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对意境论形成的影响
《2024年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范文

《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篇一一、引言道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对中国的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水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与道家哲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本文将探讨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道家思想在山水艺术中的体现及影响。
二、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回归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艺术等领域。
三、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的关联1. 山水艺术的起源与道家哲学山水艺术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发展与道家哲学密切相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之美,主张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来达到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为山水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2. 道家哲学在山水艺术中的体现(1)意境:道家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境界。
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运用笔墨、色彩等手段,营造出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构图:道家哲学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在山水画的构图上,画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随意的布局,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将山水的形态、气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技法:道家哲学强调内心的修炼与感悟。
在山水画的技法上,画家通过运用虚实相生、留白等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这些技法也体现了画家内心的情感与修养。
四、道家哲学对山水艺术的影响1. 促进了山水艺术的发展道家哲学为山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灵感,使山水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山水画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提升了山水艺术的审美价值道家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之美。
这种思想使得山水艺术更加注重表现自然的美丽与和谐,提高了山水艺术的审美价值。
同时,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也为山水艺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道家艺术精神影响下的京派小说之“意境”

须先具一颗虚静之心 。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 中论画日: “ 凝神遐想 , 晤自然 , 妙 物我两忘, 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
盈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2 2. 01 1
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 不亦臻于妙理哉 !所谓画之道也。意 ” N,能虚静则空明, D 、 空明则能 “ 澄怀味象” 宗炳语 ) 此乃 ( ,
也都 像 是 沉 落 遗 忘 于 宇 宙 悠 渺 的 太 空 中 , 境 旷 邈 幽 意
深。 ④由此可知, ” 中国绘画 ( 包括 山水画与花鸟画 ) 既是一
王》 。由此可知,意境” ) “ 的本质就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
艺术形象( )来引发悠悠情思从有限 ( 实 , 实体的景物描写)
种意境之画 , 以我之自然合自然界之 自然 , 虚实结合, 浑然
之美) 上去寻找美, 而且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去寻找美, 把美看作是一种生活的境界, 一种令 人忘怀一切的特 定情 境。这一思想是发端于庄子学派的 , 而为后来的 ‘ 意境 ’ 说 所本。 ④不同于李泽厚等认为 “ ” 意境” 理论仅源于庄子 , 叶 朗的看法是由老 、 庄美学共同导流而出: 意境说是以老子 “ 美学( 以及庄子美学) 为基础的。离开了老、 庄美学, 不可能 把握 ‘ 意境 ’ 的美学本质。⑨另有学者则以山水为中介从相 ” 关角度对意境美学理论的形成作了总结 :意境的形成与道 “ 家思想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 同时又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象 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实践 日益成熟的美学概括。而道家思 想对艺术、 美学的影响, 在许多地方又是通过 自然山水这一
的这 一美 学特 质 与其创造 者 的 画家身份 是分 不开 的 , 主要 是 一种 由“ 的意境 ” 形 成 的“ 小说 ) 画 所 文( 的 意境 ” 秉 承老 庄及其 影 响下 的 中国古典 艺术 精神 而来 。 , 关键 词 : 派小说 , 京 意境 ; 家 艺术精 神 道
论道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doc99

论道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学派之一,它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道家哲学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底蕴更为浓厚,神秘。
道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总的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其一,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其二,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其三,道无形无象。
