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鞘膜积液)症状与验方

合集下载

疝气和鞘膜积液的区别是什么?

疝气和鞘膜积液的区别是什么?

疝气和鞘膜积液的区别是什么?
疝气和鞘膜积液很多人容易混淆,其主要原因是有一些类似的症状,所以想要有效的减少和降低它造成的影响,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区别了解,如疝气可在腹股沟部位出现一个半球形肿块的症状。

1、鞘膜积液与疝气都可导致患者小阴囊肿大。

鞘膜积液又称为水蛋,疝气又称为气蛋。

那么鞘膜积液与疝气有什么不同,鞘膜积液与疝气症状表现有什么区别? 鞘膜积液多为一侧肿大,表现为患侧阴囊增大,呈现出水囊状肿大,小的仅为鹌鹑蛋大小,但若患病时间长则可因鞘膜内积存了大量积液而变得像拳头一
样大小,从而使阴茎缩入皮肤内。

通常,白天活动后阴囊会肿大得更为明显,而在宝宝平卧睡上一夜后会逐渐缩小。

2、疝气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的,都表现为在宝宝哭闹或直立时,腹股沟部位出现一个半球形肿块,小的如白果大小,
大的则像鸭蛋那样大,并且可突入阴囊内,使阴囊变得肿大。

但是,当宝宝停止了哭闹或是卧位时,阴囊的肿块便又回到腹腔,因此,阴囊的肿大即可消失,宝宝能安静入睡。

然而,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肿块会越来越大。

3、当然,要区别鞘膜积液与疝气,只要采取透光的方法,即可将它们区分开来。

方法为把一张硬纸卷成一个纸筒,把纸筒的下端罩在肿块上,再用手电筒紧贴肿块的另一侧进行透照,然后通过纸筒的上端进行观察。

如果肿块呈现出通红透亮的样子,则为鞘膜积液,若是不透光,就不是积液,最多见的是疝气。

4、如果宝宝仅仅是鞘膜积液,当鞘膜积液不多时,则可等待日后自然愈合。

而若是疝气,妈咪应密切进行观察,必要时及时就医,避免不良的结局发生。

民间治疝气

民间治疝气

刚好看到有一个“天保五十方”的,里面介绍一个方法,可以参考。

猪鬃二钱,烧灰研末;白糖半两,小茴一钱,共研末,混匀酒冲服,不论新旧疝痛,一次止痛,二次痊愈,三次根治。

三层茴香丸(第三层处方):大茴香半两,盐半两同炒,连盐一起用,(按:我一般都让去盐),沙参一两,川楝子一两,木香一两,荜菝一两,槟榔五钱,白茯苓四两,炮附子五钱-一两,蜜丸10克重,每次一丸,一日三次。

(按:我现在一般都是把上药研细,装胶囊,按年龄或病情,每次服5-10粒,一日三次。

治疝气:木通三钱,桔核三钱,川楝子三钱,车前子三钱,竹叶两钱,灯芯一钱,大枫子三钱,甘草两钱。

水三盅,黄酒一盅白酒半盅鸡蛋(双坠用两个,单坠用一个)同煎熟服药吃蛋,一付既愈。

亲自看过有效~治疗--疝气方1,荔枝核4两,小茴香1两,炒焦研末,每次服5克,日3次,4-5剂可愈。

2,白胡椒粉,加面粉少许成糊状,涂于睾丸上,5分种左右睾丸感到发热,此为病渐好之验,过会将面粉洗掉,使病情可用2-3次,愈后可不再犯。

3,荞麦仁(炒,去尖)、胡卢巴(酒浸、晒干)各四两、小茴香(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每丸重9克。

每服1丸,日2次,空心服,盐水或黄酒送下。

4,小茴香炒黄120克黄酒0.5升[主治]寒疝少腹痛,睾丸偏坠牵引腹痛,妇女带下,肮腹疼痛胀闷,不思饮食,呕吐。

[制法]将上药与黄酒同置于净器中,上火,煮数沸,候凉,收瓶备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饭前温饮。

