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文化观察
《鲁迅杂文集》: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

鲁迅杂文集: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介绍《鲁迅杂文集》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收录了他在20世纪初期刊发的一系列杂文。
这些杂文以尖锐的观察力、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深入研究《鲁迅杂文集》,从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社会批判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鲁迅通过自己对封建社会底层生活的观察,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农民、工人等普通人民的悲惨境遇。
他在《阿Q正传》这篇杂文中,通过描述阿Q被侮辱和压迫的经历,暴露出封建道德的虚伪以及奴性心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2. 对帝制政权的批判鲁迅对清朝满洲贵族和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进行了严厉批评。
他通过《伪君子》等杂文,揭示了贵族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和对民众的剥削,以及旧民主政权的腐败现象。
文化反思1.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认为一些古代文化观念已经过时并对社会造成了种种问题。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不同角色身份的对话方式,批判了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观念对于个体自由与人性解放的束缚。
2. 对现代文化的反思除了批判传统文化,鲁迅还对当时流行的一些新兴文化进行了反思。
他在《华盖集·细说洋务》中探讨了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导致的政治和文化危机,并且指责那些为利益而改变自己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价值观念的人。
总结《鲁迅杂文集》作为一部重要的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之作,通过深入剖析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反思,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鲁迅通过这些杂文所展示的观点和论述,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困境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注意:该内容是根据题目填充而成,不包含真实的书籍内容。
请读者自行阅读《鲁迅杂文集》以获取详实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文明冲突《活着》的文化观察

文化传承与文明冲突《活着》的文化观察《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历史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矛盾。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的文化传承与文明冲突的观察,探讨其中的深层意义。
一. 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活着》中,福贵的家庭代表着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
他们尊重祖先、孝顺父母、遵守封建礼教等,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农村的文化传统使福贵对土地、家庭、尊老爱幼等有着深厚的情感连接,塑造了他的人格和品质。
二. 文明的冲击与传统的崩溃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农村社会开始发生剧变,这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工业革命、战争、政治运动等外部因素加速了农村社会的变革,直接导致了福贵家庭的贫困和衰落。
相应地,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例如,福贵的儿子对其不满、违背孝道,甚至最终将福贵推向生活的边缘。
三.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挑战小说中,福贵的女儿丽娟同样遭受了现代文明的冲击。
她放弃了农村传统家庭的角色,追求个人解放和自由。
这种放弃传统的潮流,使得农村的古老文化系统正面临着被遗弃的危险。
但是,在逆境中,福贵仍然坚守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坚信,并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为这种价值观做传承。
这使得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四. 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平衡《活着》通过揭示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文明的冲击,表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现实。
然而,小说最后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文明与文化传承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现代社会的具体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融合空间,只有通过平衡和妥协,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承才能有可能。
五.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的启示面对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文化传承,我们需要保持警醒。
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的延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识人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识人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识人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识人观念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这些观念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的品德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自古以来,中国的智者们一直强调人的品德对一个人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的品德将决定其一生的成败。
对于识人而言,首先需要看清一个人的品德,而非单纯地看重表面的才能或成就。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也将决定他在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识人观念还强调真诚和信任的重要性。
传统的中国智者们教导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并且建立起信任的基础。
这是因为识人不仅仅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表或表现来判断他的优劣,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建立起真诚的沟通和信任来了解他的内在特点。
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本质,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识人观念也注重细致观察和观察动机。
通常我们只看到人的外在行为,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们的内在动机。
这需要我们耐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并从中发现他们的动机和目的。
只有了解了他们的真实动机,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他们的人品和意图。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识人观念还强调尊重和包容。
在识人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性差异和观念差异,并能够包容和接纳这些差异。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经历和背景,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观念。
