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合集下载

眼耳鼻喉科1种中医诊疗方案

眼耳鼻喉科1种中医诊疗方案

耳胀(分泌性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耳胀由风邪外袭、肝胆湿热、脾虚失运等导致耳窍鼻塞。

以听力下降,耳胀满感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等。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为主要症状。

(3)专科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鼓室有积液,则可在鼓膜表面见到液平面,或可见到鼓膜外凸。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曲线。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听力减退,包括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可伴耳痛。

(2)鼓膜检查:鼓膜充血、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或消失,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

若液体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3)听力检查:纯音听呈传导性聋。

声导抗图为B型或C型曲线。

(4)排除诊断: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

三、分证论治(注①主症②兼症③舌脉)(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微痛不适,耳鸣如闻风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

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隆隆声,自声增强,重听。

可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渐降,伴有耳鸣声嘈杂。

可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

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细滑或细缓。

四、鉴别诊断(一)与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鉴别:,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

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度差,可透过鼓膜见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导言:耳鼻喉科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探讨,介绍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

中医将鼻炎分为风寒、风热、湿热等不同证型,并采用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1. 风寒型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等。

治疗上,可选用温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的方剂,如桂枝汤加味。

另外,草药羚羊角、防风、白芷等也有助于缓解鼻炎的症状。

2. 风热型鼻炎:表现为鼻痒、鼻塞、流黄涕、头痛等。

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加减。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湿热型鼻炎:症状包括鼻塞、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

治疗上,中医常选用清热利湿、通窍化痰的方剂,如茵陈蒿汤。

中药中常用的有黄芩、白术、苍术等。

二、中耳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耳炎是由于中耳黏膜的炎症引起的耳朵疾病,常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

中医的辨证论治能有效地缓解中耳炎的症状及炎症反复发作。

1. 风热郁结型中耳炎:症状为耳痛、耳塞、鼓膜发红等。

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如龙胆泻肝汤。

中药常用黄连、金钱草、蒲公英等。

2. 痰湿阻络型中耳炎:表现为耳痛难忍、耳鸣、耳鸣等。

治疗上,宜祛痰化瘀、通络止痛,如香薷麻沸散。

常用中药有防风、蔓荆子、郁金等。

3. 肾虚火旺型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等。

治疗上,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

中药常用黄柏、麦冬、玄参等。

三、咽喉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发炎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为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

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能够祛除炎症,缓解症状。

1. 风热咽喉炎:主要表现为咽痛、红肿、声音嘶哑等。

治疗上,可选用清热解毒、清上焦的方剂,如麦门冬汤。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

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

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免煎中药专病专方-耳鼻喉科

免煎中药专病专方-耳鼻喉科

耳鼻喉科1、鼻窦炎【处方】1:党参10g 桔梗10g 赤芍10g 路路通10g【功效】:健脾益气,宣肺通窍。

【适应症】:鼻塞或重或轻,鼻涕粘白,稍遇风冷刺激则鼻塞加重,嗅觉减退,头昏头胀,自汗畏风。

【处方】2:泽泻10g 夏枯草10g 辛夷6g 川芎6g炒苍耳子9g 柴胡6g 防风10g 鱼腥草30g 【功效】:清胆泻火、化浊通窍。

【适应症】:鼻涕浓浊,色黄或黄绿相间,量多有腥味,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寐少梦多。

2、慢性鼻窦炎【处方】:柴胡6g 黄芩10g 炒苍耳子9g 白芷6g茯苓10g 滑石10g 甘草3g【功效】:清热利湿,排脓通窍。

【适应症】:鼻塞,流涕。

3、口腔炎/扁桃体炎【处方】:金银花10g 丁香5g 薄荷6g 檀香3g【功效】:清热养阴。

【适应症】:口舌生疮,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口干口臭,口渴引饮,便秘溲黄。

用法用量:含漱。

上药加60~100ml开水溶解后,待水稍凉不烫舌时,每次喝适量药液含漱30~60秒后吐出,连续3~5次,漱完为止。

一日一剂。

4、声带小结【处方】:赤芍10g 白僵蚕10g 浮海石10g 昆布10g 浙贝母10g 法半夏9g 陈皮6g 枳壳6g 郁金10g 夏枯草10g 【功效】:理气活血,化痰散结。

【适应症】:颈部痰核,结聚日久,按之摁手,不红不痛,但不碍饮食与呼吸。

5、急性喉炎【处方】:瓜蒌皮10g 僵蚕10g 薄荷12g 桔梗10g 浮海石10g 【功效】:宣肺化痰,开音散结。

【适应症】: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痰粘着感,常需清嗓,胸闷不舒。

6、慢性喉炎【处方】:桃仁10g 红花5g 当归10g 赤芍10g 地黄10g柴胡6g 桔梗10g 甘草6g 玄参10g 蝉蜕6g 诃子10g 【功效】:行气活血,化痰开音。

