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筝派与陕西筝派艺术特点的比较_273
古筝浙江流派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

古筝浙江流派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作者:周春蕾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摘要:古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筝乐的传统流派。
本文主要探究浙江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并从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上对浙江流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古筝;音乐风格;浙江流派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2-0126-03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就流传于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汉书·盐铁论》中有:“……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回顾和分析筝乐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筝乐发展状况的归纳和梳理,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作曲家的不同音乐风格及音乐审美思想,有助于对我们对筝乐有更系统的了解,从而推动其发展。
学界根据筝乐的风格将其分为南北两大派别五大派系,浙江流派属于南方古筝流派之一。
本文主要对浙江流派从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上进行分析研究。
一、浙江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浙江筝最初盛行于浙江、江苏等地,被业内人士称为杭筝和武林筝。
它东晋时期流入都城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并一直延续下来。
在很多唐代的诗词中均有对浙江筝的描绘。
如我们熟知的白居易,就曾任职于苏州,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古筝的描绘。
《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河司马头。
”在古时,很多才子都以擅长琴筝为荣,苏轼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名作《甘露寺弹筝》,所描绘的就是自己在甘露寺一处景楼上弹奏古筝的情景。
诗中写道:“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他在畅游西湖的时候,偶遇一泛舟女子在湖面弹奏,有感而发写下了“凤凰山下已初晴。
水风轻,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古筝五大筝派之

古筝五⼤筝派之浙江筝派浙江筝派是中国筝乐流派的后起之秀,流⾏于浙江、江苏⼀带,因杭州旧称武林,故浙江筝曲⼜称武林筝曲。
浙江筝曲起源于“江南丝⽵乐”、“古谱《弦索⼗三套曲》”、“杭州滩簧”中的曲牌。
曲⽬的板数已突破了六⼗⼋板的体系,乐曲结构由单⼀发展到复杂,在⾳乐表现⼒、速度、⾳⾊变化等⽅⾯都有了充分发展。
部分曲⽬突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阶定⾳和演奏中的“移柱转调”。
如《海青拿鹅》。
浙江筝曲在风格上以淡雅、含蓄、明快、清秀著称;在演奏技法上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他筝乐流派的演奏技法加以学习和发展。
浙江筝派的主要演奏技法及其特点:1、摇指摇指技法调动臂、腕⼒量,⼒度较⼤。
触弦频率快,并能保持持久。
⼀般每拍可分解成⼋个三⼗⼆分⾳符,理想的解决了筝曲旋律的歌唱性。
摇指技法还包括长摇短摇扫摇@、长摇通常⽤在两拍以上的摇指节奏均匀,连绵不断、跌宕起伏、旋律线条变化万千,配以左⼿不同声部的⾳响效果,更能展⽰古筝的魅⼒。
@、短摇通常⽤在⼀拍以内运⽤,此技法发⾳短促、⾳⾊明亮饱满、节奏感强。
@、扫摇通常⽤在快速连续的四个⼗六分⾳符。
第⼀个⾳符以右⼿中指勾指(有时⽤连勾技法,连续弹两、三个⾳),后⾯三个⾳符⼀短摇技法的⽅式弹奏。
扫摇技法能产⽣慷慨激昂的⾳乐效果,善于表达⽃志昂扬的旋律⾳调。
2、快四点3、快夹弹4、点指——双⾷点奏5、点⾳6、提弦浙江筝曲代表曲⽬:《三⼗三板》、《⾼⼭流⽔》、《霸王卸甲》、《将军令》、《⽉⼉⾼》、《海青拿鹅》、《灯⽉交辉》、《四合如意》等。
浙江筝派代表⼈物:王巽之、蒋荫椿等。
筝曲发展中的技艺创新——以“快速指序”、摇指为例

古筝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古筝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代表。
近年来,随着国家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古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对古筝演奏技术中的“快速指序”、摇指的发展以及王中山对“快速指序”的贡献等进行研究,以探析筝曲发展中的技艺创新。
