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记忆
小学数学顺口溜系列:计量单位对口歌+乘法口诀表!

计量单位对口歌小朋友,快排队,手拉手对单位.看谁说得快又对.人民币单位元、角、分,进率是10要牢记.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1元等于100分.长度单位有哪些,相临进率都是几?米加分米、厘米和毫米.最大单位是千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米和千米也相临,进率1000是特例.质量单位有哪些,相临进率都是几?吨与千克还有克,进率1000要牢记.形体单位更容易,相临100是面积,相临1000是体积.大单位,小单位,大小换算有规律.从大到小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从小到大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进率是10移一位,进率100移两位,进率1000移三位……乘法口诀表一、理解记忆法理解性记忆需要有一定的参照物,即自己比较熟悉的口诀,比如: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等,根据这些可以很轻松的找到推算的办法.例如:8×9的结果想不出,则可思考“9个9减去一个9”,也就是“81-9=72”,当然得出结论后不能写上72就算了,还应把“8×9”的口诀在心里默念一遍,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思考后,“八九七十二”这句也将成为铭记于心的口诀了.二、对比记忆法对比即是多对数字进行观察和比较.三、故事记忆法故事对于故事族的精灵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有些口诀比较特殊,他们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来帮助学记忆.如:唐僧师徒在取经的过程中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有八九七十二变,而猪八戒只有一半法力,四九三十六变,遇到妖怪,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金箍棒就打.四、手指记忆法“伸出十个手指头,手心朝向自己,从左数,顺序依次为1---10.如果想要知道几个9的乘积,只要弯住第几个手指,看它的左边有几个指头就是几个十,右边有几个指头就是几个一,合起来就是所要求得的积.”如:二九十八,意义为2个9得18,所以弯曲第二个手指头,弯曲的手指的左边有1个指头,右边有8个指头,合起来就是18 ,即二九十八.。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长度单位是经常会用到的。
无论是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还是计算距离的远近,都离不开长度单位。
而不同的长度单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进率关系,了解这些进率对于我们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计算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常见的长度单位。
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表示较长的距离,比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公路的长度等。
1 千米等于 1000 米。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走 1 千米的路程,那可是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呢!米是我们最常用的长度单位之一,比如测量房间的长度、桌子的高度等。
1 米等于 10 分米。
分米这个单位相对来说用得少一些,但在一些特定的测量中还是会用到。
1 分米等于 10 厘米。
厘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比如书本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常常会用厘米来度量。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
毫米就更小啦,像一些非常精细的零件尺寸、纸张的厚度等可能会用到毫米。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从千米转换到米时,因为 1 千米等于 1000 米,所以进率是1000。
比如说,如果有一段路是 5 千米,那么换算成米就是 5×1000 =5000 米。
从米转换到分米,由于 1 米等于 10 分米,进率就是 10。
如果一根绳子长 3 米,那它就是 3×10 = 30 分米。
再看分米到厘米的转换,因为 1 分米等于 10 厘米,所以进率依然是 10。
假如一块木板宽 4 分米,那它就是 4×10 = 40 厘米。
最后是厘米到毫米的转换,1 厘米等于 10 毫米,进率同样是 10。
如果一支铅笔的长度是 8 厘米,那它就是 8×10 = 80 毫米。
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比如说,在做数学题时,如果题目中给出的长度单位不一致,我们就需要先把它们换算成相同的单位,然后再进行计算。
巧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之欧阳术创编

巧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知识点难度虽然不大,但学生却很难牢记。
如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好例子。
我们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由此可推出相隔一个长度单位的进率则是100。
学生们在刚学时都能理解,但过后再复习这项内容,效果却不令人满意。
学生对相隔一个或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错误率较多,他们经常会多写或少写一、两个0。
为了让学生能牢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我通过思考和研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并且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五指记忆法”。
下面作具体介绍:用五个手指分别表示五个长度单位。
大拇指表示“千米”,食指表示“米”,中指表示“分米”,无名指表示“厘米”,小指表示“毫米”。
把手掌打开就会发现从食指到小指之间,每条缝大约是一样大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规定从食指到小指间每条缝代表一个0,而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特别大,即代表三个0。
这样规定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一目了然。
其方法是看看要换算的这两个单位间隔了几条缝,就在要化的这个数后面添上或去掉几个0,如大单位化成小单位就添0,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就去掉0。
举个例子吧:米换算成厘米,食指与无名指间有两条缝,就在这个数后面添上两个0,厘米换算成米,就从这个数后面去掉两个0。
