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简介:
讲座报告:广东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介绍

讲座报告:广东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介绍时间:2019-04-12:9:30-12:00地点:物信南楼祥联厅报告人:韩国军报告人简介:韩国军,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执行院长,IEEE高级会员。
主要从事前沿通信技术、面向数据存储的信号处理与差错控制编码技术、车联网及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技术的研发。
200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11~2017年,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悉尼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及合作交流。
近年来在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权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包括SCI期刊论文27篇;申请发明专利9件、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新型实用专利4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市科研项目多项。
报告主要内容简介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大学,广东省“211工程”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高校,工程、材料、计算机、化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
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本学科紧密围绕信息和通信系统的所涉及的关键理论问题,以及国家和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开展以下四个方向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①通信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②通信系统与高端核心芯片;③前沿光子技术与光电器件;④人工智能。
赵世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时间2019-10-22

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报告人:赵世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时 间:2019-10-22 (周二)
上午 9:30--12:00
地 点:无机楼107会议室 报告及报告人简介: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杀手,无论冠心病还是以心律失常为代表的心肌病,长期以来 常规检查价值有限,更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手段。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 ance,CMR)无创、无害,不仅是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而且还能够在 体实时获取心跳下组织学信息,多尺度显示心肌疾患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因此在疾病 的诊断、预后判断及危险分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早期国内CMR技术严重滞后及 临床认知不足等问题,阜外医院磁共振成像团队自1999年起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等项 目的支持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理论与技术创新、临床应用与平台构建,取得重大创 新成果。该项目首次在我国建立了科学规范的CMR一体化诊断与风险评估体系,成果 在全国6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本项目今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赵世华,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影像和介入两栖专家,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影像学诊断和结构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现任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委员会主席,欧洲和美国心脏病学fellow。中华 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影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心血管专委会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近400余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86篇,引领团队建立了“基础-影像-临床”三结合科研模式。作为 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成果奖共七项,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二等奖, 华夏医学奖一等奖;以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金奖。
转正述职报告个人简介

您好!我是[姓名],自[入职日期]加入贵公司以来,已度过[试用期]的时间。
在此,我谨以此报告向您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个人简介,以便您对我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个人简介1. 教育背景我毕业于[学校名称],专业为[专业名称]。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培养了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工作经历在加入贵公司之前,我曾先后在[上一家公司名称]和[另一家公司名称]担任[职位名称]一职。
在上一家公司,我主要负责[工作内容概述],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另一家公司,我主要负责[工作内容概述],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3. 个人特长(1)沟通能力:我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与同事、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团队协作:我善于团队合作,能够与同事共同分担工作任务,共同完成目标。
(3)学习能力:我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掌握新知识。
(4)执行力:我具备较强的执行力,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确保工作质量。
二、工作情况汇报1. 试用期工作总结在试用期内,我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以下是我试用期的主要工作成果:(1)熟悉公司业务:通过学习公司产品、业务流程等,我对公司业务有了全面了解。
(2)提升工作效率:通过优化工作方法,我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
(3)团队合作: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4)客户满意度: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2. 转正后工作计划(1)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2)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团队目标。
(3)关注行业动态,为公司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4)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三、总结在试用期内,我充分认识到贵公司严谨的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会特邀报告人简介

附件:大会特邀报告人简介朱玉贤植物生理学家,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
1982 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
主要从事棉纤维发育分子机制和拟南芥干细胞调控茎端根端发育研究和生物学教学。
开展棉纤维伸长发育功能基因组研究,揭示植物激素乙烯调控棉纤维细胞伸长的分子机制,为大幅度提高棉纤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开展雷蒙德氏棉、亚洲棉等二倍体棉花及四倍体载培种陆地棉基因组学研究,诠释乙烯代谢途径在不同棉花基因组中的表达规律。
2011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德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中科院昆明分院院长、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BOL)科学指导委员会植物工作组共同主席。
从事植物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在竹类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开拓了分子植物地理学研究领域,引领中国植物DNA 条形码和iFlora研究。
领导建成我国首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提出了战略植物资源保护的新思路。
黄三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国家农业基因组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研究员。
2005 年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是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入选者。
研究领域包括植物基因组学、蔬菜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主要致力于构建蔬菜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打通“从基因组到新品种”的技术通路。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
韩兴国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9 年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担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沈阳应用生态所所长和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
从事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先后主持973 项目“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维持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等项目。
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论文240 余篇。
报告人简介及报告摘要