[按语]治疗嵌闭性小肠疝气。

如15-30分钟后尚未见效,同量再服1次;间隔10分钟,同量再服1次。

服后仰卧40分钟,下肢并拢,膝关节半屈曲。

一般半小时左右即可见嵌顿内容自行复位,疼痛消失。

故《本草汇言》曰:“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乃小腹少腹至阴分之要品也。

”只是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慎服为要5,“橘核”去皮炒后研成细末,放入酒瓶内,加酒密封浸泡5日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的治疗方法疝气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一处方: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

一般4~6次见效。

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二处方:升麻3克,黄芪15克,大枣15克。

用法:水煎服。

三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桂圆肉10克,人参4克(党参15克),炙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四处方:伴小茴10克。

活鲫鱼60~90克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五处方:荔枝核5个,桔核10克,大小茴香各3克。

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疝气西医治疗方法一、非手术治疗: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1)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

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

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

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

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

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

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二、手术治疗:逾2岁但脐疝仍未自愈得患儿,应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

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

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

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

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
2、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之槟榔佛手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槟榔、佛手各18克,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干姜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之茯苓白术桂枝汤治小儿疝气
4、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
5、不要让孩子大声咳嗽,患咳嗽的小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避免孩子大声啼哭,防止腹压升高。
6、保持健康体重,坚持加强腹部肌肉锻炼。
7、积极预防、控制便秘,慢性咳嗽。
8、多吃高纤维食物。
9、避免免举、推挤、或拉扯重物。
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二、疝气的症状*三、疝气的预防措施
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1、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之当归茯苓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益气,补肾益肝。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当归、茯苓、枸杞各15克,肉桂、乌药、小茴香各10克,海沉香5克。
肿块突出时,用于向上轻轻推挤有轻微阻力感随即很快消失。有时同时听到咕噜声。
此外,肿块突出时病人有下坠感,伴有胀痛或牵扯性腹痛。
3、老年疝气症状
老年疝气比较特殊,多由老年人体质弱造成。老年疝气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而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
老年疝气发生后老年人还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状。
【功能主治】温经通脉,燥湿健脾。主治小儿疝气。

鞘膜积液的中医治疗方法

鞘膜积液的中医治疗方法

鞘膜积液的中医治疗方法鞘膜积液是当睾丸鞘膜囊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囊肿者,或鞘膜闭合仅有积液时称为鞘膜积液,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单侧阴囊内肿块逐渐增大,不红不热,无痛感,皮肤光滑,肿块较大者,则有阴囊下坠感,过大时甚至影响行走,并使阴茎陷入皮肤之内,以致排尿及性交发生困难,本病相当于中医学‘水疝”等范围,多则儿童、青少年患者,发于婴幼儿者多因先天禀赋薄弱,发于成年人者或因肝经湿热留恋不解、下注阴囊而成,或由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发;亦有因外伤血淤阻络,水液不行,停积为患。

【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取艾条灸三阴交穴,每次20分钟。

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2)敷贴疗法母丁香40克,研成极细粉。

将患儿肚脐及其周围洗净擦干,在脐眼神阙穴放入药粉2克高出皮肤2毫米,以纱布固定。

隔2日换药1次,20日为1个疗程。

(3)加味四苓汤【组成】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肉桂5克,荔枝核15克,橘核、川楝子,吴萸、茴香各5克,草薢15克,海藻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疏肝理气,温阳利水。

【用途】适用于睾丸鞘膜积液,属寒滞肝脉,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湿下注阴囊而成者。

【用法】口服,每日l剂。

(3)萹蓄薏苡仁煎【组成】萹蓄草、生薏苡仁各3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行水消肿。

【用途】适用于睾丸鞘膜积液,属脾虚湿热型。

症见阴囊肿胀,甚者囊大如斗,皮色光亮,触之不痛或稍有疼痛,舌质正常、苔微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透光试验阳性。

【用法】口服,每日l剂。

(4)加味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6克,桃仁、红花、昆布、海藻、荔枝核、川楝子各10克o【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温化蠲饮,活血通络。

