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巩固自己的观点:不断 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原 有的立场
修筑防疫工事:当人们 驳斥一个攻击时,会运 用所有的防御方式,准 备了支持自己立场的论 据,形成反驳相反立场 的论据,并且对相反观 点的传达者进行贬损等, 以形成一个更强、更有 力的防御地位
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 重要性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一致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得到合理解决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 调,因为我们不得不 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 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 的评价,或降低对未 选择的对象的评价, 都可以减少失调
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轻松的惩 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当理由。 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 的越少
(3)自由选择
01
当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 的,与态度不一致的行 为会导致失调
02
为了维护自我,人们会 认同和巩固自己的态度 和行为
(4)努力
1
你为某件事情的付 出越多,你将会越 喜欢它
态度的形成。
3 同伴的影响
01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来
02
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
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五、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
回答数
22 25 20 12 43 38 51 45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比较两种理论: 相同点:
认知因素之间产生矛盾,个人便处于 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状态。
区别: ①费氏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海德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 影响。
②另外认知失调论比认知平衡理论适用 范围 更广。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三、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极端的态度 ④依赖的事实多少 ⑤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⑥三种成分协调还是不协调
2.个体因素: ①能力 ②独立性 ③认知欲望 ④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防御(不易改变) 3.个体的群体观念: 认同感,忠诚心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2、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 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时态度与 行为不一致。
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变量: (1)差距:
(2)畏惧
3.说服对象——接受者 说服的对象并不是被动的,研究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 既有助于找到增强说服效果的途径,也有助于找出增 强抵制敌对宣传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方面。
(1)原有信念强度 (2)说服对象的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说服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 背景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 的情境变量为: (1)预告
二、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一)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 中与人、事发生关系中形成的。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 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03
社会影响与群体压力
社会影响的类型
01
02
03
直接社会影响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受到他 人的直接行为或言语影响, 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 为。
间接社会影响
个体通过接受他人的暗示、 感染或模仿等间接方式, 逐渐接受某种态度或行为。
群体压力
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规 范和群体成员的期望,从 而产生压力和从众行为。
刻板印象和偏见。
积极接触
鼓励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积极接 触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尊
重。
自我反思
个体需要自我反思,意识到自 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努力
克服和改变。
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能
力。
05
社会态度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通常基于偏见或 先入为主的观念。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源于人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交流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后果
影响判断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人或事 物的判断和评价,导致不客观
、不准确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偏见
刻板印象是导致社会偏见和歧 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 人们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决定行为
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行为,例如对环保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选择 使用公共交通。
行为改变态度
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例如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2021/8/5
11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 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 “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 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 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021/8/5
12
“城市口水战”
北京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
北京更像一座皇家之城,雍容 大度而又气势夺人
政治决定经济
上海是奔放的
北京人喜欢说上海人的时尚太 肤浅,玩人家剩下的,没个性
2021/8/5
13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 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 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
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 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
2021/8/5
15
南京vs苏州
一个被称为中国最忧伤的城市,一个被称 为世界加工厂。一个身上只剩下省会的遮 羞布,盼着被直辖;一个默默地用经济砝 码去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2021/8/5
16
济南vs青岛
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学府林立、 (文房)四宝兴盛、民性柔顺而含蓄。受 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济南人,在书、画、 文物古董、京剧甚至斗蟋蟀等这些中国传 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要远远强于青岛。
2021/8/5
30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 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 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 加以预测。
2021/8/5
31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 定作用更大(Petty, 1992)。但是怎样才 能使态度变强呢?戴维森(Davidson, 1982)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 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概念一.社会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意向。
在态度中认知是指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意向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交响乐的态度例子看出,在社会态度构成的三个因素中,人的情感是核心要素,在态度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态度的构成有以下几点:1.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2.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社会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二.社会态度的特点: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讨论1.态度和事实的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事实是不一致的,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但有很多人在吸烟。
解释:人社会态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价值观念,它可以形成一种利害关系,如果这种事实不和人价值观念发生一种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人的态度可以对事实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
2.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准备状态和实际行为的做出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和关系不是太好的人打招呼,排华又让中国人住店等。
说明人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表现要受到一个具体的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也就是说,在人的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个事件能够和人的某种经验形成一定的联想,于是我们人的社会态度就会因为这种联想而形成。
操作条件反射是讲由于人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或者惩的后果,于是他可以获得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而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会使得人们做出形成某种态度的取舍。
二.认知理论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知有三种情形,一种是认知是协调的,一种是认知是不相关的,一种是认知是不协调的。
