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少年中国——读《西行漫记》有感

合集下载

西行漫记读后感(锦集5篇)

西行漫记读后感(锦集5篇)

西行漫记读后感(锦集5篇)西行漫记读后感篇1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 另我震撼的是在基于当时的延安,在1938年,的结束语,斯诺先生就预言,帝国主义反动派一定会被这个新生力量所埋葬. 另外,也了解到当时共产党不但领导红军加强部队建设,还了解到党还认真做好根据地的行政建设工作,不断研究做好经济工作,发行货币,搞好商务流通.紧紧把握土地政策,以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论身份,不计前嫌,只要是共同抗日都是我们的朋友.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力量.从十几岁的儿童到年事已高的村民,都是生力军.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革命主义的乐观精神,写标语,唱快板,演话剧,每一名红军战士,后勤人员,都保持较高的革命思想纯洁.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和员工一个样,没有多少区分.共同远景就是建立了新中国,自己会种地的去种地,会做工的去做工.我想伟大的斯诺先生,正是基于当时解放区的情况,又和国统区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远瞩的结论.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

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2 在《西行漫记》中,看一个人使斯诺是极感兴趣的,斯诺对他赋予的评价有: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周恩来,这个中等身材,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的纯粹知识分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造反者,他不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还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于是乎,他不仅在斯诺眼里成为了一名罕见的狂热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议而可以膜拜的狂热分子。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黄芷澄:《西行漫记》读书报告黄芷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红色中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红军的兵力有多少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被“共妻”的吗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疑问大至国家,小至黎民百姓的生活。

也许是记者那种锲而不舍寻找答案的本质,促使他展开了红色游记。

1936年6月,一个不谙国语的老外就这样向一个他不熟悉的红色中国出发了,为着就是探寻他满脑子未获解答的问题的答案。

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他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进行实地考察,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作出了深入的了解。

经过四个月的游历,斯诺在10月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

他把数据整理并加以编辑,原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西行漫记》终于诞生。

作为一个西方人,背着一套与中国社会主义理念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思想,斯诺仍能客观真实地把他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绝无半点偏颇。

斯诺完全表现出作为一位专业新闻记者应有的客观性,一份基本的职业精神和操守。

《西行漫记》如实地纪录了红军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不但解答了他满脑子的疑问,也使外界,特别是西方,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了解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是怎么样。

斯诺细致描绘了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把毛泽东,周恩来等形象真实展示在世界面前。

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记录毛主席口述的自传,体现出毛主席的整个战略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史来说有多么重要。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第一篇:西行漫记读书心得《西行漫记》读书心得不了解中国的昨天,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因而我们是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的。

不亲身深入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苏区,便不可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因而斯诺亲自进入苏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终成《西行漫记》。

因而,循着斯诺的足迹,我们似乎也解开了与斯诺进入苏区以前心中一样的谜团。

在斯诺的《西行漫记》刊出之前,中国的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却基本处于被误解、中伤乃至与世隔绝的状态。

经济上的封锁固然可怕,但信息的封锁却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诸如国民党宣传共产党为“共匪”、“红胡子绿眼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等。

又如在西安事变中,所有的消息受到封锁与干扰,人们在这假假真真的信息里实在难辨是非,以至于革命的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我想,比起现在的我们,当时的人们心里更在疾呼——我们需要真相!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不带偏见地介绍给了世界,他以真实而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有着坚定信仰、富于理想、英勇无畏、廉洁自律的人。

斯诺的笔触,既有新闻记者的独特视角,又有观察家严密的逻辑;既有对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又有对大事件大格局的精辟解读;既有对共产党人、共产党政策、共产党根据地之全情投入,亦有对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设的审慎剖析。

大到毛泽东对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见解、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队的纪律规定,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事情经过的来龙去脉,斯诺以他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出众的纪实文学技巧将那时的中国共产党的遭遇完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似乎也如身临其境般处于那战时的烟火之中,只不过如果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否也能不屈地扬起我们的头颅。

