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技术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技术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技术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于数据处理和管理的需求不断提高。

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效率低下,不够灵活。

而新型异构数据库系统相对于传统数据库而言,具有存储和处理大规模数据的优势,如海量数据存储、高度并发、高可靠性、灵活性强等。

因此,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异构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由于各类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格式、结构差异很大,导致数据迁移和数据交换变得异常复杂。

如何将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成格式、结构相同的数据,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管理,成为了企业解决的难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数据转换技术来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迁移,解决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的难题。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异构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技术的设计和实现;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等。

二、主要研究内容1.异构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异构数据库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常见的异构数据库类型,如文档数据库、键值数据库、列式数据库、图数据库等;分析异构数据库的特点,如数据模型、查询语言、数据结构、索引方式、存储组织结构等方面。

2.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技术的设计研究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数据映射、数据转换规则、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等方面。

结合具体的异构数据库类型,设计相应的数据转换方案。

3.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技术的实现使用相关工具和技术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探讨实现过程中的具体实现技术,如ETL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集成技术等。

分析各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4.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针对具体的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比较不同方案实现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的效果,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给出改进建议。

三、研究计划1.前期准备(2个月):熟悉异构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了解当前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

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中心作为计算和存储设施的核心,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数据中心的配置管理是确保数据中心高效、稳定运作的前提条件。

数据中心配置管理指的是对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软件、网络、安全策略等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因此,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是保障数据中心运行稳定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标准化的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如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DCIM)、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等。

然而,这些系统普遍昂贵,难以实现自动化部署和定制化开发。

因此,本项目旨在设计和实现一款易于自定义和扩展的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以提升数据中心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是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需求分析:分析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的用户需求,明确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2.系统设计:设计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的架构、数据结构和算法,制定系统功能细节和开发计划;3.开发实现:使用Java语言和Spring Boot框架开发系统,使用MySQL数据库存储数据,编写测试用例和实施单元测试;4.性能优化和测试: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和性能测试。

三、预期成果本项目预期达成的成果包括:1.设计和实现一个易于自定义和扩展的数据中心配置管理系统,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2.提供一份详细的系统设计文档,包括系统架构、模块设计和接口规范等内容;3.提供一份详细的系统部署文档,包括系统环境配置、部署流程和维护手册等内容;4.完成性能测试和优化,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基于MQ中间件的气象数据库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基于MQ中间件的气象数据库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基于MQ中间件的气象数据库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天气预报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

大量的观测数据,模型模拟数据和业务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因此气象局内部需要一个数据共享系统,以便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业务部门使用的数据库技术和平台不同等原因,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MQ中间件的气象数据库共享系统应运而生。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MQ中间件的气象数据库共享系统。

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研究MQ中间件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MQ中间件;2.设计并实现气象数据库共享系统的系统架构和数据流程;3.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包括数据推送、订阅和分发;4.设计实现监控和管理系统,对MQ中间件的性能和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管理。

三、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了解MQ中间件的技术原理和应用领域;2.系统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和技术要求;3.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和数据流程设计;4.系统实现,包括MQ中间件的安装和配置,共享系统功能的编码和测试;5.评估和优化,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和优化。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一个基于MQ中间件的气象数据库共享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可靠性高:MQ中间件提供了强大的消息传递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2.数据的分布式共享:MQ中间件的特点是分布式通信,可以实现数据的异地共享;3.系统响应速度快:MQ中间件是异步通信,可以提高系统响应速度;4.系统监管便捷:MQ中间件提供了许多监控和管理工具,方便系统管理和维护;5.可扩展性好:MQ中间件是高度可扩展和灵活的,支持多种技术和平台。

五、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计划及进度安排如下:1.第1-2个月:文献调研和系统需求分析;2.第3-4个月:系统设计和技术选型;3.第5-8个月:系统实现和测试;4.第9-10个月:系统优化和性能评估;5.第11-12个月:撰写论文和答辩。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计算机越来越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文字处理、信息管理、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教育培训以及游戏娱乐等,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行各业的人们无须经过特别的训练就能够使用电脑完成许许多多复杂的工作。

在学校,计算机的使用更是普遍,特别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试卷考试是学校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常用办法,而传统的出卷方式,老师们必须提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组成一份比较满意的试卷,比如说,要预先考虑好试卷的所有题型,难易程度。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设计开发试题库管理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轻松的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提供一个科学和实用的教学资源管理工具。