在识人过程中,我们应该摆脱偏见和成见,以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并识别他人。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识人观念,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注重真诚和信任,要求细致观察和观察动机,并倡导尊重和包容。
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引导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识别他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在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处。
如何认识青年人偏爱寺庙游背后的社会心态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634-464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8633如何认识青年人偏爱寺庙游背后的社会心态 韦海凤1,金钱伟21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2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收稿日期:2023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1日摘要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青年人从来都是最富朝气、最有进取心的群体。
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他们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子、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的生活处于焦虑与迷茫。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青年人热衷进寺庙游玩和上香求佛拜神的现象越来越多,文章试图从流行文化和青年人为寻求心理安慰的角度去研究为什么青年群体他们有这样的举动,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从而理解青年群体的需求,使得青年群体获得更多的支持,全面认识青年群体遇到的问题,提升全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青年人,寺庙游,社会心态How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Psychology behind Young People’s Favorite Temple ToursHaifeng Wei 1, Qianwei Jin 21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Desig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Received: Jun. 20th , 2023; accepted: Aug. 3rd , 2023; published: Aug. 11th , 2023AbstractIn the rapidly changing era, young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the most energetic and enterprising and lovely group. However, in the fast-paced modern life, they face problems in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employment, love, marriage, childbirth, and physical health, which often contain many韦海凤,金钱伟uncertainties, leading to anxiety and confusion in their lives. In such a complex environmen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among young people who are eager to visit temples and pray for Buddha and deiti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why young people in the youth community have such 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young people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 enable them to receive more support,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young peopl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young people. KeywordsYoung People, Temple Tour, Social Mentality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子、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变得更加的迷茫、浮躁和焦虑。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
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
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从嫉妒到怨恨_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的鸡舍里投撒农药、把养鱼专业户的鱼塘掘开放水。随着 行动动力,不致成为破坏性的根源。
改革在城市推开,少数敢于创新、依靠自己的胆识和勤奋
但是,随着新的社会分化和分层结构的固定化,在穷人
而富裕起来的个体户,又被人贴上各种污名标签——当 (永远是相对的) 的基本尊严越来越受到伤害的时候,而
然,历史地看,首批敢于“下海弄潮”的人,大多是出于 且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结构性多余的时候 (甚至社会分层
风尚大有关系:一切都是西方的好,甚至连嫉妒也不例 受到钳制,类似嫉妒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却有了微妙的变
外!但是这种区分,确实透露出一种促进变革的深层愿 化。譬如,在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眼中,当前特别严重的是
望:既需要激发人内在的激情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又不希 “仇富心理”。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怀有仇富心理
种种原因在传统体制中被边缘化了的人,他们在既定的秩 结构也不复是金字塔型,而是类似一场马拉松比赛,不能
序中没有地位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只好放手一搏。
跟上竞赛队伍者将被永远甩下,掉到社会结构之外 [8)] ,
嫉妒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媒体上报道了 情形就大为不同了。嫉妒不仅可能带着敌意而爆发,还可
种痛苦和羞辱的体验;三是处于劣势者看不到任何改变他 会陷入怨恨。怨恨产生的条件只在于:这些情绪既在内心
们不利处境的希望,为舒缓痛苦和卑下之感,他们相信唯 猛 烈 翻 腾 ,又感 到 无 法 发 泄 出 来 ,只 好 ‘咬 牙 强 行 隐
一的选择就是以自己受损害为代价让处境较佳者也受损 忍’——这或许是由于体力虚弱和精神怯懦,或许是出于
关 键 词 嫉妒 怨恨 怨恨批评 作 者 成伯清,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南京: 210093)
一个社会,不仅具有自己特定的客观结构和发展水 平,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风气和心理状态。当然,我们 无意于将社会有灵化或拟人化,但是,身处一个时代,确 实 可 以 体 会 到 一 种 深 层 的 “ 情 感 律 动 ” (rhythm of sentiment) [1]。不惟如此,有人甚至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 当前人类文明的状态。众所周知,亨廷顿曾经发表过耸动 天下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十多年后,就在同一杂志 《外交事务》 上,莫伊西又提出了“情感的冲突”之说。 根据莫伊西的看法,近年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证明亨廷顿 的观点正确多于错误①,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认识到当 今世界正面临着“情感的冲突”,即西方世界表现出一种 恐惧文化,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陷入到一种屈辱文化,而 亚洲的大部分则呈现出一种希望文化 。 [2] 其实,莫伊西 心里颇为不平的是,恐惧和仇恨的相互对峙,让作为旁观 者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坐收渔翁之利,得以专心于 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600字10篇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600字10篇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10篇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写什么?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下面是作者精心收集的关于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精选篇1)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包括:一、多元性中华文明是由多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共同构成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宗教、艺术等方面,也体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
