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道教与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研究

道教与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研究

年 幼便 喜 好 道学 , 本 不 欲结 婚 人仕 的 , 但 由于
父兄 所强 , 不得不走人 仕途 。 曾记载 道 : “ 既 而读 《 庄
子》 , 喟然 叹息 日 : ‘ 吾昔 有见 于 中 , 口未 能言 ,
苏 轼 出生 于 北 宋 后 期 , 正 值 道 教 蓬 勃 发 展
姓 不畏惧 执政 者 的威 逼时 , 他们 对死亦 无所 畏 惧, 最终 只会招 致更 大的祸 患 。这一观 点在苏
轼 的 文 章 中也 有 所 体 现 , 比如 在 《 刑 赏 忠 厚 之 至论 》 中, 他 曾提 道 : “ 刑 之 以刀锯 , 是 刑 之
威, 施 于刀 锯 之所 及 , 而 不施 于刀 锯之 所 不及 也。 ” 【 2 ] 也就 是说 , 用刀 锯作刑具 , 只能对受这
在 苏 轼 的 启 蒙 时 期 ,便 受 到 了 道 教 的 熏 陶 , 据
净 淡泊 、 安 之若素 的心 。他喜好 山水 , 爱 自然 , 善 交友 ; 他 学道修 身 , 好 美食 , 乐养 生 。纵 观苏
轼 一生 , 不难看 出 , 道 教 清新寡 欲 、 自然 无 为 的
《 陈太初 尸解》 记: “ 吾 八岁入 小学 , 以道士 张易
道教 与道家思想对 苏轼的影响研究
陆 雪 卉
( 四川 大学 道教 与 宗教 文化研 究所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

要: 苏轼 一 生深 受道 教 与 道家 思 想 的影 响 , 并 将 之 贯穿 于 其政 治 生涯 、 文 学 创作 以及生 活 起 居 。 文章 首 先
深受影 响 。据记载 , 他 的祖 父 苏 序 是 宋 代 眉 山
作 品无数 , 其风格洒 脱豪 放 、 超然 旷达 , 被后 人

苏 轼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如何体现

苏 轼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如何体现

苏轼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如何体现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其中,道家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着显著而独特的体现。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这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苏轼的诗歌中,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迷人风光。

他将自然视为一种永恒而神秘的存在,是人类应当尊重和顺应的力量。

苏轼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领悟到了自然的规律和变化,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主张不过多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

苏轼在其诗歌中也表达了对这种理念的认同。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苏轼没有抱怨,没有抗争,而是选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无为”并非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纷扰的智慧和境界。

道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苏轼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诗体现了他渴望摆脱尘世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深知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自由和宁静才是真正的归宿。

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

他明白福祸相依、阴阳转化的道理,在遭遇挫折时能够看到其中蕴含的转机和希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诗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坦然接受、不执迷于完美的豁达。

此外,道家强调清心寡欲,苏轼在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后,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逐渐淡薄。

他在诗歌中写道:“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表达了他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从《前赤壁赋》看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前赤壁赋》看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回处也 ; 独登 台 , 无 亲朋 也 。 十 四字之 间 , 含 有八 意 。 ” 准
发愁的时候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借酒浇愁 ,排遣心中
的苦闷 , 可是 , 由于 自己年老多病 , 不得不戒酒 , 这又增 加了一段忧愁。 李白排遣忧愁 尚能举杯 , 而杜甫却连杯
也不 能举 。
确地分析了诗人此时的羁旅之愁 、思乡之愁、伤己之
证 法 中得 出这 样 的结 论 : 从变化的角度看 , 天地 一 刻
死、 穷通 、 进退 、 荣辱等都是相对 的这个道理 , 在看待 自 然和人生上便发生了许多变化 。 《 前赤壁赋》作于苏轼 被贬谪黄州期间 , 此时苏轼 的人生观 已臻完善 , 从中我 们可以看到庄子哲学思想对苏轼看待 自然及看待人生
愁。
伤怀之景 , 万般愁情 , 当用形 象生动 、 准确传神的
文字 写 出来 时 ,一 个忧 国伤 时 的杜 甫形 象就 栩栩 如 生
尾联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上句
的“ 艰难” 直言 自己的现状 , 也暗指 国事的艰难0 此时 , 安史之乱虽 已平定 四年多了, 但国家百事凋敝 , 唐王朝
作, 而在读了《 庄子》 一书后才找到真正与 自己内心契
己 的孤病 之 态 。 “ 百年” 意 为老 年 , 而且 又 是 多病 之 身 。
已变 得千 疮百孔 。 “ 苦” 字 不仅 写 自己的生活 之苦 、 思家 之苦 、羁 旅之 苦 ,也是 写天下 的黎 民百 姓之 苦 。一个 “ 恨” 字, 主要是 表现 他 的忧 国忧 民的思 想 。 而这种 种 的
_ _ _ _ _ _ _ _ _ _ — —
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l 5 6 j 2 0 1 4 年第 5 期( 总第 2 9 1 期)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苏轼(1037-1101)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被称为“苏东坡”。