【用途】适用于睾丸鞘胺积液,属阳虚寒湿内停型.症见阴囊肿大,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滑。

透光试验阳性。

【用法】口服,每口1剂。

(5)金钮头场【组成】金钮头、赤小豆、土茯苓25克,荔枝核8克。

中医治疗疝气的偏方最有效简单

中医治疗疝气的偏方最有效简单

中医治疗疝气的偏方最有效简单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中医有哪些偏方能治疗疝气的?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治疗疝气的中医偏方,一起来看看吧。

治疗疝气的中医偏方1.当归茯苓汤治疝气【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益气,补肾益肝。

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当归、茯苓、枸杞各15克,肉桂、乌药、小茴香各10克,海沉香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7日为1疗程。

2.槟榔佛手汤治疝气【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

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槟榔、佛手各18克,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干姜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槟榔佛手汤治疝气【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

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槟榔、佛手各18克,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干姜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刘某,男,18 岁。

素患疝气,过劳则发,胀痛甚则肢厥而冷汗出,且睾丸胀痛,某医院诊为“腹股沟斜疝”,久治无效。

经诊:少腹结滞不舒,阴囊肿胀坠痛,脘胁不适,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弦。

此因素体虚弱,过劳耗损中气,气虚下陷,寒湿内生,凝滞肝经,致少腹、睾丸坠胀痛而成疝气。

法宜疏肝理气,散寒止痛。

按此方服药6 剂,诸症消失而愈,追访10年,未见复发。

4.茯苓白术桂枝汤治小儿疝气【功能主治】温经通脉,燥湿健脾。

主治小儿疝气。

【偏方组成】茯苓、白术、台乌药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伴咳嗽者,加桔梗、川贝母各6克;疝痛甚者,加木香、元胡各6克;体质虚者,加黄芪、当归各6克。

【病例验证】治疗小儿疝气病32例,服药4~40剂,痊愈2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86.1%。

疝气的病例【病例验证】杨某,男,29 岁。

辜丸肿痛,伴梦遗1周,前来就诊。

疝气的民间自疗法及偏方

疝气的民间自疗法及偏方

疝气的民间自疗法及偏方身体中的各种器官都有其一定的位置,如果这些器官发生位移而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卡住了,无法复位的话,这种情形就被称为疝气。

中医认为,疝气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

了解中医治疗疝气的常见偏方,通过中药内服调理全身多位脏器,补肾固本,化气利水,清热去湿.自疗注意事项(1)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和便秘。

(2)注意休息,坠下时,可用手按摩,推至腹腔。

(3)尽量减少奔跑与站立过久,适当注意休息。

(4)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鸡、鱼、肉、蛋等。

(5)大一些的儿童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疝气丸,每服2-6克,每日2次。

(2)疝气散,每服1-2克,每日2次。

(3)橘核丸,每服2-3克,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1)荔核15克、大茴香6克,研末冲服。

(2)老丝瓜1条焙干研末,每服2-6克,每日2次.(3)陈向日葵杆1棵,去皮,水煎服,每日2次。

(4)茄子蒂3个焙焦为末,冲服,每日2-3次。

(5)核桃10个,烧炭研末,冲服,10次服完,每日2次。

3.饮食自疗法(1)猪瘦肉适量、鸭椿子30克,煮熟,食汤与猪肉。

(2)乳鸽1只,生黄芪10克。

将乳鸽洗净,生黄芪用布包好,纳入乳鸽中,隔水蒸熟,食之。

4.外治自疗法(1)用丁香适量,上药研末,撒在独角莲膏药上,敷贴患处。

(2)牡蛎30克,研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睡前,先用手将疝气纳回,再将药糊涂于患侧阴囊,每天1次,连用3晚。

(3)黄精、桔梗各9克,上药放入樟脑2克,酒浸泡半小时,取出捣糊状,敷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

