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致病菌检验简述
肠道杆菌及检验

(四)抗原构造: 有O、H和 K三种
O 抗原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约170种。
H 抗原大于56种
血清型的表示式:O:K:H ,
如: O111:K58:H2;
O157:H7
(五)抵抗力:
自然界水中存活数周或数月。
胆盐、煌绿可抑制其生长,
对氯霉素、链、庆大酶素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
出现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 ESBLs)菌株,则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 噻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耐药。
氯化钠
5g
琼脂
20-25g
蒸馏水
1000ml
乳糖
10g
1%中性红水溶液
5ml
胆盐
5g (或牛胆
酸钠 4g与去氧胆酸钠1g)
中国蓝琼脂
肉膏汤琼脂(pH7.4) 乳糖 1%中国蓝水溶液(灭菌) 1%玫瑰红酸乙醇溶液
100ml 1g
0.5-1ml 1ml
[注]1.中国蓝与玫瑰红酸在酸碱溶液中的反应(见表);此培养基pH约为7.4,制好后应
第二节 埃希菌属
分布及种类: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大肠埃希菌(E.coli) 蟑螂埃希菌(E.blattae) 格森埃希菌(E.fergusonii) 赫尔曼埃希菌(E.hermannii) 伤口埃希菌(E.vulneris)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革兰阴性短杆菌、大多有周鞭毛, 菌毛,少数有微荚膜。
肠毒素致大量分泌 液体、电解质
粘附、破坏上皮细胞
侵袭和破坏肠粘膜 上皮细胞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LTI或II中断肠黏膜上皮细 胞蛋白质合成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验

6)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的报告
按5)确证的大肠菌群LST阳性管数 ,检索MPN表(见附录B),报告每g( mL)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表B.1 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检索表
第二法: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
需要用到的培养基
(1)VRBA: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
成分:蛋白胨7.0g,酵母膏3.0g,乳糖10.0g ,氯化钠5.0g,胆盐或3号胆盐1.5g,中性 红0.03g,结晶紫0.002g,琼脂15g~18g
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杆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 内普遍存在的细菌,是粪便中 的主要菌种产。气一克般雷生白活氏在菌人大 肠中并不致病,但它侵入人体 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 。
总大肠菌群系指一 群在37℃培养24小 时能发酵乳糖、产 酸产气、需氧和兼 性厌氧的革兰氏阴 性无芽胞杆菌。
大肠菌群
耐热大肠菌群(粪大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道传染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群 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引起食物 中毒。致病性菌株能侵入肠 粘膜上皮细胞,具有痢疾杆 菌样致病力。肠致病性大肠 杆菌(EPEC)、肠毒素性 大肠杆菌(ETEC)和肠侵 袭性大肠杆菌(EIEC)等。
粉溶液200mL,0.1%煌绿水溶液 13.3mL,蒸馏水800mL, pH7.2±0.1。 制法:略
抑菌剂的选择
大肠菌群检验中常用的抑菌剂有胆盐、十二烷 基硫酸钠、洗衣粉、煌绿、龙胆紫、孔雀绿等 。
抑菌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其它杂菌,特别是革 兰氏阳性菌的生长。国家标准中LST肉汤利用 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抑菌剂,BGLB肉汤利用 煌绿和胆盐作为抑菌剂。
其他项目
抗生素残留、beta-内酰胺酶、 商业无菌等
致病肠道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肠道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2. 学习并实践肠道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了解肠道杆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肠道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其中,部分肠道杆菌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各种疾病,如腹泻、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肠道杆菌,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粪便标本、普通琼脂平板、伊红美蓝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双糖铁琼脂平板、生化试剂、血清等。
2. 实验仪器: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与处理:取粪便标本,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均匀的悬液。
2. 分离培养:将稀释后的悬液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 菌落观察与挑选:观察菌落特征,挑选典型的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4. 生化鉴定:对挑选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动力试验、发酵试验、尿素酶试验等生化试验。
5. 药敏试验:对分离得到的疑似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了解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五、实验结果1. 菌落观察: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出现红色菌落,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出现黑色菌落。
2. 生化鉴定: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氧化酶试验阴性,触酶试验阳性,动力试验阳性,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不发酵蔗糖、乳糖,尿素酶试验阴性。
3. 药敏试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离得到的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动力,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不发酵蔗糖、乳糖,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结合临床表现,推测该菌为肠道致病菌,可能引起人类腹泻等疾病。
七、实验讨论1. 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是诊断肠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肠道杆菌,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肠道感染细菌概述

