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朝少数民族将领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汗国还很强大,时常出兵南下骚扰。
627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乘唐太宗即位之初,亲率十万大军,直逼渭水,驻兵便桥之北。
唐太宗当时正以全力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对突厥的进军采取守势,尽可能维持和好关系。
不过,他也认识到在突厥进兵的情况下,不能退缩,越退缩,越对唐朝不利。
为此,唐太宗召集禁军,出拒突厥。
他自己首先身披甲胄,跨上御马,带着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出长安城,抵达渭水。
颉利可汗在营中听说唐天子来了,立即上马出营,也来到河边。
唐太宗见颉利到来,就隔水责他负约。
不一会儿,唐军陆续到来,一时旌旗蔽野。
颉利见唐军军容整齐,面有惧色。
唐太宗让军队退下布阵,独自留下来同颉利对话。
大臣萧瑀恐怕唐太宗轻敌,就在马前劝谏,要他回去。
唐太宗事后对萧瑀说:“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长安城郊,是以为唐朝内部不稳,新皇刚刚即位,没有力量抵御他们。
我们如果示弱,闭门自守,颉利就会纵兵大掠,我们就不好制服他们了。
所以我轻骑先行,以示对他们的藐视;又摆出军容,表示我们决心一战。
这样做是颉利意想不到的,他就会失去主意”。
“制服突厥,在此一举。
你不信就等着看吧!”果然,没过多久,颉利就派人来请和。
唐太宗又亲临清水,与颉利可汗相会。
他们两人就在便桥上,杀了白马,歃血为盟。
唐朝赠给颉利许多金帛;颉利答应不再进犯唐朝,随后,引兵而去。
629年,关中丰收,生产得到了恢复;唐太宗的统治也已初步巩固。
那时突厥地区连年遭到霜旱天灾,牲畜大量死亡。
颉利加重对各部的勒索,各部纷纷叛离。
唐太宗认为时机成熟,就在这年冬天派大将李绩、李靖带领十几万军队出击突厥。
第二年,追击突厥至阴山以北,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登上顺天门,召见颉利可汗,当面数说了他不断背盟,恃强好战,掠夺百姓的五大罪状。
最后又对他说:“不过自从便桥会盟以来,你没有大规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不杀你。
”颉利可汗感激不杀之恩,哭谢而退。
贞观大事记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635年------贞观九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636年------贞观十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大事记(贞观·唐)
627年------贞观元年
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628年------贞观二年
诏各地置义仓(官督绅办的仓储制度)
薛延陀(漠北少数民族,役属于突厥)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629年------贞观三年
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645年------贞观十九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649年------贞观二十三治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
637年------贞观十一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638年------贞观十二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640年------贞观十四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安史之乱的战役

安史之乱的战役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安史之乱的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安史之乱背景简介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藩镇崛起主词条:节度使、藩镇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2] 外重内轻主词条:折冲府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
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
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
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
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唐代契苾家族研究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契苾家族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20080531摘要唐朝是继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之后建立起来的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帝国,这与唐廷历代宽松的民族政策,及数以万计的蕃兵蕃将生死捍卫不无关系。
作为初唐蕃将的杰出代表——契苾何力,其自贞观年间携部内附后,家族先后七代人为唐朝政治、军事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契苾何力、契苾明、契苾嵩子孙三代都为唐代前期疆域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家族第四代人契苾承明长流藤州之后,贺兰都督一职易于他人,但契苾家族另一支系中,契苾光之孙契苾嘉宾继续承袭着家族的武将特性,依然以捍卫唐王朝的领土为己任。
安史之乱后,第五代人契苾漪携部落北迁回纥,大和六年(832)又携子契苾通内附于振武附近的胜州,契苾通因宣谕突厥及详备边事之功,终至振武节度营田等使,主导代北军事。
契苾通去世之后,诸子皆供职于代北行营。
契苾家族由河西迁至代北,以及多与武将家族联姻,这实为其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原因;该家族之所以有其起伏兴衰的特征,主要在于唐廷前后民族政策的变迁与汉化受阻等诸多深层问题。
本文结合出土墓志与传统文献,对该家族的族源、世系及迁徙过程进行全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它的发展情况,着重对其家族成员的为官经历、婚姻状况、活动地域等三个方面作细微探讨。
在明确了该家族发展特征之后,重点探讨它的兴衰问题与唐代政局的关系,企图通过贞观至开元的契苾家族、唐朝夷夏政策之变迁、安史之乱与契苾氏家族的关系、代北契苾与沙陀权力之消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契苾家族的起伏兴衰实为唐朝政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唐代;契苾氏;家族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unparalleled uniform multinational empire which was set up after major national amalgamate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is is related with the loose national policies as well as thousands of the minority soldiers and generals’ do in battles bravely and selfless. As the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in the early days in Tang Dynasty, QiBi HeLi and seven generations after him in his fami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ang Dynasty’ polity, and to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ffairs from he took along his followings to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Zhenguan. Especially,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QiBi HeLi, QiBi Ming and QiBi Song