通用试题库管理系统的重大意义是让教师节约大量的教学工作准备时间,并且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深入辅导。

选择通用试题库管理系统研究设计的意义,是试题库管理系统可以为学校教师举行考试提供方便与快捷的方式,拥有与真实考试同样的题型、组卷等功能。

而且,结合ADO 控件和数据库查询等技术建立具有较高查询效率的试题库组织结构,使得试卷的自动生成并逐步积累,形成有效的试题库,使试卷管理工作更科学更高效。

试题库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教师可以容易地组成试卷,对被考试对象进行考试;(2)教师可以在试题库的范围内,按被考对象的情况方便地取出一定数量的试题,在确保内容的基础上组成试卷;(3)当在试题库中试题内容恰当和技巧完备情况下,通过试题库组成的试卷质量将高于出试卷人自己出的试卷;(4)教师工作会变得简单和高级,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方便地完成对试题的录入、删除、修改,可以自动生成试卷,并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教师出题;(5)方便形成习题供学生练习,同时又方便教师出题;(6)在教学管理上,试题库具有经济、灵活的特点;(7)在教育测量上,试题库能生成比传统试卷质量高的试卷。

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集锦15篇)

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集锦15篇)

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集锦15篇)篇1: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技术一直是倍受信息技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各个领域。

当前,数据库技术已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数据库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组成核心,更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撑技术之一。

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有关数据库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求在对现有相关理论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库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对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推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论文综述1、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许多年以来,在数据库技术领域很少有重大的技术创新能够引起人们对整个数据库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20xx年DB29中推出的pureXML技术,对过去数十年来关系型数据库的最基本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了重大的创新,第一次让我们对数据库的历史,以及过去支撑其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和外部挑战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

今天我们很少去回顾数据库的历史,对于绝大多数IT 技术人员,数据库等同于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则和表紧密联系。

E-R 模型几乎是我们描述世界的唯一方式,SQL语言是数据库信息访问处理的唯一手段。

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数据相关的所有理论问题似乎都已经解决。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产生转折,所有重大技术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生存的土壤。

40年前数据库的`诞生并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第一代的数据库第一次实现了数据管理与应用逻辑的分离,采用层次结构来描述数据,是层次型数据库(IMS)。

第二代数据库奠基于上世纪70年代E.FCodd博士提出的关系型理论以及SQL语言的发明。

开题报告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开题报告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方法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管理软件逐渐普及,其中包括开题报告管理系统。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阶段重要的一步,而开题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对于学校和研究机构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开题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方法,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二、开题报告管理系统的概述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进行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开题报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和导师进行开题报告的提交、审批、评审等流程管理。

通过开题报告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的错误和失误。

1.需求调研:在设计开题报告管理系统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调研,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期望。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用户的反馈意见,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具体实现方式。

2.系统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根据需求调研的结果,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模块划分。

可以采用UML建模工具进行系统的功能模块分解和流程设计,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开发实施:在系统开发阶段,需要采用合适的开发技术和工具进行程序编写,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以选择常见的开源框架进行开发,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可靠性。

4.测试优化:在系统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和优化,保证系统的性能和功能的完整性。

可以采用压力测试工具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及时排查和修复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bug。

5.推广应用:在系统测试通过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帮助用户熟悉和使用系统。

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系统的普及和用户满意度。

四、结论开题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进行需求调研、系统设计、开发实施、测试优化和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工作。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于开题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日益重要,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今社会,城市排水系统更是应急救灾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需要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以提高其运行效率、降低灾害风险。

而对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建模和仿真分析,需要一个完善的空间数据库来支持其数据管理和共享。

因此,设计一个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城市排水管网结构模型的建立;(2)城市排水管网各种数据类型的存储和管理;(3)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的集成和应用。

2.研究方法(1)初步了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基本构成和传输流程,并分析其结构特征;(2)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建模和数据分析;(3)采用GIS空间数据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

三、预期结果与成果1.预期结果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GIS空间数据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包含城市排水系统的各种数据类型和结构数据,支撑城市排水管网的模拟和分析研究。