当时的苏维埃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斯诺详细地介绍了土地分配、取消苛捐杂税等经济政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结构、少先队、共青团等政治社会团体、慈蔼的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关于货币、税收、贸易、合作社等谈话、老当益壮的教育人民委员徐特立关于文化、学校、扫除文盲的讲话。

初三读后感:《西行漫记》读后感_5

初三读后感:《西行漫记》读后感_5

《西行漫记》读后感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三读后感的《西行漫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

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

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

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苏区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造就了一个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苏区。

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

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

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

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

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读西行漫记(斯诺)有感

读西行漫记(斯诺)有感

看斯诺如何“说话”——读《西行漫记》有感有种说法是,历史最好别从教科书上学来,旁门左道反而好些。

虽然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无论在用词还是因果关系上都存在逻辑问题,但是我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只是想说明,在学习本专业的一年半时间里,我的许多新闻知识都是从课外读物上习得的。

也许这有贬低教科书之嫌,那我换一种说法好了。

课外读物让我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专业,当然,结果就是我更加不知所以然。

大家都知道潘多拉最后的一个盒子里装的是“希望”,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的期待。

我觉得能不能探寻到高深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所期待,发出质疑。

而《西行漫记》一开始吸引到我的也是作者斯诺的好奇心。

一、善于质疑——带着问题出发翻开书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长达三页纸的发问,“中国红军到底是支怎样的队伍?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吗?……”斯诺一连问了81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西方社会迫切想要知道却没有获得真相的问题。

1936年,斯诺带着这些疑问,踏上了去往延安的道路,进行了为时五个月的采访。

作为一名记者,斯诺深知此次采访的危险,用书里的话来说就是,“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中国的确有些“危险”,但是,斯诺的好奇心无疑成了他最大的武器之一。

学者朱光潜曾说过,“人的最大问题在于自身的惰性”。

我觉得,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来分析的话,斯诺当年去“红色中国”的决定无疑是解决了身为人的最大问题。

一个记者,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一颗好奇的心奔赴到一个充满着“生与死”抉择的国度,甚至说只是一片随时会被侵占并改变地名的区域,这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疯狂的行为呀。

但是斯诺去做了。

在为时五个月的采访里,斯诺带着问题前后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获得了第一手材料,获得了自己问题的答案。

写到这里,我想起去年元旦《南方周末》的一篇新年献词因提出了敏感问题而最终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删除修改,这件事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番声讨与抵抗,文章作者最后也离开了报刊,出国深造。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1.西行漫记简介2.读后感3.总结正文(篇1)一、西行漫记简介《西行漫记》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纪实性作品,主要记录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访问中国西北地区时的所见所闻。

通过斯诺的笔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战争的背景、红军的生活、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理念。

二、读后感1.历史背景: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书中描绘的历史背景所吸引。

通过斯诺的描述,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2.红军生活:书中对红军生活的描述让我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了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3.共产党理念:书中对共产党理念的阐述让我对共产党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共产党追求的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这种追求让我深感敬佩。

三、总结《西行漫记》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它,我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红军的生活,也对共产党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篇2)1.西行漫记简介2.读后感3.总结正文(篇2)一、西行漫记简介《西行漫记》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纪实性作品,主要讲述了他在1936年去往陕北根据地的路上所经历的故事。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二、读后感1.历史背景: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艰辛历程。

作者通过描述他所见所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

2.人物形象:斯诺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形象,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语言风格:斯诺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记者的真实感和责任感。

他的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总结《西行漫记》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

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上的艰辛历程,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形象。

漫漫长征路——读《西行漫记》有感

漫漫长征路——读《西行漫记》有感

漫漫长征路——读《西行漫记》有感从太古的“陆上之行”到中国古代环绕中原的“西行”,从传奇的千里马队到“青枫并蒂”的车队,中华民族在古往今来不断地开拓西部之旅,进行着“漫漫长征路”。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火热,这种精神传承至今,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向西部前进,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勇气。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原之行”,最早开始于西周时期,当时西周王室从西安沿西南方向行进,走遍了西北五州,进入汉朝时代,西部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突破。

