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分配伍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材的药材配伍与药方鉴别

中医药材的药材配伍与药方鉴别中医药材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药材的配伍以及药方的鉴别对于中医药的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中药材的配伍原则、药方的鉴别方法以及中医药材药方的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药材的配伍原则中药材的配伍原则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确的配伍可以增强药效,提高疗效,而错误的配伍则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者无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材配伍原则:1. 相须相济原则:相须相济原则是指相互配伍的中药材能够相互协同,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比如当体内湿热不除、气机壅滞时,常常采用半夏与矾石等药材相互配伍,起到互相增效的作用。
2. 相反相克原则:相反相克原则是指某些中药材在配伍时会产生相互抵消、相互削弱的效果。
比如当体内有寒湿困滞时,避免生姜与白术等温热的中药材配伍,以防止药效相互抵消。
3. 寒热调和原则:寒热调和原则是指在中药治疗中,根据人体对寒热的需要来合理配伍药材,以达到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目的。
比如当体内有湿热病邪时,需要选用寒凉的中药材与之配伍,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二、药方的鉴别方法药方的鉴别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正确辨识药方的质量和功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方鉴别方法:1. 观察外观:外观观察是鉴别药方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颜色、形状、气味等,可以初步判断药方的品质和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2. 辨别性味:性味辨别是鉴别药方的重要手段。
中药材的性味包括寒热、苦甘、酸咸等,通过辨别性味可以初步了解药方对人体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3. 检验药材来源:药材来源的检验是鉴别药方真伪的关键。
可以通过查看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生产厂家等信息,以判断药方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三、中医药材药方的应用案例中医药材的药方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而独特的价值。
以下是一个中医药材药方应用案例:案例:治疗感冒药方组成:葱白、姜、大枣、甘草药方制作方法:将葱白、姜、大枣切碎,加水煎煮,最后加入甘草煎煮片刻即可。
中医中药配伍有何讲究如何提高药材质量

中医中药配伍有何讲究如何提高药材质量中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中药的配伍和药材质量是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医中药配伍的讲究以及提高药材质量的方法。
一、中医中药配伍的讲究1、七情配伍中药的配伍关系可概括为“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在临床用药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避免使用相恶、相反的药物组合。
2、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之分,佐助药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引经药和调和药之分,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通过合理的君臣佐使配伍,可以使方剂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3、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也是配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味是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在配伍时,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的盛衰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4、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收敛。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中药的配伍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药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以下是52种中药配伍方法的技巧:1. 同功增效: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2. 互补调和:将功效相似但不同性质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互相调和,达到更好的疗效。
3. 相似搭配:将相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提高疗效。
4. 对决配伍:将相互制约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避免不良反应。
5. 配伍加减: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的配伍比例,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6. 隔日配伍:将药物分别隔日使用,可以避免过度使用,达到更好的疗效。
