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南
离心后的CSF为淡黄色, 区别于穿刺性损伤 CT检查前不宜行腰穿,以防脑疝和破裂再出血
颅内压过高时腰穿是相对禁忌症
主要内容
aSAH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aSAH的自然史和预后
aSAH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aSAH后再出血的内科处理
破裂脑动脉瘤的手术和血管内治疗
aSAH后再出血的内科处理
在aSAH症状出现到动脉瘤去除期间,血压应当通过 静脉药物来控制以平衡缺血性卒中、高血压相关再 出血的风险,并维持脑灌注压 尚无血压控制目标值,但收缩压<160mmHg是合理的 对于延迟动脉瘤去除者,有明显的再出血风险且无 内科禁忌症时,短期的<72小时氨甲环酸、氨基乙酸 治疗可减低再出血风险 Ⅱa类 C级证据 (新增) Ⅰ荐 B级证据 (新增)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
对aSAH的临床状态进行分级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
aSAH的临床分级
WFNS分级法
分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Glasgow评分
15 14~13 14~13 12~7 6~3
运动障碍
无 无 有局灶症状 有或无 有或无
主要内容
aSAH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aSAH的自然史和预后
主要内容
aSAH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aSAH的自然史和预后
aSAH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aSAH后再出血的内科处理
破裂脑动脉瘤的手术和血管内治疗
主要内容
麻醉管理
aSAH后的脑血管痉挛和DCI的处理
aSAH伴发脑积水的治疗 aSAH伴发癫痫的处理
aSAH伴发内科并发症的处理
主要内容
aSAH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DSA检查(除非可能为中脑附近的aSAH)
aSAH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2024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2024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24年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诊治指南一、前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硬化、颈动脉夹层等。

脑动脉瘤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外膜下腔内压力升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等症状。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出现癫痫发作、神经功能损害等。

四、诊断1.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可以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2.神经影像学检查:脑电图、脑CT、脑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诊,并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五、治疗原则1.早期治疗:对于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保持脑灌注:通过使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控制血压以及给予脱水药物等方法,保持脑组织的灌注,防止继发性脑损伤。

3.控制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措施,控制脑动脉瘤的破裂,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

4.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等。

5.康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和认知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六、预后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较为严重,预后评估可以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颅内压监测、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处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处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处理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发生在颅内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由于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瘤或高血压等原因导致颅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将血液注入到大脑表面与蛛网膜之间的空隙中。

该病在临床上被广泛称为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

其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及早诊断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避免不可逆转的神经损害。

二、临床表现1.头痛:这是SAH最常见也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头痛通常突然发生,并以剧烈搏动性特征为主,有时被描述为“爆裂样”或“撕裂样”的感觉。

很多患者将其描述为“此生最严重”的头痛。

2.意识障碍:另一个明显且频繁出现的表现是意识状态的改变。

患者可能会表现为轻度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

在早期发展中,一些患者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很快出现中度到重度的意识障碍。

3.颈项强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常伴随颈项强直的表现,这是由于脑膜受刺激引起的。

医生可以通过仰头检查、尝试抬高头部以及其他特殊体位测试来确定颈项强直是否存在。

4.恶心和呕吐:这是由于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所致,刺激催吐中枢所导致的。

多数情况下呕吐会先于头痛出现并持续。

5.神经系统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也会引起其他神经系统的异常,如运动、感知和视觉障碍等。

三、处理方法1.紧急评估和观察:当怀疑患者可能发生SAH时,首先需要进行快速但全面的神经系统评估,包括GCS评分、瞳孔反应、肌力测试等。

同时还应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紧急处理。

2.纠正颅内压:因为SAH会导致颅内压增高,所以需要采取措施纠正此类问题。

例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氧气辅助呼吸,必要时进行人工通气;控制和维护血压在适当范围内;使用渗透性药物(如甘露醇)降低脑水肿。

3.寻找出血源并介入治疗:通过头颅CT或腰穿等检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进一步确定出血的原因。

对于动静脉畸形或者动静脉瘤引起的SAH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多在动态中骤然起病,数分钟内病情达高峰。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2.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伴发抽搐、一过性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

3.SAH常有反复发作史。

【体格检查】1.脑膜刺激征阳性。

2.多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少数可有动眼神经麻痹、偏瘫、失语等。

3.眼底检查少数病人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

【辅助检查】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sAg、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

腰穿有诱发脑疝、加重病情的可能,故此项检查应在CT扫描未能明确诊断时,慎重选用。

3.CT检查:蛛网膜下腔、脑沟、脑池内可见高密度影,有时还可提示出血部位,确定出血原因。

4.脑血管造影或MRA:可进一步确定出血来源,明确诊断。

MRA对直径3~5mm的动脉瘤检出率可达84~100%,但显示动脉瘤颈部穿通支动脉不如DSA。

如病情危重、昏迷伴去脑强直者,宜暂缓造影。

【诊断】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SAH及其出血来源的诊断。

2.SAH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瘤,其次为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亦见于血液病、颅内肿瘤、动脉炎、脑与脑膜炎症、闭塞性脑血管病等。

