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银粉的国内标准04

合集下载

超细银粉的国内标准04

超细银粉的国内标准04

超细银粉的国内标准前言本标准代替GB/T1774-1995《超细银粉》。

本标准与GB/T1774-1995相比,主要有如下变化:——将原国家标准表1、表2中超细银粉的产品牌号删除,即把产品牌号FAgH-1、FAgH-2、FAgH-3、FAgH-4改为编号1、2、3。

——增加了粒径特征参数D10、D50、D90,微粒尺寸分布中D90表示90%的微粒,D50表示50%的微粒,D10表示10%的微粒。

——删除了原国家标准表2中的平均粒径尺寸。

——对超细银粉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进行了合理调整,见本标准表2。

——采用国家标准GB/T10977.1-2003 《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法》对超细银粉的粒度进行测量,并标明粒径特征参数。

——另外根据电子产品无铅、无镉化的国际趋势,增加有害杂质元素Cd的最高允许量为0.001%。

——本标准中增加了烧损率、比表面积、微粒尺寸分布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有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赵玲、刘继松、黄富春、陈伏生、马晓峰。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774-1988、GB/T1774-1995。

超细银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细银粉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合同或订货单。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工业用超细银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3 片状银粉GB/T 5060 金属粉末松装密度的测定 第二部分 斯柯特容量计法 GB/T 5162 金属粉末—振实密度的测定 GB/T 19077.1 粒度分析 激光衍射法 GB/T 15555.2固体废物 铜、锌、铅、镉的测定 3 产品分类根据超细银粉粒径(D10、D50、D90)尺寸不同及比表面积不同,产品分成三类,其编号分别表示为:1、2、3。

超细银粉的制备及其粒径表征的研究

超细银粉的制备及其粒径表征的研究
新 能
源 研
I关 键 词 】:超 细 银 粉 ; 化 学 还 原 法 ; 粒 度 表 征
究 院
1 前言
由于 银粉具 有一 些特殊 的性 能 ,可以应用 在很 多领域 。片状 银粉本 身就
是 一种功 能材料 ,并且 为新 的功能材 料 的复 合与开 发展 现了广 阔的前景 ,在
国民经济 各个领 域有着 广泛 的应用 。片状银 粉可 以应用 于化工 、医药 以及 电 子 、军 事 、航 天航 空领 域等 『。 1 】 利用 超细银 石墨粉 电极 【 2 ] 制作锂 电池 是其重 要的应 用之一 。银石墨复 合 材料 电极 由石 墨与其表 面上沉积 的超细银粉 构成 ,这 种 电极具有 大的体 电量
属 的方法 制备 了 Ag Z O复 合纳 米粒子 , /n 并应用在 光催化 氧化气 相正庚 烷反
应 中。实验表 明 , Z O纳米 粒子 的表面 上沉积 适量 的贵金 属后 , 在 n 其催 化活
性 大幅度 提高 。超 细 Ag粉 还可 以作为 乙烯氧 化的催 化剂 。 刘维 良等 f 用液相 共沉 淀法 制得纳 米磷酸 锆载 Ag抗 菌粉 体材料 。其 7 采 突 出特点 是颗粒 尺寸小 、粒径分布 窄 、抗 菌谱广 、高效 、持久 、耐热和无 毒
备 Ag与 S O 纳米 复合材 料[, 米 Ag粒子 均匀分 布在 SO, i, 5纳 j i 基体 中 , 这种纳
米复合材 料具 有高 介 电常数 ,k 下介 电常数达 5 0 F m, l Hz 0 0 / 比常规 S O, i 提高 了1 个数量 级 , 2 0 ℃左右介 电常数 很高 。 在 10 井立 强等 采用光还 原沉积 贵金
2 0 / n。 并 用 该 方 案 对 银 粉 的 粒 径 进 行 表 征 ,同 时 样 品 进 行 了透 5 mi 6 r 射 电镜 表 征 。 结 果 表 明所 制得 的银 粉 的 形貌 为球 形 或 类 球 形 ,一 次粒