7. 交替使用:将不同性质的药物交替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8. 逐渐加减:将药物逐渐加减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9. 毒药配伍:将有毒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0. 疏散配伍:将疏散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1. 收敛配伍:将收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2. 温热配伍:将温热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3. 冷凉配伍:将冷凉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4. 透疹配伍:将透疹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5. 止血配伍:将止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6. 活血配伍:将活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7. 补虚配伍:将补虚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8. 降脂配伍:将降脂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9. 降压配伍:将降压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20. 调节免疫配伍:将调节免疫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基于成分相互作用的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研究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240
2011 第十三卷 第二期 ★Vol. 13 No. 2
数学者对君臣佐使理论的认识为君药针对疾病发挥 主要功效; 臣药是君药的辅佐,辅助和加强君药对疾 病的主要环节起到治疗作用; 佐药是配合君臣药,消 除君臣药的毒性; 使药能引经调和君臣诸药。由此 可见,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实际上是以君药为核心, 其它诸药与君药相互作用,或者协同君药的主要功 效或者拮抗君药的毒副作用,从而发挥整体调节的 作用特色。君臣佐使与西药的加和、协同、拮抗的相 互作用模式密不可分,是各配伍组分间进行加和、协 同、拮抗的相互作用的和谐统一。如复方黄黛片用 于治疗粒细胞白血病,该方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 靛玉红、丹参酮 IIA,研究发现与单药或双药比较, 三药联合可协同增强抗癌活性[1]。又如卡瓦根提取 物和西番莲提取物可协同增强镇静催眠效果,与单 独用药相比,协同作用增强了 50%[2],这说明中药 复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下,成分间协同作用的 配伍机理。 同 样,药 物 七 情 的 单 行、相 须、相 使、相 畏、相 杀、相 恶、相 反 的 科 学 本 质 也 是 药 物 加 和、协 同、拮抗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如高月等[3]研究发 现十八反中瓜萎、白及、半夏、贝母通过抑制 P450 亚 酶的 CYP3A 和 CYPlA2 活性,缓解了乌头碱的代谢 速率,使其毒性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不 仅分析复方中各种成分如何独立发挥作用,更重要 的是探索配伍之后各成分之间产生的新的作用方式 和作用机理。这不仅打开原复方之“黑箱”,使之变 成“白箱”,而且通过对“白箱”的再认识有利于进一 步优化原复方。由此可见,从加和、协同、拮抗相互 作用方式研究中药组分配伍既遵循了中医药理论的 指导,同时为创新中药、发展中医药理论奠定了科学 的工作基础。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导语: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研究中药的配伍和剂量。
中药配比剂量是指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以及患者的病情,科学合理地确定中药的配伍比例和使用剂量。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中药配伍原则1. 归经相合原则中药归经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和功效归纳出来的,归经相合指的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归经的中药能够相互配伍。
根据中医理论的“相通则通,相类则类”的原则,归经相合的中药能够共同发挥更好的疗效。
柴胡归于少阳经,与黄芩、黄连等同属少阳药的中药相合使用,可以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2. 药性相反原则药性相反原则是指中药性味相反、功效相反的药物可以配伍使用。
根据中医理论的“相反治之”的原则,药性相反的中药能够互为制约,达到平衡的效果。
大黄具有寒性、润泻功效,与生姜配合使用,可以起到促进大黄的泄泻作用,并防止寒凉药性过重的副作用。
3. 相须相休原则相须相休原则是指具有相似或相同功效的中药可以相须使用,具有相反或互相制约的功效的中药可以相休使用。
相须相休原则可以使中药配伍合理,避免产生不良的相互影响。
肉桂和生姜都具有暖阳散寒的功效,相须使用时,可以增强身体的温阳作用;而肉桂与生地黄具有相反的功效,相休使用时,可以避免影响双方的药效。
二、中药剂量原则1. 药物剂量个体化原则中药的剂量不仅受到药物自身性质的限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进行调整。
中医药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因此中药的剂量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肝肾清热的中药剂量应相应减少,以避免对肝肾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2. 剂量递增递减原则中药的治疗效果通常是剂量依赖的,因此在配伍中药时,应遵循剂量递增递减原则。
剂量的递增递减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使中药的疗效达到最佳状态。
对于急性发作的病情,可以适当增加中药的剂量以迅速达到疗效;而对于慢性病情,可以适当减少中药的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药新药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的若干思路

中药新药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的若干思路2008-10-28 16:14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选题、查阅资料、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试验、药效毒理、临床研究等等环节,除增添功效、改变剂型的中药新药外,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是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新药研究的起始,是决定主治功效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
