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镇 痛 药作用机理及副作用

可待因( 可待因(Codeine)
作用与吗啡相似,但强度较弱。 作用与吗啡相似,但强度较弱。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 10左右 左右。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左右。 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 左右。 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左右。 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 剧烈干咳。 中等程度的疼痛和 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和剧烈干咳。 可致欣快、成瘾,次于吗啡。 可致欣快、成瘾,次于吗啡。
躯体疼痛分两类: 躯体疼痛分两类: 快痛(剧痛) 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快痛(剧痛):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刺激时立即发生,撤除刺激立即消失。由 刺激时立即发生,撤除刺激立即消失。 Aδ-类纤维传导。 Aδ-类纤维传导。
慢痛(钝痛)定位不明确,发生较慢, 慢痛(钝痛)定位不明确,发生较慢,
持续时间较长。由无髓鞘的C-类纤维传 持续时间较长。由无髓鞘的C 导。
(中脑盖前核 使瞳孔缩小,中毒时可 中脑盖前核) ⑸缩瞳 中脑盖前核 使瞳孔缩小, 小如针尖。吗啡缩瞳作用不产生耐受性。 小如针尖。吗啡缩瞳作用不产生耐受性。
⑹其他中枢作用 ①改变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②兴奋脑干化学感受触发区 ③抑制下丘脑释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 )
吗 啡(morphine)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⑴镇痛 ⑵镇静 ⑶镇咳 ⑷抑制呼吸 ⑸缩瞳
兴奋脑干化学感受触发区、 ⑹其他(兴奋脑干化学感受触发区、 抑制下丘脑释放等) 抑制下丘脑释放等
激活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⑵镇静 激活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改善由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 改善由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 情绪反应,并可产生镇静和欣快, 情绪反应,并可产生镇静和欣快,提高痛 降低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性。 阈,降低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性。 ⑶镇咳 (延脑的孤束核)直接抑制咳嗽中枢, 延脑的孤束核)直接抑制咳嗽中枢, 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 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 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 ⑷抑制呼吸 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使呼吸 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通气量减少, 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通气量减少, 其中呼吸频率减慢尤为突出。 其中呼吸频率减慢尤为突出。
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

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镇痛药一、吗啡(一)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本品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钝痛效力大于锐痛,对内脏绞痛须配合解痉药(本品可提高平滑肌张力)。
(2)镇静和欣快感:本品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因而显著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本品可产生欣快感,易导致成瘾,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3)抑制呼吸:呼吸抑制是吗啡致死的原因(4)镇咳:抑制咳嗽中枢。
(5)缩瞳,中毒时呈针尖状(6)其他: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呕吐。
2.心血管系统(1)扩张外周血管体位性低血压(2)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3)保护缺血心肌3.平滑肌(1)胃肠道:便秘①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蠕动减慢,括约肌张力升高②抑制消化液分泌③抑制中枢(2)胆道:胆绞痛,oddis 括约肌收缩(3)其他:子宫张力降低,延缓产程;外括约肌张力高,尿潴留;大剂量收缩支气管,诱发哮喘4.抑制免疫(二)临床应用1.镇痛(1)因本品成瘾性强,仅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烧伤等)。
(2)可用于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吗啡有镇痛、镇静,扩血管作用,因此不仅止痛,尚可消除紧张,减轻心脏负担)(3)胆绞痛、肾绞痛须配合阿托品使用。
2.心源性哮喘3.止泻(三)不良反应1.治疗量: 有眩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嗜睡等副作用。
2.连续反复使用:治疗量 3 次/日,连用 1-2 周即可成瘾,成瘾者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一旦停药则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治疗量吗啡则症状立即消失。
3.急性中毒:剂量过大,可致急性中毒,昏迷,呼吸抑制,瞳孔缩小成针尖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死于呼吸麻痹。
注射吗啡拮抗剂(纳洛酮)解毒。
(四)禁忌症分娩止痛、哺乳期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患者、颅脑损伤、颅压增高病人及肝功能严重减退患者。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引言:镇痛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其作用是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在临床上,镇痛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疼痛、创伤疼痛、慢性疼痛等病症的治疗。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实验动物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动物为实验室常用的小鼠。
分别选取阿司匹林、吗啡和布洛芬作为镇痛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实验前,先对所有小鼠进行基础体温和体重的测量。