只有当原有的态度和外来的刺激不协调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就要考虑不协调是由什么造成的,怎么样去调整它。
所以认知失调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社会判断理论(霍夫兰德和谢里夫)把人的态度分成了三个区域: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取 决于两个方面: 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五、态度改变的理论
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指个体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要 素包括思想、态度、信念及人们感知 到的行为。
– 认知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关系
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 致的行为,就会产生失调 因为行为本身难以收回,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 度以消除失调 例如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产生失调的结果是改 变态度 “不充分理由”与认知失调(给1美元与20美 元) 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 轻松的惩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 情的不当理由。 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 态度改变的越少
– 同化与对比
信息组织性(呈现方式)
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的情绪感染性
4 情境因素
预警:做好准备 – 预警(forewarning)使人们能够抵抗信 息的说服。 – 立场预警:预先被告知你将会接受与之 不同的说服沟通——更可能不会被说服 – 意图预警:预先被告知“他将试图说服 我” ——会预期他的观点将会是什么,做好 准备进行有效反驳,不易被说服
(5)公开承诺
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 承诺(公开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 改变 如果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 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地去做,就不会有 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 承诺对态度改变的重要性
2 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 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其实质是在强化原理的支配和控制下所进 行的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 – 个体自身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要改变他人态度,除 了要了解和掌握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外, 还要对个体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 就要了解他人的原有态度,过去经受得强 化经历。
接种:自我巩固
– 抵制改变的一个重要力量来自于在某件事情上
的过去经历,像打育苗接种,增强抵抗力,抵 御说服 – 两种方式 巩固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 原有的立场 修筑防疫工事:当人们驳斥一个攻击时,会 运用所有的防御方式,准备了支持自己立场 的论据,形成反驳相反立场的论据,并且对 相反观点的传达者进行贬损等,以形成一个 更强、更有力的防御地位
2 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 人提问
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 在巨大差异 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 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 布鲁默:“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 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 麦奎尔:“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 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 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 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它常常 只是简化我们对世界看法的一种方法,每个 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种行为。 – 刻板印象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
(3)社会分类
–
– –
(4)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偏见受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的 影响
(5) 认知原因:刻板印象、内隐刻板 印象
3、偏见产生的后果 1 自我实现预言 2 性别角色(灰姑娘情结) 3 疏离与冲突
4、 偏见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1 认知干预: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 见的认知成分)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 印象相异的行为,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 社会化: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 界限 5 社会影响: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 范,营造良好的助人气氛
基本观点
态度是行为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行为 的做出是基于态度的,行为反应内在的 态度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2 认同(同化):认同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 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态度 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自愿接受性的 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 度相接近。
2 产生偏见的原因
(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 (2)社会学习
–
– –
直接观察:儿童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的言谈 举止中,潜移默化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某些社 会群体 社会规范:人们习惯于遵从所属群体的社会规范 大众传媒: 人们通常会划分“我们”、“他们”两大阵营:内群 和外群 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等 人们对待内群与外群的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分心(distraction):干扰 – 说服激起防御、反驳、调动自己的所 有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凡是能够 削弱反驳能力的方式都可以使人们更 容易被说服 – 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 适量的分心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干扰 有效反驳过程,分心才会导致被说服 – 过度分心无法使听众听见说服沟通的 信息,使得其效果为零
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更 具有说服力
专业性 可靠性
– 吸引力
2 被劝说者因素
卷入程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
越难 人格特点:自尊、权威主义、教 条主义等 个体差异:自我监控、认知风格、 年龄
3 信息因素
信息的差异性(差距)
– 差距越大,个体改变态度的压力就越大
– 差距和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型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未选择的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 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 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厌其他的可能 选择
(2)反态度行为
2 谴责受害者
自我正确意识:是人们容易将罪名
归因于受害者(罪有应得) 自我辩解:期望公正的动机(后见 之明)
3 偏见与媒体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制度化作用。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影响: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 事物,如果人们没有看到女性可以担任 重要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女 性没有能力有效地使用权利或女性更喜 欢厨房而不是会议室。
– 相关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或一致
的关系,即失调或协调的状态
认知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分
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 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 象 –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 败的原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男孩将自己的成功归因 于能力。 – 微妙的男性至上主义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人们盲目地 接受了一套信仰,却并未意识到它 对女性的歧视:隐蔽的但却是致命的 – 角色期望 – 天花板效应
3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 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 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 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影 响个体态度的形成。
3 同伴的影响– 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 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 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第六讲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 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 心理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 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 在准备状态,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 了他的行为。 反题阶段: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拉皮尔 ( LaPiere , 1934)的实验,对此提出质 疑。他花了两年时间,和一对中国夫妇 作环美旅游,在184家饭馆和66间旅店停 留。
(1)古典条件作用:联想学习(基于 联结的学习) (2)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学习(学习 持有“正确”的观点)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学习 (向榜样学习)
六、态度转变的方法
劝说宣传法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一)劝说宣传法
1 传播者特性
– 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高
旅馆 光顾 未光顾
回答总数
饭店 光顾 未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