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安回坊饮食文化的区域影响与社会认同
地方特色美食的文化认同与传统保护

地方特色美食的文化认同与传统保护地方特色美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象征,也是人们对于美味的追求和享受。
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地方特色美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国际化饮食的冲击、传统烹饪技艺的流失以及商业化生产的冲击等。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美食,必须加强文化认同和传统保护的努力。
一、地方特色美食的文化认同地方特色美食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它们与地域文化、历史乃至民俗传统紧密相连。
通过品尝地方特色美食,人们能够感受到地方风味的独特之处,也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特点。
比如,中国的北京烤鸭代表了北京的饮食文化,火红的鸭皮和鲜嫩的鸭肉让人难以忘怀;法国的红酒和奶酪代表了法国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反映出法国人钟爱悠闲的生活方式。
地方特色美食承载着地方居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他们对美食的独特诠释。
通过推广地方特色美食,可以增强地方居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集体的文化认同。
二、地方特色美食的传统保护地方特色美食的传统保护是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方面。
与传统文化一样,地方特色美食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
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烹饪技艺渐渐被人们遗忘。
因此,保护地方特色美食的传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要对地方特色美食进行记录和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口述传承,可以记录下传统的烹饪方法、食材搭配以及特色调味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需要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其次,要加强对地方特色美食的传统培训与教育。
通过开展烹饪培训班、美食文化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传承和学习地方特色美食的烹饪技艺。
此外,还可以鼓励地方居民开设地方特色美食培训学校,为有兴趣的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最后,需要加大对地方特色美食的保护和推广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地方特色美食的知识产权,防止盗版和仿冒现象的发生。
试论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形式

试论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形式【摘要】西安回民美食街作为西安市独具特色的美食聚集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美食爱好者前来品尝。
本文旨在探讨其空间设计形式,以提升游客体验和促进美食街的发展。
通过对回民美食街现状的分析,了解其现有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在空间设计原则方面,提出了打造宜人、舒适的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等准则。
同时结合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重点考虑人流线和景观元素的合理搭配。
在交通便利性和人流线分析中,强调交通便利对美食街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西安回民美食街空间设计形式的优势包括文化传承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如优化空间布局和加强交通引导。
展望未来,希望回民美食街能不断创新,更好地迎接未来发展挑战。
【关键词】西安回民美食街,空间设计形式,现状分析,空间设计原则,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交通便利性,人流线,优势,问题,改进建议,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安回民美食街是西安市一处具有浓厚伊斯兰文化氛围的特色美食聚集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回民美食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食客前来品尝传统的回民美食。
作为西安市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回民美食街不仅是美食的天堂,也是民俗文化的展示窗口。
随着人们对美食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也愈发受到关注。
空间设计不仅关乎店铺的规划布局,也涉及景观的设计美化和交通的便利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和食客的需求,回民美食街需要进行有效的空间设计,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对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形式进行探讨,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为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和整体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形式,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优势和改进建议,为未来西安回民美食街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原则、布局与景观设计、交通便利性以及人流线分析,旨在发现其空间设计的特点和优势之处,同时也揭示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动城市少数民族街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以西安回坊建设为例