5.其他自疗法(1)热薰法:茶叶10克、桔叶70克、老生姜25克、淡豆豉30克、食盐1.5克,水煎,趁热薰洗患处20分钟以上,每日1次,连用3-5次,即可见效。

(2)药浸法:鲜生姜汁一小杯,将阴囊浸杯中姜汁内,阴囊内有针刺感,即渐回缩,约10分钟,缩小如常。

疝气秘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

疝气秘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

疝气秘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发表者:赵东奇现代医学认为,疝气是由腹腔内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区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中医所称之“疝”,除包括上述疾病外,还包括部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睾丸、阴囊的疾病。

1.姜汁治疝气[方剂]鲜生姜适量。

[制用法]鲜姜洗净,捣烂纹取其汁,去渣,将汁贮于碗中。

阴囊浸入姜汁内片刻即成。

[功效]解肌散寒。

用治疝气。

[验证]据《中国医学大辞典》介绍:某君患疝气多年,病发时卧床数日,经用此方役泡阴囊,囊际微觉若针刺,即渐收缩,小如常人,黄汁悉从毛孔吸人无余,数年无患,由此永告脱离矣。

2.向日葵秆汤治肠疝[方剂]向日葵秆(陈年者更佳)1棵,红糖适量。

[制用法]将向日葵秆去皮,取内白心,切碎,加水煎熬。

每次饮1碗,红糖冲服。

[功效]利尿通淋。

用于治疗小肠疝。

3.红皮蒜治疗疝气疼痛[方剂]红皮蒜2头,柑核50克,金橘2个,白糖50克。

[制用法]蒜去皮,同其他三味用水两碗,煮成一碗。

顿服。

[功效]消肿,止痛。

[验证]上述2方经《老年报》推广应用确有良效。

4.荔枝核疗法治疝气痛[方剂]荔枝核、大茵香等份,黄酒适址。

[制用法]将荔枝核炒黑,大茵香炒焦,捣碎,研末。

每服5克,以温酒送下。

[功效]解郁止痛。

用治小肠痛气致阴囊肿胀、偏坠、疼痛。

[验证]本方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5.荞麦川乌胡椒治病气[方剂]荞麦面100克,生川乌15克,白胡椒9克,白酒适量。

[制用法]将生川乌、白胡椒研成细末,同荞麦面用好白酒拌成泥状,包扎在脚心处。

连用1周,每日换药1次。

体虚者禁用。

[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

用治疝气。

[验证]屡用效佳。

6.山植红糖治小肠疝气[方剂]山植30克,红糖适量。

[制用法]将山植洗净,加水煮烂后放糖。

每日分2次服完。

[功效]活血化癖,温中散寒。

[验证]陈xx,女,14岁,经用上方后痊愈。

7.丝瓜陈皮汤治疝气[方剂]干老丝瓜l个,陈皮10克。

[制用法]丝瓜焙干,研细。

陈皮研细。

两味混合,开水送服,每服10克,日服2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鞘膜积液由睾丸下降时鞘状突的腹膜衍生来的鞘膜具有分泌功能,鞘膜的浆膜面可分泌液体,其可通过精索内静脉和淋巴系统以恒定的速度吸收,当分泌增加或吸收减少时,鞘膜囊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囊肿者,则称之为鞘膜积液。

先天性鞘膜积液系鞘状突未闭而引起,鞘状突在不同部位的闭合不全,可形成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

有时可伴有可们及的腹股沟疝,不论疝是否存在,均有疝形成的潜在因素。

诊断鞘膜积液多数发生在—侧,主要表现为阴囊内或腹股沟区有一囊性肿块。

少量鞘膜积液无不适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积液量较多者常感到阴囊下垂、发胀、精索牵引痛等。

巨大睾丸鞘膜积液时,阴茎缩入包皮内,影响排尿与性生活,步行和劳动亦不方便。

交通性鞘膜积液、站立时阴囊肿大。

平卧后托起阴囊,积液逐渐流入腹腔,囊肿缩小或消失。

B超状态下的鞘膜积液临床表现鞘膜积液患者透光试验阳性。

鞘膜积液应与膜股沟斜疝和睾丸肿瘤相鉴别,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尤应注意有无腹股沟疝合并存在。

