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合集下载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其中,意象与意境是诗歌中最为重要且具有深度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并探讨它们对于诗歌的表达与传达的作用。

意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它可以是视觉上的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形象。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一句“床前明月光”,这一意象通过描绘月光照射在床前的景象,给人以安静、宁静的感觉。

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意象感受到诗人在静夜中的孤独和思考,进而对诗歌产生共鸣。

同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一种意象的运用,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境则是指诗歌中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所创造出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它是通过意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形成的,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意境可以是欢快明亮的,也可以是忧郁沉闷的,还可以是神秘幽远的。

不同的意境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给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意境。

通过描绘戍鼓声和雁声,诗人表达了对身在边塞的舍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边塞军民的艰辛和孤独。

又如,北岛的《波》中的“我用所有的波浪,拥抱你的孤独”创造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通过波浪与孤独的对应,表达了对爱人的关怀和陪伴。

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更是对读者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意象与意境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在现代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运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描绘出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

意象是指通过文字描绘出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通过这些形象在读者心中产生的情感和思绪。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建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并通过几个实例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

一、意象的力量意象是诗歌的独特之处,它可以通过文字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诗人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构建意象,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感知。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这一意象通过诗人的描绘,使读者眼前似乎浮现出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场景,产生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意象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可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吸引人。

二、意境的构建意境是指意象所引发的读者的感情和思绪。

诗歌通过意象的构建,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反应,引发共鸣和共同体验。

意境可以是宁静、悲伤、欢乐、恐惧等各种情感,它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壮志豪情,营造出一种雄浑壮丽、豪放不羁的意境,使读者体验到一种豁然开朗、振奋心灵的情感。

意境的构建不仅仅依赖于意象的选择和描绘,还需要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节奏来支撑。

诗歌的韵律、押韵和格式都会对意境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宋词《声声慢》通过押韵和缓慢的节奏,构建了一种伤感、忧郁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思绪和秋意渐浓的寂寥。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紧密相连,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意境需要通过意象来构建和表现,而意象则通过意境来获取更深层次的诗意和感受。

意境可以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构建,也可以通过一个真实而具体的意象来触发。

无论是哪种方式,意象和意境都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使诗歌独具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三、意象与意境的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关系,以下将通过几个例子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奇妙关联。

诗歌意象、意境

诗歌意象、意境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

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

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意象、意境赏析【考点解读】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2)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

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题型分析】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技巧】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步骤】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一、诗歌的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

“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

“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

“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

“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

“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一、意象的概念与分类1.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思想的具象事物。

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是诗人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载体。

2.意象的分类:(1)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等。

(2)社会意象:如战争、宫廷、民生、节令等。

(3)人物意象:如诗人自我、他人、英雄、美女等。

二、意境的含义与特点1.意境的定义:意境是诗歌中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空间,是诗人情感、思想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的产物。

2.意境的特点:(1)朦胧美:意境中的意象往往具有模糊性,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深远美:意境蕴含丰富,使人回味无穷。

(3)和谐美:意境中的意象组合协调,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三、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方法1.了解诗歌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年代、社会环境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通过对意象的分类和了解,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

3.分析意象的组合与关系:分析诗歌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理解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意境。

4.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主旨。

5.运用想象和联想:在解读诗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6.注重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对于意境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要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

四、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和意境案例1.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略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习题及方法:1.下列诗句中,哪个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A. “床前明月光”B. “海上生明月”C. “红豆生南国”D. “春风又绿江南岸”解题思路:通过分析选项中的意象,可以看出A、B、C三个选项中的意象与月亮有关,而D选项中的意象与春风、江南岸相关。

诗歌意象与意境

诗歌意象与意境

诗歌意象与意境一、意象与意境1.意象: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2.意境: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⒈ 含蓄性。

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有的以物喻人,有的以物寄情思。

⒉ 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人笔端,特定的意象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⒊ 丰富性。

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写心灵时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

同样是美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三、诗歌主题与意向①送别诗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②爱情诗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③哲理诗特征: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⑤田园山水诗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⑥行旅诗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⑦咏史诗(怀古诗)特征:古迹、古人表现要点: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⑧咏物诗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它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四、“柳”的特定意象⒈ 抒写离愁别恨。

“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⒉ 倔强的弱者形象。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枝弱不胜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对象。

意境,论述它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每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对其意境的深广美妙由衷地赞叹------“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的时候,再反观他人对于何为意境的论述,总觉得美中不足。

意象,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还有将意象同意境混同的情形。

因此,对于诗的意象、意境比较地作出阐述,探讨诗歌意象、意境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就更有必要。