〔摘 要〕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流派和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伴随着古筝的发展,也暴露出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古筝的现代作品演奏技巧发展得十分缓慢。
20世纪70年代,古筝教育家赵曼琴创立了一种“快速指序”演奏体系,该体系的出现,使得古筝由色彩乐器向旋律乐器发展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而古筝的摇指技法的发展也是古筝演奏家们不断探索的话题,其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并且从中分析“快速指序”和摇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古筝;快速指序;摇指文 / 王艺睿筝曲发展中的技艺创新——以“快速指序”、摇指为例一、“快速指序”技法的诞生虽然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渊源,但是古筝的演奏技法(现代演奏技巧)的发展却较为缓慢。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古筝演奏技巧只有“抹托”“勾托”“四点”等右手演奏技法,其中的“四点”是最难的技法。
但随着越来越多现代作品的出现,仅依靠右手演奏旋律、左手按弦的方法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古筝曲目的发展了。
因此,在赵玉斋和尹其颖的带领下,古筝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6年,尹其颖改编筝曲《瑶族舞曲》,该作品第一次让无名指参与到了古筝演奏中。
20世纪70年代,河南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曼琴受钢琴演奏技巧的启发,将古筝传统演奏技法和钢琴演奏技法相结合,创立了“快速指序”体系,在提高手指灵活性的同时,使得演奏者在旋律的演奏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让古筝由单一色彩乐器迈向了旋律乐器的行列。
|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82纵观近二十年来研究关于古筝“快速指序”的期刊及学位论文,对“快速指序”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南北筝派右手演奏技法风格的比较及文化阐释

筝 曲中, 中指使用 较 多 , 仅次 于 大指 。 了“ 除 勾托 ” 和“ 大撮 ” , 外 中指还 常用 “ ” ( 剔 指 中指 向外 弹 弦
V0. 1 N . 13 o 3
Jm 2 1 u 00
南北 筝派右手演奏技法风格的 比较及文化 阐释
王枯 , 李婷婷
(. 1 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系;. 2 铜陵市淮河路小学 安徽 铜嚷 240) 400
摘 要: 古筝作 为源 自民 间音 乐文化的筝乐的表现栽体 , 其技 法风格 由南北音 乐不 同的音 乐风格决定。通
出, 指法 的运用 完 全取 决 于 音乐 风格 的要 求 。 南 方充 满 柔 性 色彩 的音乐 风 格 与北方 音 乐风 格正 好形 成对 比, 以 , 所 南方 筝派对 演奏技 法 的选
择 与北 方筝 派 正 好相 反 。北 方筝 派 注重 大指 的运
节作为活动部位 ,做连续快速 的 “ 劈托 ” 构成 , “ 由大指向内, 劈” 使用光滑的指 甲背触弦, 音色
爱而流传至全国。 所以 , 南北筝派的演奏技法 由南
北地域的音乐文化风格决定 ,而不是由乐器本身
决定。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学理念我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给南北 筝派在演奏技法上所表现出的南北差异给予文化
层 面 的阐释 。 ,
古筝的右手常用演奏技法主要有托、 劈、 、 挑 抹 、 、 摇、 刮奏等 , 剔 勾、 撮、 由于古筝的形制基本相 同, 所用演奏技法也基本相同, 南北筝派在演奏技
不过 , 当秦筝流传至河南、 山东、 潮州 、 浙江后 , 尽 管古筝在形制上基本保 留秦筝的原始形制 , 但各
浅析古筝摇指技法的特点及流派

浅析古筝摇指技法的特点及流派作者:张好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摘要:古筝摇指技法在古筝弹奏和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古筝摇指技法进行分析、描述,并对演奏方法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特点。
本文通过对摇指的基本分类以及各筝派的摇指技法的论述,来对古筝摇指技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古筝摇指技法流派一、引言本篇论文重点论述的是古筝摇指技法的演奏,依据地域差异与筝派的不同,来对古筝摇指弹奏时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评价和阐述,以促进古筝摇指在演奏和教学中的地位。
许多古筝演奏者也根据不同流派、不同的演奏方式对摇指进行探究。
即使从不同角度对古筝摇指技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也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全文表达出摇指技法的重要性,以及弘扬民族器乐和发展古筝在民族器乐中的地位。
二、摇指技法的分类(一)摇指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论述摇指从弹奏方法上的基本分类。