made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aspect of exploiting the territory in the prophase of Tang Dynasty. General HeLan was substituted by other persons since the fourth generation QiBi ChengMing stayed in Tengzhou a long time. But in the other branches of QiBi family, QiBi JiaBin, the grandson of QiBi Guang, kept on inheriting the family’s characteristic of warrior,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fe of the territory of Tang Dynasty. After AnShi Rebellion, the fifth generation QiBi Yi took his followings to migrate HuiHe in the north. Then he took his son QiBi Tong to submit ShengZhou around the area of ZhenWu in the sixth year of DaHe. QiBi Tong served as the military governor ZhenWu finally because of his contributions in digging up the hatchet to Turk and the contributions in frontier affairs, leading Daibei military affairs. After he passed away, his sons were all served in Daibei military camp. Then family QiBi migrated from HeXi to DaiBei, and most allied with other warrior families through marriage. This are the exterior caus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whole famil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y this family h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up-and-down,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deepest issues were the variances of minority policies and the obstacles in Hanization.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the ancient epitaph and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idy up the family’s origin, pedigree and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On this foundation, I go deep into analyzing its development, and stress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members of this family in three aspects: the experience in court, the situation of marriage, and the place of activit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aking clear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mily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s flourish and decline and Tang Political Situation, attempt to obtain such kind of conclusion that the up-and-down of the family QiBi is actually an epitome of migration of Tang Political Situation through four aspects: the family QiBi between ZhenGuan and KaiYuan, the variances of Yi-Xia policy in Tang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Shi Rebellion and family QiBi, the right’s ebb and flow between the family QiBi in DaiBei and ShaTuo.Key words:Tang, QiBi, family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唐太宗励精图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至二十三年(649),被后世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津津乐道。
唐太宗也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盛名天子。
它为唐朝的极度强盛奠定了基础。
关于贞观之治有以下内容:1、任人唯贤,听言纳谏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按照任人唯贤的原则,从中央到地方选用了一批精干的官吏。
在中央机构,唐高祖时的宰相左仆射裴寂(晋阳宫监)、右仆射萧瑀(萧皇后兄,隋朝民部尚书)、中书令封德彝、杨恭仁等都是姻亲宿旧、前朝遗老、暮气沉沉,都不是开拓新局面的人才。
唐太宗首先对中央宰相班子进行改组。
玄武门之变后,马上提拔高士廉(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之舅,其父长孙晟早死)为侍中、房龄为中书令、杜如晦为兵部尚书、杜淹为御史大夫、魏征为谏议大夫。
贞观二年(638),李靖为检校中书令,后为兵部尚书。
贞观三年,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其子杜荷因承乾事被诛)、魏征守(阶卑而拟高者曰守,阶高而拟卑者曰行)秘书监,“参预朝政”。
贞观四年,杜如晦死,以李靖为右仆射,又以温彦博为中书令,王珪(王僧辩之孙,父仕北齐,参与杨谅起兵)为侍中,戴胄为户部尚书,参预朝政。
贞观七年,王珪漏绁禁中语,左迁同州刺史,以秘书监魏征为侍中。
至此,贞观名相基本到位。
(唐太宗23年中,提拔了23名宰相)这个宰相班子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具有治国平天下所需的全面素质,杜如晦长于决断,房玄龄善于谋划,人称“房谋杜断”。
《资治通鉴》贞观三年:“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字,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率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二人深相得,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问侍中王珪(东宫官属)说:“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魏徵。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秦国:太监—赵高,儿子——胡亥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统一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后又攻打了南方的越族,统一了广东、广西。
为防止北方蒙古高原一带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括攻打匈奴,并修建了万里长城。
2、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⑴、西汉时期:此时,仍然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有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和景帝)和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全国大统一。
西汉时期,仍然受匈奴的威胁,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的政策,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打败单于。