2.预期成果(1)一份完整的城市排水管网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案;(2)一套城市排水管网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共享、查询和可视化分析;(3)一套城市排水管网仿真模型,能够对管网进行模拟和评估,提高管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四、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案1.研究难点(1)城市排水系统数据类型的复杂性和数据之间的关系;(2)大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问题;(3)如何提高城市排水管网模拟和分析的精准性与准确性。

2.解决方案(1)采用灵活的数据模型,将城市排水系统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和存储;(2)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行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3)模型仿真分析前进行全面的数据校验,提高模拟和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了一下发到。

对于某个课题的探究,想要或者支持和资助,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开题报告,下面是搜集的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小型实体店铺开发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 ___等)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由于很多的小型实体店铺一直在依靠手工方式来进行出库、入库等记录,使库存管理变得繁琐,同时出错率较高,并且存在不易查找的弊端。

所以小型实体店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针对这些弊端来进行开发与应用。

并能很大提升店铺的经营效率。

使企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得快节奏与高效性。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库存被称为是“第3利润源泉”,目前普遍认为占企业总资产的20%~30%,库存管理是企业物料管理的核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企业单独建设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虽然克服了手工管理模式的各种缺点,并基本上实现了库存管理的信息化,但该模式存在初期投资大、风险大、建设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等缺点。

由于实现库存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企业信息化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所以针对小型实体店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有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成本控制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活动,其中库存管理作为一个商业物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合理管理库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在今天的商业管理。

主要 ___:1.《C#系统开发完全手册》明日科技张跃延徐文武人民邮电出版社2.《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朱扬勇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3.《C#数据库入门经典(第2版)》James Huddleston 清华大学出版社杨浩译4.《ASP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明日科技盖天宇孙明丽邹天思人民邮电出版社5.《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 2000》夏双双国防工业出版社6.《SQL Server 2000中文版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标准教程》王俊伟史创明清华大学出版社7.《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实训教程》李丹丹史秀璋清华大学出版社8.《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胡莹瑾)》胡莹瑾化学工业出版社9.《Visual C#开发技术大全》明日科技人民邮电报社10.《SQL Server 2000基础教程》刘勇周学军清华大学出版社11.《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王庆建董征宇电子工业出版社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小型实体店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设计开题报告
1.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1基本概念
时态数据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涉及时态信息模型、时间粒度、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等。

1.1时态信息模型
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称为时态信息(TemporalInformation)。

在自然界中,时间是每时每刻都存在、连续发生且一去不复的,它在时间轴上是连续存在的。

1.2时间粒度
由于计算机的数字化特点,不可能将时间存贮为一个连续的实体,而必须用离散形式来表示。

时间粒度是对离散化程序的度量,当以固定时间粒度对实体状态采样时,粒度越小表示越精确,但同时所占用的内存就越大。

1.3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
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是时态建模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

有效时间(ValidTime)是指一个对像(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并保持的那段时间,或者该对象在现实世界中为真的时间。

由定义可知,有效时间表示了事物的有效性,即事物在现实世界中存在或发生的时间。

2时态数据库分类
按时态信息的表示的方式,可以将数据库分为4个类型:快照数据库(SnapshotDatabase)、回滚数据库(RollbackDatabase)、历史数据库(HistoricalDatabase),双时态数据库(TemporalDatabase)。

2.1快照数据库
快照数据库(SnapshotDatabase)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特定时刻的瞬间快照来建立模型,考虑现实世界。

快照数据库只反应了某一瞬间的情况。

所有的传统数据库都属于这一类。

之所以把这类数据库归结为时态数据库,主要是因为它支持用户自定义时间。

用户自定义时间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或理解定义的时间。

2.2回滚数据库
回滚数据库(RollbackDatabase)只支持事务时间。

它保存过去的每一次事务操作的历史,即状态演变之前的状态。

2.3历史数据库
历史数据库只支持有效时间。

在历史数据库当中,每一个关系记录了一个“历史”状态,它建模了现实世界中事物在有效时间点或现实世界状态的变化历程。

2.4双时态数据库
回滚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各具有优点,但又具有一些缺点。

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就能避免它们的缺陷。

设计一种数据库使它既支持事务时间又支持有效时间,这就是双时态数据库(BitemporalDatabase)。

(三)、基于时态信息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
高校人事管理是高校不断发展强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内
容对于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基于时态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不仅能为管理者以及职工提供快捷的查询时段,同时也要不职工的历史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让职工明白自己以前做了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未来还可以做什么。

