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实践-读《苏格拉底之死》

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实践读《苏格拉底之死》死亡属于自然事情,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即使是天灾人祸、战争、法律的惩罚等等所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由于其频繁性,人们也已经习惯上看作是正常的死亡,如果是天灾人祸,人们会归咎于命运的不济,如果是法律的处死,人们会看作是咎由自取。
然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溢出这些日常死亡事件,成为人们反复思考的主题,就是因为这样的死亡集中体现了人类所面临的尖锐矛盾和困境,从而具有了更为普遍和一般的意义:为什么在一个民主和自由的国度里,竟然不能容忍一个智者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言论?正是出于对思想自由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关心,毕生致力于推进思想言论自由的美国著名老报人斯通在晚年耗尽心思来研究苏格拉底之死。
为此,他梳理了卷帙浩繁的文献,甚至开始学习希腊文,在他死后出版的《苏格拉底之死》(董鼎山译,三联书店,1998)虽然有报刊散文、时事评论的痕迹,但堪称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活,而是退出城市生活,专心关注自己的灵魂:“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政治生活往往退出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甚至在我们认为需要他站出来承担道义的时候,他也往往是退却了。
“他愿意把自己说成是一个超脱于斗争之上的人,完全不问政治。
”(页168)的几行字只有和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法西斯的屠杀、古拉格群岛的恐怖和文化大革命的混乱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自由主义思想家对自由做出如此严格的区分。
因为这种对积极自由的追求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最终会走向奴役之路,走向萨拉斯特罗的殿堂。
而真正的自由就是作为现代人自由的消极自由,这种自由的知识论基础乃是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
度与我们所熟知的革命党人英勇就义时的大义凛然有没有区别呢?首先要指出的时,苏格拉底尽管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但是苏格拉底所追求的并不是斯通所说的言论自由,那时还似乎没有新闻检查制度,城邦也没有垄断公共舆论,除了宣扬民主与自由雅典也似乎没有主导的意识形态。
苏格拉底读后感

苏格拉底读后感第1篇: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知识既道德产婆术为启发式教育奠定基础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英国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的学科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 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理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一般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第一个提出了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
卢梭《爱弥儿》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裴斯泰洛奇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英国哲学较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教育漫话》杜威《民主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以儿童为中心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2篇: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上,苏格拉底的审判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对于审判中苏格拉底申辩的记录,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个主要版本。
由于该事件的重大意义,申辩词是有着细读价值的。
柏拉图《申辩篇》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并不以寻求获得陪审团支持,达到无罪开释为目标,而更像是苏格拉底日常对话的延续,其中充满了马虻式的批评。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批评针对的是雄辩家,认为他们娓娓动听的演说都是虚伪的。
《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地区分了雄辩家和哲学家。
双方都以自己的生活为善,对方的生活为恶。
【最新】《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最新】《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内容概要: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
>读后感,来自沪江网友:苏格拉底的死似乎促使柏拉图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把与苏格拉底有关的记忆保存并且保护起来.由于他是一名诗人他是希腊诗选里一些非常美丽的爱情诗的作者他很自然地会想到用某一种文学表达方法;可是,他没有用诗来描述苏格拉底,而是想到用充满戏剧性的对话来描述,这样就可以用苏格拉底生前实际用过的辩论法把他表现出来
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来自沪江的网友: 据说他死后,雅典人忏悔了,给他立了雕像,并且处死了美勒托,驱逐了安尼图斯.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的遗训,关心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这是读周国平老师文的>时看到的话,觉得挺有深意. 现在是我们上路的时候了,我将死去,而你们将活着;可是,我们中间究竟谁有比较幸福的远景,那就是出主神之外谁都不知道的事了 ,苏格拉底死了,给我们留下的是沉思,是怀念,是永恒。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历史名著,讲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埃及去世时,他身边缱绻的故人和他自己对著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思。
书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去世前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介绍苏格拉底的基本信息。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古希腊哲学之父”,能够把古希腊哲学的理论发展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同时,他的哲学思想也被后世所认可和传承。
他在许多学科中都贡献良多,如伦理学、艺术和政治,等等。
