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归因理论对自我知觉的影响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凯利归因理论对自我知觉的影响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作者:孙琦来源:《商情》2013年第51期【摘要】1973年凯利提出了可以用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原因的理论,也就是著名的归因理论。
它们分别是: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三个原因都有可能。
以往的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双向原则、平等原则、信用原则和包容原则。
这些归纳后的方法和原则略显刻板和生硬,我们也不难从生活中总结出各种方法,比如:要学会赞扬别人,观察生活,懂得倾听的艺术等等。
生活中的人是不断观察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并对其做出分析解释归因的,因此归因的正确与否也左右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如果对于遇到的事情做不出解释或者解释偏执,人的心理状态将陷入错误的状态。
【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知觉人际交往方法哈罗德·凯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发表了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倚理论以及归因理论。
1967 年,哈罗德·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对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
这种由刺激事件来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
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同时,他还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总的来说凯利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大家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而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又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一、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二、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而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又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一、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二、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动机归因理论

动机归因理论简介动机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
该理论解释了人们在评价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倾向于使用哪种归因方式。
它涉及到一个人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解释的方式产生情感和态度。
动机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际关系、工作动机、学习动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解释作用。
动机归因方式根据动机归因理论,人们在评价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往往会使用三种归因方式:内在归因、外在归因和稳定归因。
内在归因内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其个人特质、内在性格或能力。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如果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是由其内在特质驱动的,我们会进行内在归因。
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同事频繁加班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和努力的人,这就是内在归因的表现。
外在归因外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情境或机会。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如果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引起的,我们会进行外在归因。
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同事加班,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因为工作量大、任务紧迫所致,这就是外在归因的表现。
稳定归因稳定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其个人特质或外部环境的持久性因素。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个行为的原因是持久不变的,我们会进行稳定归因。
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同事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这就是稳定归因的表现。
影响动机归因的因素据动机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出动机归因时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他人的行为在同种情境下是否一直存在。
如果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有着类似的行为,那么我们倾向于进行稳定归因。
比如,如果一个同事总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进行加班,我们会认为这是他的稳定行为特征。
具体性具体性是指他人的行为是否特定于某个特定的环境或情境。
如果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做某个特定的行为,我们倾向于进行外在归因。
比如,如果一个同事只在某个特定项目上加班,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这个项目的特殊要求。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是一种用于识别有争议事务原因和责任
的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凯利在1962年提出,它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
它认为,事件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三大要素:积极因素,负面因素以及控制因素。
首先,积极因素是原因中有利的一方,它支持事件发生,促进结果。
积极因素是事件发生或结果产生的有利主体,它不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积极因素的存在可以帮助形成和发展有利的结果。
其次,负面因素是原因中不利的一方,它阻碍事件发生,导致不利的结果。
负面因素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它可以完全阻止结果的形成,也可以通过消极的影响,减少结果的利好度。
最后,控制因素是影响事件发生和结果形成的因素,它与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类似,但是其可以影响事件及其结果,但它不是有利或不利的。
通常,在具体的事件上,控制因素大多是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例如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法律法规等。
因此,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要识别有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时,除了考虑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外,还应该考虑控制因素。
通过对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和控制因素的识别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及其结果,并且可以更好地识别事件原因,从而更好地追究有关责任。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它不仅应用于法律领域,也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宗教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等。
它为有
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的确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并且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
在今天的社会中,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也在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一)凯利的归因模型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1972年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1.归因于行为者。
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
总之,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
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就是区别性高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
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迟到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
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分析:如果员工A成为7月月度销售冠军
6
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自己的不良绩效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高估外部环 境的影响。
归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问 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 视并成 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根 据 人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 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 充和发展。
凯利的三分法归因模式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客观刺激物 外因
行为原因
所处情境 行为者 内因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何为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 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 论。
学习归因理论的意义
1、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通过改变员工对成败 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而对员工进行客观的绩 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