二、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能够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宗教等。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三、传承性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它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
这种传承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它没有出现过大的断裂和断层。
这种连续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五、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它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种创新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总之,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连续性和创新性等五个突出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精选篇2)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被世世代代后辈子孙所牢记,其影响岂止千年。
培育和优化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

培育和优化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张金德摘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举措。
本文试从分析当前人们社会心态多元化现状入手,找到政府和社会如何在培育和引导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心态在不断回应和满足中逐步趋于理性积极,从而实现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培育优化社会心态经济建设科学发展作者简介:张金德,中共安徽省灵璧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173-02一、应重视对当今社会心态的分析和研究社会心态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它所表现和反映的是社会的精神面貌,一般说来,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态度,劳动和工作情绪以及思想与政治取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来说在各方面日趋稳定。
最重要标志之一是人心的稳定,也就是社会心态的稳定。
这方面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取得了日益广泛的共识。
比如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的认识,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家在国际事务活动中的话语权等等。
如果把当前社会心态的主流和本质加以概括,就是人心思定,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人心思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共同的“中国梦”。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心态的非主流、非本质方面,亦即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并且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视而不见,因为它已给我们在加强文化建设、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俗话说,“近虑”可解,“远忧”难除。
事实上,近虑远忧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目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焦虑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中国社会心态的文化观察
2011年05月20日08:36来源:金融时报作者:记者刘守序
社会心态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又是一个广义上的文化概念。
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的形成既有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又有千差万别的个体要因。
人们可以从广泛的文化视角出发,对社会心态进行观察和解读,了解和认识一种社会心态的萌生、形成、发展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期对其进行调整、引导进而求得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与文明、进步的社会文化一起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完善的软实力。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轮廓
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建设,人民生活有了巨大变化,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出现了新样式、新格局、新品质。
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
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更有奔头,更有动力了。
这样的精神面貌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心态的主流表现。
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转型的日趋深入而不断滋生出的各种各样社会问题,测试着社会民众不同的感受,培养和催生出社会心态的多种形态,而这些同样值得大众文化研究者、社会学者、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按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说法,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心态轮廓的指标,大致包括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尊严感、归属感、社会支持感、社会参与感、社会公正感等,而社会态度、行为倾向以及亲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以及人际沟通模式,则是从宏观角度对社会整体心态的文化描述。
生活压力感。
近两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明显增大,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物价上涨和社会通胀压力已经开始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
安全与风险感。
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发现,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把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指向“比较安全”的水平。
幸福感与尊严。
从2010年起幸福感的测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根据调查,目前社会民众觉得幸福和有尊严的比例为七成多。