【适应症】:声嘶,声带小结或息肉。

7、急性咽炎【处方】:荆芥10g 防风10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蒲公英10g 玄参10g 桑白皮10g 桔梗10g 甘草3g 牛蒡子10g 浙贝母10g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利咽。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主症: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 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fánzào)易怒,
口 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第三页,共31页。
三 脾虚湿困证
主症: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tīnglì)渐降, 耳 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 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 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肺脾肾病(shèn bìnɡ)变:
肺肾阴虚
肺脾气虚
其他: 气滞血瘀痰凝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鼾眠 指夜间睡眠时呼吸(hūxī)暂
停低通气指数(即平均每小时睡 眠中呼吸(hūxī)暂停和低通气 的次数)>5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疾病。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一 肺脾气(píqi)虚,痰热内壅 辨证
中医(zhōngyī)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第一页,共31页。
一 风邪(fēnɡ xié)外袭证 辨证
主症: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 增强, 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 (tóutòng)、发热 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第二页,共31页。
二 肝胆(gāndǎn)湿热证
第三十页,共31页。
其 他: 气血瘀滞
第六页,共31页。
暴聋 指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
内(yǐ nèi)突然发生的、明显的 听力下降,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眩晕、恶心、呕吐,但无眩晕反 复发作史,多为单耳发病,少数 亦可双耳发病 为主要临床表现 之耳科疾病。
第七页,共31页。
一 风邪(fēnɡ xié)外犯证 辨证
第十七页,共31页。
四 肺气虚寒
鼻渊
主症: 鼻塞反复发作,涕粘白,头昏头痛,嗅觉 减退, 稍遇风寒,诸症即加重,气短乏 力,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咳嗽(késòu)痰 多,喷嚏时作,自 汗畏风,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每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邪外犯证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

推荐方药: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

2. 肝火上炎证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丹皮、当归、菖蒲、甘草。

3. 痰火郁结证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推荐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胆南星、僵蚕、杏仁、瓜蒌仁、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石菖蒲、甘草。

4.血瘀耳窍证治法: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当归、赤芍药、桃仁、红花、柴胡、丹参、路路通、石菖蒲、黄芪、青皮。

5.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柴胡、龙眼肉、木香、甘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丹参注射液、金纳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全身辨证取穴。

主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流选用1~2穴。

(1)局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

(2)远端选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等穴。

(3)辨证取穴疏风散邪——外关、合谷清肝泻火——太冲、太溪化痰利湿——丰隆、水道活血祛瘀——膈俞、血海气血亏虚——脾俞、足三里2.浅针疗法取翳风(患侧)、听会(患侧)、肾俞(双侧)、关元、太溪(双侧)等穴位,用补法。

3.灸法可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按摩治疗1.鸣天鼓: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

2.营治城廓:以两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两侧耳轮。

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随按随放。

(五)其他疗法1.可选用高压氧、声信息、微波等治疗。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活血通络安神的药物煎煮,于睡前进行中药沐足。

(六)护理1.慎起居,节饮食,禁烟酒。

2.注意情志护理,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3.预防外感,及时治疗感冒症状。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

根据听力及主要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耳堵塞感等)的改变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受损听力恢复正常或恢复至发病前状态,且主要伴随症状消失。

显效:受损听力平均提高≥30dBHL,主要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受损听力平均提高≥15 dBHL,主要伴随症状减轻。

无效:受损听力平均提高<15 dBHL,主要伴随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1.听力评估:以纯音听阈测试为准,计算听力改变的频率范围为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平均值。

2.主要伴随症状评估:耳鸣的量化分级参考《耳鸣中医临床路径》,眩晕、耳堵塞感等主要伴随症状的改变根据患者的描述进行记录。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1.肺气虚寒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芍药、麻黄、干姜、细辛、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葛根、黄芪。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脾气虚弱证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苍耳子、辛夷花、白芷。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3.肾阳不足证治法: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茱萸、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熟附子、桂枝、麻黄。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4.肺经伏热证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升麻、麦冬、麻黄。

中成药:辛夷鼻炎丸等。

(二)外治法滴鼻法: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三)针灸疗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体针:选用迎香、鼻通、合谷、百会、足三里等穴。

肺气虚加肺俞,脾气虚加脾俞,肾阳虚加肾俞。

2.穴位敷贴:用生白芥子等研粉,用生姜汁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百劳、大椎等穴上。

3.耳穴贴压:选神门、内鼻、外鼻、肺、脾、肾、过敏点等穴,以王不留行贴压。

4.穴位注射:可选取迎香、合谷等穴,药物可选黄芪注射液等。

5.穴位埋线:取迎香、肺俞、坛中、上星、大椎、至阳等。

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太溪;阳气虚者加大椎、至阳、手三里、足三里。

6.灸法:选迎香、风池、印堂、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其他疗法1.局部按摩:用手指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

2.理疗:激光、微波等。

(五)预防与护理1.避免接触变应原。

2.避免过食生冷发物。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66%有效:疗效指数 26%~66%无效: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1.主要症状和体征的量化分级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

2.兼症量化分级标准耳鸣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以耳鸣为第一主诉,耳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耳内(单耳或双耳)或头颅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二是周围环境中(包括耳周围)没有产生这种声音的客观来源。

2.耳鸣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对患者的睡眠、生活、工作和学习、情绪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将耳鸣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3.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4.注意排除来自耳周围的体声,如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搏动声、腭咽喉肌阵挛的咔嗒声、咽鼓管异常开放的呼吸声等。

(二)证候诊断1.风热侵袭证: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

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2.肝火上扰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