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合集下载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格 的 内在 关 系
形成 苏轼 浪漫 主 义 特色 的 重要 l 索 如《 江 f ・ l f ^ I 临 『 仪 J 皋》 J l I j : 夜饮 东坡 醒 复 醉 , 来仿 佛 三 更 家童鼻 息 已雷鸣 敲 门都 不 归
应 . 杖 听 江 声 长 恨 此 身非 我 有 , 时 忘却 营 营?夜 阑 风静 谷 纹 倚 何 平 小 舟从 此 逝 , 江杨柳 春风 。 言万 事转 头空 , 休 未转 头时 皆梦 。 这 首 词 浓缩 了苏 轼 近 卜 问南 迁 北 调 的 动 荡 湃 , 以 殷 若 年 他
空 观 去 观 照 世 事 和 自 已 的 无 常 人 生 。回 过 头 去 看 弹 指 般 短 暂 的 半
文 謦嚣 。 4 参 丈 匕点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 的影响
郑 陈 娟
( 广东 外 语 外 贸大 学, 东广 州 5 0 0 ) 广 1 0 6
摘要 : 苏拭 思 想 有儒 、 、 三家 相 兼 的 特 点 , 这 一 思 想 的 道 佛 在
影 响 下 . 成 外 儒 内道 的 词 风 长 文 分 别 从 儒 道 佛 恩 想 对 苏轼 人 形 格 的 影 响 等 几 个 方 面 来 展 开 论 述 . 析 苏 轼 思 想 人 格 和 其 词 作 风 分
l口 分 析 . 力以 .
存 背景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苏 轼 大 半 生 处 存北 术 党 争 的旋 涡 r , f 满 1 肚皮 的不 合 时 宜 , 他 与 当政 者 多有 摩 擦 , 治 上 遭 迫 害 , 后 使 政 二 屡 魁 被贬 滴 到 黄 州 、 惠州 、 澹州 。 途 失意 , 轼 更 “ 意 ” 佛学 禅 宗 。 仕 苏 得 于 他研 读 佛 教经 典 , 悟 佛 学大 : 佛 学 修 养达 到 较 高 的水 平 在 他 深 誊, 、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 引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其中苏轼堪称一位传世诗人。

苏轼以其豪放派诗风而闻名于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豪放派诗风特点,以及他在文学领域中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2. 苏轼的豪放派诗风特点苏轼以其开放、直接、情绪激烈和自由奔放的写作风格而著称于世。

以下是他豪放派诗风的几个主要特点:2.1 情感表达直接而激烈苏轼笔下所呈现出来的情感非常真实和强烈,他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他通过直白、率真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体验到的喜怒哀乐。

2.2 畅游于自然与人生之间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以自由闲适的态度面对自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并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景色、季节变化等的欣赏和感慨。

2.3 强调个性与人生哲思苏轼在他的诗中经常探讨关于人生、命运和人性等问题。

他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观点,如“知君用心如日月,向君心地胜淮海”等。

这些诗句体现了苏轼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

3. 苏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轼以其豪放派诗风为后世文学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3.1 开启豪放派文学新时代苏轼开创并发展了豪放派诗歌的风格,使这一风格成为宋代文坛上重要的流派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写作风格打破了传统束缚,为后世文学家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方向。

3.2 影响后世文人苏轼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对后世诗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多后世文人通过研究苏轼的作品,吸取其写作风格和技巧,使得豪放派诗歌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承下去。

3.3 对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苏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开拓性的豪放派诗风,使自己成为后世文人所崇尚和模仿的对象,同时也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 结论苏轼作为一位杰出豪放派诗人,他以开放、直接、情绪激烈和自由奔放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书学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对书学(即书法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的书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墨守传统与创新并重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既注重传统的积淀,也追求创新的与时俱进。

他深入研究各家法书,吸取传统的精华,并将之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上,他善于变通,不拘一格,既能写楷书、行书、草书等,也能兼顾真草、秀草等多种风格。

他对王羲之、颜真卿等前辈大师的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并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与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注重意境与情感表达苏轼的书法作品追求意境的独特表达,注重情感的真挚传达。

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表达。

他主张以自我内心的感悟来塑造作品的意境,通过形式的美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的书法作品通常具有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的风格,能够把人们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邃。

三、追求自由与个性苏轼在书法创作中一直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表达。

他主张书法应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不应受制于传统的刻板定式。

他试图通过书法表达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他反对拘泥于经典的模仿,而鼓励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寻求个人的创新与突破。

他尝试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书写,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书法风格。

四、追求技法与笔墨的完美统一苏轼不仅在书法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上有所突破,而且对技法和笔墨的运用也注重探索与创新。

他善于运用剪裁的点画、尖顶的笔画、倚结的线条等技巧,使书法作品更加独特与个性化。

同时,他对笔墨的选择与配搭也极为讲究,注重浓淡适度,善于运用浓墨重彩与淡墨干湿的相互对比,使画面产生层次感与动态之美。

他的笔墨运用既充满了技法的功底,又展现了个人的审美追求与风格。

综上所述,苏轼的书学思想在书法领域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

他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以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意境与情感,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表达,同时注重技法与笔墨的完美统一。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词艺术才华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苏东坡的诗词艺术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崇尚自由灵动的意境描绘,文字简练、意蕴深远。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豪迈慷慨的风格为主,常以写景抒怀、咏史咏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苏东坡的作品向来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民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记录。

