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历史回顾现状和展望

合集下载

《2024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范文

《2024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范文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篇一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一、引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IBD 诊疗水平,特制定本共识意见,以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流程、治疗方法及患者管理。

本共识意见基于2018年北京地区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为全国范围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炎症性肠病概述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等,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

三、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家族史、既往病史等,以初步判断是否为IBD。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一般状况,注意腹部压痛、包块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粪便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炎症活动情况。

4. 影像学检查:推荐使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肠道病变范围和程度。

5. 内镜检查:内镜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可直观观察肠道病变情况。

6. 组织学检查:通过内镜取样进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确诊IBD并鉴别其他肠道疾病。

四、治疗原则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药物、抗炎药物等进行治疗。

2.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营养状况,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3.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肠道狭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 患者管理: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调整、心理调适等。

五、治疗方案1. 轻度IBD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药物或抗炎药物。

2. 中度IBD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

3. 重度IBD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9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91265 ·综述·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李学锋,彭霞,周明欢 【提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胃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遗传易感性、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因素被认为是内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变化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因素是重要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并且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有不同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

本文就目前我国IB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克罗恩病;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9.032作者单位:416000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周明欢,E mail:CYF8517@163.com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发病与遗传倾向、免疫失衡、环境、感染、饮食、人种、地域等多个因素相关。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增多的原因被认为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环境饮食变化有关,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多样、生活饮食习惯及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也明显存在差异。

本文就我国近20年来IB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炎症性肠病已成我国社会健康的难题和挑战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

IBD临床表现复杂、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均没有特异性而使诊断非常困难,甚至漏诊或误诊。

炎性肠病的治疗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炎性肠病的治疗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一般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UC病变部位局限于结肠粘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可向近端结肠蔓延及全结肠。

CD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回肠及盲肠部位,可影响到胃肠、结肠、食道等消化道各个部位,目前有关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

二者都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关节痛,皮疹、视物模糊等症状。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药疗法、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3种。

给药途径有口服、保留灌肠和口服加保留灌肠。

西医的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以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SAZ)为代表的5-氨基水杨酸(5.aminosanicylic acid,5-ASA)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早在4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仍然为治疗炎症肠病的首选药物。

SASP是磺胺吡啶与5-氨基水杨酸(5-ASA)以偶氮键相结合的产物,口服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的偶氮还原酶裂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5-ASA为SASP的主要有效成份,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黏膜释放炎性介质,减少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治疗作用,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发挥其药效作用,对于轻~中度UC,无论诱导缓解或维持缓解,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肯定、安全、耐受性良好,有资料分析表明对远端UC,局部给予氨基水杨酸(5-ASA)是最佳方法。

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历史回顾

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起步阶段(1950年代-1970 年代)
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国 内开始出现零星的炎症性肠病病例报道,但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缺乏深 入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缺乏系统的理论支 持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发展阶段(1980年代-1990 年代)
谢谢观看
4、国际合作: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已经逐渐融入国际学术界,未来将继续 加强与国际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和分享经 验与成果,推动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内容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 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 等因素有关。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仍 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和并发症的风险。
三、繁荣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生物医学和 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研 究和治疗中。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手段的运用,为揭 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国内学者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展示了中 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实力和水平。此外,国内还成立了多个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 会和学术组织,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病情发作期患者应遵医嘱禁食或仅饮用流质食物。 (2)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或调味品。
证据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
汇报人:
2023-12-30

CONTENCT

• 引言 • 症状与诊断 • 治疗与管理 • 并发症与风险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针对肠瘘
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通过静脉输 液补充营养;使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针对脓肿和腹腔感

使用强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形 成的脓肿进行穿刺引流或手术治 疗;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患 者免疫力。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IBD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 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IBD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 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
发病原因和机制
遗传因素
IBD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提示遗传因素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因素
IBD患者存在肠道免疫异常,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失调,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炎症反应。
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肠外表现
如关节炎、皮肤病变、眼部病变等。
诊断方法和标准
01
病史采集
02
体格检查
03 实验室检查
04
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
05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史等。 检查患者的腹部体征、全身状况等。 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如X线钡剂灌肠、腹部CT等。 如结肠镜、小肠镜等,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取活检。

2024年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目前,全球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呈增长趋势,对药物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本报告旨在对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进行调查分析。

2. 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现状2.1 全球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的规模将达到X亿美元。

2.2 主要市场区域目前,北美地区是全球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的主要区域,占据市场份额的X%。

其次是欧洲和亚太地区,分别占据市场份额的X%和X%。

2.3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炎症性肠病的患病率上升、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进展、医疗保健支出增加等因素是促使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3. 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分析3.1 药物类型炎症性肠病药物分为非生物制剂和生物制剂两大类。

非生物制剂包括氨基水杨酸盐、5-氨基水杨酸盐、糖皮质激素等;生物制剂包括免疫抑制剂(如抗TNF-α药物、抗IL-12/23药物)、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如抗IL-6R药物)、选择性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等。