数千个年头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出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宣统五年(1909年),延安大学学生谢宝庭率领一行三十多人,从延安出发,走遍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完成了“西行”的传奇事迹,并且写下了《西行漫记》,成为让世人瞩目的经典之作。

从古到今,传奇的西行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人豪迈英勇、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中国人正在迈上一步步向前的脚步,挑战未知的西部世界,继续探索发现更多未知的宝藏。

中国正在不断地拓宽西部新路,以崭新的形式继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西方探索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荣耀,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漫漫长征路”。

“漫漫长征路”,这一传统精神,受到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西部探险家的影响。

读《西行漫记》,可以了解更多这段特殊历史的经历:这些探险家从延安出发,经历艰苦的路途,走访许多古代名山大川,经历了风雨,遇到沙漠,也到达了神奇的云海,形成了难以想象的美景,也有过困苦,面对种种磨难,他们始终坚定地前进,勇往无前;匆匆行程,期间经历着各种乐趣和历练,也经历了艰苦的旅程,书中记录了丰富的资料和趣事,更有对这段历史的深刻的思考和感想。

读着《西行漫记》,当我们回首往昔,想象着当初他们踏上漫漫长征路时的情景,一种前行的激情会在不经意间涌入心中;再看看今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壮观,一种承载着广大民族自豪感的力量,也会让我们心里涌出一种深深的惊喜和欣慰。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摘要:
1.介绍《西行漫记》
2.阅读前四篇的感受
3.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总结评价及启示
正文:
《西行漫记》是我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的一部作品,以记录他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旅行见闻为主线,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

在阅读前四篇之后,我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首先,通过阅读这四篇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他不仅关注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还关注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对当地人民的尊重和关爱,让我感受到了一名真正有良知和道义感的作家的风采。

其次,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也让我深感启发。

在作者的笔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贫穷和落后状况被揭示无遗。

他以客观真实的笔触,记录下了当地人民的苦难和挣扎,表达了对改变这一状况的深深渴望。

同时,他也对那些为了改变命运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总的来说,《西行漫记》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和道义感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更揭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灵世界。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
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爽:红色中国,少年中国——读《西行漫记》有感
王爽
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

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后来的他,成为中美两国关系中第一个报春的燕子。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埃德加·斯诺,是那个白色笼罩下的时代最接近真理的人。

红军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九年之久,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拿什么来解释呢?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南京在同他们作战时能利用的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
斯诺开篇就提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确实,如果不深入了解红色社会,外界完全无法想象红军是怎样做到这些的。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红军的这句口号,斯诺是第一个证实者。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

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西行漫记》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正在于斯诺与杰出或无名的红色战士即革命青年们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我深深感触于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红色中国,少年中国。

一、苏区的人民
苏区工厂的工人,生活得原始简单,但“他们知道没有人在靠他们发财,我觉得他们是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和为中国做工,而且说他们是革命者。

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红色剧社的演员“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而且他们给穷人和受压迫者带来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信念。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红军中人人平等。

红军感到是在为自己和群众打仗。

即使是红小鬼,也会说,“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为无产阶级而战。


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共患难之中。

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

斯诺最后的预言被实际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同样适用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

二、那些领袖
他参加红军以后,就把自己给忘掉在什么地方了。

这是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这样的说法同样适用于红色中国的许多人。

林祖涵在45岁时放弃了一切名誉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命运同年轻的共产党人结合在一起。

徐海东近亲远亲共66人被国民党杀害,说起这些他只能惨然一笑。

这些人,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总司令(蒋介石)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令人难忘。

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的首级。

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

我感动于徐海东的一句话。

他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全中国没有人能赶得上,因此革命胜利后,我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三、红小鬼
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

他们
说,他们每天吸收、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擦,露着牙齿笑。

但红小鬼依然觉得:世界是他们的。

他们精神极好。

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

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作用的机会。

红区的士兵、工人、农民都保有对革命的热忱和信心,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红色中国,孕育着一个初生的中国,是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而那些红色中国中的少年,那些为祖国之崛起而读书奋斗的人,与国无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