1.支腕摇支腕摇,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先将手腕左侧放在古筝前岳山处作为一个支撑点,大指轻放在食指左边,用臂的力量带动腕的力量进行,且一定要注意保持手型的自然放松。
这种最基础的摇指技法适合刚接触古筝的学生。
若演奏者想支配弹奏的音量,则可以变换大指捏食指的力度,力度与音量成正比。
2.扎桩摇扎桩摇,首先要把第五指放在琴盒上的穿弦孔处,或者放在被摇的琴弦旁的岳山处进行摇指(只要不影响摇指的地方,小指都可以放)。
这种指法与支腕摇类似,都需要支撑点。
其次需要用大臂的力量带动手腕晃动琴弦,就仿佛我们做再见的手势或者拿钥匙开门的动作一样,相当于一种惯性的运动。
3.悬腕摇悬腕摇,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支撑点,是在前面所论述的两种指法上形成和改进的,也是最常用的指法。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使用扎桩摇或者悬腕摇。
这种技法是只靠弹奏者手腕和小臂的力量来实现的。
悬腕摇在弹奏琴弦的位置上没有任何限定,完全可以在前岳山到燕柱之间任何地方进行摇指,满足各种音色要求。
游摇也是这样。
浅谈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

浅谈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陈金鹏【摘要】古筝,音域宽广,庄重优雅,古典有朝气的弹拨乐器.陕西地区为筝的发源地,可"真秦之声"的筝乐却近于绝响.但在先人前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学习陕西筝曲的优秀内容.陕西筝曲风格特色鲜明,音律特殊,有着特殊的两个游移变音,左手的按弦也较多地使用大指,曲风细腻,委婉中有悲凉,激昂之中也不少抒情.本文将对陕西筝派的一些技法特点进行探究,结合陕西筝派筝曲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风格,分析学习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进一步加深对陕西筝曲的认知,以更好地演奏陕西筝曲.【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7(000)021【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古筝;陕西筝派;筝曲;技法【作者】陈金鹏【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古筝,中国历史长河中富含中国特色又不断进步的民族乐器。
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更多的人开始选择去追求精神的慰藉,而古筝也在这个社会中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筝起源于古时的秦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地区,陕西筝派在这里经历了消失和复兴,同样也成为了现在筝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人们常说的古筝界的“后起之秀”。
而创作所用的音乐素材和乐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对筝曲的演奏技法有一定的影响。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对陕西筝派的形成发展也有着特殊的影响。
早期该地区交通不便,地处偏僻位置,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也很缺乏,所以当地筝还保持着早期的演奏技法,而后由于种种原因关于筝的传承渐渐衰落。
在近代,大量古筝学家名家为了继续发展陕西筝,其汲取榆林当地小曲的说唱形式,再与西安鼓乐、迷胡等乐种结合,在汇集了大量历史著作等精华后再次形成了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陕西筝派,也使得现今的陕西筝派深入人心。
陕西地区传统丰富的艺术文化来自于生活,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例如民间戏曲,西安鼓乐,都艺术化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深切思考,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是人民情感的真实展现。
古筝浙江流派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

097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俗乐器,早在战国时期流传于秦地,到目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筝发展历史中,艺术家的音乐风格不同,筝乐不断形成了对应的流派。
现如今,古筝的传统流派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派别、五个派系,浙江流派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派。
一、古筝浙江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在浙江、江苏等地最早盛行浙江筝,业内人士又将浙江筝称为杭筝、武林筝。
浙江筝派和“杭州滩簧”说唱音乐及江南丝竹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筝早期的地位较低,主要以伴奏的角色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自20世纪20年代,浙江杭州成立了国乐研究社,浙江流派的筝乐演奏搬上了正式舞台。
