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和骨髓图片制备

合集下载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介绍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1.采集血液样本
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的手臂上绑上一条绷带,使血管充血,然后用一根针头穿刺血管,将血液采集到一根试管中。

2.制作血涂片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然后用另一根玻片将其涂开,使血液均匀地分布在玻片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以避免血液样本的污染或损坏。

3.固定血涂片
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在一个固定剂中,通常使用的是甲醛或乙醇。

这个过程可以固定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便更好地观察。

4.染色
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放在染色剂中,通常使用的是伊红染或吉姆萨染。

这个过程可以使细胞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5.观察和分析
将染好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例如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癌症等疾病。

血涂片制作流程需要非常小心和精确,以确保获得准确的结果。

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

血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方法、复检

血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方法、复检

04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复检的意义,首先是复核该复检标本的血常规报告的准确性, 其次是在观察血细胞形态时,根据所观察到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提供给临 床有效的信息,要做到保证血常规结果的准确、不漏检、不误诊、不误导。 切实的结合临床,关注已知的患者信息,查看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了解
靠等待自然干燥章。节 PART
血涂片的染色
4、瑞氏染色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 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姬姆萨染 液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成分的着色能力略差。采
用瑞-姬姆萨章复节合染PA液R可T使细胞质、颗粒、胞核等均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患者出现的体章征节、P症A状R(T 必要时要询问临床医生),在此基础上,了解临
床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思路,然后在显微镜下有目的地进行查找,才能做到 有百密而无一疏。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一、正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二、红细胞大小改变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章节 PART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3、卡波环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4、有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5、网织红细胞:是指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 细胞之间的过度细胞,分为4型。Ⅰ型:丝球形,Ⅱ型:网型, Ⅲ型:破网型,Ⅳ型:点粒型(图2-165、2-166、2-167)
红系统细胞形态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制备
二、将推片接近血滴处,然后轻轻接触血滴并压在血滴上,使血滴呈”一”字型展开, 充满推片宽度(如果能做到边缘血量较少,中间血量稍多为最佳)(图1-2,图1-3).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细
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从材料准备、制备
步骤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介绍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一、材料准备
制备血涂片需要的材料有:血液样本、玻璃片、无菌棉签、生理盐水、甲醇、乙醇、甲苯、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等。

二、制备步骤
1.取一块干净的玻璃片,用无菌棉签在玻璃片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血液样本。

2.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使血液样本充分干燥。

3.将玻璃片浸泡在生理盐水中,轻轻摇晃,使血液样本充分溶解。

4.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5.将玻璃片浸泡在甲醇中,固定细胞形态。

6.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7.将玻璃片浸泡在乙醇中,使细胞脱水。

8.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9.将玻璃片浸泡在甲苯中,使细胞透明。

10.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1.将玻璃片浸泡在染色剂中,染色。

12.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3.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制备完成。

三、注意事项
1.制备血涂片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血液样本要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3.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时间控制,避免细胞形态变化。

4.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染色效果不同。

5.制备完成后要注意保存,避免受潮和污染。

总之,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涂片的制备ppt课件

血涂片的制备ppt课件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 后,滴加数滴Wright’s染 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 1~3 min。然后滴加等量 蒸馏水,使其与染液均匀 混合,静置10~15 min。 用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 纸吸干,镜检。
12
结果显示
13
淋巴细胞
14
单核细胞
15
嗜中性粒细胞
16
嗜酸性粒细胞
17
嗜碱性粒细胞
7
由于第一滴血中含单核白细胞较多, 因此弃去第一滴血。
8
推片: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右侧
9
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双凹片,斜置于血滴的前 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 端展开成线状。
10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5°为宜,轻轻将双凹片向 前匀速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
30~45°
11
染色
镜台测微尺
每个大格又可分为10个 小格,每小格的实际长
度为0.01mm
总长0.1mm
20
目镜测微尺
可以通过旋转旋钮 移动目镜测微尺中
交叉线的位置
21
使用方法
1.取下目镜,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面向下放入目镜中, 旋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盖片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 观察,调节焦距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
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大小的测量
1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认识红细胞及各种白细胞的典型形态; 3.掌握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
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将血 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 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 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23
4.移去镜台测微尺,换血涂片,目镜测微 尺测量细胞所占小格数X目镜测微尺每小 格代表的实际长度=被测细胞的实际长度。

