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从小接受的教育

合集下载

尊师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尊师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尊师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十分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所以,他给几个儿子选择教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并且,一再告诫子女必须要尊重教师。

一次,太子的教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样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能够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唐太宗明白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教师。

之后,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教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教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教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教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西周的宫廷教育

西周的宫廷教育

西周的宫廷教育1。

宫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广义而言,西周教育是"学在官府",所有的"国学",都设在宫廷、官府之中,其对象除宫中的王子之外,还有王亲国戚、贵族官僚的子弟,前章已有详论。

我们这里讲的宫廷教育,主要对象是君主本人以及作为未来君主(储君)的太子。

太子的小学、大学阶段的教育前章也已涉及,本章着重探讨的是太子小学以前的教育。

在西周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下,君主是唯一的主宰者。

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和臣民都为天子所有,君主的意志即是最高的命令,是臣民必须依从的。

在这种情况下,君主本人的素质如何,对国家的命运关系极大。

自古以来,中国重视以德教治国,尤其重视君主教育--太子教育。

西汉的贾谊曾说过:"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

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

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太子对国家的命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太子的素质是否善良,关键在于能否及早施教并选择好左右心腹。

心灵尚未受到外界不好的影响之前及早进行教育,容易取得效果,这就是重视"早谕教"的原因。

太子生活和思想习惯的形成,受身旁的人影响最大,这就是重视"选左右"的原因。

所以说,只有"左右正",才能"太子正"。

只有"太子正",国家才能安定。

这就是西周以来重视宫廷教育,尤其重视太子教育的根本原因。

2。

西周的胎教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

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淫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

"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溥仪一生的总结

溥仪一生的总结

溥仪一生的总结溥仪(1906年2月7日 - 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被满洲国封为伪满洲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帝王。

在他一生中,溥仪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日本侵华、抗日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起伏,他的遭遇和选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讨论。

本文将对溥仪一生进行总结,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早年生活溥仪出生在北京,是清朝嘉庆时期的第十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奕譞。

他从小在紫禁城长大,接受了传统的皇家教育。

然而,他在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后两年,即1910年,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清朝的覆灭溥仪即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处于衰退和动荡之中。

国内各地的起义和民主潮流逐渐兴起,对于君主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溥仪被迫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溥仪的日本流亡生涯溥仪的退位并没有使他的命运终结。

他被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并在那里建立了伪满洲国,被封为伪满洲国皇帝。

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中,溥仪一直处于被操纵和控制之下。

他被日本人视为傀儡,为日本的侵华行动提供了合法性的幌子。

返国后的溥仪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溥仪被遣送回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阶段。

他先是被关押在苏联,随后被移交到中国共产党的手中。

溥仪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改变了对于皇权的认识,并对于过去的行为表示悔过之意。

溥仪的晚年生活和去世溥仪在1959年获释后,被安置在北京的一个康复机构里。

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

溥仪养成了爱好书法和读书的习惯,并与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1967年因癌症去世。

溥仪的影响和意义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的遭遇和选择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退位和日本流亡生涯,使人们开始质疑君主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而他改变态度和悔过之举则显示了个人选择和奋斗的力量。

古代经典帝王家训,千年珍藏育儿经

古代经典帝王家训,千年珍藏育儿经

古代经典帝王家训,千年珍藏育儿经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而家训作为规范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代代相传,对家族后世更是起着无可替代的警示作用。

帝王家训曾经是中国历代皇族童蒙时期的必修课,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的人生方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虽然时过境迁,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不少,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今日遴选出几篇帝王家训,既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赏析。

周公《诫伯禽书》:首开中国仕宦家训之先河作者周公旦,姓姬名旦,史称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和老师。

他帮助武王伐纣灭商,是西周开国重臣。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家训故事: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以上便是周公的《诫伯禽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刘邦《手敕太子文》:切身经验,谆谆告诫作者刘邦,即汉高祖,西汉王朝的创立者。

即位后他懂得了“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告诫太子,勉励太子勤奋于学。

家训故事: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手敕太子文》是刘邦病危时(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三月)为确立嫡长子刘盈为帝位继承人并对其进行谆谆告诫和嘱托而亲笔撰写的遗训。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

一起看看古人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受过比较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039年考取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持反对态度,自动离开京师,花费l9年的时问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

此外,司马光还著有《稽古录》和《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

司马光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十分俭朴。

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可贵的品德.是事业成功不可缺乏的条件。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以此作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马光晚年时,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信,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他说,我们家向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相承。