第二部分,介绍苏格拉底死而复生的过程。
在苏格拉底那个年代,死亡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苏格拉底也不例外。
当他病重的时候,他的门徒们都到他的身边守候,为他安排最佳的医治,但这无济于事。
在苏格拉底去世前,他对自己的结局也觉得无可奈何,但他的一群追随者和知道真相的人们都被哲学家本人的态度所打动。
最终,临终前,苏格拉底突然觉得这一切可能都有另外一番意义,他宣称他在埃及去世前,会被复活重生。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在埃及去世时发表的最后一句著名的话。
苏格拉底在去世前,发表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必须死,但我的思想将永存。
”这句话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思想持久力的信仰。
他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去改变自己,就有可能把理念传播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从而使自己有所贡献。
正如他在埃及去世前所说的,“我的思想将永存”,这句话说明他对思想的坚定。
在死亡临到的最后一刻,苏格拉底仍旧坚韧不屈,信仰着自己的理念不灭。
第四部分,政治形势的反思。
书中,苏格拉底也触及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思,他认为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人们必须采取社会行动,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政府,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学者和政治家。
他表达了许多称职者应有的品质,如慷慨、诚实和勇敢,这些都成为共同的品质,有助于提高政治家的信仰,以及百姓对政治家的信赖度。
最后,这部书让我们仔细思考,人应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以及人类生活应朝向什么样的未来发展。
苏格拉底之死让我们知道,死亡并不意味着肯定的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历史也在反复证明,只有当人们不断勇于追求自由并履行责任,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和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报告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所著,记录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执行死刑的过程,展现了苏格拉底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精神。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话和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他不断追问学生的话语,直至找到真理。
二、主要内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言行给予了尤为影响,直到今日。
但他并没有被后世人民接受,却是流放和死亡的命运。
苏格拉底被控告犯有不敬神明,受学生教导不当等罪行,最终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的安排,坦然接受了死刑的判决,展现出了他坚定的信仰和高傲的精神。
苏格拉底强调正义和理性,追求真理,并关心人的幸福。
他不承认自己是聪明的,而是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寻找答案。
苏格拉底的死亡,象征着当时思想的重大分歧。
他的生命和言行,再一次证明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三、个人感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接触的大多是表面的世界,而不是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追寻真理,他的学生有希腊重要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普罗克拉斯、克里托等,甚至是黄金时段古希腊的诗人欧里庇得斯。
在我读到《苏格拉底之死》这本书时,我也被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深深地打动了。
他不仅讲授知识,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品德培养。
他教会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对话来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苏格拉底的死亡引发了我对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深思。
在任何时代,思想都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这是一种人权也是一种民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
四、结语《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哲学与人生的经典文学作品。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言行,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与反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勇于追求真理,关注人的思想和品德的培养。
同时,我们也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珍视并保护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始终将智慧、洞察力和正直运用在他的教诲中。
他深知世界上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事物,因此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不断变化的智慧去对待生活,而不是一味的固守习俗。
世人对他的智慧、勇气和正义的推崇受到了众多人的模仿。
但是,说起苏格拉底,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之死。
他年近六十,却拒绝接受他的学生提出的去保佑他免遭伤害的建议,于是决定坐以待毙。
他有意选择了死亡,相信死亡比存活更有意义。
苏格拉底的死亡被许多学者提及,以诠释他的传统,他的死有许多解释。
有人认为他的死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死是出于他的精神病患,因为他经常提到自己的精神混乱的情况。
无论如何,他的智慧和忠诚使他值得尊敬。
苏格拉底的死催生了他的哲学传统,他试图改变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他主张以灵活多变的思维去理解生活,以此来追求世界上最普遍的价值真理。
他不断启迪人们,在这个令人惊叹的过程中,也启发了人们对死亡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死应当被记住,他的传统为不少人所熟知,而他的思想也使得当今社会拥有了更多的可塑性,为人类带去了更多的灵感,弥补了过往未解决的事情。
在苏格拉底拒绝将他的学生跟随他去赴死的瞬间,他用他的精神,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念,就是只要勇敢去追求真理,就能获得永恒。
他毫不畏惧地去赴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的哲学思想将会影响更多的人。
