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八字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顺口溜

水产养殖顺口溜

水产养殖顺口溜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对于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管理细节。

以下是一些水产养殖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提高养殖效益。

一、养鱼养水,养虾养泥这句话的意思是,养鱼的关键是要养好水,养虾的关键是要养好泥。

水是鱼类生存的基础,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的生长和健康。

同样地,泥是虾类生存的基础,泥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虾的成长和健康。

因此,养殖户要注重水质和泥质的养护,为鱼类和虾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苗种要好,饵料要饱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提高养殖效益,首先要选好苗种,然后保证饵料充足。

选择优良的苗种可以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和产量,而充足的饵料可以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

在苗种选择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质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

在饵料管理上,要根据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鱼类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饵料,确保其营养均衡。

三、稀放苗种,控防病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放养苗种时要控制密度,预防疾病。

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保证鱼类的成长和产量,同时也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在放养前,要对苗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消毒,确保其健康无病。

同时,还要注意水质的监测和控制,避免水质污染引起疾病的发生。

四、勤管理,常巡塘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巡查池塘,进行细致的管理。

巡塘可以及时发现鱼类和虾类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以及水质的变化。

通过巡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做好池塘的清洁工作,保持水质清新和水环境的稳定。

五、分开放养,轮捕轮放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放养时要将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鱼类和虾类分开放养,以便更好地管理。

不同品种和不同大小的鱼类和虾类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长速度,分开放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和管理要求。

同时,轮捕轮放可以保持池塘的负载量和产量稳定,避免过度捕捞和池塘负载过大导致鱼类的生长能力下降和产量降低。

掌握“八字”精养法 综合养鱼出高产

掌握“八字”精养法 综合养鱼出高产

掌握“八字”精养法综合养鱼出高产
毛叔良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1(000)019
【摘要】“八字精养法”是池塘综合养鱼经验的科学总结。

把主要经验和技术概括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字,可分为三个层次。

生产实践证明,在综合养鱼系统里,能确切地理解这八个字的内涵,科学地把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鲜鱼产量肯定能实现每亩1000公斤的高产、高效水平。

【总页数】1页(P26)
【作者】毛叔良
【作者单位】贵州省江口县农科所鱼种场,554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4
【相关文献】
1.稻田养鱼“八字精养法”技术探讨 [J], 李谋万
2.“八字精养法”在现代渔业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J], 卢崇友
3.新时代“八字精养法”新内涵 [J], 陈冬勤
4.从“八字精养法”来谈水产健康养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付鹏
5.“八字精养”法促池塘养殖成鱼夺取高产 [J], 腾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池塘八字精养法

池塘八字精养法

池塘八字精养法
“八字精养法”,是在全面总结我国池塘高产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对成鱼饲养综合技术措施的高度概括,即“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字。

其中,“水”(水体)、“种”(鱼种)、“饵”(饵料),是成鱼高产养殖必备的基本条件;“密”(合理密养)、“混”(多品种混养)、“轮”(轮捕轮放),是快速养鱼并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措施;至于“防”(防治鱼病)和“管”(精心管理),则是成鱼高产的根本保证。

这八个方面互相制约,相辅相成。

其主要内容是:
“水”——要求水源充沛,水质良好,能灌能排,水质、水深符合规定要求。

“种”——要求鱼种品种齐、品质佳、规格大、数量足。

“饵”——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

人工饲料应讲究科学使用、合理投喂。

饲料质量好、数量足、来源广、价格低。

“密”——根据池塘条件,合理投放鱼种,做到密度适宜,充分利用水体和饲料。

“混”——对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实行混养,同池混养品种至少4—5个,使不同鱼类各栖其所,相得益彰。

“轮”——轮捕轮放,捕大补小;或一次放足鱼种,捕大留小。

“防”——立足于预防鱼病,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管”——运用现代科学养鱼生产管理手段,实行精细全面的科学管理。

“八字精养法”在现代渔业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八字精养法”在现代渔业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八字精养法”在现代渔业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八字精养法”是水产业的一个高产、高效的生态系统,是在中国池塘养鱼历史中经过长期经验结累发展起来的结晶,是生产者长期生产成功和失败总结后得出的结果,形成了“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简称“八字精养法”。

这八个要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养鱼生产各个环节的特殊性。

1 对水的认识“水”是鱼类品种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在这里指的是养殖的水环境及水体的生存系统。