推动城市少数民族街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以西安回坊建设为例连 政摘要:西安“坊上”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街区。
西安市政府紧贴实际,正确贯彻民族政策,使“坊上”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做法是:(一)尊重文化,发展经济;(二)给予政策,以经济推动“美丽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三)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面提升西安回坊文化街区各项功能。
如今“坊上”已是西安的一张名片,成为多民族混居、多元文化融合、和谐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
关健词:西安回坊;少数民族;党和政府工作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009-03中华民族的“多元”是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间的差距会长期存在。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解决得是否得当,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非常重视,认为文化建设与传承起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作用,而经济向前发展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根本办法。
列宁曾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
城市可以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更为配套、更为便利的公共服务。
我国城市世居少数民族,已经适应并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成为城市生活和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传载的人群之一[1]。
一、尊重文化,发展经济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
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确定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伊斯兰教随经商的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接纳并最终形成中国穆斯林社会。
古城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多民族混居、多元文化融合已成为主要的城市特色之一。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试论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形式

试论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形式作者:杜梦芃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10期【摘要】西安享有“帝王之都”的美誉,古城风貌引人入胜,美食让人吃赞不绝口,尤其是钟楼西北角的回民美食街更令人津津乐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美食文化日益盛行,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城市扩张的压力,历史风貌逐渐消失,西安回民美食街区也深受影响。
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西安回民街区布局的现状,然后分析了西安回民美食街区发展的优势,最后研究了优化西安回民美食街空间设计形式的路径。
【关键词】西安;回民美食街;回民街;空间设计【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回民街也被称之为“回坊”,回族文化氛围浓郁,不管是建筑风格还是美味小吃店面都具有独特的设计形式。
近些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再加上人口流动频繁,各民族文化开始融合,回族文化也体现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性特征,像回族建筑就是伊斯兰文化、汉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不管是平面布局还是细部特征,回民街都与当地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的设计风格相近。
尽管如此,回民仍然在西民街中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的特点,西安回民美食街最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西安回民美食街的空间设计形式,为相关人员提供可行性建议,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历史文化。
一、西安回民街区布局的现状西安回民美食街的建筑总量不多,风格不协调,历史风貌也极为欠缺。
大体上讲,除了高家大院、西安城隍庙、清真寺外,其余建筑全是20世纪80年代本在居民自建的住宅,不仅建筑密度极高、容积率大,而且质量差,丧失了青砖、灰瓦呈现出的传统建筑质感。