自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音乐学院从事古筝教学工作的王巽之老师将浙江流派古筝筝乐的音乐风格、演奏方法以及优秀曲谱进行综合整理,带领并培养了众多优秀古筝学习者,提升了浙江流派古筝的地位。
就浙江流派古筝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来说,浙江筝曲的节奏旋律有三大特点:其一,乐曲大多都是三段曲式结构,即慢板、中板、快板;其二,乐曲主要以“四点”技法为主,旋律上多出现八度、三度的跳跃;其三,乐曲音色明朗,节奏活泼明快,时常出现切分节奏。
浙江流派的筝曲演奏特点主要表现在右手、左手弹奏方面。
其中,右手弹奏的技巧包括点指、摇指、快弹夹等,将快速托、抹技法相结合。
而左手弹奏技巧主要包括点音、提弦、快速点滑等,将左手弹奏的吟、揉、按、滑等小幅度动作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古筝浙江流派的演奏要求(一)具有良好的乐感和节奏感要实现浙江流派古筝筝乐的长期发展,弘扬浙江流派的古筝艺术,保持浙江流派的古筝筝乐在当下的地位,浙江流派的古筝演奏者就应该明确推动古筝艺术发展的因素,明确筝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音乐乐感和节奏感是演奏的基本音乐素养。
一般来说,浙江流派的筝乐曲目都具有一定的情感,而在曲目的欣赏和鉴赏过程中,古筝演奏者需要根据曲目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古筝演奏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浙江流派古筝演奏的质量及其有效性,另一方面情感的投入能够逐渐丰富古筝演奏者的精神生活,不断发展浙江流派古筝艺术。
浅谈陕西筝派的艺术特色

浅谈陕西筝派的艺术特色作者:刘洋洋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0期摘要:陕西筝派作为我国古筝重要的流派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本文从陕西筝曲特点和演奏特点等方面剖析陕西筝派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陕西筝曲;演奏特点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146-02一、秦筝特色(一)陕西筝曲风格特点秦声素有慷慨激越、粗犷高昂、凄楚悲切、热耳酸心的特点,陕西筝曲中有那种大起大落、慷慨激昂的独特秦腔音乐风格,也有原有的那种如泣如诉、细语缠绵、委婉动听的碗碗腔音乐和郿鄠音乐。
生活中人们以苦为乐,借秦声来抒发他们质朴的感情,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
秦筝音乐中基本上都是使用的七声音阶的民族调式,并且多为徵调式,常表现为“欢音”和“苦音”两种特色的音阶调式。
“欢音”又叫做“花音”,常常来表现欢快的、愉悦的情绪。
与之相反的“苦音”又被称为哭音,表现的则是一种悲苦的、哀伤的情绪。
而si和fa是在秦声中造成欢音和苦音两种截然不同情绪的曲调色彩的主要因素。
苦音以5 7 1 2 4 5为主干音,其中微升fa与微降si在演奏中具有不稳定的游移特性,一般情况微升fa下行向mi游移,微降si下行向la游移,其哀怨、凄楚的色彩十分浓郁。
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fa和si两个音在音乐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音高会随着情绪的起伏或者旋律的上下进行而有所变化,常常造成一种游移不定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变之音的游移性”。
4和7的按、颤、滑结合,从游移状态过渡到3、6二音上,这种二变之音游移性正式秦声音乐的魅力和区别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键所在。
秦地音乐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这种环绕式的旋律进行是秦声音乐的旋法特点表现之一。
苦音常以上行跳进、下行级进为旋法特点,上行跳进使得音乐产生激动、高昂、悲愤的感情,下行级进则产生哀怨、缠绵、抒情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筝派与陕西筝派艺术特点的比较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
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
本文仅对浙江筝派与陕西筝派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
一、从形成历史来看
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
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
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二、从曲目分类及代表曲目来看
因不同的地域环境及语言文化,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的曲目。
因此一个流派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
这里主要以浙江的江南丝竹乐与陕西戏曲音乐迷胡作比较。
(一)两筝派都融合当地的民间音乐。
“江南丝竹”为民间丝竹乐的一种。
原本主要流传于苏南和浙江一带,常用乐器有:二胡、笛子、箫等。
