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
第三章 物态变化 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分为华氏1度,记作“1
℉− ℉
℉”,所以有t0=
=1.8
℉
(2) 合肥市某天气温约为15 ℃,等于多少华氏度?
解: (2) 合肥市某天气温约为15 ℃,
对应的华氏温度T=15×1.8 ℉+32℉=59 ℉
1
2
3
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a、b两条图线不
质量
同的原因是水的
1
2
3
4
5
不同。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C组选择图乙所示装置,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处于正确位置的
是
Ⅱ
。与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
能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
热时间(或阻碍热水蒸气在温度计的玻璃管上液化,容易看清温度计示
12
13
14
15
16
17
18
(4) 铝型材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熔炼操作:将原材料按工艺要求加
入熔炼炉内熔化,并通过除气、除渣等精炼手段将杂质、气体有效去
提高熔炼炉内
除。根据实验结论,如何提升原材料的熔化效率?答:
温度(合理即可)
1
2
3
4
。(写出具体的措施,一条即可)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升高的温度Δt= ×1
℃=
×1℃=30
人教版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件

冬天窗户玻璃上 的冰花:冰花是 室内温度较高的 水蒸气遇到温度 较低的玻璃,凝 华形成的小冰晶。
冰雕艺术:冰雕是由水凝华而成的,是 冬季北方常见的艺术形式。
舞台效果:为了制造特定的舞台效果, 有时会使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其 升华会产生大量气体,在舞台上形成白
色雾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雨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最终形成雨
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下凝结成冰晶,附着在树枝等物体上形成雾凇
露水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接近地面的地方遇冷凝结成露水 玻璃上的水滴形成: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结成水滴
雨的形成: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聚集在空中形成雨 雾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雾 露水的形成:地面附近的水蒸气液化形成露水,附着在植物或地面上 霜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后再凝华形成霜
添加标题
物态变化定义:物质 状态之间的变化
添加标题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 吸热
添加标题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 放热
添加标题
汽化:液体变为气体, 吸热
添加标题
液化:气体变为液体, 放热
添加标题
升华:固体变为气体, 吸热
添加标题
凝华:气体变为固体, 放热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
定义:物质从液 态变成气态的过 程
过程:吸热过程,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 态,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方式:蒸发 和沸腾
汽化吸热的应用: 降温、制冷等
烧水时,水壶口的水蒸气
洗澡后,身上的水变干
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
雨后,地面上的积水变干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变化复习课 件 课件