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展现出了道家之道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围绕“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展开探讨。

苏轼的作品多以自然、隐逸、清静为主题,这与道家的思想十分契合。

道家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真我。

苏轼的诗中常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向往,如《题西林壁》中写道:“山光忽一转,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寄托了自己对内心真实境界的追求。

在他的诗中,经常抒发了对清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超然情怀,也呼应了道家追求清静隐逸、返璞归真的观念。

苏轼的画作也充满了道家的意蕴。

苏轼大部分的画作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他善于运用毛笔的笔墨,以及流畅明快的线条勾勒出丰富的自然景色。

他的画作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对自然的敬仰和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与道家的“随遇而安,顺应自然”思想相契合。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种随性而来的自然状态,这正是道家重视的自然本真状态的体现。

苏轼的画作中注重形式的自由变化,力求大气,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手法,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隐晦而灵”思想不谋而合。

在书法方面,苏轼的“急雨金圈”的楷书和行书书法风格自成一体,流畅潇洒,意境非凡。

他的书法作品秉承了道家追求清静、超然的意蕴,形象地表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他追求的是一种笔下自然、任性境界,在笔墨间不加刻意的追求,与道家“无欲则刚”的境界相通。

苏轼的艺术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道家之道,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意境与心灵境界的追求。

他对自然、自我、无为之道的追求贯穿于诗、书、画的艺术创作之中,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清静、隐逸、自由、超然的向往。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作者:王婧博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

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轼人生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从而映射出情感思想。

不仅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作;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相互通融【中途分类号】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在其生活中,苏轼凭借他独到的文学底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在诗词造诣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苏轼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学者关注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且深入分析每一篇词作品,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道释三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将儒家的坚毅执着、道家的率真自然和释家的超脱虚无杂糅融合,形成三种思想通融的特殊思维创作方式。

一、儒道释三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其思想轨迹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重视对事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济世安民,提出了许多切实为民的改革方案。

苏轼的词作也开始从处于尝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苏轼词作的高峰期,词作量比重远远大于诗,因此这一时期也是窥探苏轼思想最应重视的时期。

从苏轼词创作看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从苏轼词创作看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从苏轼词创作看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作者:李丽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8期摘要:苏轼是我国古代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文、书均享誉一时。

尤其是其词作,纵情放笔,气概豪迈,开一代风气之先。

他虽屡遭政治迫害,常年颠沛流离,过着艰苦的流亡生活,却以“安之若命”的道家思想为依托,与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词风。

本文着重分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价值观、艺术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苏轼旷达自适苏轼自少就深受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他曾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现实中他却是徒有济世壮志而不能为世所用。

他一生漂泊不定、多灾多难,多次因与执政掌权者发生争执而遭受贬斥,甚至被发配至偏远的南荒之地,始终未能施展自身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

尤其在乌台诗案后,苏轼侥幸逃脱重罚,被贬至外地担任团练副使,这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发出这样的感慨:“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这也充分反映了他当时报国无门、苦闷郁愤的真实态度。

苏轼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也曾经这样自我嘲讽、自我派遣:“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词中提到的黄州、惠州、儋州却都是苏轼被贬安置的地方,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时的复杂情感。

[1]屡遭贬迁的苏轼不仅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其自身居住、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动荡不安。

很多时候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到寺院里借宿,衣食住行都得靠自己劳动来换取。

很多时候还存在“饥寒之忧”。

他在给自己的友人和学生写的信里都提到了这一点。

为了节省开支,他把每月的薪水都挂在梁上,用的时候用叉子去挑下一块,不用的时候就把叉子藏起来,生活十分困顿。

[2]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打压、生活上的磨难,让饱含家国情怀的苏轼开始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另一面,体会到世事无常、人生虚幻。

