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北京大学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大钊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5期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

1917年开始任职于北大,先后担任图书部主任、历史系教授、评议员、校长室秘书等职位。

另一方面李大钊积极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并最终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少年束发受书李大钊少年读书的时代,正是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的时代。

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幼年时,他就听到了鸦片战争等痛心的历史故事。

五岁时,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他十一岁那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不久,八国联军侵至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滦州等地。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在李大钊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虽然,祖父想让他成为一个光耀门楣的读书人,他却沿着一个爱国者和革命者的道路前进了。

他决心发愤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来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李大钊如是说,他热烈搜寻当时宣传新思想的书刊,贪婪地读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几乎手不释卷。

李大钊少年时代积累了渊博的学识追求真理,焕发着“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思想,这就为他一生壮丽的革命事业种下了根苗。

高筑神州风雨楼1913年,清政府北洋水师“复师之陈迹,渺不可睹”,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来到日本早稻田大学。

在早稻田大学,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章士钊,二人时常共同探讨,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从中国攫取巨大利益的“二十一条”要求。

李大钊参加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并被推举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

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的资料1. 简介李大钊(1899年10月14日-1927年4月28日),字季莫,河南省开封府开封县东冯村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2. 早年经历李大钊于1899年10月14日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家乡读完私塾后,进入开封县立中学就读。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8年,李大钊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

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与进步学生组织,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共产主义理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性思考,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观点。

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党的作用以及农民群众革命性的认识,对于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大钊强调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在《破带人》一文中阐述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积极倡导工农联盟和土地革命,认为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

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李大钊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工作。

他积极倡导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政党,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领导力量。

1921年7月,李大钊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大会上,他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状况及革命任务。

5. 革命和逝世李大钊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多次参与并组织工人、农民的抗争行动,为改变中国社会秩序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警觉,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上海被逮捕并遭到残忍酷刑迫害,最终牺牲在革命事业的前线。

6. 李大钊的影响李大钊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推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牺牲和革命精神激励了许多革命者,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榜样和旗帜。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松柏苍翠、肃穆庄严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坐落着李大钊烈士墓园。

淡青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于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1913年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

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他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1919年,在《新青年》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在此前后,李大钊不仅亲自撰文,在《新青年》上办了“马克思研究号”,而且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

1920年,李大钊除继续撰写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外,还与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李大钊视革命信仰高于一切,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被毛泽东视为“真正的老师”从介绍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到创建一个又一个先进组织,再到中共一大的筹备,李大钊都起到了先锋与领路人的作用。

五四时期,李大钊和毛泽东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过一段一起共事的经历,后来,两人又长时间保持密切交往。

正是由于有了这段经历和后来长时间的密切交往,毛泽东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为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毛泽东后来一生的革命征程奠定了基础。

五分钟党史小故事(通用6篇)

五分钟党史小故事(通用6篇)

五分钟党史小故事(通用6篇)【篇1】五分钟党史小故事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坤村。

从小父母就去世了,由爷爷教育成人。

1913年,他东渡日本上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

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与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美丽的河山。

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

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谴责旧礼教、旧道德,对封建顽强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帅。

他发表的《青春》一文,呼吁青年冲决历史的束缚,消除历史的污秽,创造新民族的生命,恢复民族的青春。

俄罗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李大钊,他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的比较观》、《平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热情地赞美十月革命,他自信地预言试试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红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布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创造了思想条件。

李大钊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开始协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初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推进建立全国组织。

中共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

从1922年到1924年,他受到党的委托,奔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批国共合作的统筹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李大钊还带领北方党组织协助五三十运动,协助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做出卓越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

李大钊的生平事迹

李大钊的生平事迹

李大钊的生平事迹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

1920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

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与北师大早期党组织的创建

李大钊与北师大早期党组织的创建

李大钊与北师大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疲弱的旧中国获得根本的新生,在“民国”之初的十年中,内有武夫当国,外有列强觊觎,加之日本的勒索咄咄,政府的退让诺诺,民主和共和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空中楼阁。

启蒙的紧迫感和救亡的危机感,以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在有识之士的肩上,进入先知先觉的一批人的心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预示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道路上的新开端。

北京两高师是李大钊同志曾经任教的地方,是他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建党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