我从小就不喜欢豪华奢侈。

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

我一生只求吃饱穿暖,别无奢望。

司马光认为,“衣取蔽寒,食取充饥”。

他对儿子说:“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而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德。

别人取笑我,说我简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

孔子讲过,一个人因为勤俭节约而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

读书人虽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粗菜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学问的。

”司马光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故事来教育儿子。

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布被。

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也没有喂过粟。

但是西晋的石崇,官为侍中,只是一个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曾与贵戚王恺比奢侈。

有一次,他与王恺比富,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屏障,长达50里.令王恺自叹不如,但石崇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

明朝的宫廷文化与皇室生活

明朝的宫廷文化与皇室生活

明朝的宫廷文化与皇室生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它以其独特的宫廷文化和与众不同的皇室生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朝宫廷文化的特点以及皇室生活的细节。

一、明朝宫廷文化的特点1. 尊崇儒家思想:明朝是中国的封建王朝,儒家思想在宫廷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皇帝以孔子为楷模,推崇仁义道德,并倡导忠诚、孝顺、礼仪等传统价值观。

皇帝通过举行经书考试、聘请名儒教授、修建儒学书院等方式来培养皇室成员的儒学修养。

2. 重视文化艺术:明朝宫廷文化对文化艺术的推崇有目共睹。

皇帝赏赐给文人墨客以金钱和地位,举办文人雅集和诗词比赛。

皇室成员也经常亲自参与绘画、书法、剪纸、剪紙、民间艺术唱戏等各种艺术活动,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3. 兴办科举制度:明朝皇室致力于培养人才,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取得功名,成为官员的梦想。

皇帝下旨设立各级考场,举行科举考试,并对优秀考生给予巨大的荣誉和奖励。

二、明朝皇室生活的细节1. 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的每一天都按照严格的仪式和规定进行。

起床后,皇帝会冲洗身体,更换龙袍和冠帽,进行朝会和政务处理。

午饭后,皇帝安排时间进行休息和体育活动,如马术、射箭等。

晚上,皇帝举行宴会,与宫廷官员和贵族交流,欣赏歌舞表演。

2. 皇后与嫔妃的生活:明朝的皇后和嫔妃享有特殊的待遇和权利。

她们住在宫殿中的后宫,享有丰盛的食物和华丽的服饰。

她们的日常生活围绕着服侍皇帝、参加各种宫廷活动和使用丰厚的福利展开。

皇后和嫔妃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和竞争关系,她们通过自己的才艺和魅力争夺皇帝的宠爱和宠幸。

3. 宫廷仪式和庆典:明朝皇室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

例如皇帝的登基礼、皇后的册立礼、举行大婚、皇子的成年礼等。

这些庆典活动都充满了隆重、庄重和神秘感,通过举办宴会、表演、游戏和仪式来庆祝和彰显皇权的威严。

总结起来,明朝的宫廷文化与皇室生活独具特色。

在尊崇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明朝重视文化艺术,兴办科举制度,培养人才。

古代皇帝从小要接受的教育

古代皇帝从小要接受的教育

古代皇帝从小要接受的教育作者:周晓辉来源:《醒狮国学》2014年第06期被选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的,一般是德行高尚、人品贵重、学问深厚、名声显赫的君子,许多是朝廷宰辅或重臣。

《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商汤曾向伊尹学习,后来任命其为重臣。

历史上做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的名臣如唐朝的萧瑀、房玄龄、颜真卿,明朝的高仪、张四维、沈鲤、张居正,清朝的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等。

严师出明君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太子和皇子的教育。

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弥补自己小时未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遗憾,还命人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以此作为太子和诸位皇子学习的场所。

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的同时,诏告天下,聘请各地名儒,来教育皇子。

像满腹经纶的大儒宋濂就曾任太子太傅。

清朝康熙皇帝更是对太子和诸位皇子的教育费尽了心思,甚至亲自督促皇子们的学业。

这些德行高、人品贵重、学问深厚的老师们不仅耐心地向太子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且通过讲授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让太子学会王道。

如被视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的《大学》不仅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通过学习,可以使太子明了德行的重要,明了如何修身,明了为君要仁,治民要亲爱人民等。

从小就向这些人学习的太子,无疑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要超过常人很多。

一般而言,身为太子的老师们理应要求严格,但由于君臣之分等原因,历史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这也就导致太子们在学业、人品上的修为有很大的差异。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对太子要求比较严格的老师之一。