超细粉标准

超细粉标准

超细粉标准国际标准分类中,超细粉涉及到涂料配料、化工产品、化工设备、钢铁产品、有色金属产品、粉末冶金、消防、金属材料试验。

在中国标准分类中,超细粉涉及到染料、、其他建材设备、化工设备、金属与合金粉末、粉末冶金材料与制品、贵金属及其合金、稀有高熔点金属及其合金、灭火技术、消防设备与器材、金属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行业标准-化工,关于超细粉的标准HG/T 2285-1992 还原黄5RC 超细粉(还原黄G超细粉)HG/T 2284-1992 还原艳绿3B超细粉(还原艳绿FFB 超细粉)HG/T 2285-2003 还原黄5RC超细粉HG/T 2549-2012 还原橄榄绿5G超细粉HG/T 3164-1987 超细粉碎机械名词术语化学工业部,关于超细粉的标准HG 2285-1992 还原黄5RC超细粉(还原黄G超细粉)HG 2284-1992 还原艳绿3B超细粉(还原艳绿FFB超细粉)行业标准-建材,关于超细粉的标准JC/T 2322-2015 涡轮式超细粉体分级机JC/T 2713-2022 无机非金属材料超细粉体立式辊磨机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超细粉的标准GB/T 1774-1995 超细银粉GB/T 1775-1995 超细金粉GB/T 1777-1995 超细钯粉GB/T 1774-2009 超细银粉GB/T 1775-2009 超细金粉GB/T 1776-2009 超细铂粉GB/T 1777-2009 超细钯粉GB/T 26285-2010 超细钴粉GB/T 26726-2011 超细钨粉GB/T 1776-1995 超细铂粉GB/T 13221-1991 超细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X射线小角散射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超细粉的标准GB/T 26726-2019 超细钨粉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超细粉的标准YS/T 1374-2020 超细钼粉RO-ASRO,关于超细粉的标准STAS 1753/2-1991 研磨体用的磨料.超细粉颗粒中国团体标准,关于超细粉的标准T/JSP 2-2019 全陶瓷无金属污染机械式超细粉碎机行业标准-公共安全标准,关于超细粉的标准GA 578-2005 超细干粉灭火剂应急管理部,关于超细粉的标准XF 578-2005 超细干粉灭火剂CN-XF,关于超细粉的标准XF 578-2023 超细干粉灭火剂。

银粉漆国家标准

银粉漆国家标准

银粉漆国家标准1. 引言本文档为银粉漆的国家标准,旨在规范银粉漆的生产和使用,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银粉漆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性涂料,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家具、汽车等领域。

为了提高银粉漆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效果,制定本标准。

2. 术语和定义2.1 术语•银粉漆:由银粉和其他涂料成分混合而成的涂料。

•银粉:由银及其他金属颗粒制成的细粒子。

•涂料成分:涂料中除银粉以外的其他组分。

2.2 定义•银粉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银粉应为无毒、无害的金属颗粒。

•涂料成分应符合相关标准,不得含有有害物质。

3.1 外观要求•银粉漆应具有均匀的光泽。

•无明显的颜色差异,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3.2 生产工艺要求•银粉应通过合适的工艺制备,确保其粒度、纯度和分散性。

•涂料成分应在生产过程中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无有害物质的存在。

3.3 技术性能要求•耐久性测试:银粉漆经长时间暴露于自然环境后,应保持良好的外观和附着性,不出现脱落和变色现象。

•色差测试:银粉漆应经过色差测试,确保在不同光源下颜色的一致性。

•耐磨性测试:银粉漆经过耐磨性测试,应保持良好的耐磨性能。

4.1 涂装条件要求•根据银粉漆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涂装工艺要求和环境条件。

•涂装时应确保下层涂料的完全干燥和表面净化,以保证最佳的附着性和效果。

4.2 使用环境要求•银粉漆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用,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

•银粉漆使用后,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或受到酸碱介质的侵蚀。

4.3 维护保养要求•银粉漆产品使用后,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以保持其外观和性能。

•维护保养时应使用合适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有研磨成分的清洁剂,以免损坏银粉漆表面。