它包括养殖水体的生态状况,即水源质量、养殖过程中水质状况、水面积的大小、消毒施药、饲料的投入等,都给养殖生产水体带来了影响,直接关系到渔业的生产问题。

因此,养鱼我们首先要学会培育和改善生产的水质,这样才能保证鱼类健康生长、发育、繁殖,创造良好的渔业生态系统,促进养殖业高效发展。

2 对种的理解“种”是指养殖鱼类的配套品种,是渔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有了良好的水域环境外,还要配备不同规格优质的鱼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水体生产的需求,达到品种质量好、数量足、规格整齐的鱼种,才能获得高产稳产的目标。

充分利用动物的生物链,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的生产成本,发挥水域系统工程的作用,产生出最大的渔业效益。

3 对饵的重视“饵”是鱼类生长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鱼类动物就象是一个小型的生物工厂,自身的产品发展需要原料进入,没有原料是不会生产出更多产品的。

因此,鱼料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然饵料,二是人工饵料(全价配合料),两者在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获得丰富的效益和产量,还必须具有丰富的饲料、高营养的饵料。

科学的投饵技术,才能养好鱼,才能多产鱼,才能发展渔,才能多进益。

一切养鱼技术措施,都是根据“水、种、饵”的具体条件来确定的。

三者的科学辩证关系构成了“八字精养法”的第一生态系统。

4 对密的要求“密”是指水产养殖中的配套品种和放养密度,它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环节的重要技术措施,是养殖水体中鱼类品种配养的比例技术问题,它的配养殖效果关系着效益的好坏、投产的比例、收效的多少问题。

山区小型塘库常规鱼精养“八字”要诀

山区小型塘库常规鱼精养“八字”要诀

山区小型塘库常规鱼精养“八字”要诀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属山区县级小市,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近5000公顷,其中,山区小型塘库约1000公顷,占13%左右。

目前,宁国市渔业合作社达到4家,社员1158户,合作社水产养殖面积达3800公顷,占养殖面积的76%,渔业合作社的良性运作,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发展水产养殖,养殖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在我市山区小型塘库得到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渔业持续增效和渔民稳定增收。

青、草、鲢、鳙、鲤、鲫、鳊等常规品种养殖历史悠久,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其高产高效饲养技术,可概括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要诀。

运用山区塘库开展渔业生产,需充分考虑塘库的地理环境、水源等条件,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放养密度、养殖周期及鱼种搭配等生产细节,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养殖。

1.水质:养鱼水面应选择上游无污染源、水体洁净、周边植被丰富的塘库,以保证水质清新、水源充足,同时,应在上游或下游修筑数口池塘,兼做鱼种池和蓄水池。

养鱼水体投喂饵料、粪肥,易恶化水质,会使鱼发生浮头现象,如不及时加入新水容易造成泛塘。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养鱼水面肥、活、爽的特点。

水肥:能促使水中浮游生物繁殖多,天然饵料丰富,易于鱼类摄食消化。

水活:保持水色经常变化,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

水爽: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 O㎝左右,无残渣、剩饵、漂浮物,为鱼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2.鱼种:应选放规格一致,肌肉丰满,鳞片完整,鳍条无伤,体色鲜明,皮肤光洁、游动活泼、溯水性强,体表无寄生虫,离水鳃盖不张,尾不弯曲,跳动不止的大规格的优质鱼种。

购买鱼种应就近,避免长途运输而引起鱼体损伤,感染疾病,死亡率高的问题。

3月份以前投放,水温较低,鳞片紧密,活动能力弱,不易受伤;立春后水温回升快,开始吃食,投放时注意不损伤鱼体。

投放鱼种时,应掌握两地水温不能相差5℃。

3.投饵:首先,可在生产计划中考虑利用塘库附近山脚坡地、耕地就地种植优质青饲料,其次,应根据投放鱼种数量、饵料系数、增肉倍数、计划产量等来综合考虑投饵数量和方法。

池塘养鱼“八字精养”技术

池塘养鱼“八字精养”技术

池塘养鱼“八字精养”技术作者:腾芸来源:《科学种养》2017年第12期池塘养鱼通常是指小水面的成鱼养殖,池塘包括人工开挖的鱼池,改进修整后的山塘、坑塘等。

而“八字精养”是池塘养殖成鱼夺取高产的有效措施,简而言之包括水、种、饵、密、混、轮、防、管8个方面。

其中水(水源、水深、水活),种(良种、体健),饵(饵精、量足)是养鱼的物质基础;密(合理密养),混(多品种混养),轮(轮捕轮放)是养鱼的基本措施;防(防治病害),管(精心管理)是养鱼获得高产的保证。