2 鞭毛、菌毛
鞭毛运动 有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一般菌毛 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旳因子
所致疾病 霍 乱
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旳甲类法定传染病
传染源 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主径要是经过污染旳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临床体现 上吐下泻: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物), 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 低容量性休克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
肥达试验旳成果判断
• 考虑正常人群抗体水平
• 动态观察:恢复期效价增长≥4倍
• O IgM,出现早,维持时间短,特异性差 H IgG,出现迟,维持时间长,特异性强 – O高 H高 肠热症可能性大 – O低 H低 排除 – O高 H低 早期或有交叉反应旳其他沙门菌感染 – O低 H高 预防接种或曾患过伤寒
败血症 血
SS平板
双糖发酵等
生化反 应
血清学鉴定
玻片 凝集 试验
微生物学检验
血清学诊疗
1、肥达试验
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 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 旳诊疗菌液与受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 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旳试验。
用途:辅助诊疗伤寒,副伤寒
肠壁植物神经→肠蠕动失调、痉挛→腹痛、里急
后重
全 身
内毒素血症
外毒素(A群Ⅰ、Ⅱ型) 志贺毒素 ST(VT) 有3种毒性,与内毒素协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
所致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经典:发烧、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 •急性非经典:易误诊,造成带菌和慢性 •中毒性痢疾:小儿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两个月以上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性变异
肠道细菌的实验报告

肠道细菌的实验报告引言肠道细菌是人体消化道中存在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培养和研究肠道细菌,了解其特性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1. 肠道细菌样本(人体粪便样本)2. 营养琼脂培养基3. 石蜡瓶4. 培养皿5. 无菌试管、噻唑蓝试剂6. 实验室标准设备和仪器实验步骤1. 用无菌试管采集肠道细菌样本,并在无菌条件下将其转移到石蜡瓶中。
2. 在培养皿中加入营养琼脂培养基,石蜡瓶中的肠道细菌样本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
3.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
4. 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生长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24小时培养,我们观察到培养皿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细菌。
其中,主要观察到以下几种常见肠道细菌: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呈现圆形、鲜亮的橙红色菌落。
2. 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呈现小形或中形、呈黄色或乳白色菌落。
3. 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呈现长条形的白色菌落。
4. 腺病毒(Adenovirus):呈现透明的圆形菌落。
讨论与分析肠道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共生微生物,在人体的消化和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次实验观察到的肠道细菌具有多样性,这与人体消化道中存在的多种微生物种类相符。
其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是人体肠道中最常见的细菌,其在人体内的生存和繁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正常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与人体的免疫功能、营养代谢和防病能力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细菌的失调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肠道炎症、肠道肿瘤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培养出了肠道细菌样本,并观察到了不同菌种的生长情况。
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数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理解人体免疫和消化系统的运作机制,为肠道健康的保护和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肠道传染性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

肠道传染性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变化,逐渐转变为多样化饮食,结合当下情况来看,饮食的多元化使得肠道传染性疾病事件频发。
近年来,各类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上升,对传染病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诊断和控制上,如何有效、快速的对肠道致病菌进行诊断,进一步实施控制,是当下关注的热点。
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各类肠道传染性致病菌检测措施应用于临床,各种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传染性肠道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一、肠道传染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介绍1.抗血清凝集技术近年来,抗体制备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有效加强了细菌凝集试验的特异性,并且更多的应用于细菌的分型和鉴定。
经过相关研究显示,肠道菌共同抗原(ECA)免疫兔制备兔抗ECA抗血清,辅助间接血凝实验,在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以及志贺氏菌中均表现出了强特异性,在保证结果准确的同时,显著缩短了检验周期。
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该方式可以实现快速检验,同时根据方式的差异也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前者是在样本上加入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过处理后通过显微镜的观察获取结果。
后者是在样本上加入已知的细菌特异性抗体,经过处理后,再加入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
经过相关资料显示,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在鱼类的致病菌检验中,较之其它血清诊断方式,速度更快,操作相对快捷。
1.酶联免疫技术这种方式在当下临床中更多的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验,在对李斯特菌的检验中,可以在短期内获取结果,并且可以分辨单增李斯特菌和非病原性李斯特菌。
在单抗夹心酶联免疫法辅助选择性增菌培养法中对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验,表现出了理想的敏感度。
1.免疫磁珠技术该方式是选择样本和具有抗目标微生物抗体的磁珠相结合,将微生物和免疫磁珠结合,使用磁场将微生物分离,将其置入鉴定培养基进行检测。
免疫磁珠技术省略了培养细菌的环节,其检测的敏感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有实验证明,该方式在李斯特菌的检验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同时配合免疫电化学发光法,缩短了检验时间,敏感性理想。
化脓性球菌、粪便标本肠道致病菌鉴定流程

