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合集下载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一、优质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二、课时:1课时三、年级:五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

难点: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国山水画的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中国山水画的PPT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10分钟)教师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溪山清远图》等,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3. 解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山水画与诗歌的紧密联系。

4. 创作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根据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和理解,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

5. 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对学生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八、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本节课学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十、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山水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如何将诗歌的意境融入山水画中。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山水画技法和表现手法(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如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山水的布局等,并展示实例进行分析。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中国山水画》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

学画一幅简单的山水画的小品。

【难点】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

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

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形式分析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

2024年幼儿小班古诗《画》精彩教案古诗画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幼儿小班古诗《画》精彩教案古诗画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幼儿小班古诗《画》精彩教案古诗画精彩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小班教材《古诗画》第一章,详细内容为古诗《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意境,旨在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熟练地朗读古诗《画》,并理解其大意。

2.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画中的美。

重点:熟练朗读古诗,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古诗《画》的挂图、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学具:画纸、彩笔、水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古诗《画》的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画中的内容。

(2)播放古诗《画》的录音,让幼儿聆听并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古诗,逐句解释诗意。

(2)引导幼儿观察画中的细节,如山、水、花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画中的山、水、花等元素,进行表演。

(2)组织幼儿进行画图活动,用彩笔和水彩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山水画。

(1)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点评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画》的全文2. 画中的主要元素:山、水、花等3. 幼儿绘画作品的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画笔描绘出你心中的山水画。

2. 答案:幼儿完成绘画作品,家长协助幼儿用语言描述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观察、绘画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古诗《画》的美。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共同完成一幅家庭山水画,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文字记录创作过程和感受。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中国山水画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2、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

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特点。

2. 欣赏法: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特点的讲解内容。

2. 准备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用于展示和欣赏。

3.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山水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欣赏: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巩固所学的技法和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品欣赏:评价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作品的评价和感受。

3. 绘画实践:评价学生在绘画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对技法和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创作出有创意的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艺术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

2. 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诗词、文学的关系,理解山水画中的文化内涵。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更多的古代山水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教材分析: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山水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学生:国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谈话导入:经过一上午紧张的学习,大家都有些疲劳,很多同学也饥肠辘辘了,现在让我们放松心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秀色可餐”,希望我们看到的风景可以让大家暂时吃饱肚子。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集名山之长。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著称于世。

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

《国画山水之诗情画意》教案(修改版)公开课

《国画山水之诗情画意》教案(修改版)公开课

《国画山水之诗情画意》教案(修改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国画山水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国画山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方法:展示国画山水的名作,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国画山水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教学内容:介绍国画山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解释国画山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教学活动:1. 展示国画山水的名作,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

2.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国画山水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国画山水与诗情画意的关联。

第二章:国画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2. 教授学生国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示范和讲解国画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国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介绍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纸、砚等。

教授国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如线条、墨色、构图等。

教学活动:1. 示范和讲解国画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国画练习,如画线条、墨色、构图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国画技法表现诗情画意。

第三章:诗情画意的理解与表达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和内涵。

2. 引导学生运用国画技法表达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讲解和分析诗情画意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国画技法表达诗情画意。

教学内容:讲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和内涵,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教授如何运用国画技法表达诗情画意,如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

教学活动:1. 讲解和分析诗情画意的概念和内涵。

2. 引导学生进行国画练习,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技法表达诗情画意。

3. 引导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国画山水作品1. 帮助学生掌握创作国画山水作品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国画山水作品。

教学方法:讲解和示范创作国画山水作品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诗意的画作。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相关诗词、绘画作品、诗人简介等。

2.绘画材料:水粉、画笔、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山水画的知识。

(二)诗词欣赏1.教师展示一首描绘山水画的诗词,如《题都城南庄》。

2.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意境。

3.教师简要介绍诗词作者及背景。

(三)绘画分析1.教师展示一幅与诗词内容相符的画作,如《都城南庄图》。

2.学生分析画作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感受画作中的诗情画意。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画作与诗词的关系。

(四)创作指导1.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创作。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第二课时(一)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二)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三)课后作业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尝试用绘画表现其意境。

2.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开展诗词与绘画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绘画展览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诗词与绘画,培养审美情趣。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绘画比赛,提高创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诗词意境具象化为绘画作品,并准确表达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补充:第二课时(二)作品展示与对话1.学生甲(展示画作):“我选择的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我尝试用蓝色和绿色表现山水的宁静和清新,用了淡墨勾勒出山的轮廓,感觉画作中的意境和诗中的描写很贴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画家的笔下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收集并预读有关课文以古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老师第一次到瑞安,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学生答。

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
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个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乐清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老师那里看看!
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

师: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

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

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

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

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画吟诗,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
生答,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二、讲解新知
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

设问: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大门类,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对独到的山水观念。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

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句。

2.刚才在课前,同学们已经欣赏过老师带来的一些作品。

他们笔下描绘的都是我们温州乐清和瑞安的山水风光。

画中所绘的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风景,但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有似曾相识,却又不知所画何处的感觉呢?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迷团:比较法。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对自然风景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大家在辨认一下。

1.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2.莫奈油画:再现自然(画家眼中的风景)
3.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A.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再现自然,画家们用了什么手法来再现自然的风貌呢?(色彩、光影)
B.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三远(深远、高远、平远)计白当黑、笔墨意趣等。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

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
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

中国人认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所以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

这种表现法就让我们在看一幅的时候随着画家的视角边走边看,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像。

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画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

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西方有句话:“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而在我们中国,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小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3.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

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

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

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
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

而真正高明
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

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今天我也想效仿古人,出几个题来考考大家!
互动题:
A.吟诗作画
先看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在下面的几副作品中,选取适合这首诗的画。

(马远《寒江独钓图》)
师补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被贬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可染《万山重叠》李可染)
B.依画题诗
请在以下的诗句中,选择适合这幅画的诗。

1.蜀道难行图.萧谦中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云容水影图》查士标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赏画题名
《脊梁》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成为雁荡画派的领军人物。

《雨后天晴》
周方德(1949-)浙江乐清人。

1957年师从倪亚云先生学习绘画。

196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

作品《犁手》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化镣为剑》参加全国工艺美展,1986年师从林曦明先生学习国画。

1998年为上海龙华革命纪念馆创作《小刀会》雕塑稿,现居上海。

《山乡净土》
尚文光,浙江乐清市白家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温州美协理事,乐清市政协雁荡诗书画院副院长,乐清市美协副主席,政协乐清市第十届委员。

陈俊雅男,1976年生,浙江瑞安人。

现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瑞安书协篆刻艺委会委员塘下镇书画协会秘书长。

本土书画欣赏
乐清书画家尚文光
瑞安书画家陈俊雅
三、收尾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

“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以后去旅行的各位,你们看到的山是山?水还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