3.2 市场份额占比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截至2020年,抗TNF-α药物占据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的最大份额,约为X%。

其次是糖皮质激素,占据市场份额的X%。

抗IL-12/23药物和选择性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的市场份额分别为X%和X%。

4. 市场竞争格局4.1 主要参与企业目前,炎症性肠病药物市场存在多家重要的参与企业,包括制药公司A、B、C等。

其中,制药公司A是全球领先的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供应商,市场份额约为X%。

4.2 竞争策略竞争企业在市场中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包括研发新药、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加强市场推广等。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还积极开展合作与并购,以拓展市场份额。

5. 市场发展趋势5.1 创新药物研发随着科技和研发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炎症性肠病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进展概述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进展概述

C D诊断正确率非常低 , 几乎所有 C D患者首诊诊断 正确率接
近零。笔者曾经接诊 1 例误诊 达 6a 曾先后在 四家三甲医院 , 住院治疗 的患者。但 U C误诊率较低 , 多能 得到正确 的诊断 与治疗 。C D误诊 的主要原 因是 回肠末 端 回盲部 的病 变 , 绝
超过结肠肝 区时 , 称全结肠炎 ; 炎症逆行侵犯末端 回肠 , 为倒
主, 如以直肠病变 为主, 可以行保 留灌肠治疗 , 大多数病 例可 得到 良好控制 , 但要强调治疗 的长期性 。欧美国家多个 临床 研究 中心 的初步研究报 告表 明, 对于重 症 、 复发作 的 C 反 D, 单克 隆抗体 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另外 , 儿童 C D治疗 与成人
不同 , 在成人应用 良好 的方案 , 在青少 年 由于疗 效较差 或 由
并叙 述 。
1 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认 为与感染 因素 、 遗传 因素、 自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 而饮
食、 吸烟及精 神 , 因素等对 ID也有 不同程度 的影 响, i f理 B 详
见后述。
15 , ls 89年 Wi 首先将 U k C描述为不 同于细菌性痢 疾 的 独立的结肠 炎症性疾病 。本病首先累及直肠 , 并向近端结肠 发展。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 、 腹痛 、 黏膜血便等 , 病变反复发
直肠。在活动期 , 织学 表 现为 肠黏膜 充 血、 组 水肿 , 巴 细 淋 胞、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 隐窝脓肿及溃疡形 成 ; 长期 病变可见腺体结 构紊乱 、 萎缩及黏膜 面呈绒毛样外观 。当炎 症仅局限于直肠 时 , 称为直肠炎 ; 累及乙状结肠 , 称为 乙状结 肠炎 ; 直肠 和乙状结肠均 受累称直肠 乙状结肠 炎 ; 当炎症从

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14例临床观察

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14例临床观察

2023-10-28contents •引言•患者与方法•临床观察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近年来,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肠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种将健康人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中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研究表明,FMT对于治疗IBD具有显著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因此,对FMT治疗IBD进行深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对14例IBD患者进行FMT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方法包括:选取14例符合条件的IBD患者,进行FMT治疗。

在移植前、移植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估。

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伦理与伦理审查本研究严格遵守伦理原则,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研究方案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伦理审批号:XXXXXXX。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向受试者详细解释研究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收益等,确保受试者充分了解并自愿参加。

同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受试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

02患者与方法14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均经过临床诊断和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炎症性肠病。

对照组健康志愿者,年龄、性别与患者组相似,无胃肠道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

患者组进行肠菌移植治疗,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家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十余本期刊编委。

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

已发表论文120余篇,主参编专著多部。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多项。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慢性特发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以往,炎症性肠病在欧美多发,有人称之为“西方疾病”。

然而近几年来,亚洲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西方发病率则呈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中国,近20年IBD 病例数也在迅速增加,我国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南方(广东省中山市)IBD 、UC 、CD 标化后发病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历史回顾 现状和展望钱家鸣,杨 红DOI:10.7504/nk2015080101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特发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近20年来,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呈增长趋势,随着中国临床医生对炎症性肠病越来越重视,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未来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文章就中国IBD 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现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血清标志物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hina. QIAN Jia-ming, YANG Ho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QIAN Jia-ming, E-mail: qjiaming57@Abs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are chronic idiopathic intestinal diseases, including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China, the number of cases of IBD has also increased rapidly, an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into it. The understandings of IBD in China have undergon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epidem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IBD. However, a lot of challenges will be confronted and we need more effort for IBD. The present paper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n China.Key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rohn’s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serum marker述 评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730电子信箱:qianjiaming1957@率为3.14/10万、2.05/10万、1.09/10万,北方(黑龙江省大庆市)IBD 、UC 、CD 标化后发病率为1.77/10万、1.64/10万、0.13/10万[1-2]。