《科学》杂志在202X年2月9日报道,美国马里兰 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首种可以自动调节热量的 织物,由普通羊毛制成的,但外面覆盖着一层超 薄的导电金属,可以普通清洗。金属下面的布料 可以检测到人体的温度,当我们的体温上升时, 这种织物纤维会收缩或拉近在一起,从而排出体 内热量;当我们的体温降落时,这种材料会膨胀, 收集外面空气中的热量。而且这种布料几乎是瞬 间起到自动调节温度作用的。
凝华
勤俭用水 珍惜水资源
请你设计一款来自未来的衣服!!!
基本要求: 实现冬暖夏凉
202X年10月27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葡萄牙纳米技术和智能材料中心的科学家研制 出了一种由淀粉制成并内含微量蜡状物质的纳 米胶囊,可永久附着在衣物上,随着人体温度 的变化,胶囊会随之吸热融化或放热凝固,从 而平衡人体温度。
升华(吸热)
熔 化(吸热)
汽 化(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 固(放热)
液 化(放热)
凝华(放热)
“三步法”判断物态变化:
(1) 确定物质在产生变化前是什么状态。 (2) 确定物质产生变化后又是什么状态。 (3) 将产生的变化过程与物态变化种类对照并判断。
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
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雾、露 水蒸气变成为小水滴
霜 气温急剧降到 0 ℃以下时,水蒸气直接变成冰花附在
物体上
雪 高空水蒸气变成六角形的冰花
物态变化
液化 凝华 凝华
云 一部分水蒸气变成小水滴,一部分水蒸气变成冰晶 液化、凝华
雨 水蒸气不断变成水,小冰晶也在变成小水滴
液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冰花 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
凝华
雾凇 空中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挂在树枝等物体上
八年级物理上《物态变化》复习课件.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 1.构造:体温计液泡上方有缩口 • 2.量程:体温计35℃-42℃ • 3.分度值:0.1℃ • 4.使用方法:体温计使用前将液注甩至 • 35℃以下 •
7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过关训练
8
例1.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它的量程是 35~ 42℃, 它的分度值为 0.1 ℃。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 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因液柱太细难以读数,
• 2.摄氏温度的规定:
•
0℃: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的温度为0摄氏度
•
100℃: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 3.温度计在使用前必须观察:
•
①量程
•
②分度值
•
③零刻线位置:零上温度向上读,零下温度向下读。
5
• 三、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 2.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 3.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 • 5.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 A.把蔬菜装入塑料袋后放入冰箱 • B.给墨水瓶加盖 • C.用电热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 D.把新鲜的柑橘装入塑料袋
19
• 3、下列现象描述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条件下 蒸发快慢的情况,其中最能说明水蒸发快慢跟
水的表面积有关的是(C )
• A.温度不同的水,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 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26
• 9、 有一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 天就要下雨了”.水缸“穿裙子”是指, 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位 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 关于出现小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C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2)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请同学们留意身边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烧开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选做作业:
(1)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物态变化的实验,如探究不同物质熔化、凝固的温度等,并撰写实验报告。
(2)研究性学习:针对生活中某一物态变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3.创新作业:
(1)制作科普视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科普视频,内容需包含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热量变化等知识。
(2)设计创意海报:以物态变化为主题,设计一幅创意海报,展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家长参与作业:
(1)与家长一起观察和讨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增进亲子互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概念、特点和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熟练运用物态变化的公式和规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语言:“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冰块会融化成水?在这个过程中,热量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教案: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学年:20232024学年版本: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二章《物态变化》的复习课。
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和条件: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以及温度、压强等条件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物态变化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制冷、制热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够分析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
难点: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棍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以及物态变化的条件。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如冰棍融化的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原理。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观察冰棍融化的过程、观察水蒸气凝结的过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物态变化》1. 定义: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 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过程: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4. 条件:温度、压强等。
七、作业设计:(1) 冬天,室外的水管为什么会冻裂?(2) 夏天,为什么冰箱里的饮料会结霜?2. 请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1) 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体积膨胀,导致水管冻裂。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课件

a.晶体熔化的条件: I.达到熔点. Ⅱ.继续吸热.
b.晶体凝固的条件: I.达到凝固点. Ⅱ.继续放热.
⑤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①常见的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②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三、 汽化与液化 1.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汽化 (1)方式:蒸发和沸腾. (2)沸腾.
①条件:
a.达到沸点. b.继续吸热.
②位置: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③剧烈程度:剧烈. ④影响沸点的因素:大气压强.大气压强越高,液体的沸点也就 越高,反之,大气压强越低,液体的沸点也就越低.
(3)蒸发.
①条件:
a.任何温度. b.吸热.
②位置:液体的表面. ③剧烈程度:缓慢.
① 水吸热升温 ② 水沸腾吸热温度不变
【跟踪训练】 (淮安中考)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冰的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
【解
A
B
C
时吸热温度不变,故选项C 正确.
熔化
物态变化类型的判定 1.物态变化的六种类型
吸 热升
华
气态
汽
液
化
化
液态
熔
凝
化
固
固态
放 凝热 华
2. “三步法”判物态变化 (1)确定物质在发生变化前是什么状态. (2)确定物质发生变化后又是什么状态. (3)将发生的变化过程与物态变化种类对照并判断.
(2)常见的液化现象: ①“露”、 “雾”的形成.
②冬天呼出的“白气”. ③从冰柜里刚拿出的雪糕冒出“白气”等.
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特点:吸热. (3)常见现象: ①衣柜内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②用久的灯丝变细. ③冰冻的衣服变干. ④用干冰人工降雨. ⑤用干冰致冷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本章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4.引导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小组合作
1.分配小组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相关的物态变化实例或问题,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物态变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3.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表达和交流自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4.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本章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的复习课。在经历了新授课、实验课和练习课等阶段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然而,由于物态变化涉及到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微观粒子运动,部分学生对其理解仍存在困难,对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存在知识点的遗漏和理解上的误区,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4.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动画、模拟实验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态变化的知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引导性问题: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如“为什么冰雪会融化?”“雾是如何形成的?”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互动交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互相倾听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