化脓性球菌、粪便标本肠道致病菌鉴定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引言在临床微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和肠道致病菌的鉴定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肠道致病菌,常选3种检测法

肠道致病菌,常选3种检测法⊙上海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培超肠道致病菌是指排除大肠正常菌群,能够致病的菌种,其具有严重危害性,通常会引发感染性腹泻、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或者可以借助水体、食物等的传播,引发流行性疾病,也可能污染人类食物造成食物中毒,甚至会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
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肠道致病菌的各种类型很有必要。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常见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感染沙门氏菌会引起肠炎和败血症,导致急性腹泻、腹痛、发烧和呕吐等症状。
其污染途径非常广泛,在畜禽肉、蛋类、蔬菜及水果中都有存在,其中畜禽产品中的沙门氏菌是人们感染该菌的主要来源。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可分为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3种。
以不同菌体抗原结构为依据,可将其分为A、B、C、D、E、F、G、H、I等血清群,再以不同的鞭毛抗原为依据,分为各种血清型。
现阶段,已知沙门氏菌的血清类型达到两千多种,我国拥有的血清类型为322个,与人相关联的血清型属于A-E 中,其中只有少数几种类型可以导致人患病,常见的有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
志贺氏菌志贺氏菌又称为痢疾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在人与人之间可以广泛的传染。
志贺氏菌属于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一般分为4类,分别是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以及宋内志贺菌等。
志贺氏菌感染非常常见,潜伏期一般是7天以内,出现的症状主要是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以及黏液脓血便等。
临床中一旦出现志贺氏菌阳性,应该立即应用相关的抗生素进行对症处置。
大肠埃希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属于埃希菌,主要特点是肠毒素和侵袭力,可以导致婴儿腹泻,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死亡。
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人数占据很大比例,约为42.8%,其中主要是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导致,在我国引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中位居所有传染病首位。
国际上将其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黏附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食品中常见的肠道致病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大肠艾希氏菌 变形杆菌 耶尔森菌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等大小,无芽胞,多数具有周身鞭毛
能运动,志贺氏菌属无鞭毛无动力。 2、培养和生化反应 (1)、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落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液体培
养基混浊生长。 (2)、肠道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能分解乳
前增菌:用于加工过的食品,37℃,4~8h 或18~24h,长有杂菌。 增菌培养基:增菌液一般用和两种,如可能是伤寒沙门氏菌用,
用42℃培养。
2、平板分离
选择性培养基:、、、、 中最好,、、很好,最差 一般要用:和两个平板,主要用于伤寒沙门氏
菌的分离
上的菌落
上的菌落
上的菌落
3、五项生化试验
H2S、靛基质 、 7.2尿素酶、 、 赖氨 酸脱羧酶
(四)沙门氏菌的分类地位及定义
1、地位: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族、沙门氏 菌属中的细菌
2、定义 是肠杆菌科中形态和培养特征,生化反应及 抗原结构相似,被O1噬菌体裂解的一群革兰 氏阴性杆菌。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无芽胞,多数
有鞭毛,有动力,短小杆菌。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特性
1、发酵,甘露醇,山梨醇产酸产气(伤寒鸡伤寒沙 门氏菌少数不产气)
2、不发酵乳糖,蔗糖,侧金黄花醇 3、多数产生H2S(+),不产靛基质(-),不分解尿
