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态度

当出现了认知失调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1.决策后失调
•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 •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未选择的
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一旦做出了决定, 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 厌其他的可能选择。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情感 情绪
行为倾向成分
意向



倾向

偏好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虚框中的为态度、态度≠外显行为
(二)态度与行为
• 拉皮尔(LaPiere 1934)的研究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 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在美国旅行。 结果在3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 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 后来拉皮尔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 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 待。很显然,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 结果:高奖赏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大多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低 奖赏组的被试大多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有趣的、愉快的。
• 撒谎的被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 ➢ 增加第三个认知以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性减少
➢ 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
• 认知失调论,能说明人们的行为及其态度的变化。这 比海德与纽科姆的理论模型所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 A喜欢B的程度 ➢ X对A或B的重要性 ➢ A、B因X而交往的频率 ➢ A和B对X的态度差异 ➢ A或B的自信程度
2.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 第4章 社会态度 考研笔记-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4章  社会态度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一节态度的一般概念(一)社会态度[态度][一级]态度就是主体内在的以对某一对象的评价为核心特征的心理反应倾向,这种心理反应倾向既有一定的持续性,也有一定的情境性,并且服务于一定的功能。

态度的种类主要有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与行为性态度。

(二)态度的基本特征[简述态度的基本特征][一级](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简述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川华南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

态度对个人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类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人的行为受态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反应人的态度。

但是,行为和态度并非一直统一,也会存在不一致情况,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即谈到了这一情况。

Q )影响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因素:心理学家阿吉增等人认为具体态度指向具体行为,因而对行为具有更强的预测力,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

理论认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要经过一个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决策过程,这种影响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①行为受一般态度影响不大,但受具体态度的影响。

②行为不仅受具体态度影响还受主观规范的影响。

③具体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要通过行为意图表现出来,行为意图指导行为,但又不能完全决定行为。

分为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与工具性行为有更密切的联系。

态度的情感成分与任务应付性行为有更密切的联系。

不同成分可以不同程度地预测不同类型的行为。

如果考虑态度的成分,对行为的预测力将大大增强。

强烈的态度比微弱的态度对行为更具有预测力。

影响态度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直接经验、态度客体中是否存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东西以及自我意识。

指人们提取具体态度并把它带入意识中的容易程度。

态度的通达性取决于态度与态度对象的联结联系程度。

有些人态度与行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有些人则不然。

这种个别差异与态度主体的人格变量有关。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演示文稿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演示文稿
第10页,共47页。
2. 态度的形成过程
① 态度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个人态度的形成过程也是其态度的转变过程。
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程序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 的。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满足采取一种固定的方式, 就逐渐会制约其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之后,使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 结构,从而对其行为会发生一定的倾向作用。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演示 文稿
第1页,共47页。
(优选)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 态度
第2页,共47页。
一、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1. 什么是态度 ① 定义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 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心理的内在结构。 它是一种有预先倾向的心理准备状态。
基本特征
对象性、内在性、持久性。
第3页,共47页。
转变人们的思想(包括态度),必须采用各种途径。团
体规定和劝说,双管齐下。
第30页,共47页。
3. 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
宣传者的威信
宣传效果与宣传者威信的关系:宣传者本身威信高则 其宣传效果好;宣传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 宣传者威信的高低与其效果是成正比的。这种正比 例关系发生在较短的时期内。
的人改变了态度。
第29页,共47页。
实验二
把产妇分为两组,用两种方式告知:一种是通 过医生的个别劝说,为了婴儿的健康,每天应该给 孩子吃鱼肝油和桔子汁;另一种是医院给大家规定, 回去以后必须给孩子吃上述食品。一个月以后进行 了检查,发现被医院规定的产妇几乎全都照办,而 被医生个别劝说的产妇却只有部分人照办。
第7页,共47页。
同一事物对人有无价值,具有什 么价值,这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人 的需要、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 向。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 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第四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概念的由来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培因率先使用态度概念,在他们看来,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奥尔波特认为,所谓态度是在经验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引向。

这个定义曾一度被社会心理学界认为是态度的经典定义。

(二)态度概念的各种界说第一种是侧重认知成分的界说,把态度看作是具有结构性的认知体系。

强调认知信息及其组织。

第二种是侧重情感成分的界说,视情感为态度的标志。

强调的是赞成、喜欢与否的表达。

第三种是侧重行为倾向成分的界说,认为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第四种是综合性界说,这类定义力图包容上述三类定义的基本内容,即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容纳于态度之中。