实验一 血涂片的制备(1)

实验一 血涂片的制备(1)

实验二、血涂片的制备和血细胞的观察目的要求1.掌握血涂片的的制备方法2.认识红细胞及各种白细胞的典型形态基本原理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

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实验用品1。

器材: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2。

试剂:Wright’s染液:Wright’s色素粉末0.1g,溶于60 ml甲醇.方法与步骤1.采血采血前用70%酒精棉球消毒人的指腹或耳垂,干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或耳垂的皮肤;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因含单核白细胞较多)。

2.涂片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一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滴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45°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图2—2).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初学者可把玻片放在桌上操作.3.染色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Wright’s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 min。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使其与染液均匀混合,静置2~5 min。

用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

4.镜检显微镜观察可见人红细胞为凹圆盘形,无核,淡红色,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白细胞数目少,为圆形。

颗粒白细胞(1)嗜中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直径10-12微米;(2)嗜酸性颗粒白细胞:略大于嗜中性白细胞,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10-15微米;(3)嗜碱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细胞,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的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少,核1—2叶,染成淡蓝色,直径10—11微米.无颗粒白细胞(1)淋巴细胞: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小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大小相似,圆形,核致密,染成深紫色.周围仅一薄层嗜碱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

血涂片制作(分析“涂片”文档)共12张PPT

血涂片制作(分析“涂片”文档)共12张PPT
• 单核细胞 数量少,约占2%-8%,是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胞核 呈肾形、马蹄形,常在细胞一侧,着色比淋巴细胞浅。
• 血小板 为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小体,其周围部分为浅蓝色,中央有细小
的紫色颗粒,常聚集成群,分布于红细胞之间。高倍镜下一般只能看到 成堆的紫色颗粒,在油镜下才能看到颗粒周围的浅色胞质部分。
血涂片的制作和血细胞的观察
2.血细胞观察
制作良好的血涂片厚薄适宜,血膜分布均匀,呈粉 红色。选一厚薄适宜部位置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 倍镜观察全片,了解涂片染色、细胞分布情况,再 用油镜观察.
• (1) 红细胞 数量最多,体积小而圆、均匀分布,呈红 色的圆盘状,边缘厚,着色较深,中央薄,着色较浅, 无细胞核、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 (2) 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红细胞数量少,但胞体大,细 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
• 嗜中性粒细胞 是白细胞中较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50-70%。体 积比红细胞大,主要的特征是胞质中的特殊颗粒细小,分布均匀, 着淡紫红色。胞核着深紫红色,一般分3—5叶,叶间以染色质丝 相连。核分叶的多少与该细胞年龄有关,如核为杆状,则为嗜中 性粒细胞的幼稚型。
• 5.在显微镜下观察红血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在不同渗透环境下的 反应,並比照附图,有没有观察到溶血現象?有没有观察到皱褶的 现象?解释观察到红血球发生不同反应的原因。
作业与思考
• 1.说明红血球细胞在不同渗透 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并讨论原 因。
• 嗜酸性粒细胞 比中性粒细胞略大,数量少,约占7%以下。核常分两叶,着
紫蓝色。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充满粗大、圆形的颗粒,色鲜红或桔红。 •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很少,约占1%以下。在一般血涂片上不易找到,体积比上
述2种白细胞稍小。胞质中分散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深紫蓝色颗粒。胞核形状不 定,圆形或分叶,也染成紫色,但染色略浅,一般都被颗粒遮盖,形状不清。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放大视野,观察患者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下面是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1. 患者采血:医生使用一根细针在患者的手臂、腿或者其他部位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采血时需要注意卫生,以避免感染。