据观察,在八年内,“一分利面店”牌匾发生了许多变化,可以发现它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面店牌匾的不断变化,也是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变化,商铺牌匾蕴含了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生产生活习俗等,正是伊斯兰经济思想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统一的过程。
陕西西安的饮食文化

陕西西安的饮食文化陕西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华美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西安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西安的饮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西安吸收了来自东西方的独特食材和烹饪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比如,西安的刀削面和肉夹馍是当地最经典的传统美食之一,它们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饼食和面食。
而今天,在西安的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面食店,这些店铺继承着传统的烹饪工艺,将美食传承下去。
西安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菜肴的独特风味上。
陕西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选料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陕西菜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鲜”和“四吉”的菜肴。
三鲜是陕西菜的传统特色,它由三种食材组成:陕西豆腐、红糖和豆角。
独特的搭配和烹饪手法使得菜肴鲜美可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而四吉则是陕西菜的创新之作,它以四种吉祥的食材为主:松茸、鸡肉、鸽子肉和鲍鱼。
这些食材的新鲜和精细的烹饪,使得菜肴不仅美味,也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除了陕西菜,西安还有许多其他地方菜系。
比如,来自陕北的农家菜以其原始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而闻名。
陕南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菜肴则各具特色,丰富多样。
无论是羊肉泡馍、臊子面还是凉皮,每一道菜肴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传统的菜肴,西安的小吃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凉皮到肉夹馍,从油泼面到葫芦头,这些小吃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美食。
无论你是在街头小摊还是餐馆里,都能品尝到正宗的西安小吃。
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制作工艺让人向往不已。
西安的饮食文化还表现在餐桌礼仪上。
在西安,人们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对待食客。
西安人喜欢饭桌上的凝聚力,他们乐于邀请亲朋好友一起享受美食,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畅谈人生。
这种团结友爱的氛围使得西安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陕西美食之旅西安的小吃文化传承与发展

陕西美食之旅西安的小吃文化传承与发展陕西美食之旅:西安的小吃文化传承与发展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和历史名城,拥有悠久的食文化传统。
在这个古老而繁华的城市,小吃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西安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介绍西安小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其成为陕西美食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吃文化的传承西安小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汉唐时期,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
随着各种粮食和调料的融合,西安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小吃文化。
传统技艺和家传秘方代代相传,使得西安的小吃品质得以保持。
比如韭菜盒子、肉夹馍、凉皮等,都是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成为代表性的西安小吃。
除了食材和烹饪方法,小吃文化的传承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西安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保留了大量古建筑和传统市集。
其中著名的回民街就是西安小吃文化的集中地。
回民街作为一个传统的美食街区,汇聚了各种小吃摊点和餐馆,成为了西安小吃文化的代表。
当地居民和游客都会来到这里,品尝正宗的小吃,感受西安的独特氛围。
二、小吃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美食的不断追求,西安的小吃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小吃店逐渐与现代化的餐厅相融合,创新的小吃品种也不断涌现。
一方面,传统小吃店通过改良技术和改善服务,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
