(1)教育变成了皇帝的工
具 (2)基督教对学前教育的重大影响
奥古斯丁
苏 格 拉 底
第三节 西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柏拉图 (一)生平与著作 ——阿加德米学园,欧洲哲学史上第一
外国学前教育史
三、父系氏族时期: 儿童由妇女来照管和教育 四、军事民主时期: 军事训练教育 总括: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非独立性 2、平等性 3、原始性
第八章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被统治者所独占,具有
鲜明的阶级性 第一节 东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1、背景 2、概况--皇族子弟:宫廷学校
四、教育对象、内容、学科范围、 方法的变化
——儿童是自然的人
维多里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 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结束。[1] 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进一步 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产品除 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 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 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 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 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
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起源 胎教制度 特点
太任
周妃后
太任
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的场景,耳不听 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从 不歪着身子睡觉,也不偏斜着坐、跛着脚站。 切割不正气味不良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 子不坐,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姬昌生下来 就非常聪明,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们 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文化知识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身体保健等方面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的原则 正本慎始 德教为先 环境濡染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外象内感”的胎教学说 重视孕妇的精神状态的调节 重视孕妇饮食的调节 胎养和胎教的结合
Hale Waihona Puke 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幼儿教育的局 面,使幼儿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的重要组成部 分。 (2)幼儿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 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握幼儿编写的勇用于思 想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材;对幼儿的潜能 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教育内容的难度与 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3)幼儿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家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儒家思想 规范指导着幼儿教育的实施。
孔融让梨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②崇俭 我国古代是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农村的稳定决 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 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辛苦。”故珍惜粮食,崇尚俭朴就成为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③诚信 曾子杀猪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 务 汉代太学的设立也能 够说明这一点。 太学是封建社会一种 重要的官学机构,它 的最初设立动机,就 是西汉武帝接受当时 著名的教育家董仲舒 的“养士之大者,莫 大乎太学;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教化 之本源也”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过 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 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启蒙儿童。
幼儿会自己吃饭了,就要教他使用右手。幼儿会 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男孩用“唯”, 女孩用“俞”。 身上带的荷包,男孩的以皮革制成,表示长大将 从事勇武之事;女孩的以丝帛制成,表示长大将 从事女红之事。 到了六岁,要教他识数和辨认东南西北。到了七 岁,开始教以男女有别,男孩和女孩,坐不同席, 吃饭也不同席、到了八岁,出门进门,坐桌吃饭, 一定要让长者在前,开始让他们懂得敬让长者的 道理。到了九岁,要教他们知道朔望和会用干支 记日。到了十岁,女孩就要留在家里,而男孩则 要离开家跟着外边的老师学习,在外边的小学里 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
④为善 古代学前家庭教育中非常注意使幼儿养成行善 去恶的观念,经常教育幼儿除在家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外,在外凡是合乎道义的利人之事告 应为之、由于孩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 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 小善成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2)生活常规教育 括日常生活中礼仪常规的训练和卫生习惯的养 成
古代学前教育对比
形式:公育-奴隶贵族教育-家庭教育 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德、智、体-内容 更丰富、难度广度增加 目的:氏族的延续-贵族的统治-家、国的延续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期教育
保傅之教:朝廷内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 太子进行教育的制度。 “太保、太傅、太师”-“身体、德义、教顺” “少师、少傅、少保” 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期教育
乳保之教:挑选适宜 的女子来专职承担保 育和教育太子的事务。 标准:必求其宽裕慈 惠、温良恭敬、慎而 寡言者。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3)光耀门楣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 社会的特点。中国古代是个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历 代统治者制订法律,惩罚罪犯,都不只限于个人,总 要牵连整个家族,所谓“一人当灾,全家遭殃”,一 人犯法,轻者罪及三族,重者株连九族。同样,“一 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出人头地,不仅是个人 的荣幸,也是全家的荣耀,如在科举时代,若家中有 人高中举人、进士,则朝廷以大红喜报报喜,整个家 族都将沉浸于喜气洋洋之中。正是由于个体与家庭间 这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使得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 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 奴隶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 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和人身 自由。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 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
礼记﹒内则
《内则》为《礼 记》的第12篇。 内容为在家庭内 部父子、男女所 应遵行的规则。 我国教育史上最 早的关于学前教 育的记录。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制定
按照婴幼儿的年龄大小来制定的循序渐进、有 条不紊的学前教育计划。 教育内容贴近贵族子弟的日常生活,既有生活 自理能力和日常礼仪训练,又有初步的文化知 识启蒙。 估计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内容方面也出现 了男女分野。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期教育
宫廷学前教育是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对 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 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 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制度的崩溃,新兴地主阶 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士阶层的壮大,私学的 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 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 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范进中举
写范进中了秀才,家人很高兴,丈人胡屠户也带了酒肉来祝贺, 乘机教训他今后的言行须注意自己的身份。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 考乡试,被胡屠户奚落了一顿,范进仍瞒着家人,参加了乡试。 发榜当日,范进家中绝粮,被迫拿了一只下蛋的母鸡到市集 去卖。报录人来报喜,邻人到市集领回范进告诉他高中的喜讯时, 范进因高兴过度发了疯。 众人得知了范进中举的消息,一改往日对范进冷漠、鄙视的 态度,纷纷送鸡、送米,胡屠户更是送了几千钱来,但众人又得 知范进发了疯,便求胡屠户将他掴醒。 范进被胡屠户掴醒后,众人向他大献殷勤,胡屠户也改变了 对范进的态度,对乡邻夸耀说他有眼光,将女儿嫁给个老爷,下 半世有依靠,并替范进扯衫尾,称之为「贤婿老爷」,和范进一 道欢天喜地回家。张静斋又来祝贺,甚至送了范进一套房,范进 中举之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2.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常规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身体保健等方面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①孝悌 “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 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幼儿自 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 对幼儿进行“悌”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 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 长。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儿童的任务,儿童的 学前教育也仅仅限于在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2)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 分,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 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3)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 视,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博制度和乳保制度 (4)开始提出实施胎教。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2)齐家治国的基础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联系为纽带的宗法政治统治,皇位 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亲疏。家庭内部以 父权实施家长制管理,国家最高统治者则以君权实施 “家天下”的统治,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秦以后虽 实行郡县制,但仍以家庭(家族)为国家对臣民进行 统治的中介。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地方行政,一般都 以县为最下级的行政单位,然而县境广阔,人口众多, 要实行有效统治,还必须依靠地方自治性质的乡村组 织。由于中国农村社会聚族而居的特点,家族成为乡 村组织的基础。乡村组织对百姓实行的是族权与政权 的联合统治,因此,国家的统治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家 庭组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