又如毫米与米之间隔了三条缝,是毫米换算成米的,就从这个数后面去掉三个0,是米化成毫米的,就添上三个0。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换算时,要记住千米与米之间的缝表示三个0。
如千米化成分米,就要添上四个0;千米化成厘米,就要添上五个0,以此类推。
其它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学会“五指记忆法”后,显然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得更加牢固。
现在不管过多长时间去复习这部分内容学生也能记住。
就像用“拳头法”记大月、小月一样的有效。
这种“五指记忆法”不仅新颖有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牢牢记住并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我们也可以把思路拓宽些,把这种方法延伸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同样也是一个好方法。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货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二、长度: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km=1000m1=10dm1dm=10cm1cm=10mm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三、面积: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1㎡=100d㎡1d㎡=100c㎡四、质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t=1000kg1kg=1000g五、时间:1世纪=100年1年=12月1日=24时 1时=60分1分=60秒六.基本公式: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0不能作除数)减法性质:a-b-c=a-(b+c)除法性质:a÷b÷c==a÷(b×c)牢记:25×4=100125×8=1000六、四则运算关系式乘法: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加法: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除法: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换算口诀

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换算口诀口诀:大化小,往右移,进率有几个“0”,就移几位。
小化大,往左移,进率有几个“0”,就移几位。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最常见的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感性认识:指甲厚一毫米,指甲长一厘米,手掌宽一分米,张开手臂长一米。
换算公式:1千米(km)=1000米(m)1米(m)=10分米(dm)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分米(dm)=10厘米(cm)=100毫米(mm)1厘米(cm)=10毫米(mm)熟记口诀:米、米、米,是老大,分米分米是老二,厘米厘米是老三,毫米毫米是老四。
米就要比分米大,大多少?是十倍;分米要比厘米大,大多少,也十倍;厘米要比毫米大,大多少,还十倍。
手掌记忆进率:伸出一只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指缝相等,想象一下只能夹一个蛋,代表进率是10。
而拇指和食指空隙较大,想象一下能夹三个蛋,代表进率是1000。
面积单位: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x边长,所以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常用的单位有: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km²,m²,dm²,cm²,mm²)。
换算公式:1公顷=10000平方米(m²)1平方米(m²)=100平方分米(dm ²)定义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1平方分米(dm²)=100平方厘米(cm²)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cm²)=100平方毫米(mm²)定义为边长为1毫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复习第三单元:测量基本概念:1、常用的长度单位,从小到大: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计量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km),(主要用于计量行程,比如车速,两地距离等)。
人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常识用手势比拟,1毫米:两指尖微微张开,即身份证、硬币的厚度;1厘米:指甲盖的长度,即直尺上相邻两个数据之间的距离;1分米:两手指张开的距离,直尺上从0-10之间就是1分米;1米:两手张开,两臂之间的长度,老师上课用的米尺就是1米长。
熟记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2、常用的重量单位,从小到大:克(g)、千克(kg)、吨(t),每相邻的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平常我们多用克与千克表示(如食物、人体重量等),计量较重的物体时,用吨做单位(比如大型货物、汽车、轮船、飞机等的载重量)。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熟记进率,超市里购物,多观察包装袋上所标重量,多用克作单位;人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体重在25千克左右,成人体重大约在50-80千克左右;大型货物与车船载重一定用吨作单位。
熟记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3、单位换算方法:在熟记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小单位化大单位:小单位的数÷进率=大单位的数大单位化小单位:大单位的数×进率=小单位的数基本练习: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可用实物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填写)一棵树高约10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一块橡皮长约4()一桶花生油重5()一只曲别针重约2()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一头大象重4()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2、在○里填上>、<或=。
五年级数学上册常用计量单位和进率

常用计量单位和进率(会背)
(一)长度单位及进率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二)质量单位及进率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三)面积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四)容积单位