【治疗原则】1.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应用足量止痛、镇静剂;高血压者给予降压;脑水肿者给予脱水剂;抽搐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2. 防止再出血:应用止血剂。

3. 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针,尼莫地平片,西比灵。

避开出血急性期或在出血稳定后使用复方丹参针改善微循环,但有时会引起再出血。

(慎用)4. 病因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等。

5. 脑脊液置换疗法:腰穿术或腰大池引流术。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完全自理。

2.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一、 SAH 辅助检查(一) CT1.CT 检查的优势CT 作为为 SAH 诊断的首选常规检查,其优点为快速、安全、敏感。

CT 检查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与发展程度,增强 CT 可明确某些病因,如动静脉的畸形或较大动脉瘤等。

CT 检查可了解脑脑室出血、脑积水情况,同时便于随访治疗效果,了解并发症。

多发性动脉瘤可借助 CT 判断具体出血部位。

2. 阳性率研究说明, SAH 发病 1 小时之 CT 检查阳性率大于 90% , 5 天后阳性率为 85% , 1 周后阳性率为 50% 。

2 周后阳性率低于 30% 。

3.SAHFisher 分级如 ppt4 图表显示的是 CT 影像特点与血管痉挛危险性关联的分级标准(1983) 。

SAHFisher 分级( 1983 )共分 4 级,当 CT 显示弥漫出血,未形成血块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当 CT 显示较厚积血,垂直面厚度>1mm( 大脑纵裂、环池 ) 或水平面 ( 侧裂池、脚间池 ) 长 x 宽> 5x3mm 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高。

当 CT 显示脑血肿或脑室出血,基底池无或少量出血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当 CT 阴性或 CT 显示弥漫出血但未形成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如 ppt4 图表显示,改良后的 Fisher 分级( 1997 )将发生血管痉挛危险分为 5 级。

CT 未见出血或仅脑室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3% 。

CT 仅见基底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14% 。

CT 仅见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38% 。

CT 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CT 显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二)脑脊液脑脊液检查通常在疑似 SAH 患者 CT 检查阴性,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中 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中 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我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水平,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特制定本指南。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它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

在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 6 20/10 万人年。

发病年龄多在 40 60 岁之间,女性略多于男性。

常见的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等。

二、临床表现1、头痛突发的剧烈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疼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可向颈部、肩部放射。

2、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重者可出现昏迷。

4、颈项强直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患者颈部肌肉强直,活动受限。

5、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瞳孔不等大、眼底玻璃体下出血等。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三、诊断1、头部 CT 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 1 天内 CT 诊断的准确率接近 100%。

2、腰椎穿刺如果 CT 检查结果阴性,但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行腰椎穿刺检查。

但需注意在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应避免此项操作,以免诱发脑疝。

3、脑血管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手段。

四、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 4 6 周,避免用力和情绪激动。

(2)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减少探视。

(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5)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

如果颅内压过高,出现脑疝征象,应考虑行去骨瓣减压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残疾。

为了规范和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工作,现制定本指导规范,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1. 病史采集与初步评估患者的详细病史十分重要,包括既往疾病史、用药史和饮酒史等。

医生应该进行初步的神经系统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2. 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诊断aSAH的首要检查手段,可准确显示出血灶的位置和程度。

对于头颅CT阳性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

3. 其他辅助检查除了头颅CT和DSA,磁共振成像(MRI)和腰椎穿刺也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

MRI可评估脑组织的损伤情况,腰椎穿刺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有助于进一步确认病情。

二、治疗1. 一般支持治疗对于aSAH患者,应采取必要的一般支持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头部抬高30°、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容量和低血压等。

2.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aSAH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可通过抑制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发生复发性出血的风险。

3. 血管导管治疗对于确诊的动脉瘤,血管导管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微创的治疗方法。

血管内介入手术可以通过在脑血管内放置支架或夹闭动脉瘤来阻断动脉瘤供血,减少再出血的可能性。

4. 头颅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患有大量出血或高危动脉瘤的患者,头颅外科手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手术的目的是将动脉瘤完全切除或夹闭,并清除出血,以减少脑组织损伤。

5. 并发症的处理aSAH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血管瘤再破裂等。

针对各种并发症,医生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适当使用扩血管药物、保持脑灌注压、控制颅内压等。

三、预防与复发1. 合理生活方式预防aSAH的复发需要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年发病率为~万,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还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也可见于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b5E2R。