中药处方的创新性是中药新药的新工艺、新制剂、新疗效的前提,关系到研究的成败,关系到其临床疗效及市场开发前景,是防止低水平重复的一个关键。
随着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中药新药处方组成,已不能仅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加以论述,而安全、有效、可控作为中药新药处方药物构成的基本要求。
现就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处方来源、组方原则、及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依据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辨治用药经验,组成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传统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依据药物的性味、功效,遵循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选用古代的经方、时方等传统方剂,按照中医药术语,明确主治病证,阐述病因病理及组方配伍原则,并进行药效、毒理、工艺、质量标准、及临床等研究,形成新制剂。
现今许多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是在传统方剂基础上,结合按各科不同疾病传统的、新近的中医药理论观点及医家辨治用药经验进行组方。
例如治疗肿瘤中药新药平消片,是由白矾、火硝、郁金、仙鹤草、制马钱子、枳壳、干漆、五灵脂等组成。
具有活血行气、祛痰解毒、软坚散结等功效。
主治各种恶性肿瘤的症瘕结块、坚结疼痛。
该方药物组成是根据中医认为形成肿瘤的主因是气血郁结,瘀毒内蕴;选用《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加味制成,所用硝石能人血消坚,白矾能人气胜湿,两药相伍具有消瘀逐浊的作用。
郁金、枳壳行气解郁,散结消痞;五灵脂活血止痛;干漆祛瘀消症削坚,马钱子解毒消肿,通络止痛,用仙鹤草调理气血,以护正气而增强祛邪之力。
平消片处方本用于治疗阴黄证即女劳疸兼有瘀血证,变通地使用该方,结合肿瘤病机特点,采用其消瘀逐浊之功效,灵活配伍活血止痛、解毒消肿、行气解郁等药物,处方既依据传统方药理论,又结合现代的药效实验及临床应用经验印证。
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方法及应用进展

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方法及应用进展组分中药是创新中药研究的新模式,合理应用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方法是组分中药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如何更加快捷地获得中药组分的最佳配比,是目前组分中药研究的重点。
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组分中药的配比优选方法及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组分中药的现代内涵及意义,以期为组分中药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标签:组分中药;配比;方法;应用近年來对中药及天然药物的研究,大多采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的方法[1,2],获得的成分越来越多,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然而,中药各组分彼此分离后,各组分对复杂整体药效的贡献作用不同,组分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也不清晰,无法展现中药的整体思想,也难以反映其整体辨证施治的优势所在[3,4]。
越来越多的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药效常常不是由单一的活性成分来发挥,而是多种活性成分及其综合效应的结果。
例如单味用药的中药银杏,它包含了银杏黄酮、银杏萜内酯类化合物等多类成分,其发挥疗效是一种整体的有序的协同作用[5,6],由此提出了“组分中药”的概念。
组分中药的出现简化了中药的多成分论,为研究中药复杂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7]。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发展,王永炎、张伯礼两位院士领导申报获得了我国中医药界第一个973项目“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相关性基础研究”,提出并确定了以组分配伍的思路来研究现代化中药[8],这种思路突破了原先以临床经验积累为主的中药研究的新模式,在近20年的科研工作中得到迅猛发展。
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是组分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各个有效成分进行组合、量化以获得目标效应上的最佳配伍配比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本文对组分中药的基本概念、配比的优化方法及应用进行了梳理。
1组分中药的概念组分中药是以临床疗效确切的传统经方为主要研究对象,去除药材中的无效和有毒成分,保留有效成分,对各类有效组分进行组合构成的复方药物,其有效性已有大量临床应用背景作为依据,并且在对有效成分的组合配比筛选过程中,加强了对特定病症的针对性活性筛选,进一步为组分中药后续的药效学成药性及安全性成药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proximal section of the LDLR mRNA 3’UTR.
9
Figure-3 Blocking ERK activation abolished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BBR on LDLR.
Figure-3(a) The activity of BBR on LDLR expression was most sensitive to U0126.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c hamsters with BBR reduced serum cholesterol by 40% and LDL-cholesterol by 42%,with a 3.5-fold increase in hepatic LDLR mRNA and a 2.6-fold increase in hepatic LDLR protein.
Using human hepatoma cells,BBR upregulates LDLR expression independent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 but dependent on ERK activation.