(三)态度的定义和态度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从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态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⒈主体内在性首先,态度总是一定主体的态度。

态度的主体既可以是社会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群体。

除了成员个人的态度之外,还存在群体共同的态度。

所以,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是态度的承载者,是态度的主体。

其次,态度具有内在性。

态度不同于具体行为,尽管它有一定的行为倾向。

因此,从人的外部行为中不能直接观察人的态度,而只能间接地从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知人的态度。

各种态度测量都要从态度的这个特征出发,否则就容易将态度测量和行为测量混为一谈。

⒉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有一定的指向对象。

这个指向对象就是态度的客体,它既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种思想、观点或信念。

而针对的人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还可以是一个群体。

态度的对象性使态度和价值观有别,价值观不涉及某个具体对象,相对来说,比态度更为抽象和更为宽泛。

社会心理学6偏见

社会心理学6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多数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却不知道自 己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多数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却不知道自 己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 求;
甚至45.96%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身高长相 有明确要求,“以貌取人”的现象较为突出;
第四章 社会态度
认知(cognition):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感觉 (affect):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或情绪反应
行为倾向 (behavior tendency):主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状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态度的认知成分: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态度的情感要素:偏见(prejudice)
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科雷尔的实验(2002) 格林沃尔德的实验(2003)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小组讨论中的贡献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生男生女一个样vs.全世界倾向生男孩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沙特女性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二、社会心理学对“偏见”的解释 (一)社会根源 1、 不平等的社会情境中,偏见可以帮助那
要比他人优越 内群体偏见 (ingroup bias)
以群体方式描述自己 更容易增加内群体偏见
M. Sherif的实验(1961)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掷硬币
同一天生日
哪怕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也会 增加我们社会统一性,产生内群体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1988年奥运会牙买加裔加拿大飞人本·约翰逊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1)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1)ppt课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与自己的文化态度一致的 信息的接受程度高于对与自己文化态度不一致的信 息的接受程度。
可编辑课件
20
期望——效价理论
❖ 人是积极主动的决策者 ❖ 个体常常会对劝说信息中的诱因作出反应,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就是衡量在某个问题上各 种可能的态度的利弊得失,并选择最佳态度 的过程。 ❖ 人们所持的态度是受态度的价值决定的,而 态度的价值则取决于期望——效价的乘积
❖ 态度表达是偶然的言语陈述,而行为才是我 们判断自己态度的最坚实的标准
❖ 行为与态度的失调是否真的导致令人不愉快 的紧张,取决于是否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 种紧张状态。
可编辑课件
18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theory)
❖ 个体会根据对自己的内在标准的觉察来判断 自己的态度倾向.
❖ 受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不协调和态度改变 越小
可编辑课件
12
选择(Linder,Cooper & Jones,1967)
可以选择是否写与自己原 必须写与自己原有观点相
有观点相反的文章
反的文章
高报酬
低报酬
高报酬
低报酬
出现失调, 出现失调, 无失调,态 无失调,态
态度改变小 态度改变大 度改变
度不变
可编辑课件
21
认知反应理论(Greenwald等)
❖ 个体在被劝说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对 他态度的改变与否产生影响
❖ 态度的改变取决于某信息引发的反驳论点的 多少和类型
❖ 双重加工(吝啬鬼还是策略家?——外周信 息加工还是中心信息加工?)
❖ 我们在面对说服或劝说性信息的时候到底有 多少理性的思维会影响我们的态度改变?
❖ 研究表明:信息的学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 如理论上认为地那么重要;情感迁移带来的 影响对不熟悉的态度对象比对熟悉的态度对 象的影响要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认知重组,人们可以自行调整认知不协调的带来的焦 虑,支配着人们的态度在复杂社会情景中的复杂的变化和顽 固化的进程。
自我知觉理论(Bem) (self-perception theory)
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只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中来推 断自己的态度。 态度表达是偶然的言语陈述,而行为才是我 们判断自己态度的最坚实的标准 行为与态度的失调是否真的导致令人不愉快 的紧张,取决于是否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 种紧张状态。
决策后的失调 (Jack Brehm,1956)
让女生评价自己对8种物品的喜爱程度。
一组女生可以在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和次喜爱
的物品之间选一种。(高失调组) 另一组女生在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与排名很后 的物品之间选一种。(低失调组) 之后重新评价他们对每中物品的喜爱程度, 发现:高失调组女生明显拔高了自己选择的 物品的分值。