一在我国现、当代诗歌理论中,意象这个术语使用得不很多,只是随着近几年西方现代派特别是诗歌意象派的被介绍,才受到了普遍的注意。

人们会以为它是一个外来词。

其实,我国古典诗歌里意象创造的成功和精妙,已成杰出的典范,就连意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诗人艾米•洛厄尔在读到中国古典诗时,也不无感佩地说她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读中国古典诗是“一件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

意象说在我国发源于古代的哲学著作。

《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意”。

即“圣人”用卦象来寄托象征“意”,这所谓“意”就是人的心意。

这卦象,代表着一定的具体物象。

三国时代的王弼对意和象的问题有所论述,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第一次提出意象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代的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但刘勰的所谓“意象”.是指作家创作时意念中的形象,与今之诗论的意象概念还有不同。

后代的有些诗沦家把意象概念引入到诗歌领域,对诗歌意象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论述。

例如晚唐诗人徐寅在《雅道机要》中说:“凡为诗须搜觅未得句先须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构物象、属对。

”他反对诗歌构思中只构物象、属对句子的做法,主张“意在象前”,以意化象、以意取象。

明代前七子之一的工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说:“夫诗贵念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

……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他认为诗的意象应该是虚幻而透莹,含蓄而隽水的、让人反复咀嚼,在想象中感受。

尽管意象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但纵观古代诗论,我国古人对意象一词的使用指此指彼,常不一致。

对于诗歌意象的研究并不深入精细,几乎没有专门化、全面性的论述。

准确地界定诗歌的意象概念,深入探讨诗歌意象的生成及其特征,就是当代诗论家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何为诗的意象呢?诗的意象就是呈现于诗歌作品中的被诗人心灵化了的物象。

客观物象进入诗人头脑,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选择、淘洗、加工,渗入诗人的情趣和理想,进入诗歌中就是怠象。

它是一种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融合的艺术晶体。

如王安石有两句写梅花的著名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是客观外物,本无人之品性。

现在它却是孤处墙角,独自开放,带上了清芳孤傲的意趣,这梅花成了诗中一个精彩的意象。

正如诗人艾青说,“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它是一种感官印象,是诗人用感觉的手捕捉而来又诉诸感觉的形象。

意象是构成诗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构思中,意象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符号元素。

可以说就是诗人在情感的推动下,在想象的王国里寻觅、熔铸、定形、组合意象的过程。

这个过程往往是灵感袭来出现的第一个意象,成为核心意象,由此再向其他意象联想、推移,最后把它们组合起来。

在创作成品中,意象是诗内容的基本构成单位,人们谈作品内容常用彩线穿珠的比喻。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通常一首诗的内容就是由诗人的一种主导情绪贯穿起来的一组意象,其中的每一个意象都紧密关涉到作品的得失。

在诗的欣赏中,意象又是最为活跃的激活因素之一。

读者首先受到意象的刺激,把诗中一个个意象还原、补充、再造为自己头脑中的意象,再把意象组合成诗的形象或意境。

二同意象说比较,意境是我国独有的一个艺术术语,西方文论中找不到一个与之等同的术语。

我国的诗歌意境理论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十分丰富。

它的本源恐怕要追溯到古代的佛经。

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

既然是心之所至.这“境”当然是心与所至者的契合。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论家就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论述过心意与物境的交游契合。

陆机《文赋》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与芳春”,说的就是作者在孕育构思作品中感知外物、由物生情、以情化物、情景互相渗透的情形。

唐代诗人王L昌龄的《诗格)>-次出现内容就县由诗人的一种本导情绪贯穿起来的一组意象,其中“意境”一词,并提出诗有三种境界:“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自《诗洛i) f r11始,对诗歌意境的研究论述更普遍了,意境逐步成为诗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艺术概nL` '我国古代诗论逐步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意境理论。

中唐皎然在《诗式》中详细论述了“取境”问题,“取境”的问题就是意境创造的问题。

唐末司空图进一步提出“思与境偕”。

到了宋代,苏东坡要求“境与意会”。

明清时代的文论家,更注重意境的实质特征。

谢棒《四溟诗话》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朱存爵《存余堂诗话》认为:“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特别是近人王国维,他先是把诗境称为“意境”,后来称为“境界”,最后是只提“意境”,用语的这种变化表明他最后确认“意境”一词更能揭示诗的艺术特征。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己。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王国维不仅说明了意境的构成,而且把意境创造当作诗歌创作的一个最高追求目标。