5
四、中药药理学研究模式
1.中药单体的研究
中药
化学单体
构建化学组分库
高通量筛选
整体动物实验 组织器官
细胞亚细胞 分子生物学
阐明机理
6
例-1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传统配伍理论简介(二)
方剂配伍必须遵循的基本理论
七情和合:两味药之间的关系 君臣佐使:整个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1.七情和合
❖《神农本草经·序例》:“有单行者,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 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 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 杀者;不尔,不合用也。”
中药有效成分/组分配伍 研究思路和方法
郭丽丽 博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有效成分/组分配伍 研究思路
一、中药的应用形式(一)
1.传统中药应用模式--饮片配伍
通过配伍提高了临床疗效,配伍后形成的方 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几千年来对人类健康 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药方式:草根树皮一锅汤,丸散膏丹大复方. 成分复杂 质量难以控制 药效不稳定
一、中药的应用形式
➢ 新模式—有效成分/组分配伍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现代药物 评价的基本要求。体现中医药特色、组 方合理、疗效确切、工艺先进、质量可 控、机理清楚、安全方便的现代中药是 有效组分配伍研究的目标,对促进中医 药与国际接轨有着重要意义,是中药研 发的方向。
二、有效成分/组分组方的可行 性分析
系统科学思想
⑤ 方剂作用的整体突现性(涌现):药 物配伍配比变化达到一定的条件时,可 以形成新的方剂(整体突现性,左金丸 与反左金丸)。药物配伍与证候是决定 方剂复杂系统涌现“秩序”(方剂疗效) 的两个主要秩序参量。 多效微能、整体突现 的作用效果。
方剂的主要作用方式——整体综 合调节
理、法、方、药间存在着法依证立,方 以法出,方以药成的逻辑关系。方证对 应,理法方药统一,是方剂取效的重要 因素。整体功能需通过对按配伍规则设 计的处方进行整合而实现。
三、 中药有效成分/组分配伍 组方的指导思想
以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思想 为指导。
从临床出发,遵循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与原则,保持新模式配 伍方剂的中医特色,通过严谨规划,针对有限适应证,降低复方 研究的难度。
采用药理作用相对明确、成分相对清楚的有效成分/组分组 方,使整个复方通过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方式发挥 疗效。其作用机理与西药的对抗补充不同,它启动机体自身的整 体调节功能,融调节、对抗补充、 整合效应于一体。
2.麻黄汤研究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若将 其麻黄中的麻黄碱、杏仁中的苦杏仁苷、桂枝 中的桂皮醛和甘草中的甘草次酸进行配伍,其 在针对病理环节及靶位上作用会加强,相关靶 位疗效也会明确,达到了有效组分组方针对有 限适应证的目标。
当然,麻黄汤用于表实证兼喘,用麻黄及桂枝 的某一二成分能多大程度上代替原方亦是值得 深入探索的。但其所对证候与传统相比还需要 相关工作进一步验证。
2.标准组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多种分析方法联合应用:尽可能多得到 组分的结构信息,为质量控制提供资料
3.标准组分的质量控制方法
有效成分、指征成分和毒性成分
二 、建立有效组分安全性评价 体系
中药相对于西药来说,毒副作用相对较 小,但部分原因是饮片层次应用时,浓 度较低,未达到毒性反应浓度,毒性没 有显现出来。但随着有效组分的含量增 高,有毒物质浓度也会增大。通过控制 提取工艺减少有毒物质在有效组分中的 含量。
功效配伍是现代临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配伍理论。根据辨证论治结果,选择合 适的药物组成方剂,调整人体功能的偏 盛偏衰。如活血与行气配伍;益气养阴
3.药性配伍与功效配伍的关系
药性与功效代表了对药物作用认识的两 个不同角度。
研究时只有同时考虑到药性配伍与功效 配伍,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 组合的特点。以血瘀为例。在目前认知 程度下,对有效组分组方有指导意义 (丹参、川芎)
一、建立中药有效组分提取和 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1.标准组分提取方法的建立 2.标准组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3.标准组分的质量控制方法
1.标准组分提取方法的建立
⑴药材。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可靠 ⑵提取方法。参考中药临床用药方式 ⑶活性跟踪。结合临床应用选择指标 ⑷活性组分指纹图谱的建立。结合药材
⑥复方合方配伍方法:以两个以上经典小成方 相互组合。
在实际应用中,多采取综合方法。 这些经典配 伍方法是我们组分配伍研究的宝贵资源
方剂体现的系统科学思想
方剂配伍理论中涉及的配伍方法、配伍 原则和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处处体现着这 种思想。方剂配伍体现了系统思想的以 下原则:
系统科学思想
① 整体性原则:方剂将中药饮片按一定规则组 合成一个整体。针对复杂证候的需要和治则治 法提出的要求,按君臣佐使进行有序组合,从 而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协同又有制约, 整体目标、功能、定位都十分明确的药物组合 体。 中药饮片经配伍形成方剂的属性,绝不是各个 饮片属性或功能迭加的总合。
七情和合一直是中医组方必须依据的 原则。从理论上说, 两味乃至多味药物 的配伍总不会外乎七情的范围。