苏格拉底的死亡不仅仅是一次别离,它也是一个精神的传承,它像一种哲学的礼物,被传递给了每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当我们瞬间回忆起苏格拉底的死,只要我们深知它的真义,那么他的死就不再是一次痛苦的结局,而是一个充满灵感的开始。
苏格拉底之死审判前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审判前读后感读了苏格拉底审判前的故事,就像看了一场荒诞又严肃的大戏开场。
苏格拉底啊,那可是古希腊响当当的人物。
可你能想象吗?他就像个特立独行的怪咖,在雅典城里到处找人聊天,专挑那些所谓聪明人的刺儿。
他这行为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搅和,有些人觉得他在启迪智慧,可另一些人呢,觉得他简直是个麻烦精。
在审判前,他就被各种人给盯上了。
我感觉就像一个特别爱说实话的孩子,在一群爱听好话的大人中间,那肯定不受待见。
他那种追问一切的态度,在我看来有点像现在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宝宝,只不过他问的都是关于道德、真理、正义之类的超级大问题。
那些控告他的人,估计心里想的是“这老头咋这么多事儿呢?”可苏格拉底自己呢,好像还挺淡定的。
我就想啊,如果我是他,知道有人要告我,还可能判我死刑,我估计早就吓得腿软了。
但他不,他还在那儿跟人讲道理,感觉就像他不是即将面临审判,而是要去参加一场学术辩论会。
从这个审判前的情况能看出来,那时候的雅典啊,所谓的民主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方面大家号称尊重智慧和言论自由,可另一方面,像苏格拉底这么较真儿地追求真理的人,却被视为眼中钉。
这就好比一个标榜自己包容万象的大盒子,结果却容不下一个形状有点特别的小物件。
而且这整个事儿也让我觉得,有时候群众的眼睛也不一定是雪亮的。
那些跟着起哄要审判苏格拉底的人,可能都没真正理解苏格拉底到底在干嘛。
他们也许只是听了别人几句挑唆,就跟着瞎起哄,就像一群羊,只要头羊往哪儿走,后面就跟着走,也不管前面是草地还是悬崖。
苏格拉底的遭遇还让我想到现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那些敢于说出真相,敢于挑战一些固有观念的人,有时候也会被打压。
苏格拉底就像一盏灯,他的存在提醒我们,就算周围都是黑暗,也得有勇气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哪怕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还没读到他审判的结果呢,但光这审判前的故事,就已经让我感慨万千了。
苏格拉底之死中最后的谈话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中最后的谈话读后感读了苏格拉底之死中最后的谈话,我就像被雷劈了一下,然后又被挠了挠痒痒,那感觉真是复杂得很。
这苏格拉底可真是个硬骨头。
都要面临死亡了,他还在那和周围的人高谈阔论呢。
他的那些话,就像一颗颗小石子,虽然不大,但扔进我心里的湖,那涟漪可就大了。
他谈到对死亡的看法,说什么死亡可能是一种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还觉得灵魂是不朽的。
这可有点神神叨叨的,不过细想一下又挺酷的。
就好像他把死亡当成了一场冒险,而不是可怕的终点。
我平常要是不小心磕了碰了,都得大呼小叫的,和他一比,我简直就是个胆小鬼。
而且他和朋友的对话,那是相当的有来有回。
他的朋友看起来很担心他,想让他想办法逃脱这个死亡的命运。
可是苏格拉底就像是个顽固的老驴(这里没有不尊重他的意思,就是形容他的坚持),坚决不妥协。
他觉得遵守法律比他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这一点我有点不太理解,法律是很重要,但命不也很重要吗?不过后来我想,也许在他心里,他坚守的那些原则和信念就是他的命根子。
要是违背了这些,活着就像行尸走肉一样,那还不如死了呢。
这就好比我要是背叛了我最喜欢的球队,那我还怎么在球迷圈里混,感觉活着都没劲儿了。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最后的时刻还在教导别人。
他可真是个“话痨”,不过是个充满智慧的“话痨”。
他说的那些关于美德、正义的话,让我觉得他是想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在这最后的时刻一股脑儿地塞给周围的人。
就像一个老厨师,在离开厨房之前,把自己最拿手的菜谱都传给徒弟一样。
我在想,如果我在他身边,我可能会被他说得晕头转向,但又觉得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的来说,读了这个最后的谈话,我感觉苏格拉底就像是一颗流星,虽然他的肉体即将消逝,但他的思想却像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的那道璀璨的光,一直能影响到像我这样几千年后的人。
我可能做不到他那样坦然面对死亡,也不一定能像他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但他就像一个榜样,让我知道人可以活得这么纯粹,这么有力量。
这就好像给我打了一针鸡血,让我想要在自己的生活里也去寻找那些值得坚守的东西,哪怕只是像每天早起看日出这样小小的信念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的那个年头,被人控告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
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并没有逃走,还是接受了。
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毅不屈,驳斥了对他的指控,因而激怒法官,最后被投票判处死刑。
后人想不通: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当时的社会,难道没有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吗?以投票的形式定罪公平吗?
现代人关于那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因此,苏格拉底之死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对个人自由与权力的践踏。
其实,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同。
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
但在古希腊,个体完全属于群体,他没有脱离群体之外的自由。
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
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
苏格拉底之死正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为了减少类似多数人犯错误的可能,为了避免民主社会堕落为暴民社会的危险,现代社会都在践行着制度化的民主―法治。
后世的思想家和实践家都认为只有法制才能制止多数人对正义的威胁,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以这个为奋斗目标的。
对雅典民主的发展史,对法国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等进行反思后,我们并不能充分否定哪种性质的理论学说,但可以提出新的主张以供发展的实践去证实或证伪。
法治的民主观就是反思后的结论之一。
制定法律,建立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逐渐地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只有安定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法治的民主才具有权威,具有生命力。
苏格拉底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不能仅仅成为雅典悲剧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