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比较两种理论: 相同点:
认知因素之间产生矛盾,个人便处于 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状态。
区别: ①费氏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海德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 影响。


②另外认知失调论比认知平衡理论适用 范围 更广。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三、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极端的态度 ④依赖的事实多少 ⑤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⑥三种成分协调还是不协调
2.个体因素: ①能力 ②独立性 ③认知欲望 ④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防御(不易改变) 3.个体的群体观念: 认同感,忠诚心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2、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 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时态度与 行为不一致。

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变量: (1)差距:

(2)畏惧

3.说服对象——接受者 说服的对象并不是被动的,研究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 既有助于找到增强说服效果的途径,也有助于找出增 强抵制敌对宣传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方面。
(1)原有信念强度 (2)说服对象的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说服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 背景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 的情境变量为: (1)预告
二、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一)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 中与人、事发生关系中形成的。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 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03
社会影响与群体压力
社会影响的类型
01
02
03
直接社会影响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受到他 人的直接行为或言语影响, 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 为。
间接社会影响
个体通过接受他人的暗示、 感染或模仿等间接方式, 逐渐接受某种态度或行为。
群体压力
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规 范和群体成员的期望,从 而产生压力和从众行为。
刻板印象和偏见。
积极接触
鼓励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积极接 触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尊
重。
自我反思
个体需要自我反思,意识到自 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努力
克服和改变。
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能
力。
05
社会态度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通常基于偏见或 先入为主的观念。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源于人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交流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后果
影响判断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人或事 物的判断和评价,导致不客观
、不准确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偏见
刻板印象是导致社会偏见和歧 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 人们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决定行为
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行为,例如对环保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选择 使用公共交通。
行为改变态度
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例如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2-8)社会态度课件

社会心理学(2-8)社会态度课件

2.态度对社会生活的统合、离合和调和作用
态度的社会作用是态度对社会生活的反馈功能. 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态度: (1)积极 接近 赞成 (统合作用) (2)消极 远离 反对 (离合作用) (3)中立 (调和作用)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中,三种态度是同时并存的.有些人持第 一种态度,另一些人会持第二种态度或第三种态度. 但是,对社会事件起作用的是多数人的态度.如果多数人持第一 种态度,则对有关事件的解决起统合作用;如果多数人持第二种态 度,对这个事件的解决则有互解的作用;如果多数人持中立态度, 即不表态,对于维持现状有利.
价的程度不同.和谐理论预计,每一成分改变量的大小,将与这一成分的相 对强度成反比.强度越大,则改变得越小. 和谐理论是在改变态度的工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理论,特别是在预测信息 交流者对于改变态度的效力中,运用这种理论.
(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1959)
在心理学研究上,解释个人态度改变或不改变的理论,一般采 用调和论的观点;认为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两者调和一致时,态 度不会改变,两者失去调和一致时,态度就可能会改变. 任何时间只要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 感觉到心理冲突,因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 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 借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
3.态度的特点(与其他社会心理过程相区别)
(1)统合性 认知、感情和动机,在态度中是作为整体起作用的,是整体性心理活动.当人们的心 理活动表现为一定的态度时,已经不是哪一种心理过程的表现,而是全部心理过程的具 体表现。 (2)媒介性 态度是一个人的心理世界与外部表现之间的中介过程,态度是行为的准备或潜在行 为.
(二)社会态度的构成
1.态度三要素说(霍夫兰、卢森堡)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2021/8/5
11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 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 “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 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 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021/8/5
12
“城市口水战”
北京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
北京更像一座皇家之城,雍容 大度而又气势夺人
政治决定经济
上海是奔放的
北京人喜欢说上海人的时尚太 肤浅,玩人家剩下的,没个性
2021/8/5
13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 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 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
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 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
2021/8/5
15
南京vs苏州
一个被称为中国最忧伤的城市,一个被称 为世界加工厂。一个身上只剩下省会的遮 羞布,盼着被直辖;一个默默地用经济砝 码去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2021/8/5
16
济南vs青岛
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学府林立、 (文房)四宝兴盛、民性柔顺而含蓄。受 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济南人,在书、画、 文物古董、京剧甚至斗蟋蟀等这些中国传 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要远远强于青岛。
2021/8/5
30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 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 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 加以预测。
2021/8/5
31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 定作用更大(Petty, 1992)。但是怎样才 能使态度变强呢?戴维森(Davidson, 1982)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 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一、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诸多方面,而态度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态度是人们对一个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对态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还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态度的定义和形成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

认知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行为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意向。

2.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体的经验、教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影响等。

在形成过程中,个体会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对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三、态度的测量方法1.直接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询问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常用的方法包括Likert量表、半结构式问卷等。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容易操作,但存在受访者回答不真实、社会期许效应等问题。

2.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情感反应等来推断其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如心理反应时间测量、生理指标测量等。

这种方法避免了受访者主观回答的偏差,但受到测量工具和刺激材料设计的影响。

四、态度的作用和影响1.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态度会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选择,即态度会预测个体的行为。

对环保的积极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环保行为。

2.对社会的影响态度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当大多数人对某一社会问题持有相同的态度时,就会形成社会共识,进而影响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社会进步。

五、态度的变化和调整1.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认知冲突时,会通过调整态度来减轻认知不一致带来的不适感。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对一种商品的积极态度和对其高昂价格的消极态度时,可能会通过调整态度来消除认知不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

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态度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L.瑟斯顿和C.E.奥斯古德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

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

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

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

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特点
社会态度有以下特点:①内隐性。

态度本身是无法直接测定的,
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现中间接推断出来,测定态度需要一定的中间变量。

②方向性。

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并具有程度的差异,有时反映出态度的极端性,有时则反映出态度的中性性。

③态度的统一性。

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彼此协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④态度的复杂性。

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

⑤稳定性。

在一定时期内态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倾向。

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D.卡茨从需要满足的角度,认为态度具有以下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

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

②价值表现功能。

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

③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

④知识功能。

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

但是,也经常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处于对应的关系,其相关程度并不高。

产生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可以归之于态度测定及调查等方法问题外,还由于从态度到具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各种中介因素,主要包括:①个体心理、人格因素。

②社会的环境因素。

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

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大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①如果态度本身是强烈的、明确的,那么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②如果在态度体系中,没有彼此矛盾的或冲突的态度存在,态度又很具体,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③优势动机越强烈又没有冲突,两者的一致性就高;个体能力越强,自我实现抱负越高,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越高。

④强有力的群体舆论压力与个体已有的态度不一致时,将会较大程度地破坏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⑤如果个体为表现某种态度所付出的代价高于行为目标的价值,那么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就比较低。

⑥几种态度与一种特定的行为相联系,或者几种行为与一种特定的态度相联系,而在若干种态度之间或行为之间又有冲突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中性态度
在态度的方向上,那种既不表示反对,又不表示赞成的心理倾向,称中性态度。

中性态度有以下特点:①较强的内隐性。

即往往以中性态度掩盖赞同或反对的真实态度。

②现实的回避性。

即采用“不表态”或“中立”来回避现实中存在的矛盾。

③稳妥性。

由于对态度对象认识不清楚而以中性态度表现出来,待认识清楚之后,再表示明确态度。

④可变性。

中性态度总是要向两极转化的,它是处于变化中的过渡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