“贵柔”是老子论“道”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诸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齐物论,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
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和“不争”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书法、绘画、音乐、雕塑和建筑,门类众多。
他们在与道家哲学的不断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的特色并且展示着它们的风采。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即“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三”化为万物,天地万物都由“一”产生,最后又消亡而回归于“一”。
“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虚而无形谓之道”,这种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取向,即用线条的形式来表现艺术。
书法线条有虚实、刚柔、动静之分,而虚柔静实为阴,实刚动则为阳。
线条的千变万化使得书法作品的神韵和风采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说;“书法不仅把握了物象的实质,而且着重表现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哲学理念”。
道家哲学中“循环论”、“万物一体论”的观点从一开始便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观察事物的方式。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所创造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表现宇宙天地之大美,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
意境论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也生活于周朝衰落的“礼崩乐坏”时期,社会混乱,为治理社会,提出治理的方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认为“, 道”是“物之初”,是宇宙的本体,社会要得到治理,人生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体道”。
“体道”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进入“虚静”、“无己”、“心斋”、“坐忘”等心理状态。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
他的《文心雕龙·隐秀》篇是文学意境说的雏形,所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直接启示了司空图的“音员外之致”说、“象外之意”说。
但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则是唐代的王昌龄,他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认为物境是“物”与“境”的结合,情境是“情”与“境”的结合,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意”就是主观的情思“, 境”就是客观的景物“, 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 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契合无间、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
这种说法,长时间流行,被看作是意境的不刊之论。
实际上这种主、客二分的说法只是概括了一般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完全没有切入到意境的特殊内涵,这可能与宋代普闻在《诗论》中的说法有关。
他说:“天下之诗,莫出于两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
境句易琢,意句难制。
境句人皆得之,独意句不得其妙者,盖不知其旨也。
”这种说法把“意”与“境”分得过分清楚,太机械。
似乎“境”就是纯粹的景物摹写,“境”可以无情意的渗入,这显然是不妥的。
影响所及,人们把意境看成是意与境平列相加,就更不妥了。
1. 情景交融说这主要是吸收明清两代的理论资源所形成的看法。
“情景交融”论从宋代提出,到明清时期在诗论、词论、画论、戏曲论中触目可见。
特别是到了明代的谢榛、清初的王夫之和其后的李渔那里,几乎把话说尽。
“意境”在文学中的特征及作用探析

“意境”在文学中的特征及作用探析作者:马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7期摘要:所谓“意境”,起源于道家“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在文学作品中是指所描绘的生活画卷与表现的情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情调或者艺术境界,是虚与实、情与境的完美结合。
意境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方式。
意境具有时间性、当下性、二重性的特征。
意境的分类大致有刘熙载分类法和王国维分类法。
我国对意境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深入研究“意境”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意境起源分类特征一、“意境”说的起源及发展“意境”说渊源于道家在“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中而能显现“玄通”、“玄览”、“神遇”、“意致”的能力和能传道、悟道的思想,使中国古代诗学一直贯穿、围绕着一条以意境说、境界论为核心的主线。
境界一词在先秦就有了,诗经就有“疆”、“境”等字眼,《国语》、《左传》、《列子》等出现了,毛诗序就有境,疆也,从逻辑上产生的“境”是疆土,是空间上的概念,以后就变成了“境”,在许慎之前就产生了,说明“境”产生得比较晚,起源可以追溯到《庄子》。
庄子曰:“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这里的意致指的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需要用心去思考的那些精妙和无形的东西。
另外,庄子在《庄子·天地》中还提出了“象罔”的说法,就是一种虚实结合、空灵、玄妙的结合。
其实意境的主要内涵也就在于“意致”和“象罔”。
只有达到言辞无法描绘,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才能真正达到认知与审美统一的至高境界。
总之,老庄认为传道、悟道贵在一种自我领悟、思考,这种境界没有具体含义,无法用语言交流。
这也是“意境”最玄妙的精神源头。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第一次用“境”这个词来评价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这可以被看做是文学意境论的开端。
到了唐朝鼎盛时期之后,意境的概念全面形成。