由此可见,我国IBD 发病分布存在地域差异,南方CD 发病率多于北方,而北方以UC 发病居多。

本文将就我国IBD 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现状、进展进行阐述。

1 我国认识炎症性肠病的历程我国较早的一篇文献是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文士域教授发表的关于UC 的描述。

我国最早提出IBD 的诊断标准是1978年,全国第一次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中提出了对UC 的诊断标准(全国消化疾病会议制定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978年,杭州)。

1993年6月以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为起点(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993年,太原),提出了中国UC 和CD 较为详细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

2001年根据1978年和1993年提出标准[3]的实施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讨论并作进一步修改,增加了治疗建议。

2007年[4]和2012年[5]分别修订了IBD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对于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规范和细化。

同时随着对IBD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迫切需求,2001年成立我国最早的IBD协作组织,之后逐步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中国IBD 研究进入发展阶段,每4年左右制定并修正诊治标准和共识意见。

这些指南的发布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IBD的临床诊治水平。

另外,国家对IB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包括2011年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支持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IBD诊疗规范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IBD个体化诊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IBD的基础科学研究等,从而推进了我国IB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入迅速发展历程。

2 IBD诊断的认识和进展2.1 我国炎症性肠病血清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近年有很多报道提出血清学标志物对于IBD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欧美多数研究显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在UC患者中的阳性率高达60%~80%,特异度达84%[6]。

人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CA)诊断的敏感度55%~65%,特异度80%~95%。

李骥等[7]研究显示,ANCA对UC诊断敏感度在37.9%~56.7%,ASCA对CD诊断敏感度45.2%~65.5%。

总体来说,ASCA和ANCA在中国疾病人群中敏感性较欧美疾病人群低,可能与种族之间的差异有关。

Prideaux等[8]分析了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不同种族疾病人群血清标志物诊断的价值,结果显示,澳大利亚CD人群ASCA(IgG+IgA)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国香港疾病人群(67%对3%)。

核周型ANCA(pANCA)在两个种族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一些血清标志物也有文献报道,如抗胰腺腺泡抗体(Pancreatic antibodies,PAB)、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oblet cell autoantibodies,GAB)、抗乙糖苷昆布糖抗体(anti-laminaribioside IgG antibodies,ALCA)等,但这些标志物尚未应用于我国临床中,其临床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中国IBD诊断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是与感染性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而最难的是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

中国结核的发病率达367/10万(2002年),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位。

因此诊断肠结核的血清标志物成为IBD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近几年,研究显示γ干扰素(TBSPOT-TB)诊断结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优于TST试验。

我国学者率先在国内报道了TBSPOT-TB诊断肠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4.2%、75.4%、50.0%、94.2%[9]。

随后其他单中心的研究结果获得了较为相近的研究结果提示TBSPOT-TB可以作为我国CD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基因表达谱、非编码RNA表达谱等高通量的技术都给寻找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了支持。

但鉴于我国疾病人群血清学标志物与西方存在敏感性的差异,提示东西方IBD 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不同,这也给我国的IBD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了要求,我们应该着眼于揭示中国疾病人群的发病机制,开发中国疾病人群的血清学标志物,这样才会最终寻找到有利于我国疾病人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2.2 我国炎症性肠病消化道内镜研究现状 IBD的诊断和随诊有赖于消化道内镜的检查,而且内镜对于疾病的活动度和疗效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我们检索了近15年的中文文献,关于诊断UC 的结肠镜特征的文章有920篇,总体来说,UC内镜下特点比较典型,表现为: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黏膜血管纹理模糊、假息肉、黏膜桥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1) 内镜下要注意和急性感染、缺血性肠病等做鉴别诊断;(2) 内镜结果需要结合疾病病程、病理进一步鉴别诊断。

CD典型的内镜下表现是纵行溃疡、非连续性病变和卵石样外观,然而内镜下溃疡形态对鉴别诊断的意义也需要综合考虑,国内有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其中邹宁等[10]的单中心研究显示,CD中13.6%表现为纵行溃疡,26.7%表现为环形溃疡。

何瑶等[11]的多中心研究显示,CD中40.3%表现为纵行溃疡,1.6%表现为环形溃疡;肠结核中2.7%表现为纵行溃疡,21.6%表现为环形溃疡。

由于我国是结核高发国家,对其他疾病如肠白塞、淋巴瘤等鉴别诊断技术和医生的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因此,在我国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要难于国外。

因此,在诊断中一定要结合血清学及病理学的结果综合判断,以免误诊、漏诊。

3 我国炎症性肠病病理研究现状IBD的诊断中病理是关键的环节,黏膜活检病理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给予的提示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国在这方面的病理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初步认识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据记载,1978年英国著名病理学家、炎症性肠病专家Morson到北京协和医院交流,提出在中国和印度这些结核流行的亚洲国家,尚未看到1例真正的克罗恩病。

然而在学术交流中,通过对中国CD的病理标本认真核对,肯定了中国存在CD这类疾病[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