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制作

合集下载

血涂片的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布。

3.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制作血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了解血细胞的分布情况,为血液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采血针、酒精棉球、蒸馏水、瑞氏染液、生理盐水、吸管、滴管等。

2. 试剂:生理盐水、瑞氏染液。

四、实验步骤1. 采血:用采血针对指腹进行采血,注意采血时动作轻柔,避免出血过多。

2. 制备血涂片:a. 取载玻片,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净;b. 将载玻片倾斜45°角,用滴管吸取少量生理盐水;c. 将采血针插入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使血液自然流出;d. 待血液流出后,将载玻片放平,使血液在载玻片上形成一薄层;e.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血液上,避免产生气泡;f. 轻轻推动盖玻片,使血液均匀分布。

3. 固定与染色:a. 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固定液(瑞氏染液)中浸泡5-10分钟;b. 取出血涂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c. 将血涂片放入染色液中染色,染色时间为30分钟;d. 取出血涂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4. 观察与记录:a. 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b. 调整显微镜的焦距,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分布;c. 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数量最多,分布均匀。

2. 白细胞:白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细胞核。

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细胞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匀。

3. 血小板: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数量较多。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分布均匀。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了解了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布。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白细胞数量较少,有细胞核;血小板数量较多,无细胞核。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细节 和特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对血涂片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 呈红色,各种血细胞在染色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易于鉴别。该方法染色 效果较为稳定,但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05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采血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为手指或耳垂,确保 采血过程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采血量
根据实验需求,控制采血量,确保足够用于制作 血涂片,同时避免过多采血造成浪费。
采血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血,避免在进食、运动后 等情况下采血,以免影响结果。
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剂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染色剂,确保染色效果良好,能够清晰 显示细胞结构。
染色时间
控制染色时间,确保染色均匀,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冲洗与脱水
在染色完成后,进行充分的冲洗与脱水,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观 察效果更佳。
结果观察注意事项
观察方法
01
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确保观察结果准确可靠。
观察指标
02
关注细胞形态、大小、染色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结果,避免
片面解读。
结果解读
03
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涂片结果,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常用于显 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详细描述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使用苏木素染料和伊红染料对组织切片进 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 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该方法染色效果稳定,但对某些特殊 类型的细胞可能染色效果不佳。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检验课件)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检验课件)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良好的血涂片要求:
厚薄适宜, 头体尾分明, 细胞分布均匀, 边缘整齐, 血膜与载玻片的 两边和两端各留有0.3cm和0.5cm的空隙, 血膜长度占载玻片的2/3 左右。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常见血涂片质量不佳的原因: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2. 厚血膜涂片法
取新鲜血液1滴于载玻片的中央, 用推片 的一角将血滴由内向外旋转涂布, 制成厚薄均 匀、直径约1.5cm的圆形血膜, 待自然干燥后, 滴加数滴蒸馏水, 使红细胞溶解, 脱去血红蛋 白, 倾去水, 血涂片干燥后即可染色并用显微 镜检查。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将推片与载 片保持30°-45° 夹角, 平稳向前 推进至载玻片的 另一端, 残片上 即留下一薄层血 膜。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膜的影响因素:
(1)血滴大小、 (2)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 (3)推片时的速度有关。
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时速度愈快, 则血膜愈厚;反之 血膜愈薄。
载玻片的清洁 血涂片的制备 常见问题处理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涂片的制备
• (一) 载玻片的清洁 • (二) 血涂片的制作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一) 载玻片的清洁
1. 新玻片 1mol/L HCl泡24小时→水洗→干燥。 2. 旧玻片 肥皂水或其他合成洗涤剂水中煮沸20分钟→热水洗→自 来水洗→干燥。(→95%乙醇泡1小时→蒸馏水洗→干后备用)。
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 节染色时的pH值,以达到满意的染色效 果(表1-11)。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染色方法】 1. 加瑞特染液,固定细胞0.5~1min。 2. 加等量或1.5倍量的缓冲液, 并与染液吹匀, 室温下染色 10min左右。 3. 冲洗待干。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介绍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1.采集血液样本
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的手臂上绑上一条绷带,使血管充血,然后用一根针头穿刺血管,将血液采集到一根试管中。