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对意境说产生的影响

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对意境说产生的影响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对我国古代意境说产生的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意境说、影响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证中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精髓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
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晰。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与的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人和德—人关系一样,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天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所以,总体来说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是道家美学的思想特征。
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言意之辨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在先秦哲学史上,深入探讨语言和意义的矛盾之人是庄子。
庄子的言意观主要集中于《外篇》的《天道》、《秋水》和《杂篇》的《外物》。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秋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方面,道家的美学思想更是催化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从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一、“无为而治”与意象意境在道家思想中,又有“天人合一”之说,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代表了天地人三者的“人”中,画家通过对自然观察的笔触和意境表达,将情趣融入到画面中,烘托画面的意境,创造出自然、空灵、虚静的艺术境界。
例如唐代花鸟画家郑燮的作品《松竹梅图》中,画面寥寥三物,整张画笔触疏松,用墨浓淡自然,梅花在画面中不张扬,却使画面更具诗意情趣,展现出墨韵幽雅的艺术感受。
二、“有为之用”与颜色运用虽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中国画更是追求自然本真的气质,但在画面构成方面,为了表达自然之美,画家必须对色彩运用有所创造和转化。
道家有“有为之用”之说,意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力的使用才能推动它们的进程。
在中国画的意向表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画家需要适时地运用不同的颜色,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气韵。
在中国画的颜色运用中,画家尤其注重色彩的渲染效果。
例如明代画家徐渭的作品《溪山·三带彩图》中,他以“水墨渲染、彩石点缀”的方法,将线条与色彩协调统一,将色彩渲染巧妙地融入到画面构架之中,富有层次感,同时也使画面更具生动与艺术性。
三、“守一”与意象的表现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守一”,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一”而生,这也是中国画家在意象表达时所倡导的一种思想。
画家在绘画作品时,往往通过意象守一的方法,在笔墨中抓住事物本质,追求真实而简约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画中,要守一必须求得恰好的平衡点,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把平衡带入到主体之中,将形态、气氛与情感协调一致。
例如清代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远山图》,其宽笔文墨的手法,丰富而具有变化的表现,大胆地描绘了山水的许多形态,在细致入微的表现中,形象真实而有生气,形成了一种美的意境。
道家与美学“意境”

与“意境 ”混为一淡。清代 画论家布颜 图在《画字心法 问答》 中说 :“情景者境界也。”即把“境界 ”规定 为“情景交融”后 , 王 国维在 《人 间词 话 》中也用 情景交 融解 释 “意 境 ”或 “境 界”。如今 同意“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说的也大有人 在。如李 可染说 :“意境 是艺术 的灵魂 ,是 客观事物 精粹 部分 的集 中,加 上人的思想感情的 陶冶 ,经过高度艺术加工 ,达到情 景交融 ,借 景抒情 ,从 而表现 出来 的艺术境 界 ;诗 的境界 , 就叫做意境。”那么这就有 一个 问题 :既然“意象 ”也讲心与 物 、情与景 的交融合一 ,那它与 “意境”的区别又在哪儿呢?
关键词 :意境 ;境 界 ;意象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9—8666(2009)06—0047-03
意境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 ,其背 景可上 溯至先秦 道家 、魏晋 玄学 ,到 明清时期逐渐 演化 为 中国美 学 的核 心范畴 和基本范 畴 ,也是 最具 民族 特色 的审美 范 畴 。近代 以来 ,由梁 启超 的“新 意境说”到王 国维的 “境 界 说”,拉开现代 意境理论 的序幕 。随后 ,从宗 白华 、李泽厚和 朱光潜 的意境研究 ,再到 当代 “意境热”的兴起 ,意境理 论 研究又不断深入 ,再次成为学界研究 的热 点。这正是 到了 现代 以后 “将 意境作 为现代文 论和美学 的一个术 语 ,广 泛 地用于 中国古代文艺 、现 当代 文艺 和外 国文艺 的研 究 、赏 析和评论领域。 一…·对于意境 现代化 的追求 ,是当代创作 界 、批评界和理论界的一种普遍 心理趋 向。”Ⅲ
意境 同其他 美学 范畴的出现一样 ,是经历 了漫长的孕 育过程 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滋养造就 了意境 的产生。任何 美学理论 都有其哲学 渊源 ,“意境 ”内涵若 要溯源 ,可从 老 庄美学中寻得根据 。再加上佛教的传人 ,佛经的翻译 ,以及 宋 明理 学 对 佛 、道 思 想 的 吸 收 、融 会 。 意 境 说 有 着 深 刻 的 儒 、释 、道哲 学 的烙 印 。现 在 就 意 境 的 发 展 过 程 与哲 学 思 想 对 其 的 影 响 做些 探 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家思想对意境论形成的影响
内容摘要:道家的代表主要有老子和庄子,这两位都可以算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就相关我国古代就形成的意境说,而意境说的形成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影响。
正文:道家思想、老子、庄子、意境论、影响