一、诊断(一)临床特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地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损程度等.、起病形式: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骤发病.、主要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地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p1Ean。

、主要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眼底可见玻璃膜下出血,少数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地征象,如轻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等.DXDiT。

、临床()一般采用和分级法(表)对动脉瘤性地临床状态进行分级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表和分级法分类标准级未破裂动脉瘤分级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Ⅱ级中~重度头痛、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麻痹Ⅲ级嗜睡、意识混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Ⅳ级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Ⅴ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有无运动障碍制定地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表)也广泛应用于临床.RTCrp。

表分级法(年)分级运动障碍Ⅰ级无Ⅱ级~无Ⅲ级~有局灶症状Ⅳ级~有或无Ⅴ级~有或无、发病后地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再出血:以~天为高峰,发生在月内.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地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约为,至第天时累计为.临床表现为:在经治疗病情稳定好转地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等.()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因脑血管痉挛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所引起,腰穿或头颅检查无再出血表现.()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指后周内发生地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地脑积水,机制主要为脑室内积血,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复查头颅可以诊断.()正常颅压脑积水:出现于地晚期,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5PCz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南
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60岁为多见。

脑血管畸形破裂多发生在青少年,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则多在青年以后,老年以动脉硬化而致出血者为多。

2、发病形式:发病突然,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劳、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口服避孕药等。

3、临床症状
(1)头痛: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可呈暴烈样或全头部剧痛,其始发部位常与动脉瘤破裂部位有关。

(2)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多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呕吐多为喷射性、反复性。

(3)意识障碍:半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有短暂意识模糊,重者则出现昏迷。

(4)癫痫发作:部分病人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癫癎发作。

(5)精神症状:可表现为淡漠、嗜睡、谵妄、幻觉、妄想、躁动等。

4、体征
(1)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 征均呈阳性,有时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唯一的临床表现。

(2)眼底改变: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前即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这一征象的出现常具有特征性意义。

(3)颅神经麻痹: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最为常见。

(4)偏瘫:部分患者可发生短暂或持久的肢体偏瘫、单瘫、四肢瘫。

(5)其它:可有感觉障碍、眩晕、共济失调等。

总之因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破裂血管的大小及发病次数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突然昏迷并在短期内死亡。

5、并发症
(1)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

出血后1个月内在出血的危险性最大。

原因多为动脉瘤破裂,常在病情稳定情况下,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颈项及Kernig征明显加重,复查脑脊液再次呈新鲜红色。

(2)脑血管痉挛: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早发性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缓解,迟发性发生于出血后4~15天,7~10天为高峰期,2~4周逐渐减少,可出现继发性脑梗死。

(3)脑积水:急性脑积水于发病后一周内发生,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积血量有关,轻者仅有嗜睡、近记忆受损等,重者可出现昏睡或昏迷,可因脑疝而死亡。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常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水平多正常。

2、头颅CT:CT检查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多位于大脑外侧裂、前纵裂池、后纵裂池、鞍上池和环池等。

可显示出血量、血液分布有无再出血并进行动态观察。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可确定出血的原因、性质和部位,如可确定动脉瘤位置及其它病因如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宜在发病24小时内或四周后进行。

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无创伤的测得颅底大血管的血流速度,对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有价值。

【诊断】
1、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
3、头颅CT检查有出血征象。

【鉴别诊断】
1、脑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小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因无明显肢体瘫痪,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混淆,头颅CT 和DSA检查可以鉴别。

2、颅内感染:常先有发热、脑脊液性状提示感染,且头颅CT无出血改变。

3、瘤卒中或颅内转移瘤:依靠详细病史,脑脊液和CT 扫描可以区别。

【治疗】
原则-控制继续出血,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1、内科处理
(1)一般处理: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和颅压增高的诱因,头痛,烦躁者可给予止痛、镇静药物如强痛定、安定、鲁米那等。

(2)降颅压治疗:20%甘露醇、速尿等。

(3)防治再出血:对6-氢基已酸、止血芳酸(PAMBA)、止血环酸(氨甲环酸)、立止血、止血酸、安络血等止血剂的应用尚有争论,但对出凝血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有价值。

(4)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尼莫地平可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宜尽早使用。

静脉用药:如果耐受性良好无明显血压下降,成人治疗开始2小时可按1mg/h给药
(相当于5ml/h),2小时后剂量可增至2mg/h(相当于10ml/h),连续应用5~14天。

静脉治疗后可以口服尼莫地平片剂7天,每日6次,每隔4小时服用一次,每次60mg。

(5)脑脊液置换方法: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每次缓慢放出10~20ml,每周2次,需注意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再出血的危险性。

2、手术治疗-有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详见神经外科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