报告人简介及报告摘要:Bert Sels教授简介:Bert Sels教授,于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比利时最大的学府KU Leuven的全职教授, 该校表面化学和催化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为多相催化,主要集中在生物炼制中的多相催化、层状沸石和碳基材料合成和小分子活化中活性中心的光谱学和动力学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近280篇,h指数达65及近13500次他引(Google Scholar)及25项国际专利。
是国际沸石协会催化委员会联合主席,欧洲催化研究所的共同创始人,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副主编以及ChemSusChem, ChemCatChem杂志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曾获DSM Chemistry Award(2000)、比利时化学协会的the Incentive Award (2005)和Green Chemistry Award(2015)。
报告1摘要:The role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in biomass conversionBert F. Sels Prof. Dr. Ir.Currently full professor at KU Leuven,Center for Surface Chemistry and Catalysis, KU Leuven, Celestijnenlaan 200F, 3001 HeverleeGlobal feedstock supply under pressure due to shortness and geopolitical issues. Current transition of feedstock use implies a change from fossil oil into other resources like gas, coal and biomass. Strategies to convert each of them into chemicals and materials and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at goal are different for each alternative feedstock. Biomass, when sustainably harvested, is considered renewable and may have low carbon footprint. As long as the atom economy of the reactions to convert biomass into chemicals is high, use of biomass is an elegant solution to replace the fossil resources. Reactivity of a molecule is determined by its chemical functional groups. Biomass comprises a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chemicalstructures: alcohols and carbonyls in carbohydrates, amines in proteins, carboxylic acids and esters in triglycerides, aromatics in lignin and cyclic structures in terpenes. Next to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in the biorefinery, the emerging task of (bio) chemists is to discover reaction pathways to selectivity convert the original structures into useful ones. While biotechnology is able to deal with biomass feedstock, classic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lso will play a great role in that transformations. Even better, taking advantage of both worlds, joint conversions will likely be the best strategy in a biorefinery to produce a handful of chemicals against competitive pric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 vast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showing elegant catalytic systems, adapted for the conversion of biomass. In this context, the lecture will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catalytic work done in my group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Points of interest are the role of catalysis in the biorefinery of lignocellulosics with focus on the recovery of carbohydrate pulp and lignin-derived chemicals, and their conversion into useful products and materials.Michiel Dusselier教授简介:Michiel Dusselier教授现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表面化学和催化中心研究教授、是比利时美裔教育基金会名誉研究员和荷兰沸石协会秘书。
报告人简介【模板】(2)

***学术经历2013.9-至今**大学临床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3-至今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研究员2010.8-2012.3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病及肾病研究所博士后2006.5-2010.8 杰克森实验室/霍华德-休斯生物医学研究所博士后2000.9-2006.5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细胞和分子研究所研究助理1998.9-2000.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助理专业学术协会会员2007- 至今Member, Sigma X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2007- 至今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北美遗传学会2006- 至今Member,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北美神经生物学会2004- 至今Member,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北美科学促进协会所获的荣誉和奖项2012 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2008 Research grant award, The Glaucoma Foundation, New York, NY2006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X2005 Travel Award, Sec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X2005 Summer Research Fellowship, Section of Molecular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X研究方向1. 基因敲除青光眼疾病模型和治疗研究2. 视网膜疾病新基因功能和治疗研究3. 血管发育和微血管病变分子机制研究4. 膜脂分布在胰岛素分泌和肝脏代谢调控中的作用5. 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探索研究承担的研究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HKDC1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功能研究,2018.01-2021.12,56万元, 在研,主持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间合作研究,NSFC-TRF项目(中泰)),********,治疗老年性疾病的天然产物药物发现研究,2015.10-2018.09,297.2万元,已结题,参加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LRP6基因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过程中的功能研究,2015.01-2018.12,73万元, 已结题,主持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Atp8a2基因在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功能研究,2013.01-2016.12,100万元, 已结题,主持5.国家973计划项目,2015CB********,异种肝脏移植免疫耐受机制及诱导,2015.01-2019.12,总资助经费:1500万元, 在研,参加6.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人类疾病模型四川省青年创新研究团队,2016TD0009, 2016.01-2018.12,100万元,在研,主持7.四川省科技平台项目,2017TJTP0010,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构建和资源共享平台,2017.01-2018.12,100万元,已结题,参加8.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14JQ0023,退行性神经病变基因Atp8a2在视网膜病变过程中的功能研究,2014.01-2016.12,50万元,已结题,主持9.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4FZ0122,视网膜变性基因功能与治疗干预研究,2014.01-2016.12,120万元,已结题,主持10.Characterizing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Glaucoma, The Glaucoma Foundation,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A,总资助经费: 四万美元(2008-2009)项目负责人。
述职报告个人简介

述职报告个人简介尊敬的领导:我是某某公司某某部门的一名员工,现向您提交我的述职报告,以总结我在过去一年(或指定时间段)的工作情况和成果。
一、个人简介我本科毕业于某某大学某某专业,并于某年月加入某某公司。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二、工作内容与成果在过去一年(或指定时间段)的工作中,我主要负责以下工作内容:1.某某项目的负责人作为某某项目的负责人,我负责项目的策划、执行和管理工作。
我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达到或超过客户的期望。
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技巧,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某某项目,并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2.市场调研与分析我负责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收集和整理市场数据,以帮助公司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
我利用各种调研方法和工具,分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为公司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通过我的工作,公司成功进入了某某新兴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3.团队协作与沟通作为团队的一员,我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和沟通工作。
我与团队成员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协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
在团队合作中,我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团队成员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良好的团队合作,我们的团队在某某项目中取得了成功。
三、自我总结与展望通过过去一年(或指定时间段)的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
我将积极参与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同时,我将继续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实现公司的目标。
以上是我在过去一年(或指定时间段)的工作情况和成果的总结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谢谢!此致礼敬!。
2016.学术海报规范