5. 样品取样和检测5.1 样品取样•样品取样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并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5.2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应选择合适的标准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标志和包装6.1 标志•银粉漆产品应标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产品批号等必要的标志信息。

混凝土中添加超细粉料的标准

混凝土中添加超细粉料的标准

混凝土中添加超细粉料的标准混凝土是建筑中最常见的建材之一,具有优异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然而,随着建筑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要求的提高,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超细粉料(Ultrafine Powder,简称UFP)是指粒径小于10微米的粉状材料,添加到混凝土中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中添加UFP的标准。

一、UFP的品质要求1. UFP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 / T 223-2019《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中规定的要求。

2. UFP的粒径分布应符合GB / T 19077.1-2017《超细粉料》的要求。

3. UFP的表观密度应符合GB / T 19077.2-2017《超细粉料》的要求。

4. UFP的比表面积应符合GB / T 19077.3-2017《超细粉料》的要求。

二、混凝土中添加UFP的标准1. 混凝土中添加UFP的掺量应不超过总水泥用量的10%。

2. UFP应与水泥、石灰石粉等混合后再加入混凝土中。

3. 在混凝土施工中,应适当调整混凝土的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渗性。

4. 混凝土中添加UFP后,应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以保证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5. 混凝土中添加UFP的应用范围应在试验室进行试验验证,并按照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三、混凝土中添加UFP的检验方法1. 取混凝土试块或试件,进行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的试验。

2. 检测混凝土的渗透性和抗冻性。

3. 检测混凝土中钙化的情况。

4. 检测混凝土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

四、混凝土中添加UFP的注意事项1. UFP的添加应在混凝土的设计阶段确定,不宜随意更改。

2. UFP的添加应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进行,不应添加到混凝土表面。

3. UFP的添加应注意掺量的准确性,以避免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4. 混凝土中添加UFP后,应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5. UFP的添加应进行试验验证,并按照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银粉的标准

银粉的标准

银粉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银粉,是一种具有特殊光泽和颜色的珍稀金属粉末,因其优美的外观和不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和装饰品制作中。

作为一种高端材料,银粉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因此对其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关于银粉的标准。

首先,银粉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

银粉是一种贵重金属,其生产和销售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产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因此,银粉的生产厂家必须持有相关资质和证书,严格遵守生产标准和流程。

其次,银粉的成分和纯度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标准的银粉应该是由高纯度的纯银制成,不得掺杂其他金属或杂质。

通常,标准的银粉成分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规定,纯度应在99.9%以上。

另外,银粉的粒度也是评判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银粉的粒度应该均匀细致,不得出现明显的颗粒、团聚或杂质。

银粉的粒度对于产品的质地、外观和加工性能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粒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制定标准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

此外,银粉的色泽和光泽度也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标准的银粉应该具有优美的银白色泽,并且表面应该光滑细腻,具有良好的反光性能。

色泽和光泽度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产品的外观质感,还与材料的纯净度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银粉的包装和储存也是制定标准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银粉是一种易氧化的金属粉末,容易受潮、受污染和失去光泽。

因此,标准的银粉包装应该做到密封、防潮、防污染,确保其在长时间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影响。

综上所述,银粉的标准应该包括来源合法、纯度高、粒度均匀、色泽良好、光泽度高、包装合理等多方面内容。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符合标准要求的银粉才能被认定为优质产品,才能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和装饰品制作中。

消费者在选择购买银粉产品时,也应该注意产品的标准和质量,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和购买的产品质量。

【银粉的标准】是保障产品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希望未来银粉行业能够继续不断提升标准,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超细银粉的国标准04

超细银粉的国标准04

超细银粉的国内标准前言本标准代替GB/T1774-1995《超细银粉》。

本标准与GB/T1774-1995相比,主要有如下变化:——将原国家标准表1、表2中超细银粉的产品牌号删除,即把产品牌号FAgH-1、FAgH-2、FAgH-3、FAgH-4改为编号1、2、3。