这从明朝神宗十岁时,张居正为其制订的课程表就可以看出。

张居正写道:每日接续讲读《大学》、《尚书》,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

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礼监将各衙门奏章,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伺候。

皇上若有所回,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古代皇宫内性生活秘史

古代皇宫内性生活秘史

古代皇宫内性⽣活秘史 如今的古装⽚很多,可是要说真正揭⽰古代⼈的⽣活状态的真没⼏个,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古⼈的那些事,说起来就长咯 难得⼀见!揭密皇帝⼤婚前的性教育 中国宫中男⼦的结婚年龄⼀般不超过18岁,⼤多数是在13岁⾄17岁之间。

⼏乎所有的皇帝、⼩皇帝、太⼦在正式结婚之前都已临幸过⼥⼈,有着熟练的性经验,有的甚⾄已经⽣⼉育⼥。

西晋的痴愚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做太⼦的时候,13岁时结婚。

在司马衷结婚之前,他的⽗亲晋武帝司马炎派后宫才⼈谢玖前往东宫,以⾝教导太⼦,让太⼦知道男⼥房帏之事。

谢玖离开太⼦的东宫时,已经怀孕。

谢玖后来在别处宫室⽣下⼀个⼉⼦。

⼏年以后,太⼦司马衷在⽗母宫中见到⼀个孩⼦,晋武帝告诉他,这是他的⼉⼦,他⼤为奇怪。

同样,北魏⽂成帝拓跋浚17岁结婚,但他13岁时刚步⼊青春期便已临幸了宫⼥,14岁就做了⽗亲。

清代宫中明⽂规定,皇帝在⼤婚之前,先由宫中精选⼋名年龄稍长、品貌端正的宫⼥供皇帝临御。

这⼋名宫⼥都有名分,从此成为宫中有⾝分的⼥⼦,每⽉拿俸禄,不再像其他的⼀般宫⼥从事劳役。

因此,这份差使也⼀直为宫⼥们所企盼,希望藉此脱离苦海,⼀步登天。

这⼋名宫⼥的名分⼀般是冠以四个宫中⼥官的职称,即司仪、司门、司寝、司帐。

清代宫中的这种规定,⽬的是使皇帝在婚前对于男⼥房事取得⼀些经验,以便在和皇后⼀起⽣活中不致窘迫慌乱,能够从容不迫。

皇帝在婚前和哪些⼥⼈发⽣性关系?这在中国的历代宫廷中,并没有规定,也⽆法规定,完全看皇帝个⼈的兴致。

对于青春年少的⼩皇帝来说,性的问题是令他紧张的,还处于被开导⽽⽆禁忌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被挑逗或产⽣冲动,也就很容易和⾝边的⼥⼦发⽣性关系。

太⼦住在东宫。

太⼦⾏冠礼以后,便被视为成年,没有皇帝的诏命,太⼦从此不许随意出⼊后宫,以防和后宫嫔妃发⽣⽠葛。

太⼦在东宫中则没有顾忌,可以随⼼所欲,可以任意猥亵任何⼀个侍⼥,也可以和她们任何⼀个发⽣性关系。

从可能性上说,谁是⼩皇帝或太⼦的第⼀个性体验的⼥⼈?这个⼥⼈是不是会成为皇后或嫔妃?这实在难以确切地回答,谁都可能成为皇帝的第⼀个⼥⼈,被临幸以后也⼀般都有相应的名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皇帝从小接受的以“德”为核心的教育,并是否能身体力行,切实用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王朝存续的关键。

上古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如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拥戴,而五帝对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为上,较为松散。

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的是“传贤”的原则,即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将帝位传给符合这一条件之人,而并不一定将帝位传给子嗣,除非子嗣符合这一要求,如黄帝和帝喾就是父子相传。

而颛顼之后的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大禹,都是因为他们贤德谦逊,治国有方。

是以西汉司马迁说道:“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不过,大禹死后,尽管帝位传给了别的贤人,但最后还是由其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

自此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延续了这一继承法则。

秦朝之前,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帝”、“皇”或“天子”,从秦始皇开始,才开始有“皇帝”之称。

家天下之后,对皇(王)权的传承更加重视,因此也特别重视太子乃至皇子的教育。

古代王朝如何选择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皇(王)太子?资料显示,从商朝末年至西周初年,嫡长子继承制开始确立,即皇位由皇帝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年龄最大者继承,如果正妻无子,就立妾(或妃子)所生的庶长子。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清朝康熙帝之后,还出现了以选贤为标准的“秘密建储制”。