1,学术海报内容:
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姓名(职称)
报告时间:2016年*月*日(星期*)13:15
报告地点:化学楼化阶二
报告人简介:100字左右,可以无此项
热诚欢迎各位师生参加
-------(1,学术海报内容的时间地点,由报告人确定;2,海报的电子版,在做报告之前的一周左右,须由科研秘书在科研群里面发布消息;3,海报制作,将由科研秘书办理,并提前三天粘贴公布;4,须请报告人组织听众和现场拍照)------
2,学术海报数量:一式四份。
贴到如下地方:化学楼一份;主楼大厅一份(若不让贴,送至大楼923室刘冠珠老师处,并说明情况);
六舍和七舍之间的宣传板一份;一食堂南侧的宣传板一份。
3,安排照相:照片不少于10张(其中PPT题目1张、学生听报告的全景照片4张、老师和PPT的全景照片3张、任意角度拍摄若干张)。
4,照相者在学术报告结束后及时将照片保存到化学楼208办公室。
5,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交到科研处923刘冠珠老师处或化学楼208办公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人简介:
1. 林汉明教授。
1981年至1987年期间于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生物学士及硕士学位,1992年取得美国西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学位。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生物技术学课程主任,1999/2000及2005/2006获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模范教师奖。
2001年起获选为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至2011任副秘书长。
2008年开始兼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副主任。
2013年开始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主任。
林汉明教授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专家,在氮代谢和氮信号传导的相关研究中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 (发表在 Nature, PNAS, Ann Rev Plant Biol, Plant Cell, Plant J, Plant Physiol 等期刊) 。
他是证明代谢调控,谷氨酸受体和PII蛋白存在于植物中的最早发现者之一。
这些工作获得数项美国专利。
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 (伙伴) 实验室,林教授负责组织一个综合研究计划,从优质种质资源中鉴定及发掘耐逆和抗病的关键基因。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所领导的课题组的研究成功获得5项美国专利。
这些研究发现分别发表在 J Biol Chem, New Phytol, Plant Cell Environ, Plant Cell Physiol, PLoS One, BMC Plant Biol 等期刊。
近来主持了一项大型的大豆基因组研究项目,将三十一种大豆资源进行重测序,证明野生大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论文在Nature Genetics以封面形式发表。
2. 许浩霖教授。
2000年至2005年期间于香港大学攻读生物学士及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博士学位。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及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的成员。
许浩霖助理教授是研究动物进化和microRNA的专家,在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研究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 (分别发表在 PloS Biol, Mol Biol Evol, Nucleic Acids Res, EMBO Reports, BMC Biol, Genome Biol Evol 等期刊) 。
他是动物microRNA arms switching和microRNA bi-directional transcription的最早发现者之一。
3. 倪世明教授。
1984年至1986年期间于加拿大Waterloo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4年取得加拿大Alberta大学生化系博士学位。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兼任中医药真菌蛋白质组实验室主任,亦为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及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的成员。
倪教授是蛋白生物化学方面的专家。
他负责管理蛋白组学相关的研究设施(包括ESI,MALDI TOF/TOF mass spectrometer,双向电泳及多肽合成仪等)。
他主要从事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多肽结构功能,现代中医药及真菌和植物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共参与了包括SARS病毒的研究,T 细胞表面抗原的鉴定及其在宫颈癌疫苗开发中的作用,分子生物技术在医药植物及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植物盐胁迫下总蛋白质组变化及组蛋白转录后修饰等在内的10多个重大课题的研究 (发表在 J Biol Chem,Mol Cell Proteom, Proteomics 等期刊)。
4. 陈廷峰教授。
1997年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其后在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学习基因组学并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3至2007年之间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Francisco接受博士后训练,并以共同开发者身份发展了可作多用途基因组分析的单分子检测平台而获得1项美国专利。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兼任香港生物信息学中心的联合主任。
并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及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的成员。
在RNA, Bioinformatics, Caner Cell, Genome Biol, Genome Biol Evol, J Hepatol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5. 钟思林教授。
1998年在吉林大学获生物化学学位, 2008年在英国Nottingham 大学获植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9年获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的支持下在法国Joseph Fourier 大学进修。
2009 年被人类前沿科学组织 (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Organization) 评为Long-term Research Fellow在美国Cornell大学进修。
201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同年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及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的成员。
自2008年起一直从事植物生理学,基因组学以及表观遗传学的研究。
参与完成西红柿、西瓜和奇异果
的基因组测序(分别发表在Nature, Nature Genetics 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近期发表的西红柿果实成熟受基因组甲基化调控的文章被评为Nature Biotechnology 2013年1月刊的封面文章。
6. Nacira Munoz 博士。
1985及2012年分别获得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自然和物理学院的生物学学士和生物科学博士。
2009年开始担任阿根廷国家农业科技研究院, 植物生理和遗传学研究所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及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 自然和物理学院助理教授。
2013年获得阿根廷政府资助, 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林汉明教授课题组担任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