素(-),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V—P)(-), 4、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5、在培养基中生长(-),苯丙氨酸脱氨酸(-)
(四)、抗原结构 主要两种:
(3)、典型沙门氏菌的五项生化反应及其检验的利用
A、典型五项生化反应:A1
H2S(+) 靛基质(-) 7.2尿素酶(-) (-) 赖氨酸脱羧E(+)
B、利用五项生化反应鉴定沙门氏菌的最简单方案
a、对于H2S阳性菌,利用五项生化反应试验可判别沙 门氏菌和柠檬酸杆菌。
(1)三糖铁培养的培养
典型沙门氏菌在三糖铁培养上的特征: 表面(-)粉红色、底层(+)黄色、 H2S (+)底层有黑色、有
动力。 在培养基中:表面(+)黄色、 H2S (-)的培养物可排除,其它
培养物均有可能是沙门氏菌。
(2)其余四项生化实验
靛基质 7.2尿素酶
赖氨酸脱羧酶 反应序号:A1、A2多见,B1少见
含有 抗原的沙门氏菌: 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
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一)、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
门氏菌
(二)、易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 肉、蛋、乳类食品
行业关注:美国两种花生酱含沙门氏菌
(三)、中毒原因
1、食用病畜禽的肉制品食品 2、病畜禽、带菌人和动物使食品受污染 3、用不洁净水外理食品
O65~ O67
(3)沙门氏菌中的主要菌群及其群特异性抗原 A群2 B群4 C群6 C1群7、 C2群 O6 O8 、 C3群8 、 C4群6 O7 O14 D群9 F群11 E群3 E2群3、 O10族 E3群3、 O15 E4群1 、O3 、O19
3、H抗原(鞭毛抗原)
耐热性差:60℃15′或酒精处理可破坏
(四)、临床病状(所致病菌)
1、肠热病:伤寒与副伤寒病,为慢性发热的菌血病。 由伤寒与副伤寒菌引起,潜伏期7~20天
2、急性肠胃类:主要症状:头痛、发热、恶心、呕吐、 腹泻、出冷汗、及全身不适,病程2~3天
3、败血病:高烧、寒战、厌食、局部发炎、由猪霍乱沙 门氏菌等引起
四、微生物检验
(一)、基本步骤(程序) 检样→增菌(前增菌)→分离培养→生化试 验初步鉴定→血清学反应最后鉴定→报告
检样→处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报告
思考题
1、肠道致病菌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2、肠道致病菌具有哪些抗原?又称为什么?有
什么特点? 3、写出肠道致病菌检验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沙门氏菌检验
一、概况 (一)沙门氏菌的发现与食物中毒 (二)沙门氏菌的命名
根据所致疾病命名 根据菌的发现地区命名 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 (三)沙门氏菌的抵抗力 60 ℃ 30′可杀死
沙门氏H抗原有两种: 第 1 相 : 特 异 相 , 用 英 文 小 写 字 母 表 示 a 、 b 、 c……z
z155 第2相:非特异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1、2、3……其
中也有用小写字母a、n、x等表示。
4、表面抗原:
沙门氏菌有三种:、M、5抗原、K抗原
抗原位于菌体的最表层,包围了O抗原,可阻碍O抗原的血清学 凝集试验。破坏抗原:60℃ 30′,100 ℃ 5′
1 、 需 氧 或 兼 性 厌 氧 , 最 适 温 度 37℃ , 7.2~7.4。
(沙门氏菌(红色)侵入人体细胞
2、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 37 ℃,24h,能形成菌落中等大小,直径2~ 3,圆形或卵形,表面光滑湿润,无色半透 明,边缘整齐的菌落
3、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性生长,无 菌膜。
糖、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 (3)、可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三、抗原类型
四、 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内毒素:能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减少,低血糖,血
压降低,严重者休克。 2、外毒素:对小肠粘膜细胞具有物殊毒害作用,引起腹
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所致病疾 1、伤寒和副伤寒 2、食物中毒 3、细菌性痢疾
五、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
1、前增菌:用无选择性的培养基使处于濒死状态的M 恢复活力;
2、选择性增菌:使沙门氏菌优势繁殖,基它细菌变到 抑制;
3、选择性平板分离培养:分离出所需的细菌;
4、生化试验:鉴定分离出来的细菌是否符合所检项目 的细菌;
5、血清学鉴定:进一步鉴定。
(二)、检验操作关键点
1、增菌:使待检菌复壮,抑制杂菌生长,提高检出率。
A、O抗原 B、H抗原 C、表面抗原(K抗原) D、菌毛抗原
2 、O抗原 (1) O抗原的表示方法 共有58种,用字母O和阿拉伯数字标记:O1 、
O2 、O3、 O4 如:
伤寒杆菌: O9 、O12
(2)沙门氏菌的分群及表示方法
用大写字母及相关符号表示: A、B、C、D、E、F ……Z、 O5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