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
P + O + P + O + X + O + X + O
平衡状态 P -
P +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 P O X X
- X O - X 不平衡状态 P P + + X O + X
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
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
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它导致心理紧 张,要求达到一致的状态。 如果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人们会通过改变态 度来解决不一致问题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theory)
个体会根据对自己的内在标准的觉察来判断
自己的态度倾向. (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P116)
其他的一致性原则

选择(Linder,Cooper & Jones,1967)
可以选择是否写与自己原 必须写与自己原有观点相 有观点相反的文章 反的文章
高报酬 低报酬 高报酬 低报酬
出现失调, 态度改变小
出现失调, 无失调,态 态度改变大 度改变
无失调,态 度不变
不能变更的承诺
(Dicherson,Thibodeau ,Aroson & Miller,1992)
被提醒淋浴时可能浪费了 很多水
公开承诺节 约用水 态度改变, 节约用水 无公开承诺 节约用水 态度不变
没有被提醒淋浴时浪费水
公开承诺节 约用水 态度不变
无公开承诺 节约用水 态度不变
可预见的后果 (Goethals, Cooper & Naficy)
事先告知被试所 做的扩招新生的 演讲会提交招生 委员会,并影响 其决策。 态度改变 事先告知被试所 做的扩招新生的 演讲会提交某团 体,但不告知有 何影响力。 态度改变 事先没有任何告 知
关于态度的理论
学习理论(Carl Hovland)
态度的获得与其他行为习 惯的获得没有差别,都可 以经由条件反射的方式进 行。 联结的方式、强化和惩罚 的方式对于态度的学习都 是适用的。


你是否赞成把右边的小东 东做成“黑豆闷O肉”?
信息与情感对态度学习的影响
态度学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是信息
态度无改变
对后果的责任和努力的程度
人们越是相信自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事后
的结果负责,越是会使态度向着与后果一致 的方向改变。
努力程度越高的行为,越能够迫使我们对其
作出内归因,进而降低失调,强化和维护对 该行为的积极的态度。
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改变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因素。 减少选择感。
的学习,二是情感的迁移
研究表明:信息的学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
如理论上认为地那么重要;情感迁移带来的 影响对不熟悉的态度对象比对熟悉的态度对 象的影响要明显。
认知一致性(平衡)理论(Heider)
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中,我们喜欢和自己喜欢的人在 态度上保持一致,而和我们不喜欢的人在态度上不 要一致。 不平衡的结构会受到向平衡结构转化的压力,直到 系统平衡 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选择的原则 是“最小努力原则” 我们不喜欢另一个人时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一 个人时的平衡压力小,因此面对不喜欢的人的不平 衡,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结束关系而不是改变态度 来达到新的平衡。
20美元组: 1美元组: 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 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 不喜欢。 不喜欢。 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 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 很有趣。 很有趣。 3、我获得了1美元的奖赏。3、我获得了20美元的奖 赏。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
为人莫做官,做官都一般!
常在岸边走,哪能不湿鞋? 既来之,则安之! 一不做,二不休!
失调的类型
决策后的认知失调: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坚守决定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没有充足辩护理由的行为导致更 大的态度改变 威胁:受到威胁的行为更不容易导致态度的改变 选择:只有在个体认为自己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与态度不 一致的行为才能导致失调 不能变更的承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为有不能变更的 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 可预见的后果:人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预见自己的决定会造成 不良后果,失调才会发生 对后果的责任: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应该对行为的后果负责的时 候,无论后果是否可以预见,失调都会产生。 努力:一个人花了越多的精力去做一件有负面后果的事情,就 会产生越多的失调。
决策后的失调
《当预言成空》:一个不同寻常的团体预言
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当在这天世界末日并没 有如期到来的时候,他们是放弃了自己的预 言,还是坚持世界末日仍然会马上到来,只 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而“推迟了几 天”?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的经典实验 (Festinger & Carlsmith,1959)
威胁(Aronson & Calsmith,1963)
禁止孩子们玩某个他们最想玩的玩具,之后 让孩子们自行玩所有的玩具。之后再评价他 们对玩具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受到严重 威胁的孩子对最喜欢的玩具的评价没有什么 变化,而受到轻微威胁的孩子则降低了对该 玩具的评价。 受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不协调和态度改变 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