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和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c.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②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③社会历史性a.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b.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a.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b.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c.实践主体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a.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思想特征(66-6)
(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一)从实践到认识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68-4)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 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 是流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 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 到的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是直接经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5-3)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与伊莎贝尔女王24 麦哲伦 实践
航海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65-4)
•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
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
指导作用愈益明显。
• 科学理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
• 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用具有不同的性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课程,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认为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提高,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性与正确性的标准。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意义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了解。
实践也是验证理论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应该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党和政府始终紧密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进行的。
通过对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认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指导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的对策和方向。
2. 指导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增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4篇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4篇Social practice report on introduction to Marx's basic principle s汇报人:JinTai College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4篇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2、篇章2: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3、篇章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4、篇章4: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篇章1: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鬼神的调查一、调查背景及目的从古至今,人们对鬼神的看法各不相同,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鬼神的看法,我们小组成员对此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旨在帮助更多的大学生端正对鬼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调查对象xxx学院在校大一学生(本调查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实际收回100份)三、调查内容1、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A、相信B、不信C、半信半疑分析:有48%的人选择相信,33%选择半信半疑,仅有19%选择不信。
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鬼神的态度还是很不明确的。
2、你觉得鬼神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A、到夜晚会特别害怕B、相信恶有恶报,上天会惩罚坏人C、做坏事饱受折磨,推动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D、众生受苦享乐,都是自作自受,与鬼神无关分析:选A的人占51%,选B的人占36%,只有少部分人选了C、D。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鬼神有一定的畏惧感,鬼神对于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有一定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辩证观点C.唯物的观点D.实践观点正确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观点,它把实践看作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为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最根本的区别。
2、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具有创造能力的人C.具有思维和认识能力的人D.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人正确答案:A解析: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一无论和二元论的对立正确答案:A解析: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即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
4、感性认识的突出的特点是()A.抽象性B.本质性C.直接性D.深刻性正确答案:C解析: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B.从经验到理论C.从认识到实践D.从实践到认识正确答案:C解析: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6、下列关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错误说法是()A.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B.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C.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D.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正确答案:A解析: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科学的实践观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a.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b.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第二,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第三,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c.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和客体依靠中介系统相互作用。
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认识过程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a.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
具有创造性的反映
❖ 能动的反映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必然 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 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 和规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 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反对不可知论
客体
决定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改造、价值、审美关系
3、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认为: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 的特点; ➢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 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
阶段 反映的内容 特点
感性阶段 初级 现象 外部联系
理性阶段 高级 本质规律 内部联系
直接性 具体性 形象性 间接性 概括性 抽象性
媒就行了。
杜威 胡 适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 ▪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限性、无条件性 ▪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 推翻。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 承认了绝对真理。 ▪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在这个意义上,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 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 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 和工业。”
❖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 可认识之物。
不可知论
先验论 可知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四)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
映论 ❖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的反映论 ❖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 其次,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加工 改造。加工改造的方法就是辩证思维方 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 具体,历史和逻辑等。
认识切忌主观臆想
3、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 关系的错误观点
❖ (1)唯理论
❖ 唯理论片面地夸大理性 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认 识才可靠,感性认识不 可靠。实际工作中的教 条主义的错误就是类似 唯理论的错误。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实践的含义 ❖ 2、实践的特点 ❖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对认识的几种不同看法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 答
❖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 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 首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 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 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 第二,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但对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 还没有完成,而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 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 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 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 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即工作方法。
科学的力量 在于人们对 它的了解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认识不断反复的原因 2. 认识无限发展的原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主体 认 中介 识
客体
具备一定认识能力 并从事一定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客体相互连接、 相互作用的媒介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 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谁认识? 认 识 主 体
认识什么? 认 识 客 体
中介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被认识
审美关系
能动的 反作用
主体
改造被改造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价值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二)对认识的几种不同看法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反对不可知论 ❖(四)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 1、主客体的含义 ❖ 2、主客体的关系 ❖ 3、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主客体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织、相 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 一的基础是实践。
2、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
❖首先,要以丰富可靠 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 这些感性材料必须是 十分丰富的而不是零 碎不全的,感性材料 残缺不全则不可能形 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主要内容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第三节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二、绝对性和相对性 ❖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 四、真理发展的规律
❖ 其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揭示出认识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被动反映论(或机械反映论) 认识就象“照镜子”一样,是消极的、
被动的、机械的、一次性的反映
能动反映论 意识反映客体,是积极的、能动的、
* 同时,真理的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都是 人的思维所特有的,是主观的。
*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必然在真理观上坚持 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实用主义真理观
真理就是人们造出 来供人们使用的工 具。
真理就好比给我们摆 渡的船和做媒的媒人。 帆船太慢了,换只汽 船。这个媒人不行, 打他一顿媒拳,换一 位靠得住的朋友做大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两次飞跃
❖ 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一次飞跃
❖ 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对立: ➢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
2、实践的特点
❖ 实践具有目的性 ❖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实践具有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 实践具有社会制约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物质生产的实践 ❖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 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活动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莫泊桑挨踢)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华佗拜师)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哥伦布)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草船借箭)
❖2、认识无限发展的原因
❖从时间上看,一个过程向另一个 过程的推移和转化是无限的;
❖从空间上看,客观事物之间的联 系、物质的结构和层次也是无限 的。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无限性
受客观发 展的限制
受主体本 身的限制
客体发展 的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人类认识 的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经 验 论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经
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
验
认识可以停留在感性认 识上
主 义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