然后,按照体重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首先,使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时间。
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接着,使用热尾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的尾巴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尾巴反应时间。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最后,使用正电刺激法测定小鼠的机械痛阈值。
将小鼠的后爪放置在电刺激装置上,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电流强度。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机械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存在差异。
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吗啡对小鼠的热痛阈值、热尾反应和机械痛阈值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
布洛芬对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有显著提高的作用,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疼痛的镇痛作用具有差异。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而吗啡则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疼痛感。
布洛芬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的疼痛刺激方式对镇痛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改变程度比热尾反应更为明显,可能是因为热痛和机械痛是更常见的疼痛类型,而热尾反应相对较少见。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班级姓名实验要求: 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并联系临床应用。
1.材料:恒温浴槽、0.4%哌替啶注射液。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生理盐水, 小白鼠、1ml注射器、天平。
2.实验操作:3.调节恒温浴槽的温度为55℃±0.5℃(必须准确)。
4.本组内分工, 一人看表发令, 一人拿鼠及观察, 一人保持水温及记录结果。
5.当看表人发令时, 立即将一鼠放入恒温浴槽的热板上。
6.以小鼠舔后脚趾为痛觉指标, 计算从放入至有痛觉为止所需时间为痛阈值。
7.用此法反应在40秒内小白鼠3只。
9.将结果记录于统计表上, 并以全班各组痛阈值为计算依据。
10.按下述公式计算痛阈值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值提高百分率=(用药后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说明】如60秒内无反应, 应把鼠取出, 并按60为计算依据。
【结果】实验数据: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小组1 17.46 14.00 9.502 12.50 18.00 23.01 变量 1 变量 23 13.10 10.00 12.36 平均13.965 11.853181824 12.40 6.70 19.50 方差18.184915 11.465301365 16.50 8.00 9.50 观测值11 116 12.50 12.00 7.00 假设平均差07 9.50 16.00 7.91 df 198 5.66 10.85 12.00 t Stat 1.286290129 15.00 13.52 6.00 P(T<=t) 单尾0.10689794410 21.00 12.00 19.50 t 单尾临界 1.72913279211 18.00 9.32 20.18 P(T<=t) 双尾0.213795888t 双尾临界 2.0930240510min后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1 24 18.62 602 15 20 12 变量 1 变量 23 19 17 64 平均32.73727273 22.132727274 23.29 15.24 6.27 方差355.4477218 196.90882185 24 196 观测值11 116 60 20 15.24 假设平均差07 25 60 12 df 188 10.82 6.6 17 t Stat 1.4965066439 39 14 11 P(T<=t) 单尾0.07592525710 60 33 12 t 单尾临界 1.73406359211 60 20 10 P(T<=t) 双尾0.151850515t 双尾临界 2.10092203720min后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1 34.82 20 14.722 60 32 8 变量 1 变量 23 23 22 13.7 平均37.19181818 22.743636364 33 20.05 20 方差336.6311764 190.83444555 60 60 8 观测值11 116 60 15.02 9.25 假设平均差07 24 9 6 df 198 23.29 22 12.83 t Stat 2.0864715219 11 10.49 38 P(T<=t) 单尾0.02532591710 56 18.62 10 t 单尾临界 1.72913279211 24 21 60 P(T<=t) 双尾0.050651834t 双尾临界 2.0930240530min 后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1 21 13.41 10.442 36 18 60 变量 1 变量 23 16 14.6 14 平均32.12909091 23.007272734 21.79 13 19 方差162.5283691 218.23544185 28 18 60 观测值11 116 54.25 14.62 54.25 假设平均差07 46 40 10 df 208 21 29.45 50.72 t Stat 1.5504219989 38.9 17 25 P(T<=t) 单尾0.06836026110 46 60 7 t 单尾临界 1.72471821811 24.48 15 60 P(T<=t) 双尾0.136720521t 双尾临界 2.08596344140min后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1 16 13 602 19 32 7 变量 1 变量 23 18 19 12 平均30.40818182 19.016363644 60 16.45 13.5 方差253.8407764 85.507405455 30 37 10 观测值11 116 15.78 13.56 7.82 假设平均差07 33 24 27 df 168 60 10 19 t Stat 2.0510045519 26.6 10.2 22.5 P(T<=t) 单尾0.02850714510 33 24 27 t 单尾临界 1.74588366911 23.11 9.97 13.7 P(T<=t) 双尾0.05701429t 双尾临界 2.11990528550min后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1 15.17 10.38 20.282 25 28 14 变量 1 变量 23 11.6 17.9 33.4 平均28.45909091 24.431818184 60 11 20 方差302.8368891 238.25441645 25 28 14 观测值11 116 37.28 13.47 10.69 假设平均差07 17 20 6 df 208 60 60 21.28 t Stat 0.5742117919 12 15 10 P(T<=t) 单尾0.28611339510 30 45 10 t 单尾临界 1.72471821811 20 20 60 P(T<=t) 双尾0.572226791t 双尾临界 2.085963441数据分析:哌替啶痛阈值提高百分率复方氨基比林痛阈值提高百分率生理盐水痛阈值提高百分率0分钟0 0 010分钟131.74 88.61 91.1220分钟182.02 121.11 62.2030分钟152.68 99.16 198.8240分钟176.66 73.30 93.3050分钟162.01 119.43 55.97结果分析:通过以上数据及图表, 可得出结论。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阻断疼痛传导:镇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例如,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可以阻断疼痛神经纤维的传导,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