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社会进步、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例如他的《赤壁赋》通过赋予历史事件美学上的意味,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诗词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苏东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开创豪放诗风: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豪放派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乐府古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豪放诗风的创立使得后世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注重真实感与豪情壮志的体现。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将豪放的诗风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2.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

他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感悟人生为目标,对后世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思路。

后世文学家在苏东坡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并将个体的体验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3. 增强写实主义色彩:苏东坡的作品注重对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写实主义色彩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他通过描绘生活琐事、记录社会现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感与可读性。

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使得后世文学家更加注重社会状况的反应与揭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

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

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

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

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

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

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

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

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

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

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

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

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

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
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其《西江月》一首“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骋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敬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给读者描出一个虚幻空灵的境界在一派皎洁月色之下,词人酒醉乘月夜行,人爱芳草欲眠,而马也在待,卸掉身上的鞍裕,以至终于醉卧桥头,直待杜宇啼晓了这真是达到了万物与我同归,自然与人合一的境界。

这首词与白云禅师所写的诗一样,同是写景,僧人和诗人的用意,都是要从字句之外去体会,尽管两首无一字讲佛,无一字参禅,但充溢着禅境,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其《书嘉佑壁》“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轼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风亭。

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

明年三月迁于合江之行馆,得江楼阔彻之观,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见其所欣戚也。

南岭北亦何以异于此’,。

诗人从有湖光山色之美的钱塘移官到荒凉僻远的胶西,从自己所熟悉了解的北方被贬滴到生地疏的岭南,但由于他对此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所以这种生活上的重大变迁,非但没有他产生精神上的苦闷和痛苦,反而使他生活得更加愉快。

有如此旷达的胸怀,他才能超脱自己人生仕途上的种种不幸,写出了淡泊自然的绝境。

苏轼创作还有意参照佛家的思维方式,参禅的静坐、沉思默想在苏轼作品中得到了展现。

如《题西林壁》就直接表现出一种“禅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包含着佛家的禅理,写出了一种超然静观的认识方法,即人只有外在于事物,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这里面包含了佛家常用的辩证的相对的思维方法。

苏轼一生都在与禅派高僧频繁交往,他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

表面的放荡悠肆、沉缅酒色只是他这种内在禅理的外观,而文学作品所表现得豪迈而又不缺细腻的思考才是他内心真实感受的阐释。

按理说,无论谁遇到苏轼所面临的这些困难,都会选择避世颓败。

但苏轼却在道家思想的否定尘世, 追求超然旷达的心境中获得了精神慰藉。

正是在这种无欲无求、恬淡释然的心境下坚定了人生的追求, 完善了对现实的思考。

最能体现苏轼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词莫过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手执竹杖脚穿草鞋, 顶风冒雨前行, 一个“轻”字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 从眼前的风雨联想到整个人生, 在风雨中前行都能这样轻松豪迈, 那人生的起起伏伏又算得了什么? 乌台诗案后,作者对人生有了一种通达的感悟, 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怀。

尤其是“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不管是自然界的雨晴,还是政治上的沉浮, 且用平常心去对待。

不随着物悲喜, 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在后期思想中,苏轼将儒家的安民思想与老庄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揭露结合起来,一起构成了他后期思想中的积极的批判精神。

这种判精神是随处可见的:“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荔支叹》)。

诗人反对统治者骄奢淫靡,痛斥官府的横征暴敛,痛斥汉唐宫廷贵族为了使“宫中美人一破颜”,为了“致养口体”,不顾人民死活,“颠”、“仆谷”、“惊尘贱血”,而命令各地飞车驰传,进献新鲜荔枝。

因此招致人民极大愤慨,以致于“至今欲食林甫肉”。

以此来警告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并指名道姓的批评前辈丁谓、蔡襄和钱惟寅。

诗人并提出了自已的美好的理想:“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可见,他对社会的批判是与爱民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苏轼没有如老庄、释伽那样走上虚无主义道路,还与他的性格,及遭贬逐后与劳动人民的广泛接触有关。

正因为他的佛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存在于他思想中的儒家济世思想的结合,所以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才能写出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揭露封建官吏残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来。

并且因为他没有把这种批判引向虚无主义,所以是有力的;正因为他大脑中保存的是老庄处世待物的随缘而足、清静无为的思想,所以他才能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答程天侔》)的海南岛,居然能以吃芋,饮水,观棋,钓鱼、和陶渊明诗等为乐,用积极的态度回答了章惇等对他的迫害,唱出“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的诗句来。

如果就苏轼思想进行分期,那么可以将“乌台诗案”作为一个分水岭,前期指导其进行创作的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济民思想,后期便开始不断渗入佛家禅理和道家旷达、清净的思想。

当然,他的创作还会受到柳宗元、柳永等人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创作方面的影响,但贯穿苏轼整个创作道路的、并成为影响其创作的主流思想的,就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从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丰厚文学遗产来看,他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他的思想更是多样的。

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构成成就了他的辉煌业绩,让我们能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他的人生态度,从他身上学到处世之道,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