传统的手工制作仍然是西安小吃的特色,但现代化设备的引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餐厅式的小吃店也兴起,提供更为舒适的用餐环境和更多样化的菜单选择。
这些发展使得小吃文化适应了现代人的需求,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西安的小吃文化还受到了其他地域饮食文化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美食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新的潮流。
西安小吃的独特风味和制作方法吸引了众多外地人的目光,这也促进了西安小吃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比如,西安的肉夹馍与四川的麻辣烫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辣夹馍;中西合璧的沙拉面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捧目标。
西安饮食文化的人文特点探究

西安饮食文化的人文特点探究西安饮食文化的人文特点探究一、西安概况:(一)地理位置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人口741余万。
(二)历史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西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2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
(三)气候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
(四)民族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
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
高中时我的同桌就是一个回族小伙。
(四)宗教西安的宗教也丰富多彩。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截至2012年,西安有佛寺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
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
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比较发达,全市现有道教宫观27所,道教职业人员约200人,信教群众约5万人。
当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存在很多。
我的外婆就是一位基督教徒。
二、历史上的西安饮食文化(一)饮食文化历史西安是周秦汉唐等10多个王朝建都的地方,历时1100多年。
在西安如何更好地感受回族文化力

在西安如何更好地感受回族文化力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在其丰富多元的文化版图中,回族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那么,在西安,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感受回族文化力呢?要深入感受回族文化,首先得了解回族的历史渊源。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西安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
回族的形成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等。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回族独特的文化风貌。
走进西安的回民街,这是感受回族文化最直观的地方。
这里热闹非凡,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美食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从香气扑鼻的羊肉泡馍,到口感丰富的麻酱凉皮,再到香甜可口的甑糕,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回族人民的传统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您不仅能满足味蕾,还能感受到回族饮食文化中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对烹饪工艺的严格要求。
除了美食,回族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在西安,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就是回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比如化觉巷清真大寺,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特点。
寺内的殿宇宏伟壮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而那些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走进清真寺,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能让我们对回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更深刻的理解。
回族的传统服饰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回族男子通常戴白色的帽子,女子则戴头巾。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着宗教和文化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和场合,回族人民会穿上更加华丽的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
回族的节日也是感受其文化力的重要契机。
开斋节是回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回族人民会进行斋戒、礼拜、走亲访友等活动。