笔者将此“八字”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总结出池塘养鱼精养技术,供读者参考。

一、池塘条件1.池塘的准备①位置。

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的河港、水库、河道等,保证养鱼有足够的水源,且便于排水和注水(或提灌)。

②池形及周围环境。

池塘最好是以东西为长、南北为宽的长方形,长、宽比例为5:3或2:1,宽的一边不要超过50米。

池塘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

③水质。

池水必须对鱼类无害。

一般成鱼阶段,溶氧量达3毫克,升以上,pH值在6~9之间。

④面积和水深。

池塘面积以3~7亩和10~25亩为好,最大不超过30亩。

水深以2~3米为宜。

⑤土质。

土质以壤土为佳,其次是黏土,沙土池塘最差。

另外,堤埂要牢固,高于洪水位0.5米以上;池底平坦、向阳,并有13~16厘米厚的淤泥;池埂、池坡可种植青饲料。

2.池塘的改造不符合上述基本要求的池塘必须进行改造:小塘去埂,改为3~10亩的大塘;浅塘挖去淤泥,改为2~3米深的深塘;死水塘接通水源改为活水塘;瘦水塘施肥改为肥水塘;用石灰调节酸碱度(干池150千克/亩),pH控制在7.5~8.0。

3.池塘的清整清整池塘是养殖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一般每年冬季排干池水,淤泥留6.5~10.0厘米厚,修整加固池埂;修补漏洞,平整池底。

同时,用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带水清塘法,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池内留6.5~10.0厘米深的水,可杀死池底有害物质和野杂鱼,还能改善水质环境。

水产养殖八字精养法

水产养殖八字精养法

池塘养殖的“八字精养法”八字精养法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池塘养殖经验总结出来的,形成了“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精养法”。

这八个要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养鱼生产各个环节的特殊性,同时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把各个要素行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那么什么是“八字精养法”:“水”——养鱼的环境条件,包括水源、水质、池塘面积和水深、土质、周围环境等,必须符合鱼类生活和生长的需求,且对鱼的品质没有负面影响。

“种”——要有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规格齐全、体质健壮、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质鱼种。

“饵“——养殖对象要有数量充足、营养全面且不对鱼肉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适口性饵料供应,主要包括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和合理使用配合饲料等。

“密“——合理密养、鱼种放养密度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混“——不同种类、不同年龄与规格的鱼类在同一池塘中养殖。

“轮“——轮捕轮放,在饲养过程中保持池塘中鱼类较合理的密度,渔产品均衡上市。

“防“——主要指及时做好鱼类病害的防治工作。

“管“——精细、科学的池塘管理措施。

八字精养法内部关系图随着生产的发展,八字精养法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通过现代化的测试和监控手段,开展受控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将八字精养法中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定性描述更多的转化为定量的规律,进而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池塘生态条件的变化,进行自动化程序式控制和管理(简单来讲1+1怎么算是计算机的事,这叫理论,我们用的只是2而已,可以叫做实践),使池塘的生态条件更加符合鱼类生长的需要,并经常保持最佳的状态。

为此,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八字精养法“之间的定量规律,并在生产上加以运用、验证和充实,以便进一步提高池塘养鱼的理论水平,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养鱼技术系统。

水产养殖八字秘诀

水产养殖八字秘诀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成鱼综合养殖技术,早在1958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把它概括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字。

水、种、饵,是养鱼的物质基础;密、混、轮,是养鱼的技术措施;防、管是养鱼夺高产的保证。

一、水水是鱼类的生活载体,包括水源、水质、面积、水深、水温。

“养鱼先养水”,管理好水质是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1、池塘的几种水色⑴茶褐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理想的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隐藻为主,各种生物的组成比较平衡,而且生长旺盛,繁殖迅速,所以天然饵料的质量与数量都好,另一方面,由于溶氧高,生物的代谢废物少。

⑵黄绿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第二种理想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为主,绿藻次之。

形成优势种群时,水体PH值适宜,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或无,浮游动物只有少量的枝角类、无节幼体、纤毛虫和轮虫、水质清爽,池角不产生浮膜。

⑶淡绿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的第三种理想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绿藻、裸藻为主,水体透明度适宜,水质的各项理化指标均正常,水质清爽,池面没有浮膜。

⑷蓝绿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的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中大量的多细胞蓝藻繁殖形成绝对优势种,而且密度较大,水质浑浊水体透明度较低,池塘下风处水表层常聚集有大量的同样颜色的悬浮泡沫。

这种水对生产不利。

⑸红色水色这也是养殖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的水色,池水浓淡分布不匀,成团成缕,水中以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浮游动物为主,浮游植物量很少,溶氧量很低,水体一般较瘦,严重时水面颜色泛红,水体PH值偏低,亚硝酸盐偏高。