有21.2%的受访者“非常同意”“生活得有尊严”,有50.8%的人回答“同意”,有21.2%的人回答“说不准”。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中最高级别的助人行为。
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救灾过程再一次显示了民众的奉献精神和利他行为。
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内地民众个人捐款达458亿元,占捐款总额的54%,高于内地企业捐款数(388亿元),改变了过去一直保持的个人和企业捐赠2∶8的比例。
矛盾冲突的应对策略。
目前,沟通和上访是民众解决冲突和矛盾的主要策略,诉讼策略使用率很低。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调查显示,解决冲突和矛盾的主要策略多数是“无可奈何,只好忍了”和“没有采用任何办法”。
此外,尝试解决问题策略中用得最多的是沟通策略和上访策略,也就是选择“与对方当事人或单位协商”和“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诸如医患冲突、
劳资冲突、社会保障纠纷、消费欺诈、学校乱收费、政府部门乱收费、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司法不公、环境污染等方面。
科学合理调整社会心态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的基本轮廓,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逐步深入的现实,在多种矛盾面前社会支持缺乏,自我支持与完善、修复能力弱化,表现出某种集体性焦虑和不安,从而诱发基本生活理念和行为准则吊诡。
人们可以从被捕贪官的供述、交通肇事司机的证言、路上飙车以及人际交往上的无聊叫劲中看到其缩影。
因此,如何调整源于焦虑和不安的社会心态,将其逐步引导上平和、健康的轨道,烹调出大众文化的“家常菜”,就越发显得急切和重要。
加大社会支持,释放生活压力。
一些现实案例诸如富士康“连环跳”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反映出社会生活压力大与社会支持不足的突出矛盾。
从生活压力调查中可以看到,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困扰着相当数量的民众。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社会模式已趋终结,而填补单位社会模式的社会支持功能的公民社会模式却并没有形成,人们只有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而这种微弱的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
这个问题值得有关方面给与关注,从社会支持的角度,缓解和释放人们生活压力,从而降低由于此种压力带给社会的压力势能。
“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经常要与陌生人打交道,如果总是事先把陌生人放在骗子的角度去审视、去鉴别,无形中会增加许多社会交易成本。
比如,国家的人口普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入户难,相关部门需要花很大力气做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张贴调查员的照片,通过相对“熟”的社区工作人员提前入户调查,这样一来普查工作成本成倍增加。
“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
人际不信任致使交往成本增加,损失社会成本,而公共权力执行者和公共权力机关的失信则不仅仅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且意味着社会普遍规则的失灵,一切都变得繁琐和复杂,而“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这句名言也要费好大劲去公共图书馆里才能查阅得到。
在经济增长中提升幸福度。
政府在发展经济、扩大文化视野同时,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满足幸福的基础,提升社会大众的幸福度。
换言之,就是消除那些可能使人民不幸福的社会因素,比如贫困、失业、不安全、灾难、不公平、社会秩序混乱等。
中央提出以人民幸福为社会发展目标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人的发展,社会也难以很好地、可持续地发展。
但真正转变发展观念,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于人民的幸福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警惕群体性怨恨变成社会情绪。
不少社会学家都引用过“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例子,这个事件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它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社会心态——“群体性怨恨”。
这种“群体性怨恨”是“官民冲突”和“贫富冲突”的反映。
群体心理中不可避免包含非理性因素,但是这种心态也是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积淀而成的。
尽管这些年国家反腐倡廉的力度在加大,但官员腐败依然是民众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一。
少数腐败官员造成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降低,也波及政府机关的公信力。
群体性怨恨也与社会存在的不公平、个人发展困难、个人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等因素有关。
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发现,高考制度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其次是义务教育,而城乡之间的待遇被认为是最不公平的。
除“高考制度”和“义务教育”处
于“比较公平”水平外,其他方面都处于“比较公平”和“不大公平”之间。
人们也可以看到“X二代”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不公平心态,民众对“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满表达的是对机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的不满。
调查显示,虽然民众对贫富差距加大不满,但并不存在所谓的“仇富心态”。
民众的怨恨针对的是富人的不良行为。
但是,政府相关部门要特别警惕这种“群体性怨恨”扩大为整个社会的情绪。
提高社会矛盾冲突的解决功效
调查显示,对于各类矛盾广大民众的初始解决策略绝大多数是理性的,采取冲突性手段的极少。
从一些已经发生的激烈冲突和恶性事件来看,许多当事人都是在尝试了多种解决策略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极端手段的。
在一些较为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最该起作用的法律途径被弃用或使用率低,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完善诚信体系,重建社会信任。
通过建立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征信系统,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强化公民和组织的诚信行为,逐渐建立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提高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约束和规范公共权力执行,严格问责失信的公共权力执行者和组织,提高公共权力机关的公信力;严厉打击个人和组织的欺诈行为,营造人际信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逐步重建社会信任。
深化科学发展理念,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政府要落实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发展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作为抓民生的核心工作,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使得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水平同步发展。
致力于阶层融合,消解不利的社会情绪。
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扩大社会的中产阶级比例;避免贫富差距、地位差别带来的阶层分化,防止长期底层认同带来的群体极化,进而产生群体性的社会怨恨等等,这样有助于消除不利的社会情绪。
总之,一个社会的普遍心态,是整个社会和个体多重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社会和时代文化特征的折射,有效调整和科学引导社会心态朝向健康、向上和平和的方向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和政府部门通力协作。
社会普遍心态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调整和建设良好的社会心态这一浩瀚工程,也需要坚持长久,而一个健康、快乐、有着高度幸福感的良好的社会心态的出现,一定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