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是衡量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体系。
它能够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医院提高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感染率指标1. 院内感染率: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的比例。
可以按照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病原体等进行分类统计。
2. 特殊感染率:指特定类型的感染,如手术切口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的发生率。
3. 院内感染发生率: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的数量与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二、感染控制措施指标1. 消毒率:指医疗设备、器械、手术室、病房等的消毒合格率。
2. 消毒剂使用率:指医院使用消毒剂的合理率,包括种类、浓度、使用方法等。
3. 医务人员手卫生合规率:指医务人员在关键时刻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的比例。
4. 感染控制培训覆盖率:指医院员工接受感染控制培训的比例。
三、感染控制设施指标1. 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设立率:指医院是否设立了感染控制委员会,并落实其职责。
2. 感染控制专职人员配备率:指医院是否配备了专职的感染控制人员,并根据医院规模和科室特点进行合理配置。
3. 感染控制设施建设合格率:指医院感染控制设施的合格率,包括负压隔离病房、洗手设施、废物处理设施等。
四、感染控制管理指标1. 感染控制制度建立率:指医院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培训。
2. 感染控制政策执行率:指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
3. 感染控制监测与报告率:指医院是否建立了感染控制监测系统,并及时报告感染事件。
五、感染控制评估指标1. 医院感染控制评估合格率: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经过评估后的合格率。
2. 感染控制工作改进率:指医院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感染控制工作改进的比例。
以上是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一些常见内容,不同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还可以根据科室特点、病种特点等制定相应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医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

附件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100%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100%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定义: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占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的比例。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是用于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严密程度和效果的一种衡量标准。
医院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间,患者由于接受医疗服务而获得的新的或者数目明显超过预期的感染。
感染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减少和阻断感染的传播和发生。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可以帮助医院评估自身感染管理工作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一、基础设施指标:1.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设置:评估医院是否成立了专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并明确该小组的职责和成员。
2.病房间隔:评估医院病房间隔是否足够,是否能够避免不同病房间的交叉感染。
3.洗手设施:评估医院洗手设施的覆盖面和操作是否符合标准,以保证医护人员能够有效的进行手卫生。
4.废弃物处置:评估医院废弃物的处置方式是否规范,以防止废弃物对外界造成污染和感染传播的风险。
二、人员培训和管理指标:1.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评估医院是否制定了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计划,并明确培训的内容和培训对象。
2.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考核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以保证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有效地进行感染控制。
3.感染控制的责任追究:评估医院是否建立了感染控制的责任追究机制,以激励医护人员认真履行感染控制措施。
三、感染监测与报告指标:1.感染监测指标:评估医院感染监测的范围和深度,包括监测的感染种类和监测的科室范围。
2.感染报告率:评估医院感染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医院感染报告率的合理性。
3.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估医院对感染监测结果的处理和改进措施是否有效,以以及感染发生率和感染死亡率是否有所下降。
四、医疗器械和设备管理:1.检测和维护:评估医院对各类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防止其成为感染源。
2.使用标准化和规范化:评估医院对医疗器械和设备使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以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有效清洁消毒。
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地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急诊专业医疗质

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供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使用。
附件: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2.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4.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5.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附件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麻醉科医患比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麻醉科医患比=[同期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
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该ASA分级患者数/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100%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同期麻醉总数)×100%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三)非插管全麻;(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他。
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X100%【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X100%【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X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X100%【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 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 年版)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 个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供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使用。
附件:1.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2.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3.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4. 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5. 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6.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附件 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 年版)一、麻醉科医患比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麻醉科医患比=[ 同期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 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 万例次)]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各ASA 分级麻醉患者比例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
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该ASA分级患者数/ 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100%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 同期麻醉总数)×100%一)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骶麻,鞍麻;(二)插管全麻:包括支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喉罩全麻,喉罩+气管插管全麻;(三)非插管全麻;(四)复合麻醉:包括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非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插管全麻+神经阻滞,非插管全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五)其他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局麻强化MAC,其他。
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