北师大能够成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全国高校之一,党组织的早期发展卓有成效,与李大钊的关怀和指导密不可分。

民国之初的北京两高师,既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有着追求进步和反帝爱国的优良传统。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五四运动的推动,使得两高师很快涌现出了一批进步团体。

1919年2月,北京高师的匡互生、刘薰宇、杨明轩、周为群、周予同等同学,发起成立了“同言社”,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探求真理,并谋求救亡图存的行动。

受“工读主义思潮”的影响,匡互生、周予同等于五四运动的前夕,在同言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工学会”。

这个组织起初有55人,后发展到80余人。

工学会不仅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工作,还创办《工学》月刊,提倡“工学结合”“工学互需”,以及“生活独立与人格完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创立了平民教育社,它以“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在长达五年的存续时间内,是宣传平民教育以及新教育运动的全国中心,其社员最多时达120余人。

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它的口号下,利用平民学校和补习学校,对劳动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探索救国新路,为革命积蓄力量。

1919年底成立的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之初即得到了蔡元培、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支持。

该组织下设四个组,其第二组设在北京高师、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法文专修馆附近,成员主要来自这些学校;第三组设在北京女高师附近,也称女子工读互助团,参加者均为女学生,女高师及其附中的同学占相当的比例。

李大钊的北大教授生涯

李大钊的北大教授生涯

的 同时 , 大钊还在 女子 高等师 范 、 当个亡 国奴 算 了, 者 , 李 或 干脆 死 了干 时最著名的刊物《 新青年》 这项调 上。 李大钊异 常气愤 , 查报 告揭 露 了资本主 义的 罪恶与黑 师 范大学、 阳大 学、 朝 中国大学等校 净 !听 了这些话 , 讲授 “ 女权运 动史” “ 、 史学思想史” 他从 座位 上站起 来 ,生 气地 对 那位 暗 , 出了如何改 良工人 待遇和组 织 、 提 “ 社会 学” “ 和 图书馆 学” 等课程 。
12 年 7月,李 大钊正 式受聘 人 生观 和价 值 观 , 常教 导 学生要 90 经
李 大钊 经 常谆 谆告 诫 学生 , 一
北 大教 授 ( 仍兼 图书馆 主任 ) 。随后 为世界 进 文 明 , 为人 类造 幸福 而奋 定要到 劳动群 众 中去锤 炼 自己 , 同
。姜 义军
了“ 会 主 义 与社会 运 动 ” , 法 生 , 社 课 在 看到 国 内军 阀混 战、 民不聊 生的 到唐 山进行过社会调查 。 总结经验 在 律 系开设 了“ 社会 主义” 。9月 , 课 他 情 景 , 绪非 常低 沉 。一 天 , 对李 后 , 情 他 指导北京大学的一些进 步学生到
无到 达 的 E子 。” l 这是 李 大钊 在 五 大钊 的 这 种 既 不 失 教 师 严 厉 , 又循 四 时期 对青年 的告诫 。李大钊 十分 循善诱 、 评重 于批 ” “ 的教 育风格 , 很
注意 帮 助 学生树 立 正确 的世 界 观 、 值 得我 们 当代教 师借 鉴和 学习。
视 青年 的 品德 修 养 , 注意 对他 们 进 了头。李 大钊转 而一想 ,对于青年 主义与 中 国工人 运动的进 一步结合
行“ 人格 教 育” 他 认 为 ,教 育 只是 人 , , “ 这样 训 斥是 不 能解决 问题 的 , 于 起 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与北京大学“我个人心中没有一切,所有者唯北大耳”。

①这是李大钊在纪念北大校庆25周年讲演中所说的一句话。

这不是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它是李大钊发自肺腑的心声,是他对北大爱心的真情流淌。

的确,李大钊与北大的情结,非比寻常。

如果我们研究一个人物与一所学校之间的关系,其交往之频密,影响之深广,有如李大钊与北京大学者,为历史所少见。

这种关系可以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来形容。

这种关系表现为双方长期联结,相互依存、支持,同步发展。

它不仅仅限于一个伟人和一所著名学府之间的日常交往,而是影响及于中国近现代的方方面面。

它是中国名人名校的传奇佳话,也是历史的瑰丽篇章。

为了说明这种非比寻常的关系,且先举两点表层现象:第一,李大钊在北大工作、学习和战斗长达十年之久,即从1917年底至1927年初(1926年三一八事变后,李大钊避入东郊民巷。