——增加了粒径特征参数D10、D50、D90,微粒尺寸分布中D90表示90%的微粒,D50表示50%的微粒,D10表示10%的微粒。

——删除了原国家标准表2中的平均粒径尺寸。

——对超细银粉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进行了合理调整,见本标准表2。

——采用国家标准GB/ 《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法》对超细银粉的粒度进行测量,并标明粒径特征参数。

——另外根据电子产品无铅、无镉化的国际趋势,增加有害杂质元素Cd的最高允许量为%。

——本标准中增加了烧损率、比表面积、微粒尺寸分布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有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赵玲、刘继松、黄富春、陈伏生、马晓峰。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774-1988、GB/T1774-1995。

超细银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细银粉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合同或订货单。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工业用超细银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3 片状银粉GB/T 5060 金属粉末松装密度的测定第二部分斯柯特容量计法GB/T 5162 金属粉末—振实密度的测定GB/T 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法GB/T固体废物铜、锌、铅、镉的测定3 产品分类根据超细银粉粒径(D10、D50、D90)尺寸不同及比表面积不同,产品分成三类,其编号分别表示为:1、2、3。

纳米银粉、超细银粉界定标准

纳米银粉、超细银粉界定标准

纳米银粉、超细银粉界定标准
纳米银粉和超细银粉是两种不同的材料,它们在尺寸和制备工
艺上有所不同。

在界定这两种材料的标准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
方面:
1. 尺寸,纳米银粉的粒径一般在1-100纳米之间,而超细银粉
的粒径则在100纳米到几微米之间。

这是界定两者的最主要标准之一。

2. 表面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因此纳米银粉的比
表面积会比超细银粉更大。

通常情况下,纳米银粉的比表面积会超
过30平方米/克,而超细银粉则在10-30平方米/克之间。

3. 制备工艺,纳米银粉通常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而成,
如溶剂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而超细银粉则可能通过机械球磨、化学还原等方法制备。

4. 物理性质,纳米银粉由于尺寸小,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性质,如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等,而超细银粉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则相对
较弱。

总的来说,纳米银粉和超细银粉在尺寸、比表面积、制备工艺和物理性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因素可以作为界定两者的标准。

当然,不同的标准可能在不同的领域或行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细银粉的国内标准


本标准代替GB/T1774-1995《超细银粉》。

本标准与GB/T1774-1995相比,主要有如下变化:
——将原国家标准表1、表2中超细银粉的产品牌号删除,即把产品牌号FAgH-1、FAgH-2、FAgH-3、FAgH-4改为编号1、2、3。

——增加了粒径特征参数D10、D50、D90,微粒尺寸分布中D90表示90%的微粒,D50表示50%的微粒,D10表示10%的微粒。

——删除了原国家标准表2中的平均粒径尺寸。

——对超细银粉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进行了合理调整,见本标准表2。

——采用国家标准GB/T10977.1-2003 《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法》对超细银粉的粒度进行测量,并标明粒径特征参数。

——另外根据电子产品无铅、无镉化的国际趋势,增加有害杂质元素Cd的最高允许量为0.001%。

——本标准中增加了烧损率、比表面积、微粒尺寸分布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有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赵玲、刘继松、黄富春、陈伏生、马晓峰。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74-1988、GB/T1774-1995。

超细银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超细银粉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合同或订货单。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工业用超细银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3 片状银粉
GB/T 5060 金属粉末松装密度的测定 第二部分 斯柯特容量计法 GB/T 5162 金属粉末—振实密度的测定 GB/T 19077.1 粒度分析 激光衍射法 GB/T 15555.2
固体废物 铜、锌、铅、镉的测定 3 产品分类
根据超细银粉粒径(D10、D50、D90)尺寸不同及比表面积不同,产品分成三类,其编号分别表示为:1、2、3。

4 要求
4.1 超细银粉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超细银粉的化学成分
单位为质量百分比
编号 Ag 含量 不小

杂质含量,不大于
Pt Pd Au Rh Ir Cu Ni Fe Pb Al Sb Bi Cd
杂质总量
1 2 99.95
0.002
0.002
0.002
0.001
0.001
0.01
0.005
0.01
0.001
0.005
0.001
0.002
0.001
0.05
3
注:
银含量为百分之百减去表1中杂质实测量总量的余量。

