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舆论、宣传的关系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Sin]❖第一章✓ 1.新闻学的定义?答: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事业性新闻传播。
✓2。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答: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研究目的:直接目的是探求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间接目的是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有效运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知识支持;最终目的是推动新闻传播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 3.新闻学的学科理论框架?答:新闻学分为: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新闻学边缘学科.(详见ppt)✓ 4.新闻学四类学科的地位?答:新闻事业史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研究的核心;新闻实务是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交叉新闻学则为新闻学纵深拓展和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5.简述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一)萌芽时期。
(鸦片战争到1918年)(二)创立和形成时期。
(1918年-20世纪40年代)(三)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洪仁玕《资政新篇》,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梁启超《本馆(《清议报》)第100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二)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6.简述世界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第一阶段:萌芽和形成时期。
(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成熟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新闻学的当代发展时期(1956年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德国学者普尔兹出版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约翰。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二)李普曼《舆论学》,卡斯帕·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三)弗雷德里克·S ·西伯特、西奥多·彼德森和威尔伯·施拉姆3位学者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7。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1.新闻学的学科结构是什么?●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实用新闻学2.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及其要点是什么?集权主义理论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新闻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对报刊进行审查;严禁报刊批评政府。
集权主义理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中,才能对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合法统治,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1644年,由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的。
后来得到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其基本原则;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支持报刊批评政府。
局限——自由的泛滥,媒介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和社会的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1943年,罗伯特·哈钦斯邀请众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授组成新闻自由委员会,1946年,该委员会完成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
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1)否认了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2)报刊自由应该兼顾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利益。
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
(3)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4)主张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和管理3.新闻传播三要素是?●事实:新闻的本源,新闻传播行为的客体,但有很强的反作用;●新闻报道者: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主体地位体现;●新闻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行为中兼有主体和客体双重性质。
4.新闻价值五要素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5.什么是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一、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一,名词解释1新闻报道: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3信息: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
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
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
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
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
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
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
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洗牌作弊法”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5广告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它体现着公众利益。
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
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具体事实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概括事实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
新闻宣传要统筹好“五个关系”

新闻宣传要统筹好“五个关系”作者:金厚勋来源:《群众》2009年第09期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喜庆日子的日益临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破解发展难题的有力推进,统筹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从我们淮安的实践看。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要重点统筹好以下五个关系:一、统筹好重点宣传与常规宣传的关系。
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舆论引导工作的常规形态。
在做好这些常规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牢牢把握和适时调整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心,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进行突出处理。
一是切实加强经济宣传,坚持把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价值”导向,作为舆论引导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这一主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克难奋进。
二是突出抓好学习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引导人们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根本途径。
三是深入推进“五大建设”的宣传,围绕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
策应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借“港”出海实现海河连通、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台资积聚新高地等,引导全市上下加深对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和强劲合力。
二、统筹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从淮安新闻宣传的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新闻宣传的需要来看,正面宣传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外,可以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对内,可以凝魂聚气、激励鼓劲;对公众,可以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对社会,可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
新闻媒体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作用

新闻媒体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作用作者:王文革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3期摘要: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统一,探索新时代做好新闻报道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新途径是当下党的舆论宣传报道的需求。
实现二者的统一,需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把舆论监督报道落到实处,有始有终,使监督舆论报道真正发挥它的社会舆论功能。
关键词:新闻媒体;正面宣传;舆论监督一、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辩证关系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正面宣传一直是长期坚持的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舆论监督报道可以忽视,舆论监督报道是新闻报道发挥监督功能的重要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是媒体的重任担当,新闻媒体要敢于面对丑恶的社会问题,揭露阴暗面。
因此,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正面宣传的对象都是社会上的“真善美”,是对正能量的报道和传播,起到积极的引导舆论的作用;舆论监督报道则直指社会阴暗面,暴露社会方方面面需要改进的问题,其目的是促进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以说二者在目的上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正面报道,则无法正确的认识社会现实,从而失去对事实的清醒认识;只有舆论监督报道,则会让人们认为社会充满阴暗,对社会发展和治理产生怀疑或丧失信心。
在新闻报道中要在新闻报道中,要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共生体,尤其是做监督报道时,更要坚持二者的对立统一论。
二、新闻媒体发挥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作用的途径(一)树立全局观念,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因此,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必须坚持政治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学概论 第五章 新闻与舆论

• 温总理为北京奥运作广告
温总理为北京奥运作广告
W 323049
•
廉政
中国对舆论的认识
• 舆论乃舆人之论——下等人的意见 • 近代,中国报人将舆论同民主政治联系起 来,赋予舆论以新的含义。王韬指出报纸 是“博采舆论”的工具 • 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 也 ——“舆论界骄子”梁启超 • 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 母 ——孙中山
新闻媒介对舆论的介入
1、反映并代表舆论。“报纸是作为社 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马克思)。新闻 媒介已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为公众代言人, 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 (马克思) 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已同时扮演了公众 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 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梁启超论舆论
• 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舆论, 必不足以成事 • 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舆论着, 寻常人所见及者也。而世界贵有豪杰,贵 其能见寻常人所不及见。行寻常人所不敢 行也 • 豪杰与舆论常不相容
梁启超论舆论
• 梁启超认为,英雄豪杰之士要成就一番大 事业,其与舆论的关系必然经过三个阶段: “其始也,当为舆论之敌;其继也,当为 舆论之母;其终也,当为舆论之仆” • 梁启超将舆论分为消极舆论(不健全舆论) 与积极舆论(健全舆论)两种。健全之舆 论,无论何种政体,皆所不可缺
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 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 等主观条件。 • 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 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 结论: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 力量,虽有正、负两面作用,但从历史长 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 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具有潜在的、永恒的 正义性。
新闻学概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概论复习笔记(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新闻学概论萌萌的复习笔记哒绪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从新闻学得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三部分。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个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科学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从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舆论、宣传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第一、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第二、具体区别:
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
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
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第三、联系:尽管二者从动机、特点、职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
媒介的所有者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2、新闻与舆论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第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
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第三、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
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
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
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