整个城市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人们身着盛装,互道祝福。
参与到这些节日活动中,与回族人民一起庆祝,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团结和友爱。
要更好地感受回族文化,与回族人民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安回坊饮食文化的区域影响与社会认同摘要:回坊在西安是一个标志性的区域,更是一种饮食符号,其历史悠久的美食带来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但在区域影响力及社会对于回坊二字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上,仍然存在着特色危机及文化危机。
关键词:回坊;饮食文化;区域影响;社会认同;特色危机;文化危机从西安钟楼向西100多米、绕过鼓楼门楼,就进入到一个叫回坊的地区。
西安的回坊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单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气息浓郁,商业氛围浓厚,特别是丰富的脍炙人口的清真小吃,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1 回坊的前世今生“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区域划分。
公元7世纪中叶,大量的穆斯林商贾从中西亚陆续来到中国内地,他们喜欢以商业城市的某一地区作为自己的定居地,特别是当时的国都长安,人数最为众多,由于他们的信仰和风俗礼仪独特,周围的人把他们一起居住、生产、生活的区域称为“蕃坊”,自此,“坊”这一概念与回族社会发生了联系。
元朝是回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蒙古的武力扩张,中西亚交通更是畅通无阻,“无此疆彼界”,来中国内地的穆斯林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是侨居的性质,人数和居住区域也较以前有所扩大,逐步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况。
到了明清时期,维系回坊的精神核心——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基本完成,回族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加稳固,回坊的发展逐步成熟。
也正是在明清时期,确立了西安城内回族“七寺十三坊”的分布规模,形成了西安回族“围寺而居,依坊而商”的传统居住经商格局。
这里的“七寺”指的是化觉巷寺、大皮院寺、小皮院寺、广济街寺、大学习巷、营里寺和洒金桥寺,“十三坊”指的是化觉巷、西羊市、北院门、麦苋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广济街、狮子庙街、大学习巷、小学习巷、大麦市街、洒金桥和城南的回回巷。
土著的西安回民自称为“坊上人”,3万左右,他们的居住地大致概括了回坊的范围,即在西安城墙以内,西起桥梓口,东至广济街,南起西大街,北至莲湖路的区域。
在西安如果你说你是回民,别人就会问你是不是坊上人,你说是,就说明你是地道的老陕,若说不是,他们就知你是外地来陕的回民。
西安的坊上人都说一口地道的陕西土语,而且土的很地道,有些话语甚至在陕西农村才能听到,不像外地人来到陕西后,虽然撇的是陕西腔,说的却是普通话字音的陕西话。
坊上人说陕西话为荣,这也是坊上人的符号和标志。
2 回坊特色美食西安坊上回民擅长制作小吃,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穆斯林饮食风味,逐渐形成食材考究、品种繁多、口味独特、烹调手法多样的饮食文化风格,可以说是全国清真小吃之冠,其中牛羊肉泡馍、腊牛羊肉、羊杂汤、肉丸糊辣汤、酸汤水饺、灌汤包子、粉蒸肉、羊肉臊子饸络、羊肉饼、葱油饼、韭饼、疙瘩油茶、麻酱酿皮、八宝甜稀饭、黄桂柿子饼、蜂蜜凉粽子、蜜枣甑糕、凉糕、油糕、江米糕等数百种小吃应有尽有。
本文简单介绍若干。
(1)牛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清真食品,其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又有暖胃之功能。
牛羊肉泡馍的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
泡馍的馍其实就是半发面饼,每个二两,用白面和好烙的半熟,讲究用手掰,把陕西著名的大老碗放在膝上,饼先分成几块,再慢慢掐成小指甲盖大小的碎块,掰好之后用手在里面抓揉上几下,让附着在碎块之上的粉末散落下来,这样煮出的馍才会汁浓味厚。
然后用夹子夹上号,端去大师傅那里加工。
明眼的师傅一看到这种掰法,就会明白懂泡馍的老吃客来了,煮馍时也会分外用心。
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相当独特,“单走”即顾客自吃自泡,“干泡”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馍、肉、碗里的汤一并被喝完。
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辅以汤汁。
泡馍的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再佐以香菜、辣酱、糖蒜,糖蒜解腥去腻、辣酱增加食欲,别具一番风味。
牛羊肉泡馍的生命力与魅力格外强盛,以至于今天在西安众多清真名小吃中仍为佼佼者。
(2)麻酱酿皮麻酱酿皮是典型的西安坊上清真小吃,麻酱就是芝麻酱汁。
酿皮的制作方法与陕西的汉中凉皮、户县凉皮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都是用面粉加水后,调成面糊,放在特制的金属箩里蒸成的,辅料为焯过的绿豆芽或黄瓜丝,调料有麻酱、油泼辣子、醋、盐、味精等,最特色的就是拌上了浓厚的芝麻酱和带着辣椒面的辣子。
麻酱酿皮味道的关键在于调制麻酱汁,另外它用的辣面子也不容忽视,一定要自家磨的,其特点是磨粗一点,一定要看到辣子籽儿还是完整的。
用这种粗辣椒油泼出来,比一般的要辣得多,再配上芝麻酱的香郁,恰到好处,是清真风味酿皮所独有的味道。
(3)腊牛羊肉腊牛羊肉是西安坊上的著名传统食品,在西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且只有坊上最地道,回坊上老百姓认可的腊牛羊肉逢年过节不排上3、4个小时是买不上的。
腊牛羊肉基本制作工艺为选用新鲜肥牛羊,宰杀后配以食盐、八角、桂皮、草果、花椒、小茴等调料,经制坯配料、卤制和上色等工序制成。