2. 中枢镇痛作用:某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疼痛的感知和处理过程。
例如,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与脑内的μ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传递途径,减少疼痛的感知。
3. 抗炎作用:某些镇痛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或减少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4. 神经调节作用:有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或控制疼痛感。
例如,抗抑郁药物和抗惊厥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来降低疼痛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镇痛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使用镇痛药物时,应根据疼痛的原因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镇痛作用机制

镇痛作用机制镇痛作用机制指的是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如针刺、按摩等对疼痛的抑制作用的机制。
疼痛是由于组织损伤或疾病引发的,它是一种保护机制,提示身体受到伤害或问题。
然而,有些疼痛可能会过度或持续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镇痛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镇痛作用机制:1. 阻断疼痛传递:疼痛信号是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药物可以阻断这种传递。
例如,止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可以抑制一些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减少炎症和相关疼痛。
2. 改变疼痛感受:镇痛药物可以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改变神经细胞对疼痛刺激的感受性。
例如,局麻药可以阻断神经传递,使局部区域无法感受到疼痛。
3. 促进内源性痛阈调节系统:人体内有自动调节疼痛的生理系统,称为内源性痛阈调节系统。
镇痛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这个系统的活动来达到镇痛效果。
例如,阿片类药物可以与大脑内的特定受体结合,释放内源性阿片肽,从而减轻疼痛。
4. 抑制炎症反应:疼痛通常伴随着炎症反应,镇痛药物可以抑制这些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
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以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
5.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于疼痛的感知和体验起着重要作用。
镇痛治疗中,疼痛管理和放松技术可通过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减轻疼痛感受。
总的来说,镇痛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
通过阻断疼痛传递、改变疼痛感受性、促进内源性痛阈调节系统的活动、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心理状态等方式,我们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不同类型的疼痛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愿反应的方式,探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
本实验为镇痛药物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镇痛药物;自我观察;自愿反应;动物模型一、实验目的:研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降低疼痛感。
主要分为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两种。
中枢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鸦片受体,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弱或消除疼痛感。
周围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发生的原因,即抗炎、退热等,从而降低疼痛感。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小白鼠12只吗啡、芬太尼、阿司匹林液体剂量分别为0.1mg/kg、0.1μg/kg和5mg/kg注射器、针头、生理盐水1)将12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
3)待药物吸收5分钟后,利用热刺激法(将热台加热到52℃,将小白鼠的尾巴在热台上放置5秒钟),观察小白鼠的反应。
如果小白鼠表现出舔脚、跃起等疼痛反应,即表示疼痛感强烈。
4)观察时间为30分钟,每5分钟一次,共记录6次。
4. 数据处理:1)每组小白鼠反应次数和表现时间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数据。
2)将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药物的镇痛效果。
四、实验结果:表1 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比较药物反应次数(/3min)平均反应时间(s)吗啡 1.3 1.0芬太尼 2.7 2.2阿司匹林 3.7 3.5生理盐水 4.3 4.0注:数据均为平均值,误差为标准差五、实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果依次递减。
常用镇痛药作用比较

常用镇痛药作用比较
传统镇痛药包括鸦片类、酒精类、抗痛风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非洛地平类镇静镇痛药、抗肿瘤药物、肝素类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等。
1、鸦片类:鸦片是一种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的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发性神经元中间脑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发射而起作用的。