人离开了北大,仍是北大教授。

直至1927年4月被军阀杀害后的一段时间里,北大教职员工的薪金册上,仍有他的名字,发给欠薪②)。

这是他短暂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也是他38年生命旅程中最具光彩的十年。

这十年,他是在北大,同广大师生相濡以沫度过的。

这构建了他个人的、北大的一页凝重而光华的历史。

第二,李大钊在北大担任过多种职务,其中主要为图书馆主任、教授、评议员。

李大钊刚进北大时,地位并不高,影响亦不大。

这一点从他被任命为图书馆主任时而还不是教授,可以窥见其堂奥。

章士钊“以教授兼图书馆主任”③,至李大钊接替时,则只有图书馆主任一职,而没有教授之衔,这明显地反映了李大钊当时在北大之不被普遍推重的地位与价值。

章士钊忆及此事时曾说:“守常(即李大钊,守常,其字也——作者)充图书馆主任,而后为教授,还有一段可笑之回忆,盖守常虽学问优长,其时实至而声不至。

北大同僚皆擅有欧美大学之镀金品质,独守常无有。

浅薄者流,致不免以樊哙视守常”④。

这是真实反映了北大当时的一部分学风和一些人士对李大钊的看法的。

但两年之后,李大钊即声誉鹊起,与各科知名教授齐驾并驱。

1920年7月,他受聘为教授⑤,同年10月又被选入北大最高权力机关——校评议会,任评议员。

评议员只能由教授担任,并由教授互选产生。

人数不多,每年改选一次。

从1920年至1923年李大钊连续四年当选,所得票数逐年增加。

1923年改选,李大钊得票比当时知名度很高的胡适还多11张(李得39票,胡得28票,均当选)⑥。

这表明他的威望日隆,在北大的权力圈子中(包括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已稳稳占有一席位置。

李大钊在担任众多重要职务期间,广泛、积极参与了北大校务的讨论和决策,对北大的改革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北大开始发展成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的著名学府,是在五四时期。

而李大钊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伟人,也是五四运动前后他在北大工作的十年间。

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它反映了双方存在某种内在的本质联系,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一种内在的和谐的统一。

这时李大钊的发展与北大的发展,是方向一致,同步前进的。

中国有句古语“人杰地灵”⑦,我们也可以借用这句话来比拟:即李大钊因北京大学而声誉日隆,影响更广;北京大学因李大钊而方向益明,进步更大。

或者换句话说,没有李大钊,北大就不成其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源地的学府;而没有北京大学,李大钊也不成其为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舞台上具有那样广泛的革命影响,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奠基者的伟人。

李大钊为北大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基因,北大则为李大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地和可靠保障。

名人创名校,名校产名人。

这种名人名校感应,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辉煌的一页,是值得史笔大书的。

那么,李大钊对北大究竟有哪些贡献呢?第一,李大钊为北大开辟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人们一提到五四、北大的传统,都乐于称道民主与自由,这无疑是对的。

但如绝口不提马克思主义,就是无视历史。

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民主与自由。

马克思主义之被正确认识和广泛传播于中国,是始自1918年在北大工作的李大钊。

是他率先感知到了俄国革命的影响,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脉搏,第一个在中国举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写了多篇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认定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⑧,是“照亮新人生道路”的“明星”⑨,预言“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⑩;是他在五四运动之后,率先倡导在北大秘密成立了“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厘定宗旨“以研究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11。

随后又公开签名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主张“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12。

这对同一时期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纷纷建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组织,有着明显的直接的影响;还是他率先于1920年起在北大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13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并和著名学者陈启修、陶孟和、张慰慈一起,四人共同承担《现代政治讲座》14。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现代政治问题,主讲了《工人的国际运动》15、《印度问题》16、《人种问题》17、《现代普选运动》18”等多门专题。

由于这是我国首次开设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完全可以这样说,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十年间,北大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从未间断,并影响及于全国,李大钊创始之功不可没。

李大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火引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李大钊为北大指明了知识分子必须深入实际,与劳动民众“打成一气”的方向。

五四时期,由于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传入和国内劳工运动的发展,劳工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受到知识阶层的关注与重视。