同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在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光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初期被匈奴所征服),成功地解救了西域,并建立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最远达到伊朗、罗马。
⑵、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蒙古高原一带的北匈奴仍然威胁着东汉政府和西域,窦固和窦宪先后打败了北匈奴,此时,南匈奴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
在攻打凶奴的同时,班超出使西域,并派甘英到达波斯湾,重新恢复了与西亚和欧洲的联系。
东汉后期,住在甘肃西南部和青海一带的羌族人因受东汉官吏和地主的压迫,与住在一起的汉族人奋起反抗,大大削弱了东汉政权。
3、两晋时期: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乱世时期的西晋有著名的“八王之乱”和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东晋时期是南北对峙局面。
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分别在:羯jíe族人在山西东北部,鲜卑族人分别住在长城以南和河西一带,氏族人住在甘肃东南部,羌qīang族人住在陕西和甘肃东部,氏族控制着鲜卑族和羌族。
4、南北朝:南方汉人统治的称南朝,北方由鲜卑族统治的多民族大融合称北朝。
5、隋朝:北灭了南,重新统一了中国,进入了多民族大融会时期(这个时期,没有了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以下同),只是,隋炀帝多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打高丽的战争。
6、唐朝:除突厥外,其他少数民族跟唐朝关系都很好。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国贸102 吕莲10064618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是他的名言,亦是他对自我的要求。
这样一位具有伟大功绩的皇帝,一定具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而他对国家的治理之道,就是让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经济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建立的初期,社会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发展经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此,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农业上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唐太宗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经济,他合并州县、裁减冗员,革除了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
同时,继续推行均田制,实行了新的租赋徭役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在关中、关东等地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后,他又诏令开仓赈民,使人民得以生存、养息。
在商业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因此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千古一帝,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
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
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
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
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
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
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失思力
1、执失思力:生卒年不详,突厥人,娶唐高祖李渊女九江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
执失思力原为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心腹爱将,曾率兵侵略唐朝,后投降。
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十九年(645年)二月、二十年(646年)正月,执失思力领军分别在居茹川、夏州等地,大败吐谷浑军和薛延陀部,使唐北部边境从此得以安定。
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二月初三,执失思力因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谋反一事受到牵连,流配巂州(治今四川西昌)。
龙朔(661—663年)中,复官为归州刺史,不久病卒。
阿史那社尔
2、阿史那社尔:(609年-655年):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阿史那社尔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
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击破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
之后,他引军攻击薛延陀,战败,逃奔高昌。
贞观九年(635年),阿史那社尔因畏惧西突厥的报复,率部万人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娶唐太宗之妹衡阳公主为妻。
贞观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尔任行军总管,同侯君集攻灭高昌,因功被封为毕国公。
其后,他又参与唐朝对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并有清廉之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任命其为昆丘道大总管,负责对西域的军事行动。
他同契苾何力等人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了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
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被唐高宗阻止。
永徽四年,官拜镇军大将军。
永徽六年(655年)去世,
年四十七岁,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唐高宗命人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
契苾何力
3、契苾何力:(620-677年):铁勒族人,祖父与父亲都为可汗。
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贞观六年(632年),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人归属唐朝。
贞观九年(635年),唐朝派契苾何力等人至赤水川讨伐吐谷浑。
契苾何力见机行事,挑选精兵一千余名,突袭吐谷浑王帐,俘获了吐谷浑王后,并获骆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只),取得重大胜利。
太宗于是下诏,任命他为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并将临洮公主嫁给他。
贞观十六年(642年),契苾何力回凉州看望母亲和弟弟时,被劫持到薛延陀部,他大骂薛延陀可汗,面向东方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当即割下自己左耳,以示对大唐的忠心。
契苾何力回到唐朝后,先后被授予左骁卫大将军、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弓月道行军大总管。
太宗亲征高丽,他为前军总管,攻城时被长矛刺中,伤势严重,太宗亲自为他敷药。
唐太宗去世,契苾何力请求以身殉葬,以侍卫陵寝,被唐高宗阻止。
仪凤二年(677年),契苾何力因病去世。
唐高宗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并陪葬昭陵,谥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