但一直以来高校使用的都是传统数据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诸如重要历史信息丢失或者不全等问题,而且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信息不全,这对于查找、决策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人事信息的不断增加和复杂,职工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规模的扩大,职工的管理以及科研考核的管理成了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的难题。

具体问题有:
(1)职工的科研问题,无法对重要历史科研信息查看,职工不能清楚自己历史做了什么科研,不能在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2)对职工的考核制度不能进一步完善,由于以往的信息无法再现,致使参考度大打折扣。

2.时态数据库的发展与应用简介
时态数据库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开创与形成阶段、理论与模型探索阶段、应用与发展阶段。

1.开创与形成阶段
时态数据库的研究的萌芽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0年,
G.Wiederhold和J.F.Friies研制的医疗信息系统在处理时态信息方便作了最早的尝试。

KahnKetal于1977年在ArtiicialIntelligence
上发表的《MachanizingTemporalKnowledge》是这一领域中较早的基础研究工作。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是: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J.BenZvi和纽约大学的J.Clifford在1983年的博士论文。

J.BenZvi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时态数据库模型,以时间区间作字段值,提出了非1NF(N1NF)的TemporalDatabase(时态数据库,以下皆简称TDB)突破了数据库字段值只能是一个数或串的局限,引入后来被称为双时态(Bitemporal)的概念。

这些概念和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J.Clifford主要贡献是对历史数据库模型做出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
HRDM(HistoricalRelationalDataModel)模型。

[1][6][7][9]
2.理论与模型探索阶段
八十年代,存储技术的飞跃发展刺激了时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第二个热潮。

1982年以后,TDB的研究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1983
到1994年十年间,计算机学术界对时态数据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提出了许多时态数据库模型和方法,但是原型多,应用少。

主要标志性成果是A.Tansel,J.Clifford,S.Gadia,S.Jajodia,A.Segev和R.T.Sanodgrass在1993年共同编辑出版的《TemporalDatabase:Theory,DesignandImplementation》。

该书对此前国际时态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给出了全面的总结,列出13种最有影响的时态数据库模型,包括了前面提到的J.BenZvi和J.Clifford的模型。

[1][7][9]
3.应用与发展阶段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百花齐放”,1993年A.Tansel等人发表的《TemporalDatabase:Theory,DesignandImplementation》为此划上一个“句号”,学术界的观点和认识趋向统一。

时态模型没有新的突破,基本上是采用扩充SQL模型。

这一时期的两个目标是如何将时态数据模型“标准化”、“产品化”和时态信息的应用,而广泛应用和实践则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4.时态数据库应用现状
目前,时态信息技术仍处于应用与发展阶段,研究的核心仍然是时态数据模型和时态推理。

当前,时态数据模型的研究朝着统一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时态数据库查询语言朝着“产品化”方向发展。

但这一方面的工作仍然非常的艰巨,时态信息产品化工作仍大有可为。

时态信息应用主要领域在: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系统、电信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特别是时空(Spatio-temporal)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信息系统方面,时态信息处理技术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应用。

但是,由于还没有成熟的时态模型和软件产品,大部分与时态相关的应用只是借鉴当前一些时态数据模型,在传统关系数据上实现时态管理和时态操作参考文献:
[1]汤庸。

时态数据库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2]何新贵,唐常杰,李霖等。

特种数据库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0年:1~35
[3]罗鸿,王忠民。

ERP原理、设计、实施。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4:91~95
[4]杜洋。

ERP中销售管理系统分析及销售预测研究。

辽宁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XX。

[5]AndressSteiner.AGeneralisationApprochtoTemporalDataModel sandtheirImplementations.Ph.Ddissertation.1998:53~79
[6]唐常杰,吴子华。

时态数据库研究的过去、现状和发展方向。

计算机应用,1993,第1期:1~3
[7]汤庸,汤娜,叶小平。

时态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4):6~8
[8]HuigangLiang,YajiongXue,WilliamR.Boulton,TerryAnthonyByrd.WhyWesternvendorsdon'tdominateChina'sERPma rket.ACMPress,USA,20XX:69~72
[9]唐常杰。

时态数据库的沿革、特色与代表人物—时态数据库二十年回顾之一。

计算机科学,1999,26(2):27~29
[10]王晟.VisualC#.NET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解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11]邱锦伦,曹旻.VisualC#.NET程序设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