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天安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演讲中,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声称“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19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但是,对知识分子深人实际,与劳工结合,从劳工中汲取力量,向劳工学习等等问题,知识阶层则普遍缺乏认识,而只有很少数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达到了认识的初步。

李大钊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中,曾形成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著名思想原则。

这项原则,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过重大影响,起过积极的正面作用。

这项原则是由毛泽东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确立的。

但如寻究其思想源流,则滥觞于李大钊。

李大钊五四时期执教北大,热心平民教育,提倡工读。

他深知要拯救中国必须唤起民众,把现代文明输入社会根底,促进民众的觉悟。

但靠谁和利用怎样的管道去把现代文明输入社会根底呢?李大钊认为只能靠“知识识阶级”。

他说:“知识阶级”是“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

“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20,因此,“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21。

这就在实际上是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基本思想。

李大钊殷切表示:“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22。

他强调知识青年不该常常漂泊在都市上作一种文化的游民,而应当到劳动民众中去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23。

正是在李大钊倡导的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教育下,五四时期及其以后,北大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去长辛店、唐山、开滦、内蒙,去工厂、矿山,去广大的北方农村,深入实际,了解国情,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植根于中华大地,广展才能,为再造青春之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李大钊在北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正直进步有为的青年,在全国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李大钊十分敬重青年,信任青年,认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24。

因而对青年的成长与教育十分关心。

他广泛与青年交朋友,积极为青年排忧解难,多方提携扶植,帮助开拓就业之路和施展才能,指引青年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比如:他曾为哲学系学生刘仁静因无力交纳学费,不能注册入校,申请缓交而具书会计课作担保25;他曾为学生傅斯年、罗家仑因受“被安福俱乐部收买”的传言之诬而列名刊登《启事》26,为之辩白;他接受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并亲自介绍毛加入著名社团少年中国学会27,这为尔后毛泽东的发展,创造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他为帮助蔡和森出版《俄国社会革命史》一书,曾几次致函胡适予以推荐28;为解决新潮社无社址活动的困难,专门在图书馆内拨出一间房屋29;他还曾为21岁的青年学生萧一山所写《清代通史》作序,并题写书名30;等等。

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他有一颗火热的爱才之心和博大胸怀。

当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李大钊联系团聚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倡导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许多青年建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

这一时期,不少青年进步团体“新潮社”、“国民杂志社”、“哲学研究会”、“新闻研究会”、“平民教育讲演团”、“少年中国学会”以及“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等,都把他奉为导师,一代青年在他的革命思想和崇高情操熏陶下,迅速成长,成为祖国和民族的脊梁。

他们中五四前后曾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著名人物有:毛泽东、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黄日葵、谭平山、谭植棠、许德珩、张申府、范鸿劼、朱克靖、李子州、杨景山、任国桢、王懋廷、王濡廷、刘天章、袁玉雄、李梅羹、谭寿林、于树德、屈武、杨杏佛、萧一山、张仲超、罗章龙、刘仁静、王有德、黄绍谷、王仲强等。

他们是真正的民族精英,或多或少,直接间接都受过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

李大钊堪称教师的楷模,永远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

第四,李大钊开拓了北大的学术风气,推动了北大的学术发展。

李大钊不仅是革命家、战士,还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他对学术风气的开拓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十分重视。

五四时期,北大集中了一批开风气的学术巨匠。

校长蔡元培首倡“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31,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32,它“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33。

当时北大校园流行一句话:“但开风气不为师”34,学术创新之风很盛。

李大钊对北大的这种学风是很赞同的。

他在北大教职员一次全体大会上的演讲中说:“北大两字,本旁视者对北京大学之缩称,吾校人员亦省而用之,外人即不免认吾校自称北大,带有骄气。

其实此正北大之精神。

盖吾校要研究各种学术,自然算大。

希望同人以后都从大字上做去,发扬伟大的精神”35。

1923年在庆祝北大建校25周年之时,李大钊发出召唤,声称:“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大万万岁的欢呼”。

要求北大“从学术的发明上预备将来伟大的纪念品”36。

李大钊是这样提倡,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作为学者和教授,他对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如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图书馆学,都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

尤为难能的是,他把当时还普遍认为是邪说异端的马克思主义引进北大讲坛,引进中国思想界和学术领域,写了大量有真知灼见的论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