我想可以这样说: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互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具有层深性和浑整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对意境作出这样的解释,基于对意境三个主要艺术特征的把握‘首先,是情景交融。

诗歌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其次,诗歌意境具有层深性。

好的诗往往不止一层境界,而是会有二层、三层境界,一层比一层深远。

古人所谓“象外之象”、“文外之旨”。

再次,诗歌意境具有浑整性,它是诗人用其智慧和感情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浑整的艺术天地,是读者可以用全部身心去沐浴感受的一种艺术天地。

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的相同点:(一)正如这两个词本身一样,它们都包含着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外物两种因素。

单纯的物象不能构成意象,单纯的物境不能构成意境,单纯的意亦不能构成意象、意境。

事实上,意象和意境都是主客观互相作用,诗人情意与客观外物碰撞契合的产物,诗人触景而生情,因物而及意,思想感情被激发之后又作用于外物,溶化外物,对外物进行加工改造,意象、意境就生成丁。

(二)意象、意境都具有意的含蓄、隐秀和形象的鲜活、独创的特点。

意象、意境的意包括情、意、理,其象或境包括人、事、物、景。

情、意、理的表达,都是融化在人、事、物、景的表现中.让人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感受,去体味、理解其情、其意、其理。

意象,意境都是以形象为基础的,形象的模糊和半庸使不能构成生动的意象、意境。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里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但这总清是隐含在对于新春细柳的描写中。

特别是末二句,诗人凭着对春风的独特感受,为春风创造了一个新颖的形象。

(三)意象、意境都具有很强的激活力,能激活读者的记忆、经验,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

意象,有的是描述性的,这类意象由于其本身生动精妙,可以激发读者反复回味,呈形显影。

更为瑰丽的是另一类拟喻性、象征性的意象,常常是把一种感觉转换为另一种感觉,或是把不能用五官感觉的抽象物虚拟比喻为有光、有色、有形、能言、善思、会动的可感形象,其中表现出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能强烈刺激读者的感觉,最大限度引起审美再造的活跃展开。

“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春意拟喻为能够喧闹,使人眼前浮现出红杏盛开、蜂蝶纷飞的记忆。

有的诗用意象的直接拼合构成意境,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其间没有关联词语加以联系,给读者留下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

如温庭摘的《商山早行》里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了一种空旷之境中融化着早行旅人孤独感的意境,但意象之间的语法逻辑关系并未标明。

人们可以在想象中构成不同的意境画面。

有的诗抒写的景物和感受,读者未曾见过和有过,会使读者产生惊讶、希望与追求的感受,这种诗境同样具有很强的激活力。

德国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

”意象、意境都是诗人用他伟大的心智和高超的技巧所创造的能极大唤起读者审美再造的神奇的“刺激物”。

对总、象、意凌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二者的不同点是:(一)意象是意境的构成元件,意境是诗的整体效果。

从这两个词的词素看,意象有“象”,意境有“境”。

“象”是个别的事象或物象,“境”是一种境界、境地,包含着人、事、物、景,“境”的范围超出十“家,之上意象是含意之物象,是个体性的,可以称为“一个”、“几个”,而意境是融意之及丫二;安仃整体性,只能说“一种”、“,几种”。

在一首诗中,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拍J,,-.du ,}'.境则是全诗所造出的一种整体性境界。

(二、意象Fi-量小,泣境容量大。

大多数诗的意境是由诸多个意象组合构成,这不仅意味着意境的一含容量山于意象的数多而增大,一种意境比任何一个意象的容量大,而且由于意境的构成不是意象的简单相加,是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产生一种新质,其容量大大超出了惚。

意象内涵的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促使欣赏者生发多种联想想象,产生多种审美感受,而在不同读者的欣赏中,也会实现为不同的多种现实性,因而是意象的一个优点。

意境的内涵不是如此,因为在意境的表现中,一是各个意象组合起来,相互比照映衬使其含义相对明朗起来;二是意象的组合必然贯穿着诗人一种比较清晰可感的主导情绪;三是诗句中常常会有一两个或若干个直抒胸臆之句,这会成为意境内涵的“点睛”。

所以,意境的内涵总是比较确定的。

意境内涵的确定与意境内涵的丰富并不矛盾。

内涵丰富的意境,可能会使欣赏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仁’夕和“智”,各自都是确定的。

说确定也不意味着可以让人径捷地做出概念判断。

它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氛围,欣赏者强烈地身感神领了,即使一时难于明确说出来,这也是一种确定性。

(责任编辑:林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