1升=1000毫升
注意:
1、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全是10,其对应的相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都是100(10×10),体积单位进率全都是1000(10×10×10)。
2、1公顷=10000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很爱出错,可以这样记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即1公顷=10000(100×100)平方米。
3、进行单位之间的化、聚时,首先要搞清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判断是由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高低乘,低高除)。
常见的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常见的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指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比例关系。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单位进率。
长度单位方面,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除了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例如,1米(m)等于10分米(dm),1分米等于10厘米(cm),1米等于100厘米,1
千米(km)等于1000米。
面积单位方面,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例如,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于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1公顷等于平方米。
质量单位方面,1吨(t)等于1000千克(kg),1千克等于1公斤,也等于2斤,1千克等于1000克。
时间单位方面,1日等于24小时,1小时等于60分,1
小时等于3600秒,1分等于60秒。
人民币单位方面,1元等于10角,1元等于100分,1角等于10分。
以上是常见的单位进率,掌握好这些进率可以方便我们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记忆——教学心得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
在这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小学孩子由于基础知识较少,所以对那些比较抽象知识的学习,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时间、长度、质量等)。
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去寻找一些能够让孩子学起来简单,做起来容易的方法。
这里我就以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学习为例,把我的一点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
小学长度单位的学习是从二年级第一学期米和厘米开始的,第二学期又学习了分米和毫米。
二年级结束,孩子们就已经把这四个常用长度单位学完了,可是从孩子们解决问题情况来看,他们感觉最难的还是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针对这种情况,我应用了联想、谐音、编故事等方法,来帮助孩子们记忆这几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在这几个长度单位中,就米是一个字,而我们知道,家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都排行老大,所以这几个长度单位中米是老大(也就是第1)。
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好久才回来一次,你见到爸爸妈妈高不高兴?可是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在家不久就要回去工作了,他们就要和你分离了。
“分离”这一词语中,分在前,离在后(厘米的“厘”与分离的“离”同音),所以分米自然就排第2,厘米排第3了。
孩子们舍不得爸爸妈妈走(分离),当爸爸妈妈走时就会哭,而“哭”与“嚎”同意,“嚎”与“毫”同音,所以毫米自然就排第4了。
给这几个长度单位排好序后,就可以来记忆它们之间的进率了。
2-1=1,所以米与分米间的进率是一个“0”的关系(即1米=10分米);3-1=2,所以米与厘米间的进率是两个“0”的关系(即1米=100厘米);4-1=3,所以米与毫米间的进率是三个“0”的关系(即1米=1000毫米)。
依次类推,3-2=1,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是一个“0”的关系(即1分米=10厘米);4-2=2,分米与毫米间的进率是两个“0”的关系(即1分米=100毫米);4-3=1,厘米与毫米间的进率是一个“0”的关系(即1厘米=10毫米)。
采用这种结合计算记忆“0”个数的方法,大大减小了记忆长度单位间进率的难度。
用这种方法记住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还何以把它推及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记忆。
米与分米间的进率是一个“0”的关系,由于面积单位的右上角有“2”次方,所以1个“0”翻倍就变成了2个“0”,即1㎡=100d㎡;1 d㎡=100 c㎡;1 c㎡=100 m㎡。
2个“0”翻倍就变成了4个“0”,即1㎡=10000 c㎡;1 d㎡=10000 m㎡。
3个“0”翻倍就变成了6个“0”,即1㎡=1000000 m㎡。
由于体积单位的右上角有“3”次方,所以1个“0”翻3倍就变成了3个“0”,即1 m³=1000d m³;1 d m³=1000 c m³;1 c m³=1000 m m³。
2个“0”翻3倍就变成了6个“0”,即1 m³=1000000 c m³;1 d m³=1000000 m m³。
3个“0”翻3倍就变成了9个“0”,即1 m³=1000000000 m m³。
另外对长度单位的排序,还可以用国际缩写的方法进行记忆。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其中只有米(m)是一个字母,所以米(m)排行老大(第1);分米(dm)的国际缩写是dm ,是米(m)的弟弟,所以分米(dm)排行老二(第2);在英文字母中,c 排第3个,所以厘米(cm)排行老三(第3);而老小毫米(mm),总喜欢跟着老大米(m),(即m+ m= mm),所以毫米(mm)排行第4。
至于用哪种方法记忆,由教师自己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我用了这种方法,不仅给低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还给高年级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我只想把我的这点教学心得与大家共享,如有不到的地方,还请各位同行和专家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谢谢!
宿城区郑楼镇英才双语小学王玉
2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