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的起源很早,在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师承,广成子,出身更耐人寻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1〕。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道德、知足为美,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人就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就是道家中主张“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写照,庄子在他的言论中也曾多次提及此观点,一次又一次地将道家思想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
清晰的向世人展示。
同样的,老子亦是有此主张,老子说“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也间接的表示出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道家的思想自始至终透露着自然、朴素、简洁和清静高远的幽深的因素。
道家遵循“致虚极,守静笃”的观点对待世界,一方面奠定了道教尚自然、去雕饰、和谐统一的美学基础,另一方面成就了道家“虚静”说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的文学本源论中提到“文源于物”和“文源于道”两个观点。
文源于物,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可见,对于“文源于物”这个观点他是认同的,众所周知的是,毛泽东在文学上的造诣是很高的,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把握和理解,这点是少有人可以与其匹敌的。
《易传》中有说到的两个观点在这里可以作为例证“意象以尽意”、“观物取象”,这里面就渗透了观象以天和观法于地的思想,处处都透露着文源于物的“物感说”〔3〕。
文源于道,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文心雕龙·原道》篇,讲的是文与道的关系,刘怨认为文源于道二对于这尸点,向无异辞〔4〕。
但是,对于刘肥所讲的“道”的涵义,对于刘艇提出的文源于道的思想实质,历来的研究者,却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
第一篇,刘勰在里边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文原于道”的原则。
他之所谓“道”,实际就是客观规律,是宇宙间的真理。
这个真理或规律,他称之为“自然之道”。
所谓“自然”,就是客观存在;“自然之道‘就是从客观存在里综合得出的真理,是符合于客观存在的规律。
他认为一切思想意识,一切学术文化,都来自客观存在;文学创作也不例外,都必须服从于客观规律或真理,所以他称之为“道之文”。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天道论的自然规律的体现。
中国道家思想处处透露着洒脱的气息,在这里套用苏轼的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者也。
这里就体现出了言意矛盾,《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庄认为思维和语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
”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我十分赞同老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观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并不是思维唯一的工具,有时还要靠别的东西。
同时,有时候无声也胜于有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在这里可视为文学意境论的萌发。
我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意境论的说法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密切,意境论的四个艺术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
情景交融是情景论里面的重要观点,对于言、象、意、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言描绘形象,形象里蕴含着思想、内容和意义,意义中包含了规律和本质”。
虚实相生的观点道家思想中就更为明确了,“无为”到底是虚还是实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哲学范畴,道是宇宙的本原,同时又是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其发展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道按着道的法则演化成一种混沌状态,进而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合而生成和气,阴阳二气再加上和气,共同生成了宇宙万物,“有”和“无”本就是相伴相生的。
生命律动,《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
韵味无穷,庄子“重神不重形,精神与道合一”,刘安《淮南子》:“以神为形之君,又不否定形的作用;以神为主者,形而从利;以形为制者,神而从害”。
重在其貌离神合的境界,以离形得似得到变形传神的效果。
道家的“虚静”之说对意境论的影响也是十分的深远的,《庄子·人世间》中有说到“虚而待物,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主张以“忘我”、“丧我”、“虚己”的深刻体验去替代社会纷繁的追求。
“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中表现出“忘”和“化”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忘为外在适然融合而无心”,“化”为随变化而变化,参与大化流行而安于所化〔5〕。
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提到“中国诗人、画家确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去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
”只有内心足够虚静,才会有如此的体会,才可能把思想升华到如此的高度〔6〕。
道家哲学是对文化的反思和理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深处体现的精髓。
我们处于一个纷繁而忙碌世界,但是,与匆忙之中也不忘老庄,他们引导我们体验着一种别样的人生的方法境界,一种不拘小节得意忘形的艺术境界。
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形理论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庄子的言意理论在魏晋被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文学传统,并且为意境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