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供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使用。
附件: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2.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4.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5.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附件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麻醉科医患比定义: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麻醉科医患比= 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100%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定义: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
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 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 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意义: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定义: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 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 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同期麻醉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二(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X100%【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惠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二(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XlOo机【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X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药菌感染发现率【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0多重时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时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同期住院虑者总数X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时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多重时药菌感染检出率二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X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在数据收集统计及上报中如何使用2015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臧金成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编者按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13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不少老师在数据收集统计中仍存在一定的困惑,作者根据一直以来的监测和小小经验,为大家简单梳理和解读一下这些指标的使用方法,抛砖引玉,希望老师们也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大家一起持续改进。
再次说明,这仅仅是一篇来自基层入门者的简单解读哦,多有不足,欢迎斧正。
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解读(一)数据上报分为两个类,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具体可由数据收集机构进行,建议两者都统计,以便当两者出现较大差距时候,检验数据及统计方法的可靠性。
(二)要进行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便于统计分析。
(三)同时要进行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收集统计,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
2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
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解读数据统计同样分为两个类,现患率和现患(例次)率,但囿于信息化软件和人力因素,建议此数据收集上报每年一次,已经实现信息化化的地区可随时查看。
3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解读可能需要区分迟报和漏报,有的地区将两者等同视之,并非不可,只是过于严苛,因需要设定两个时间点,如48小时内未上报视为迟报,超过48小时但未超过72小时视为漏报,这只是一个设定,数据收集者可根据医院情况自行设定,但在信息化软件没有设定的情况下,准确的漏报统计很难做到,建议考虑不同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较多数量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基本接近的结果。
4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5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解读第四和第五放在一起说。
首先看这个文件对多重耐药菌的举例: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
假单胞菌(CRPAE)。
此次列举仅为主要防控的多重耐药菌株,并不是多重耐药菌只包含这几个。
我们通过一个例题将两者区分开来,便于数据的统计和上报。
例题:2016年2月某月某医院住院患者100人,检出大肠埃希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默认1人检出1个菌株,下同,发现率按患者数统计,检出率按菌株数统计,)其中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3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E)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例;鲍曼不动杆菌6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2例;铜绿假单胞菌7例,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1例;粪肠球菌4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1例。
通过表中的数据,大家基本明白两者的差别和计算方法了吧。
6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定义: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占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描述医务人员手卫生实际执行依从程度,反映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解读手卫生相关指标的调查大家应该开展了许多,此项仅需要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已经限定了调查范围,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建议在进行依从性调查时进行正确性和知晓率的调查,《三级综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明确并不切合实际情况,此次《清洁的手,呵护健康(2015-2018年)》专项工作指导方案中提及目标还属于基本可以为之努力,【手卫生知识知晓率≥90%;.医疗机构全员手卫生依从率≥60%,手卫生正确率≥75%;重点部门依从率和正确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
进行调查可以丰富我们的数据,同时在进行各时机调查时,可以考虑进行分时机的统计分析,便于更有针对性的提高,但是要考虑不同科室手卫生时机的差异。
7住院患者抗菌药
物使用率定义: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医院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情况。
解读限定为住院和全身给药的患者,局部使用、皮试、椎管内,球后注射等其他方式不应列入,可考虑住院患者设置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统计。
8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
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计算公式:解读必应区分治疗前和治疗这两个名词,需要有一个前提设置,区分治疗、预防和治疗加预防。
不少医疗机构并没有区分这一点,导致数据有偏差,另外此次规定了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属于病原学检验标本,较常使用的CRP并没有纳入。
还有一个问题:某一个患者微生物培养、白介素和降钙素都做了,分子算三还是一?多数医院倾向于算一,即任一检了均算,认为分子是病例数,分母也是病例数,应按病例算。
9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定义: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Ⅰ类(清洁)切口,即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的手术切口的感染,包括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是指发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占同期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描述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频率,反映医院对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情况。
解读此项统计并没有多大的争议,定义明确,感染患者有赖于主动发现及上报,如
未实现易感因素预警,可以按照外科手术部位监测要求进行,监测手术台数与医院床位相适应。
进行了较长时间监测后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医生手术部位感染专率统计。
在医院实际运行中,同时可进行II和III和IV 类手术部位感染率的统计,如果实现信息化软件可进行,浅部切口、深部切口和器官腔隙的统计或者NNIS评分的手术部位感染统计和择期和急诊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统计。
10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定义: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占同期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及管理情况。
解读这个指标可以与第七八九三条指标同时看,并且该指标有低于30%的指标要求,需要区分预防和治疗或者预防加治疗的设定。
《三级综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4.6.5.1 (注:指标名称为“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比例≤30%”)。
《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 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二(三)2(27)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五(六),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11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定义:使用血管内导管住院患者中新发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导管日。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12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定义:使用呼吸机住院患者中新发呼吸机相关肺炎
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计算公式:意义:反映呼吸机相关肺炎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13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定义:使用导尿管住院患者中新发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解读从第十一到第十三属于重症监护病房开展各项监测的统计,各项分子分母应无异议,在工作中可以考虑分别统计出不同重症监护病房的VAP、CRBSI和CAUTI的发病率,便于横向和纵向对比,相关细节问题,不再赘述。
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
——拉蒂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