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白居易专题练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李颀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②,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③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
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巳失传。
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
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2)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白居易作品精练

白居易作品精选精练喜陈兄至白居易黄鸟啼欲歇,青梅结半成。
坐怜春物尽,起入东园行。
携觞懒独酌,忽闻叩门声。
闲人犹喜至,何况是陈兄。
沉着尽日语,稠叠常年情。
勿轻一杯酒,可以话平生。
9.本诗是怎样运用比照手法突出作者迎友之喜的?请简要分析。
〔 6 分〕10.从全诗来看,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5 分〕9.“春物尽〞和“常年情〞比照,突出了友情的持久;“懒独酌〞和重“杯酒〞比照,突出了情感的真挚;闲人之至和陈兄之至比照,突出了关系的亲密。
〔每点2分,共 6分〕10.春天易逝的感伤;现实生活的孤独;朋友到来的惊喜;往日友情的珍视。
〔答对一点 1 分,四点全对得 5 分〕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假设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
云深树苍苍。
15.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 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 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
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
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淸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16.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 6 分〕端居咏怀白居易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
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注】张翰:字季鹰。
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隐。
惊鵩鸟:贾谊曾作?鹏乌赋? ,借与鹏鸟问答以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
惊鹧乌指对命运的忧伤感慨。
谏猎书:指汉天子迷恋游猎,司马相如劝谏狩猎的奏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A解析:(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白居易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白居易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白居易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白居易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放言五首(其二)①白居易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③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④。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
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②藏钩: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
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
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
④马失应无折足忧:这里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点题,揭示了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倚伏转化的现象,表达了朴素辩证观。
B.这首诗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尘世的纷扰复杂比作一张网,将福祸轮回比作车轮转动。
C.诗歌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
D.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
4.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刘禹锡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
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
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
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B. 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 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
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⑴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⑵《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
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白居易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
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
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一、【题文】江西省赣州市五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桃花白居易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
②校,通“较”,比较,较为。
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
2.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查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诗歌的情感等,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分析错误,不仅是因为作者是悠闲、不被重视的人,才会发现晚桃花,还有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春桃”。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通过对晚桃花的描写,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与怜惜之情。
颈联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
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
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
尾联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
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通过颈联与尾联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选拔人才的不同观点,诗人当时在朝为官,对于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唯贤是举。
【答案】1.B2.①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②诗人自折一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不同看法,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③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
二、【题文】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畔白居易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①明日是清明。
[注]:①下邽,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
B. “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
C. 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
D. 本诗中虚实不断转换,曲折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
4. 本诗尾联说“忽见紫桐花怅望”,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怅望”的原因。
(6分)【3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说法不正确。
颔联“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写出了诗人感觉今年的春季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今年的春天,诗人却遭遇贬谪,心情郁结;接下来,承接颔联的“今日病心情”,诗人在颈联中具体地写到了自己的“病心情”:“沉吟”而立,“沈”通“沉”;“取次”而行,“取次”的意思即是“随意、随便”。
即是说,诗人心情郁结,在听到莺声之后沉思站立,之后在江头信马,随意而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心情仍然忧伤,并未平复、愉悦。
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中关键词“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
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时也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首先对全诗作整体感知,然后结合中学阶段学过的白居易的诗歌和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大约勾画出诗人“仕途不顺,遭遇贬谪”的生命轨迹。
把握住诗歌的写作背景之后,从首联“风景令人忆帝京”和诗人听见莺声后的“沈吟”、信马江头,随意而行的“取次行”中,可以知道诗人“怅望”的原因之一是“忆帝京”,即是遭遇贬谪,又逢春天,诗人不禁伤感,思忆京城;而尾联中“忽见紫桐花怅望”一句,紫桐花是清明节时开的花,诗人忽然看见了紫桐花开,想起来“明日是清明”,自然而然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来。
再结合注解,知道下邽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再结合“今日病心情”一句,可以推断出诗人因为仕途不顺,所以心情郁结,恰好时近清明,诗人在思念亲人的同时,也觉得愧对祖先。
根据这三点,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3. C4. ①远离故乡,思念亲人;②遭遇贬谪,远离帝京;③仕途不顺,愧对祖先。
三、【题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 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 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 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6. 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6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对诗歌最后两句的含意理解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写西亭即是隐居的好地方,何必去寻找蓬莱山,这样写意在突出西亭环境优美,而不是要劝说杨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