4.2 超细银粉的比表面积、粒径、松装密度、振实密度表2的规定。

需方若对超细银粉有特殊要求时,供需双方可另行商定。

表2 比表面积、粒径、松装密度、振实密度
编号
比表面积
m2/g
粒径
(D10)
μm
粒径
(D50)
μm
粒径(D90)
μm
松装密度
g/cm3
振实密度
g/cm3
1 >2.5 <0.08 <0.
2 <0.8 0.7~2.5 1.3~4.5
2 1.2~2.5 <0.2 0.2~2.0 <12 0.6~1.9 1.2~3.0
3 <1.2 <1.0 2~7 <16 0.9~2.2 1.5~3.5
4.3 外观
超细银粉为球形或近似球形的金属粉末,色泽应均匀,无肉眼可见夹杂物。

5 试验方法
5.1 超细银粉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GB/T 1773附录A及GB/T 15555.2的规定进行。

5.2 超细银粉比表面积的测定,按
附录A的规定进行。

5.3 超细银粉粒径(D10、D50、D90)的测定按GB/T 19077.1的规定进行。

5.4 超细银粉松装密度的测定,按GB/T 5060的规定进行。

5.5 超细银粉振实密度的测定,按GB/T 5162的规定进行。

5.6 超细银粉形态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

5.7 外观采用目视进行检查。

6 检测规则
6.1.1 产品应由供方检验部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或订货合同)的规定,并填写质量证明书。

6.1.2 需方应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复验。

复验结果与本标准(或订货合同)的规定不符时,应在收到产品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

如需仲裁,可委托双方认可的单位进行检验,仲裁取样应由供需双方在需方共同进行。

产品应没有启封。

每批产品应由供方质检部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填写产品质量证明书。

6.1.3 仲裁取样按下述规定进行:在清洁条件下,每批产品在大致均匀的三个点上抽取份样,经合并混均匀后,分成三个平行试样。

将其中一个平行试样用四分法缩分至试样所需量,分别进行检验。

6.1.4 三个试样的分析检验结果中,即使有一个试样的结果不合格,也应从该批产品中取双倍试样对该不合格项目进行复验,若该项结果仍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2 组批
产品应成批提交检验,一次投料生产出的产品为一批。

6.3 检验项目
每批粉料应进行松装密度、振实密度、化学成分、烧损率及外观质量的检验。

比表面积、粒度分布在需方有要求并在订货合同中注明时进行检验。

6.4 取样
将该批产品混匀,按四分法缩分至50g~100g。

6.5 检验结果的判定
6.5.1 外观质量检验结果不合格时,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6.5.2 化学成分检验不合格时,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6.5.3 松装密度、振实密度、烧损率、比表面积、粒度分布当第一次检验结果不合格时,可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不合格项目的重复试验,其结果作为最终检验结果。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产品标志
在检验合格的产品上应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
a)产品名称;
b)产品编号、批号;
c)净重、瓶重;
d)生产日期。

7.2 包装、运输和贮存
7.2.1 包装
检验合格的产品用带密封盖的塑料瓶分装,包装规格为:10 g/瓶、50 g/瓶、100 g/瓶、1000 g/瓶、5000g/瓶,瓶口加密封带,装入结实牢固的包装箱中,包装瓶四周填充安全物质。

7.2.2 运输
运输应避免污染和机械破损。

7.2.3 贮存
产品应密封存放于清洁、干燥、无腐蚀性气氛的场所。

7.3 质量证明书
每批产品应附有质量证明书,注明:
a)供方名称、地址、电话、传真;
b)产品名称;
c)产品牌号;
d)产品批号;
e)产品净重;
f)各项检验结果和检验部门印记;
g)本标准编号;
h)出厂日期;
8 订货单(或合同)内容
本标准所列产品的订货单(或合同)内应包括下列内容:a)产品名称;
b)产品牌号;
c)产品重量;
d)包装规格;
e)交货日期;
f)运输方式;
g)本标准编号;
h)其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