常见的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用于缓解中重度的疼痛,如骨关节痛、硬膜外痛、创伤性疼痛、头痛以及其它部位的疼痛。
鸦片类药物的使用存在较高的风险,可引起中枢性镇静,出现呼吸抑制等致死症状,在临床使用时要慎重。
2、酒精类:酒精能够引起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局部麻醉作用,能够使痛觉系统的活动降低,对疼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疼痛的急性改善,但是由于其有毒性,不宜过量使用,另外酒精还有刺激血管收缩、加重流血、引起心脏病变等不良反应,不宜用于慢性疼痛的镇痛治疗。
3、抗痛风药物:抗痛风药物在药理学上可分为抗病毒药、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其中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异恶唑嗪和氯氟沙星,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从而有效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班级姓名
实验要求: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并联系临床应用。
材料:恒温浴槽、0.4%哌替啶注射液。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生理盐水,小白鼠、1ml 注射器、天平。
实验操作:
1.调节恒温浴槽的温度为55℃±0.5℃(必须准确)。
2.本组内分工,一人看表发令,一人拿鼠及观察,一人保持水温及记录结果。
3.当看表人发令时,立即将一鼠放入恒温浴槽的热板上。
4.以小鼠舔后脚趾为痛觉指标,计算从放入至有痛觉为止所需时间为痛阈值。
5.用此法反应在40秒内小白鼠3只。
6.依次测定每只小白鼠正常痛阈值,二次的平均值为给药前的痛阈值。
7.按下述药物依次给药,每鼠每10分钟测定一次痛阈值,共60分钟。
8.将结果记录于统计表上,并以全班各组痛阈值为计算依据。
9.按下述公式计算痛阈值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值提高百分率=(用药后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说明】
如60秒内无反应,应把鼠取出,并按60为计算依据。
【结果】
1) 实验数据:
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1 17.46 14.00 9.50
2 12.50 18.00 23.01 变量 1 变量 2
3 13.10 10.00 12.36 平均13.965 11.85318182
4 12.40 6.70 19.50 方差18.18491
5 11.46530136
5 16.50 8.00 9.50 观测值11 11
6 12.50 12.00 7.00 假设平均差0
7 9.50 16.00 7.91 df 19
8 5.66 10.85 12.00 t Stat 1.28629012
9 15.00 13.52 6.00 P(T<=t) 单尾0.106897944
10 21.00 12.00 19.50 t 单尾临界 1.729132792
11 18.00 9.32 20.18 P(T<=t) 双尾0.213795888
t 双尾临界 2.09302405
10min后
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1 24 18.6
2 60
2 15 20 12 变量 1 变量 2
3 19 17 6
4 平均32.73727273 22.13272727
4 23.29 15.24 6.27 方差355.4477218 196.9088218
5 24 19
6 观测值11 11
6 60 20 15.24 假设平均差0
7 25 60 12 df 18
8 10.82 6.6 17 t Stat 1.496506643
9 39 14 11 P(T<=t) 单尾0.075925257
10 60 33 12 t 单尾临界 1.734063592
11 60 20 10 P(T<=t) 双尾0.151850515
t 双尾临界 2.100922037
20min后
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1 34.8
2 20 14.72
2 60 32 8 变量 1 变量 2
3 23 22 13.7 平均37.19181818 22.74363636
4 33 20.0
5 20 方差336.6311764 190.8344455
5 60 60 8 观测值11 11
6 60 15.02 9.25 假设平均差0
7 24 9 6 df 19
8 23.29 22 12.83 t Stat 2.086471521
9 11 10.49 38 P(T<=t) 单尾0.025325917
10 56 18.62 10 t 单尾临界 1.729132792
t 双尾临界 2.09302405
30min 后
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1 21 13.41 10.44
2 36 18 60 变量 1 变量 2
3 16 14.6 1
4 平均32.12909091 23.00727273
4 21.79 13 19 方差162.5283691 218.2354418
5 28 18 60 观测值11 11
6 54.25 14.62 54.25 假设平均差0
7 46 40 10 df 20
8 21 29.45 50.72 t Stat 1.550421998
9 38.9 17 25 P(T<=t) 单尾0.068360261
10 46 60 7 t 单尾临界 1.724718218
11 24.48 15 60 P(T<=t) 双尾0.136720521
t 双尾临界 2.085963441
40min后
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1 16 13 60
2 19 32 7 变量 1 变量 2
3 18 19 12 平均30.40818182 19.01636364
4 60 16.4
5 13.5 方差253.8407764 85.50740545
5 30 37 10 观测值11 11
6 15.78 13.56 7.82 假设平均差0
7 33 24 27 df 16
8 60 10 19 t Stat 2.051004551
9 26.6 10.2 22.5 P(T<=t) 单尾0.028507145
10 33 24 27 t 单尾临界 1.745883669
11 23.11 9.97 13.7 P(T<=t) 双尾0.05701429
t 双尾临界 2.119905285
50min后
小组哌替啶复方氨基比林生理盐水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1 15.17 10.38 20.28
2 25 28 14 变量 1 变量 2
3 11.6 17.9 33.
4 平均28.45909091 24.43181818
4 60 11 20 方差302.8368891 238.2544164
5 25 28 14 观测值11 11
6 37.28 13.4
7 10.69 假设平均差0
7 17 20 6 df 20
8 60 60 21.28 t Stat 0.574211791
9 12 15 10 P(T<=t) 单尾0.286113395
10 30 45 10 t 单尾临界 1.724718218
t 双尾临界 2.085963441
2) 数据分析:
哌替啶痛阈值提高百分率复方氨基比林痛阈值提高百分率生理盐水痛阈值提高百分率0分钟0 0 0
10分钟131.74 88.61 91.12
20分钟182.02 121.11 62.20
30分钟152.68 99.16 198.82
40分钟176.66 73.30 93.30
50分钟162.01 119.43 55.97
3) 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及图表,可得出结论。
哌替啶比复方氨基比林的镇痛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