2.君臣佐使
组方的最高原则 它的理论核心思想是:按药物在方 中起到的作用来划分的:主病之为君, 佐君之为臣, 应臣之为使。使方剂药物 组合达到等级有序目的。
传统方剂配伍方法
①药性配伍方法:根据治则治法的要求, 以药性理论为依据,选择适当药物配伍 的方法,主要包括气味组合配伍、五脏 苦欲补泻配伍等。
4.单味药提取物
炮制等方法使药性及功效的改变给我们 启示。将一味药中的某一成分提出,应 用时已和原药材药性功效相异。单味药 的标准组分研究及改变组分比例都有可 能使我们从中发现新药。
有效组分配伍与洋中药的区别
1. 有效组分配伍的基础是饮片层次配伍
2.不单是针对发病机制的药效成分简单加和 3. 最终效应是多个环节作用的整合,其中存在
一、中药的应用形式
3.给我们的启示:
✓ ①传统中药适应证定位不明确,涉及面太广, 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含量太低、疗效不明显。 解决办法是针对有限适应证,提高有效成分含 量,增强疗效。优化制剂工艺,加强质量控制
✓ ②中药资源丰富,有效单复方众多,深入研究 也能发现新药(如银杏叶、山楂叶制剂) 。
★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有效成分/组分配伍的目标
具有特定功能主治是组分配伍模式所追求 的主要目标。其要求如下:
1.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 3.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相对清楚; 4.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 5.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
五、有效成分/组分配伍组方的 实现途径
例:白虎加人参汤
以日本学者本村对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动物实 验性糖尿病的药效学研究为例。单用人参、 知母均能降低血糖,而将二者相合,降血糖作 用不见增加,反而受到拮抗;如果同时配伍 与降血糖作用关系不大的石膏,则降血糖作 用不但恢复且显著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 着石膏用量增大而作用相应增加。再依次加 入甘草和粳米,降糖作用也有提高。
毒性研究
1.有毒成分(已知)的含量控制 2.毒理学评价
动物实验 临床跟踪
系统科学思想
③ 等级有序性原则:方剂配伍的君臣佐 使关系规定了方剂中各部分排列的有序 性。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既有明确的等 级,又有明显的层次。君臣佐使因各自 的地位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有别。 中药在方剂中有序性的地位,以辨证与 立法为前提,根据药的性味、归经、功 能、剂量而确定。有序排列也使方剂系 统结构更趋稳定。
系统科学思想
②相互联系原则:组成方剂的中药饮片 间存在着潜在的协同或制约关系,即根 据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制约等类 型联系在一起,每一部分的存在是以其 它部分的存在为前提的。
例:四逆汤
四逆汤。单味附子有一定的强心升压作 用,但作用不如全方,而且可导致异位 性心律失常。单味甘草不能增加心脏收 缩力,但能升压。单味干姜未见任何有 意义的生理效应。但由以上三药组成的 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应优于各单味 药物 而且能减慢心率,避免单味附子所 产生的异位性心律失常。
1.对方剂配伍传统理论的正确理解是实现有效 成分/组分配伍的前提和基础
2. 现代分离、分析方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有 效成分/组分配伍提供了技术支撑
3.现代对中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结 果为有效成分/组分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
4.现代医药学面临的问题为中药有效成分/组 分配伍提供了机遇
1.从有效复方中寻找最佳有效组分配伍 2.构成复方的有效成分/组分配伍 3.作用靶点和机理相对清楚的有效成分/组
分配伍 4.单味药的பைடு நூலகம்分比例调节
1血府逐瘀汤的研究
为保持复方整体性,在复方有效部位化学研究 中通常采用整方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溶解性) 复方有效部位更能体现方剂独特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创制的治疗血府血瘀 代表方,主治病证众多。现代临床应用证明该 方对冠心病有确切的疗效。有调节脂质代谢、 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等作用。对精制血府逐瘀 汤抗AS有效部位研究表明调节血脂途径上多个 药效指标与D、E部位相关,而炎症指标与F部 位相关。D、E、F确实能够代表原方抗AS的药 效,组成抗AS的精制血府逐瘀制剂 。
方剂传统配伍理论简介(一)
药性配伍 实质性的配伍理论
功效配伍
1.药性配伍
药性是中药与疗效有关联的性质 和性能的统称
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 补泻、 走守及有毒无毒等都属于药性理 论的范畴。传统医家用药性配伍指导具 体的组方,如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 酸甘化阴。
2.功效配伍
功效是中药作用于机体后,对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产生不同的调节效应, 人们对这些治疗作用加以高度概括成为 中药的功效。
配伍方法
③君臣佐使配伍方法: 针对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 和次要发病环节,按照“主病之谓君,佐君之 谓臣,应臣之谓使”的原则选药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