既然入世的道路走得不顺畅,那就从出世的角度去自我派遣、解脱。

他将目光投向了提倡“安之若命、随缘自适”的老庄思想,企图找到苦闷生活的避难地并逐渐找到了解脱之方。

苏 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 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文学成就璀璨夺目,影响深远。

而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苏轼的哲学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

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超脱释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和谐共生,相互交融。

儒家思想赋予了苏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始终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疾苦,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例如他在《荔枝叹》中,通过描写宫廷对荔枝的奢侈需求,揭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民众的同情。

道家思想则让苏轼学会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面对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挫折时,他能够以一种豁达超脱的态度看待。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体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世事无常的坦然接受,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远境界。

佛家思想使苏轼更加懂得放下执念,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难。

在经历了多次被贬谪的磨难后,他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他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便是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传达出一种不为外界所扰,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上。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常和变化,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既是对人生不完美的认知,也是对生命的包容和接纳。

此外,苏轼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

他的作品既有豪迈奔放的气势,又有婉约细腻的情感;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有生动的形象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追求遁 世 , 家 的无 为特别 是庄 子 的齐物论 , 道 使苏
轼淡泊 名利 , 逆境 中显 得 从 容 不迫 。《 在 满庭 芳 ・ 角 虚 蜗
名》 坤 。 这篇词作尽 情地 展示 了词人 人生 道路 上受 到 重大 挫折之后 的内心世界 , 现 了他 宠辱 不惊 、 然物 外 的人生 表 超 态度。词人 以议 论发端 , 用形象 的艺 术手法对 世俗热衷 的名 利作 了冷静 的嘲讽。“ 百年里 , 浑教是醉 , 三万六千场” 一个 , “ 字展现 了词人那种想要 清醒却又不得不沉醉 , 浑” 想要摆脱 尘世束缚却 又愤 世嫉 俗 的无奈 状态 。而“ 忧愁 风雨 , 半相 一 仿 ” 这句 则 隐含 着 作 者 身 遭惨 祸 、 志难 酬 的人 生 自叙 。 , 壮 “ 又何须抵死 , 说短论 长” 是 因“ , 忧愁 风雨 ” 而彻底 醒悟 的悲
道 家思 想 对 苏 轼 黄 州 时 期 文 学 创 作 的影 响
王 璇
(曲阜师 范大 学文学 院 , 山东 曲阜 2 3 6 7 1 5)
[ 摘 要 ]在经历了 挣扎和煎熬、 苦闷和痛苦之后 , 苏轼最终在道 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 乌台诗案” 把他推向了 道
家, 家思想使他得 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 旷达 , 道 也成就 了他 的文学地位 。
死攸关的劫难后被贬黄州。黄州是他人生 挫折的第一站 , 仕 途的不顺 , 朋友 的离弃 , 贬谪黄州的伤心失 落, 功业未就 的感
慨, 使他一下子失去了精神的支撑 , 表面上 看他嬉 笑 自如 , 不 时 自嘲一下 , 可实际上他 内心却是 极度压抑 的。在经 历了挣 扎和煎熬 , 苦闷和痛苦 之后 , 苏轼最 终在 道家 的思想 中找到 了出路。“ 乌台诗案” 把他推 向了道家 , , 道家思想 使他得 以 到达最终的超脱 和旷达 , 也成 就了他 的文学地位 。
58 —
德经》 十六 章 ) 1 庄周 说 : 正 则静 , HP “ 静则 明 , 明则 虚 , 虚则
《 东坡八首》 面的小 序中所说 : 余至 黄二年 , 前 “ 日以困匿 , 故 人 马正 卿哀余 乏食 , 为郡 中情 故营地数 十亩 , 得躬耕其 中。 使
地 既久荒 , 为茨棘 瓦砾 之场 , 而岁 又大旱 , 辟之 劳 , 力殆 垦 筋
[ 关键 词 ]苏轼 黄州时期 道家思想 超脱 旷达
[ 图分类号 】 272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62— 432 l)l 05 — 2 中 / .2[ 0 A[ 17 37 ( 1O 一 08 0 O
公元 17 09年苏轼 因“ 台诗案 ” 乌 而下狱 , 诗人 经历 了生 台诗案 ” , 后 作者对人生有 了一种通 达的感悟 , 一种超脱 于世
尽 。 前 卷 m这些都真实地反映 了他 当时穷 困潦倒 的生 ”[ 集 十 ] 活与境 遇。物质 上是极度 的贫乏 , 精神上也 面临着人 生的孤
独 与苦 闷 :我谪 黄冈四五年 , “ 孤舟 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 复通
问讯 , 疾病饥寒疑死矣 。 《 沈逵赴 广南 》 前 卷 然 ”( 送 ) 集 十舢 而东坡居 士没有 被 这些 击 垮 , 呈现 给人 们 的 不是 贫病 交 他
出版 社 ,0 1 20.
三、 齐物 忘我 、 中作乐 苦
庄子主张“ 齐物” 他认 为事物都 是相通 而又 是相对 的, , 只要不执著于他们 的对立 , 偏执一端 , 自陷其 中 , 它们的不 能
相容 的区别就不复存 在。苏轼 在《 然 台记》 超 中表达 了这样
的思想 , 物皆有 可观 可乐 之处 , 不必 可 以分 辨。心游 于 物 而 外 , 时而处顺 , 安 不思 占有 , 减少“ ” 我 的欲望 , “ ” “ 使 我 与 物”
让 外 界 环境 的变 化 改 变 自己 的人 生 态 度 。
苏轼 旷达诗 风在 他 的一 些写 景小诗 和咏物诗 里也得 到
充分体 现。如《 堂》: 扫地焚香 闭阁 眠, 南 “ 簟纹如 水帐如烟 。
客来梦觉知何处 , 挂起西窗浪接天。 [前 卷 ” 集 十 ] 这首小诗朴