2. 血液制样:将采集到的血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另一张玻璃片将其挤压成一条长条状。

然后用力拉开两个玻璃片,使血液涂匀在玻璃片上。

制样时需注意控制力度和速度,以避免影响细胞形态。

3. 固定处理:将加工好的血涂片放入甲醛或其他固定液中,使细胞保持原状。

4. 上色:将血涂片浸泡在甲苯染料中,使细胞染色。

染色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避免过度染色。

5. 脱水: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浸泡在乙醇中,使其脱去多余的染料。

6. 封片:将血涂片放在玻璃片上,涂上一层透明胶片,使其不受外界污染和损害。

通过以上步骤,制作好的血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1 -。

二、血涂片制备

二、血涂片制备


图1-8
涂制血片的方法
推好的血片
2.血片的染色 血片的染色有多种方法,但常用瑞特氏染色法。 瑞特氏染色法: 先用玻璃铅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线,以防染液外 溢,将血片平放于水平支架上;滴加瑞氏染液于 血片上,直至将血膜盖满为止;待染色1~2min后, 再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并用洗耳球轻轻吹动, 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再染色3~5min;最 后用蒸馏水冲洗血片,待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 干后镜检。所得血片呈樱红色者为佳。
二、血涂片的制备
一般分血液涂片制作、染色、镜检分类计数三步进行。 1.血片的制作 选取一边缘光滑平整的载玻片作推片,用左手的拇指 和中指夹持一洁净载玻片,取被检血液一滴(最好是新鲜 的未加抗凝剂的血液),置于其右端,右手持推片置于血 滴前方,并轻轻向后移动推片,使与血液接触,待血液扩 散开后,再以30°~40°角度向前均速推进涂抺,即形成 一血膜,迅速自然风干(图1-8)。 涂片时,血滴越大,角度(两玻片之间的锐角)越大, 推片速度越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血液分布 应均匀,厚度适当,对光观察呈霓虹色,血膜位于玻片中 央,两端留有适当空隙,以便注明动物类别、编号及日期, 即可染色。反之,重行制作,直至合格后,再行染色。
染色
பைடு நூலகம்
冲 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骨髓涂片的制作
用手术剪刀剪掉大腿部的肌肉,充分暴露股骨,再用大剪刀从上端剪断第2股骨,用中号镊子夹股骨以挤出骨髓,如果骨髓不易取出,可用直头眼科镊插入骨髓腔挑出骨髓,置骨髓于一载玻片上,由于骨髓液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易于凝固,可先在骨髓液内加5~10倍的稀释后鸡蛋清,充分混匀,取1滴至另一载玻片上,涂片。涂片方法同血液涂片,但推片要快并迅速使之干燥。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4)是否有染色性的变化,有无嗜多色性红细胞,中心淡染红细胞。
(5)红细胞内有无异常。观察是否有嗜碱性点彩、豪-乔小体、卡波环状体红细胞、幼红细胞、帕彭海姆氏小体和疟原虫的出现。
(6)有关大小不一,畸形和嗜多色性,可分为轻度±、中度++、高度三个级别。
3)观察白细胞形态
(1)与红细胞比较,判断白细胞数是否正常,是否增加或减少。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
3.细胞染色过浅或过深,待标本干燥后,立即用瑞氏染液或甲醇重新染色数秒或数分钟。
4.保存过久的细胞涂片,细胞染色会退色,可重新染色。
5.新鲜涂片应立即染色。
参考文献
1.杜卓民主编.实用组织学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有关白细胞的种类,要观察大量的白细胞后才可判断是否异常,然后计算白细胞的百分率。在日常检查中,一般只计算100个,但是发现异常或白细胞有增加时,尽量增加到200个。计算的白细胞数越多,白细胞百分率的可信度越高。
4)观察血小板形态
(1)通过与红细胞的比较,判断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是增加或减少。正常情况下每15~20个红细胞中有1个血小板。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附2:【血细胞发育规律】
血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其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1.胞体: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系统则由小变大,原始粒细胞至早幼粒细胞也逐渐由小变大。
2.胞核
(1)大小:由大变小,但红细胞系统例外,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2)形状: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粒细胞核呈分叶状;淋巴与浆细胞系统变化不大。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二)骨髓涂片的染色
同血液涂片。
附1:【染色原理】
1.瑞氏染料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me 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伊红(又名曙红e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2.高倍镜下观察
首先观察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同时可估计白细胞数量增减情况。最后对血涂片的体尾交界的区域进行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标本不太厚容易观察的地方进行油镜观察(如图1-4-2)。