腌肉时将牛羊肉皮面相对折叠排放在大缸内,添入井水,撒进食盐,腌2-5天,腌透。
煮肉时先将老卤汤倒入锅内,加入等量清水,放入调料包,用旺火烧开后再酌加食盐,放在肉板等重物压紧,改用小火们煮3-4小时,至肉酥骨离状态再捞入盘内,用原汁汤冲洗肉的表面,去原汁,用净布沥干即成。
(4)甑糕甑糕是以糯米、红枣为原料,先铺红枣一层,再铺糯米一层,如此一层夹一层,共铺七层 (三层米四层枣),铺完后盖上湿布和锅盖,用旺火烧开,上汽后取湿布洒上清水,反复洒水三次,最后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时后即可蒸成。
甑糕色泽鲜艳,红白相间,粘甜味美。
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早点食品,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黏甜。
在西安同样是以坊上回民制作的甑糕最为美味,麻家什字的“东南亚甑糕王”更是声名远播。
(5)肉丸胡辣汤西安回民在汉民聚集的地方从事饮食业想要出众,多是在调料上下功夫,用西北人更适应的咸味来映衬牛羊肉骨汤的香味。
坊上的肉丸胡辣汤常用牛肉丸子(牛肉绞碎和面合,下水煮),辅以白菜、土豆块、菜花、胡萝卜块、木耳、黄花、腐竹、冬瓜等,下辅料的时间次序也不同,务必使每种菜软硬得当,看起来既有卖相、又有点儿晶莹剔透的感觉。
肉丸胡辣汤如果配上托托馍一起吃,则更有风味。
现在的西安人多把肉丸胡辣汤作为一种早餐。
3 西安回坊饮食文化的区域影响西安回坊饮食的影响范围大致可分为坊上区域和坊外区域。
3.1 坊上区域坊上即回坊。
(1)北院门回坊风情街北院门回坊风情街是现在西安回坊中最有名的一条街,以至于很多不熟悉西安回坊的人将它视作西安回坊的唯一象征,慕名前往品尝所谓的地方特色。
北院门作为回坊的代言人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北院门街道多为副食、土特产和杂货之类的店铺。
北院门的兴盛始于钟鼓楼广场的开发,西安政府将钟楼和鼓楼之间的居民区全部搬迁,改造成如今宽敞的钟鼓楼广场,而鼓楼后面的北院门也被整修成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以经营古玩和回民风味小吃称著的步行商业街,美起名曰“回坊风情街”。
北院门位于西安鼓楼北,街南端正对鼓楼,最北端对着原西安市人民政府。
作为小吃街,北院门上林立的小吃店铺鱼龙混杂,大多不是北院门的“原住民”,而是回坊其它街巷店面的“移民”或分店。
现在到这条街品尝小吃的基本都是外地人,熟悉回坊的本地人是很少去这条街挨宰。
网上论坛甚至将北院门小吃街评价为提供“二流餐饮、三流服务、四流环境”,其实北院门甚或回坊长期以来的一家一户、前店后坊的作坊式经营方式决定了这样的服务,注意了以特色口味取胜,完全忽视没有现代服务意识,客流量一大就无法保持原有的品质,服务态度上沾染了国人的一些陋习,丢失了以往经营中的以诚待人的朴实本质。
对于这条街巷,去过的人众说纷纭,有赞美它是西安的名片的,有诋毁它是回坊的耻辱的。
(2)麻家什字麻家什字不是街巷,而是回坊中的一处十字路口,位于北广济街中段,东接西羊市,西邻庙后街,有学者认为它在回坊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如同曼哈顿相对于纽约城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麻家什字的东南角是刘纪孝腊牛羊肉,西南角是老花家腊牛羊肉,东北角是东南亚甑糕,西北角是马庚南糖,他们都是远近闻名的店家,生意非常兴隆,他们门前长长的购物队伍都是慕名而来的。
以这个十字为中心,辐射邻近街巷上的众多回坊名吃,实际上麻家什字这个美名已经超出了本身地理位置,而成为一个美食区域的简称,被赋予了回坊美食文化中心的另一层含义。
(3)大皮院大皮院位于北院门北端,麦苋街南端,西段与北广济街相接。
大皮院拓建于明洪武年间,因以经营皮业而得名,1966年文革中一度改为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
大皮院和北院门、麻家什字等几条街巷并列为现今回坊的几大美食街,街上美食小吃店林立,热闹非凡。
有著名的老乌家小炒泡馍、穆萨砂锅、盛家麻酱酿皮、宏顺祥卤汁凉粉以及定家小酥肉,大皮院还有尔卜餐厅等回坊上为数不多的点菜餐厅,烹制的清真菜一流。
3.2 回坊以外区域如今的西安,传承了古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包容性。
在西安可以吃到粤菜、川菜、鲁菜、湘菜、淮扬菜、云南菜、新疆菜、贵州菜、东北菜等全国几十个菜系的佳肴,各地的上万种小吃,但只要从遍布西安的几千家泡馍馆的数量还是可以看出回坊饮食在西安的号召力。
西安旅游界就流传这样一句话,到西安旅游的客人是“住在宾馆、吃在外”,所谓的吃在外,就是指游客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品尝各式各样、风味独特的西安小吃,而这些小吃则多为清真的回坊小吃。
上个世纪50年代,牛羊肉泡馍就落户北京新街口西安饭馆,90年代回坊饮食开始走向辉煌的顶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基本都有西安回坊小吃,特别是牛羊肉泡馍、灌汤包子等较为普及。
但与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相比,还是相距甚远,兰州拉面在兰州有绝对的号召力,是面食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在各地的面食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流传范围之广,绝对当得起“天下第一面”这个名头。
这对于数量众多的回坊小吃来说,是很汗颜的一件事。
4 回坊饮食的社会认同纵观全国小吃行业,回坊已经是西安乃至陕西的一块不可替代的品牌,有小吃多,品种全,花样多等大众化特色,口味上享誉海内外,但在饮食文化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潜伏着两大危机,一是特色危机,二是文化危机。
4.1回坊饮食的特色危机严格来说特色危机是文化危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特色危机之所以专门提出来,是特色对于回坊饮食来说更为重要。
回坊饮食大都是家常化、粗食化、杂食化的品种,缺少具有鲜明个性的、品质优良的小吃品牌。
我们这里所说的特色,是传统特色、当代特色、与时俱进的特色。
而不是一谈到特色就认为的传统菜肴与小吃,或是要坚持的老规矩。
回坊里美味的食品或菜肴无疑是其特色,多是以“顶盘挑架”、“沿街呼号”形式买卖,进一步发展也就出现了“明锅亮灶”、“前店后家”的店铺和街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