旷达坦 荡 、 随遇而安
[ ]苏 轼. 2 苏东坡全集. M] 北京 : [ . 中国书店 ,9 6 18 [ ]孔凡礼 点校. 3 苏轼文集. M] 北京 : [ . 中华书局 ,9 6 18 . [ ]张松如. 4 老子说解 [ . M] 济南: 齐鲁 书社,0 9 20 . [ ]王夫之. 5 庄子解 [ . 京: M] 北 中华书局 ,9 1 18. [ ]张 慧民 , 6 张 进. 气人心 : 士 苏轼 文化人 格 与文 艺思想[ . M] 北 京 : 民文学 出版社 ,04 人 20. [ ]张 晶. 7 心灵的歌吟 : 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 . M] 保定 : 河北大学
[ 收稿 日期 】00— 9— 6 21 0 0 [ 作者简介 】 王

二 、 脱 物外 、 静无 为 超 清
超 然物外 、 静无 为是 老庄 哲 学思 想 中的 一个 重要 方 清 面 。老子说 :致虚极 , “ 守静 笃。万物并作 , 以观复 。 ( 道 吾 ”《
璇( 9 6~) 女, 18 , 曲阜师 范大学文学院 , 在读研究生。
处 于 一 种 对 待 亲 切 的 欣 赏 审 美 关 系 , 物 皆 有 可 乐 , 可 以 则 皆 给予主体 以审美 快感 。 心境 产生于主体对 客体的态度 、 _ 6
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 卷 十 啪 这世界 ”[ 七 一 ] 上少有像 苏轼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 能从 容流连光景 的人 了, 因为欲望难 平 , 每个人 都在 为各 自的利益奔 波忙碌 , 非达 除
最能体现苏轼这种 随遇 而安 的心态的词莫过 于《 定风波