鞘膜积液,中医学称为"水疝"。

临床表现为阴囊的一侧或两侧肿大如水晶、不红不热、下控睾丸、上引小腹、瘙痒流水或寒湿之邪、久郁化热,亦可见阴囊红肿、小便短赤等证。

多因厥阴肝经之脉不得疏利,复受寒湿或湿热郁结所致。

小儿疝气小儿腹股沟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小儿疝气应该及早进行彻底治疗。

现在疝气医院划分到普外科,去了医院就建议手术,所以很多患者没有更好的认识疝气病情,走入治疗误区。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小儿疝气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

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

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

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

编辑本段症状1.小儿疝气有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小儿疝气2.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3.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则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4.小儿疝气发病初期,当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续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

这时如果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5.如果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编辑本段危害小儿疝气小儿腹股沟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小儿疝气应该及早进行彻底治疗。

============================================治疗药物小儿疝气验方一验方组成:田鸡(青蛙)4只(去头及内脏)黑豆120克。

功能主治:小儿阴囊疝气用法用量:炖服,每日一剂。

*附注:疝气指少腹附痛、牵引睾丸及睾丸偏大等病患小儿疝气验方二验方组成:松树蚂蚁窝1个大枫叶香茅草各240克功能主治:疝气用法用量:煎水外洗,每日二次*附注: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小肠气”、“小肠气痛”或“盘肠气”。

临床上常见的有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脐疝、股疝和切口疝,按临床表现可分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

其中可复性和部份难复性疝通过内服药物配合手法复位可以治愈,如为嵌顿性疝甚至发展成绞窄性疝的,则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小儿疝气验方三验方组成:龙眼核8克,荔枝核8克,黄皮果核6克,小茴香4克。

功能主治:治小儿疝气用法用量:上药为一剂量水煎,3岁以下儿童煎一次分3次服,日服2—3次。

3剂为一疗程,轻者一疗程治愈,重者酌加艾炙,二疗程可能治愈。

编辑本段偏方1、疝气。

用延胡索(盐炒)、全蝎(去毒,生用),等分为末。

每服半钱,空心服,盐酒送下。

2、再方。

用地肤子炒后研细。

每服一钱,酒送下。

3、再方。

用楮叶、雄黄,等分为还想,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盐酒送下。

4、再方(觉气胀不能动)。

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5、疝气痛。

和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6、再方。

用茴香籽炒过,分作二包,交替熨患处。

7、再方。

用荔枝核(炒黑)、大茴香籽(炒),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又方:用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磺四钱,共研为末,加盐水调面糊成丸子如绿豆大。

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

不过三服见效。

此方名"玉环来笑丹"。

8、男子疝气偏坠。

用大黄末调醋涂患处,药干即换。

9、疝气偏肿。

用甘遂、茴香籽,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10、偏附疝气。

用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11、男子疝气或小肠气痛。

治方同上。

此方名"二圣丸"。

12、治疝气坠痛。

用猪尿胞一个,洗净,放入小茄香、大茴香籽、破故纸、川楝子等分,将脬填满,再加青盐一块,扎定。

酒煮熟,吃脬留药。

药再焙过,捣丸服下。

13、偏坠疝气的治疗便方。

用山楂肉、茴香籽(炒)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一百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

14、肾冷偏坠(疝气)。

用生雀三只,燎毛去肠,勿洗,以茴香籽三钱,胡椒一钱,约定缩砂、桂肉各二钱填雀腹内,湿纸裹好,煨熟,空心服,酒送下。

15、疝疾。

用薏苡(以东壁黄土炒过),加水煮成膏服下。

16、突然发疝(小腹及阴中绞痛,自法出,几欲死)。

用沙参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17、寒疝腹痛(小腹和阴部牵引痛)。

用丹参一两,研细。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18、疝瘕。

用胡芦巴(酒浸,晒)四两、荞麦面(炒)四两、小茴香籽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或盐汤送下。