演奏人数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人亦可合乐,常以一丝一竹相间排列演奏。
“迷胡”又称曲子、陕西曲子,是以曲牌连缀形式为主体的座唱艺术,拥有大量的曲牌。
(二)两地方音乐都有各自的曲牌风格与代表曲目。
“江南丝竹”音乐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连缀两种。
其中以八大曲(《欢乐歌》、《四合如意》)最有名。
因此由合乐形式脱离出来的筝曲也体现了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特点,代表曲目有:《云庆》、《四合如意》等。
“迷胡”按其曲牌风格大致可分为悲怆型和莫雄型两种。
悲怆型:其情哀怨凄凉、愁苦悲伤。
以这类曲牌为素材地筝曲有:《长城调》、《西京调》等。
英雄型:曲调铿锵有力、棱角鲜明,风格豪爽华丽、刚劲威武。
由此可见,浙江筝曲所涉及到的江南丝竹或是索弦音乐,其曲目旋律多为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特点。
而陕西筝曲所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多种多样的风格色彩。
不论是浙江筝还是陕西筝,他们皆是在各地的说唱、戏曲音乐或弦索乐中形成的,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
不同的是地理环境及方言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其民间音乐各有不同,间接影响了两筝派曲目风格。
三、从演奏技法及旋律特点来看
不同的地域及融合不同的民间音乐,导致各流派的音乐特点不同。
流派之间存在着差别,其演奏技法与旋律的特点是关键所在。
技法的不同,曲目的表现就不同,则旋律特点也就不同,最终区别于其他流派。
(一)两筝派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最突出的演奏技法是快四点、摇指。
“陕西筝”最突出的技法是左右手大指按弦。
这里主要从浙江筝的快四点与陕西筝的右手大指按弦作比较。
(二)两派不同的演奏技法使得音乐的旋律特点各不一样。
首先,从南、北两大派别来看,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派筝当属于南派。
旋律比较幽雅、稳重、含蓄抒情,并具有浑厚、豪放的特点。
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重韵味。
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细腻动人,深具柔和的南国风情。
例如恬静开阔的《月儿高》、纯厚典雅的《高山流水》,气势磅礴的《战台风》等。
而地处陕北地带的陕西筝其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促,激越中有抒情。
因此陕西筝曲中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郦鄂、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语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还有那与僧庙道观有关的脱俗出世、虚无飘渺的“五云登空”、“大佛登殿”、“游月宫”等仙曲。
所以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其演奏技法有所区分,最终旋律也各不相同。
其次,“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以明朗轻快的感觉。
例如《云庆》、《四合如意》等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形态,曲调优美、含蓄细腻有清香的泥土气息,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陕西筝中“右手八度按弦”如《道情》。
“五度或六度按弦”如《秦桑曲》委婉、缠绵、激情的旋律变化。
“三度按弦”如《香山射鼓》表现了深沉内在的音乐主题。
“二度按弦”如《凄凉曲》等。
陕西筝所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多种多样的风格色彩,在“迷胡”、“碗碗腔”等民间音乐中,保存着古老的燕乐艺术传统,其丰富的旋法、调式、音阶都承袭在秦地筝曲之中。
其突出的音乐特征如所谓“哭音”“欢音”及微升,微降的中立、燕乐、俗乐音阶及其微妙的音率变化,是形成秦筝风格的重要标志。
不难看出浙江筝派与陕西筝派因不同的地理环境,所以各自有着不同的技法。
不同的演奏技法使得其旋律特点也不尽相同。
它们同时表现并影响着两派的不同风格,最终区别于彼此。
综上所述,是我对浙江筝和陕西筝乐源流与风格等艺术特点的初探,从中不难发现有共同东西和不同的特点。
(一)共同的东西表现在:各个地区的筝乐无不是和本地区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联系的,至少对本地区的人来讲,会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也正由于此,尽管筝这件乐器很古老,但它能以较强的生命力在较为广泛的地区持续的流传下来。
(二)不同的东西表现在:因受地理环境、风俗及语言文化的不相同,使得两派的民间曲目风格各不相同。
通过比较浙江筝派和陕西筝派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筝派蕴涵着各自的艺术特点。
在学习和演奏古筝的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渊源,在统一古筝演奏技巧上寻求不同的风格变化,才能把不同的曲目演奏的生动、细腻,使其音乐具有魅力而美妙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