这种水色对生产极为不利。

⑹灰色水质这也是养殖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的水色,这种水色在高温季节出现表明水质已恶化,大量的浮游生物刚刚死掉。

调节水质的主要措施2、水质调节常规方法⑴适当施肥:根据池塘的状况掌握施肥量:其一是池水的溶氧量。

对于几种鲤科养殖鱼类,要求在温暖季节溶氧量每天的最低值(清晨、日出前)大致为3毫克/升,生产中习惯用的掌握法是在生长旺季保持鲢鱼和鳙鱼3~5天轻浮头一次(以清晨4点钟前后浮头,日出后很快下去为适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字”清塘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赵子明泰州225300
对养殖池塘进行全面有效的清理,是降低养殖品种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减少养殖过程化学药品使用量、保证养殖水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生产环节。

实际生产操作者往往只注重药物清理,而忽视其它必须与清塘同时进行的细致工作,影响了清塘效果,为后期养殖生产带来了隐患。

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八字”清塘法。

排即排水清杂。

在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对周围环境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尽可能排出上一周期使用过的、有可能对下一周期养殖生产造成危害的养殖用水。

这样可以使池塘内壁充分暴露,便于清除池塘内的杂物,如草鱼吃剩下的草茎或根,池塘内的木桩、石块或铁丝等。

如果全池排干水有困难,可以适当保留池塘环沟内的水,尽量使池底大部分暴露出来。

晒即曝晒。

排水后暴露出来的池塘底部要有充分的时间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曝晒。

在冬季可以在阳光曝晒和低温冰冻共同作用下,使池底淤泥得以充分干燥、开裂、疏松、透气,加快土壤内部环境的改善,利于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有害生物的死亡。

药即用药物进行池塘清理。

这项工作是养殖从业人员最为重视的,也是目前清塘工作中做得较好的一项工作。

实际生产中,应尽量使用生石灰、巴豆等传统的清塘药物,杜绝使用一些对养殖对象造成严重危害的,影响食品安全的,甚至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进行清塘。

清塘过程中要注意对池埂、池底全面清理,不留死角。

药物清塘的时机应根据所用药物的特性,毒性消失时间长短,在养殖对象放养前进行。

不应该提前太多,也不可距离放养养殖对象时间太短,必须保证在养殖品种放养前药物毒性消失对养殖对象不造成危害。

翻即翻动池塘底泥。

翻动底泥可以在药物清塘之后完成,也可在药物清塘之前完成。

在池塘面积较小而且机械不便于到池塘内作业的情况下,可以在药物清塘之后用多齿耙将池塘底部淤泥翻动,让清塘药物充分渗透到深层。

如果池塘面积较大,池底较为干燥,便于机械作业,可以在药物清塘之前用翻耕机将池塘底部进行全面翻耕,然后进行药物清塘。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底泥的通透性,加快底泥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杀死有害生物,特别是底泥中的有害生物。

肥即施肥。

药物清塘后,可以根据池塘淤泥的多少以及上一周期养殖过程中对池塘有机物的投入量来判定施肥量。

一般应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施无机肥为辅。

有机肥在投入前一定要进行腐熟。

施肥的目的在于培育好养殖苗种进入池塘前的水质,保证池塘内适宜的浮游生物量,从而有效地维持池塘内良好的水质环境和充足的天然饵料。

灌即注水。

根据需要,向池塘内注入适量的清新水。

向池塘注水时,一定要选择从没有被污染的水体注入。

注入水体的量根据生产需要决定。

滤即对进入池塘的水进行过滤。

由于注入池塘内的水多源自河道、水库、湖泊。

水体中难免有一些小杂鱼、虾蟹、凶猛鱼类,甚至是带有病害的鱼虾,包括一些杂物。

如果将外源水体中的水直接注入池塘内,就有可能将这些物质一同带到池塘内,使得本已清理完成的池塘内又面临新的有害生物的危害,前期的清塘工作就会前功尽弃,影响后续养殖生产。

因此,应用一长4~5m的圆筒形滤网对进入池塘的水进行过滤。

滤网的网片采用尼龙筛绢为好,网目40目以上,网的口径稍大于进水口的管径,其大小以进出水口管道直径作为参考,稍大于管道口径。

将圆筒形的滤网两头做成好扣扎的活洛扣,一头与进水口的管口相联,另一头用活洛结扎紧,待注水完成后,解开进水口一头的活洛结,收起滤网,向池塘外倾出网内的杂物,将网晒干,保存后下次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