3.油镜下观察边移动视野边观察下列各项:
1)染色是否良好:如果血涂片染色确实不好,应重新染色。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潘志强
2006-3-30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盖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中号镊子:4把
大剪刀:4把
眼科镊:4把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2)观察红细胞形态:
(1)有无人为造成的变形,此外有时载玻片上的碱性物质的溶出(玻璃效应)会导致红细胞呈严重的棘形红细胞。如固定不良(固定液中含有水分时)会导致呈面包圈形红细胞,从而无法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大小如何,是大细胞还是小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一。
(3)形态如何,注意有无畸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新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唇形红细胞)、中心淡染色红细胞、棘形红细胞、胆状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及镰状红细胞等。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30ml
1%Na2HPO420ml
加蒸馏水至800 ml,调PH值到6.5~7.0,定容至1000ml。
甲醇
鸡蛋清:蒸馏水与鸡蛋清按1/1的比例稀释。
中性树胶:如果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将中性树胶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天青颗粒逐渐代之以大量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4)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由大到小。
血涂片的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
在观察染色标本时,首先用肉眼对颜色进行观察。如果是正常的末梢血液则呈粉红色,白血病时白细胞高度增加或骨髓瘤的高γ球蛋白血症等情况下,血涂片会带有蓝色(如下图1-4-1),此时应意识到为异常标本。
2.细胞的染色
既有物理性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彩。
例如: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酸性物质。
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碱性物质。
3.丛玉隆,乐家新,秦小玲,等主编.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附3: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的观察内容
血液涂片:选择10个视野,每个视野内红细胞的数量大致相同,观察红细胞的排列、分布及形态,白细胞的数量及核的变化。
骨髓涂片:全面观察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以确定增生度。分级标准见表:
级别
增生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2/1
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3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严重减低
300/1
再生障碍性贫血
附4:各种典型血细胞的照片(油镜下)
1.血小板
2.红细胞
3.正常白细胞
(2)注意大小的变化。
(3)观察未加抗凝剂而直接从毛细血管采集的标本时,要注意血小板的凝集性(观察由若干血小板凝集的现象。如果呈散在状,则怀疑为血小板无力症)。
(4)观察有无寄生虫,当白细胞减低或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增多时,应注意观察红细胞内有无疟原虫。
实验结果
1.数码拍照
(1)依次在低倍(×10)、高倍(×40)、油镜(×100)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正常与异常的变化。
(3)染色质: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紧密。
(4)核膜:不明显变为明显;原淋巴细胞核膜最厚;原幼粒细胞核膜最薄;原始单核细胞介于两者之间。
(5)核仁:由有至无。清楚的核仁是原始和比较原始细胞的重要标记,呈淡蓝色,随着细胞的成熟而消失。
3.胞浆
(1)量:有少到多。
(2)颜色:深蓝到浅蓝,见于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红细胞与粒细胞的胞浆各逐渐变成桔红和粉红色。
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3.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清洁,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水应近中性,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2)用数码相机拍摄不同倍数下的细胞照片。
(3)输入电脑,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
红细胞呈桔红色,白细胞核紫色,嗜酸颗粒细胞鲜红色,嗜碱颗粒细胞蓝紫色,中性颗粒细胞紫或紫红色,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浆蓝灰色,血小板紫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