通常,在确定了皇位继承人后,太子不仅要接受德行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还要学习文韬武略,学习治国之术。

在中国古人看来,德乃立身立国之本,天子当然也
不能例外。

特别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每一位太子和皇子必修的内容。

古代王朝为了教育、辅导、保卫太子,还设置了专属的职官制度。

因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是以太子又被称为“东宫”。

东宫职官制度始建于殷周,根据《通典•职官•东宫官》记载,当时职官有师、保、太傅、少傅。

太傅、少傅的职责是使太子知晓君臣父子之道,师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职责是“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即要教其做事的才能,也要传授“立世之德”,而保的职责是“慎其身”。

秦汉时期,东宫职官制度初具规模,除了上述师、保、太傅、少傅,太子还有了更多负责日常事务的官员。

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遇如师,但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设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师”的辅助官员。

以后历代相承,人数多少不一。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无定员,无专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

”由此可见,太师等是辅佐天子的,太子太师等是辅佐太子的,主要是在德行、学问方面的教谕。

被选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的,一般是德行高尚、人品贵重、学问深厚、名声显赫的君子,许多是朝廷宰辅或重臣。

《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商汤曾向伊尹学习,后来任命其为重臣。

历史上做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的名臣如唐朝的萧
瑀、房玄龄、颜真卿,明朝的高仪、张四维、沈鲤、张居正,清朝的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等。

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太子和皇子的教育。

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弥补自己小时未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遗憾,还命人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以此作为太子和诸位皇子学习的场所。

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的同时,诏告天下,聘请各地名儒,来教育皇子。

像满腹经纶的大儒宋濂就曾任太子太傅。

清朝康熙皇帝更是对太子和诸位皇子的教育费尽了心思,甚至亲自督促皇子们的学业。

这些德行高、人品贵重、学问深厚的老师们不仅耐心地向太子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且通过讲授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让太子学会王道。

如被视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的《大学》不仅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通过学习,可以使太子明了德行的重要,明了如何修身,明了为君要仁,治民要亲爱人民等。

从小就向这些人学习的太子,无疑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要超过常人很多。

为了培养太子尊师重道的品格,皇家在礼仪上对东宫三师十分推崇。

《旧唐书 百官志四上》记载:“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

掌辅导皇太子。

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

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


一般而言,身为太子的老师们理应要求严格,但由于君臣之分等原因,历史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这也就导致太子们在学业、人品上的修为有很大的差异。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对太子要求比较严格的老师之一。

这从明朝神宗十岁时,张居正为其制订的课程表就可以看出。

张居正写道:每日接续讲读《大学》、《尚书》,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

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礼监将各衙门奏章,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伺候。

皇上若有所回,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览本后,臣等率领正字官恭侍皇上,进字毕,若皇上不欲再进,暖阁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伺候。

若皇上不进暖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

进午初时,讲《通鉴节要》,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皇上还宫。

每日各官讲读毕,或圣心于书义有疑,乞即下问,臣等再用俗说讲解,务求明白。

每月三、六、九视朝之日,暂免讲读。

仍望皇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经书,从容温习。

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间断。

正是因为张居正的严格和其母后的督促,神宗方能坚持十余年的学习,并在主政后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

不过,清朝是个例外。

在清代以前,太子的培养与其余皇子在培养上是分开的,而清朝则是从上书房教育中观察诸位皇子贤德与才能,确定最终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点把皇子老师的地位无形中再次提高。

于是皇子们愈发刻苦,而皇子的老师也愈发敬业。

根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清朝皇子、皇孙六岁,即开始在上书房接受教育。

“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

师傅入直,率以卯刻。

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

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

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

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

这种严格的教育,足可以说明为何清朝基本没有残暴、昏庸无德的皇帝,而且都有一定素养、一技之长。

简言之,古代皇帝在登基前所接受的个人品德的培养与治国才能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的,即要被培养成为“有道明君”,尤其在西汉武帝之后,学
习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经典成为每一位将成为天子的必修课程。

是以“德治”而非“法治”在古代王朝成为每一个有道君王的最高追求。

纵观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兴盛的王朝,无不是由于君王以德治天下,无不是因为君王懂得为君要仁、治民要亲爱人民的道理;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走向灭亡的主因,也是因为君王不施德政、丧失民心所致。

可见,古代皇帝从小接受的以“德”为核心的教育,并是否能身体力行,切实用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王朝存续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