到一定境界 , 否则闲适 就无 从 谈起 。又 如 《 沙湖 》 《 游 、 记樊
素中透着哲 理 , 闲适 中透着 宁静 , 人深深 体会 到诗人安 居 使 的旷达情怀 。又如《 东坡》 于清新 自然 中表达 了作者无论 历 经怎样 的磨难都不改变 自己清 白志 向的决心 。而《 海棠》 , 等
感情则油然 而 生 , 自然 流露 , 含着 清新 朴 素的 生活 气息 。 蕴 在黄州时期 除了有写景小诗外 , 还有散 文以及数量可观 的笔 记小品和书札 ,、 颓废无奈 的形象 , 而是悠然 自得 、 快乐 自足的形象 。 他怡然 自得 的欣 赏着黄州风物 : 长江绕郭 知鱼美 , “ 好竹
合。在《 白堂记 》 , 称 赞韩 琦 “ 其寓 形 于一 醉也 , 醉 中 他 方 齐
得丧 , 祸 福 , 贵 贱 , 贤 愚 , 乎 万 物 而 与 造 物 者 忘 混 等 同 游” [ 卷 一 可见他认 为齐物的境界不可求 , 。3 十 ] 因而 只能寄托
惆怅 , 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下面笔锋 一转 , 用无 际的绿茵 、 高 涨 的云幕 , 与浩瀚无穷的宇宙展现 出作 者博大 的心胸 以及 内 心的宁静 。结尾 “ 江南 好 , 钟美 酒 , 曲《 千 一 满庭 芳》 一句 , ” 情绪豁然开 朗 , 表明作 者最 终摆 脱 了世 俗功 名 的羁绊 , 得 获 了精神 的解脱 , 达 了飘 逸 旷达 、 到 超然 物外 的 闲适 境界 。这
“ 旷达” 是 一种 积极 的人生 态度 , 论人生道 路如何 坎 , 不
坷崎岖都能心胸开 阔 、 之若素 。显 然 , 般人要 做到 旷达 安 一
是很难的。苏轼则不然 , 于欲进不能 欲退也不成 的深沉苦 对 恼, 面对现实企图超脱 而又无 法真正 超脱 的感 伤情 绪 , 以及 人生试图解脱 而事实上不可能完全解脱 的迷茫心理 , 他在道

俗的情 怀。尤其 是 “ 回首 向来 萧 瑟处 , 归去 , 也无 风 雨也无 晴” 这饱含人 生哲理 意味 的点 睛之笔 , 出 了词人 在大 自然 道
微妙 的一瞬 间所 获得的顿 悟和启 示 : 不管是 自然界 的雨 晴, 还是政 治上 的沉浮 , 且用平 常心 去对待 。不 随着物 悲喜 , 不
完善 , 完成 了人生华丽的蜕变 。王 国维在 《 人间词话》 中评 价
苏轼说 :苏轼之词 旷” l 苏轼之词 多心胸 旷达 , 观积 “ 。_] 0 乐 极, 究其原 因是他对于 自己的苦难挫折 采取超 然旷达 的处 理 态度 。可 以说苏轼 自“ 台诗案 ” 乌 贬谪 黄州 后 , 想上 、 学 思 文 创作上是一个转变 的成熟 期。
无为而无 不 为 也。 ( 庄 子 ・ 桑楚 》 。 J 十 老 庄认 ”《 庚 ) [卷 三 5
为, 只有清净无 为 , 然 物外 , 超 才能 把得 丧 、 祸福 、 乐 、 哀 贵贱
等一切相反相成的东西看作是绝对 的统一 ; 只有做 到 了齐衡 天下万物 , 才能进入思想 的绝对 自由的境 界 。这些 思想对苏 轼的创作有着极 为深远 的影 响 , 送参 寥 师》 中说 : 欲令 《 诗 “ 诗语妙 , 无厌空且 静 , 静故 了群 功 , 空故 纳万 境 ” [ 集 十 卵 。 前 卷 这显然是老庄清静无 为思想 与佛 家空 静无碍 参禅 心境 的结
山》 , 等 于千年之后仍能撩人心弦 。
莫听穿林 打叶声》 …嘲“‘ 。 竹杖 芒鞋轻 胜马 ” 写词人 手执 ,
竹杖脚穿草鞋 , 顶风 冒雨 前行 , 一个“ ” 轻 字传 达出作 者的一
种搏击风雨 、 笑傲人生 的豪 迈之情 。“ 一蓑烟 雨任平生 ” 此 , 句更进一步 , 从眼前 的风雨联 想到整 个人生 , 风雨 中前 行 在 都能这样轻松 豪迈 , 那人 生的起起 伏伏 又算得 了什 么?“ 乌
家的处世哲学 中寻找到 了答案 。道家思想 否定尘世 , 追求超 然旷达的心境 , 不仅使他 获得 了精神 慰藉 , 而且 治愈 了他 内
心的创伤。苏轼正是在这种无欲无求 、 恬淡释然 的心境下坚 定 了人生的追求 , 完善 了对现实的思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