服至两月后,大便出血脓,表示病根已经除去。

19、小儿冷疝(气痛、阴囊浮肿)。

用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

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20、阴疝(睾丸缩入腹中,急痛)。

用狼毒四两、防风二两、附子三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日夜连服三次。

======================================================睾丸鞘膜积液的治疗一、初生婴儿在睾丸鞘膜积液常在两岁前自行消失,故不急于进行治疗。

若两岁后尚不消失。

则行穿刺抽鞘膜积液液。

多数经抽吸后,不再复发。

此法不适用于成年人。

成年人抽液后均在短期又长大如初。

二、注射治疗在抽液后向鞘膜腔内注射具有刺激性药物如硅宁、鱼肝油酸钠等,使发生炎性粘连。

以消灭鞘膜腔。

此法反应较大,粘连不完全,形成多房性鞘膜积液。

给手术治疗带来更多的困难。

目前使用较少。

三、手术治疗先天性鞘膜积液不能用上两法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的目的是在内环处将疝颈做高位结扎,阻断腹水下流。

以下的疝囊可不处理。

精索鞘膜积液可将积液的包囊完整剥除。

如剥除困难,亦可剪开囊壁,做翻转缝合术。

睾丸鞘膜积液的有效手术方法是鞘膜切除翻转缝合术。

四、中医治疗(1)艾灸疗法取艾条灸三阴交穴,每次20分钟。

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2)敷贴疗法母丁香40克,研成极细粉。

将患儿肚脐及其周围洗净擦干,在脐眼神阙穴放入药粉2克高出皮肤2毫米,以纱布固定。

隔2日换药1次,20日为1个疗程。

(3)加味四苓汤【组成】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肉桂5克,荔枝核15克,橘核、川楝子,吴萸、茴香各5克,草薢15克,海藻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疏肝理气,温阳利水。

【用途】适用于睾丸鞘膜积液,属寒滞肝脉,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湿下注阴囊而成者。

【用法】口服,每日l剂。

(4)扁蓄薏苡仁煎【组成】扁蓄草、生薏苡仁各3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行水消肿。

【用途】适用于睾丸鞘膜积液,属脾虚湿热型。

症见阴囊肿胀,甚者囊大如斗,皮色光亮,触之不痛或稍有疼痛,舌质正常、苔微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透光试验阳性。

【用法】口服,每日l剂。

(5)加味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6克,桃仁、红花、昆布、海藻、荔枝核、川楝子各10克o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温化蠲饮,活血通络。

【用途】适用于睾丸鞘胺积液,属阳虚寒湿内停型.症见阴囊肿大,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滑。

透光试验阳性。

【用法】口服,每口1剂。

(6)金钮头场【组成】金钮头、赤小豆、土茯苓25克,荔枝核8克。

【制法】将上药洗净,加清水2碗煎至1碗多,滤去渣,加入新鲜鸡肉60—150克炳汤服。

以乌鸡肉为最传。

【功效】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用途】适用于儿童鞘膜积液,苔脉如常。

【用法】每3天服1次,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

(7)水疝汤【组成】萆薢、茯苓、泽泻、石斛、车前子各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利水除湿。

【用途】适用于鞘膜积液,症见阴囊肿大如水晶,小腹按之有水声,苔脉如常。

【用法】口服,每日1剂。

每晚睡前服。

每次服药后用大葱1把.煎汤浸洗患处。

(8)茴香橘核汤【组成】小茴香15克.川楝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橘核、荔枝核各12克,牵牛子、肉桂、昆布、海藻各10克,地肤子15克,白部13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功效】温经散结,行气逐液。

【用途】适用于鞘膜积液,属寒气凝滞肝脉,积聚阴囊。

【用法】口服.每日1剂。

(9)加减马鞭草汤【组成】马鞭草、革族、薏苡仁、刘寄奴各15克,穿山甲(先煎)6克,小茴香、苍术各6点,川牛膝、赤芍、茯苓、神曲各10克,麦芽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功效】驱虫通络。

【用途】适用于鞘膜积液,属虫积阻结型;症见有丝虫病感染史,或有下肢象皮肿.阴囊肿大,积液呈米泔水样,面唇部有虫斑,舌谈体胖,苔白稍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