2.制作血涂片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然后用另一根玻片将其涂开,使血液均匀地分布在玻片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以避免血液样本的污染或损坏。

3.固定血涂片
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在一个固定剂中,通常使用的是甲醛或乙醇。

这个过程可以固定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便更好地观察。

4.染色
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放在染色剂中,通常使用的是伊红染或吉姆萨染。

这个过程可以使细胞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5.观察和分析
将染好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例如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癌症等疾病。

血涂片制作流程需要非常小心和精确,以确保获得准确的结果。

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固定等步骤,使血液中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形态。

通过观察血涂片,可以了解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载玻片3. 盖玻片4. 刺血针5. 酒精棉球6. 瑞氏染液7. 滴管8. 烧杯9. 镜台10. 玻片夹四、实验步骤1. 采血:在耳垂或指尖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用刺血针刺破皮肤,使血液自然流出。

2. 涂片:用载玻片沾取第二滴血液,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将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

3. 干燥:将涂好的血涂片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 固定: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血涂片边缘,固定细胞。

5. 染色:将瑞氏染液滴在血涂片上,染色时间为5-10分钟。

6. 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去除多余染液。

7. 吸干: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8. 观察显微镜: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核,血小板较小,形态不规则。

2. 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的形态及血小板的特点。

3. 统计分析:统计血涂片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并计算百分比。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血液涂抹的厚度要适中,过厚会导致细胞重叠,过薄则不易观察到细胞。

2.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细胞变形。

3. 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再进行高倍镜观察。

4.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了解了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血涂片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血液细胞的观察技巧。

血涂片制作的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 观察并分析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制作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技术之一,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学特点,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推片、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2. 试剂: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消毒与采血- 用70%酒精棉球消毒受试者的指腹,待酒精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

- 待第一滴血流出后,弃去,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

2. 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角。

- 平稳地向另一端推出,使血液在载玻片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3. 干燥- 将推好的载玻片在空气中轻轻摇动,使血液自然干燥。

4. 固定- 用瑞氏染液将干燥的血涂片染色,放置约10分钟。

5. 洗涤- 用蒸馏水将染色的血涂片轻轻冲洗,去除多余的染液。

6. 吸水-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7. 观察与记录-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记录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边缘微暗,中间较宽,无细胞核。

2. 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可将白细胞分为以下类型:a. 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分叶状,染色较浅。

b.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c.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d. 淋巴细胞: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浅。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细
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从材料准备、制备
步骤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介绍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一、材料准备
制备血涂片需要的材料有:血液样本、玻璃片、无菌棉签、生理盐水、甲醇、乙醇、甲苯、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等。

二、制备步骤
1.取一块干净的玻璃片,用无菌棉签在玻璃片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血液样本。

2.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使血液样本充分干燥。

3.将玻璃片浸泡在生理盐水中,轻轻摇晃,使血液样本充分溶解。

4.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5.将玻璃片浸泡在甲醇中,固定细胞形态。

6.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7.将玻璃片浸泡在乙醇中,使细胞脱水。

8.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9.将玻璃片浸泡在甲苯中,使细胞透明。

10.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1.将玻璃片浸泡在染色剂中,染色。

12.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3.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制备完成。

三、注意事项
1.制备血涂片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血液样本要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3.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时间控制,避免细胞形态变化。

4.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染色效果不同。

5.制备完成后要注意保存,避免受潮和污染。

总之,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一些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的制作过程以及白细胞的分类方法。

一、血涂片的制作过程血涂片的制作是通过将一滴新鲜的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染色和固定处理后得到的。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在制作血涂片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包括载玻片、血液采集器、消毒液、染色液等。

同时,需要确保工作台面整洁干净,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血液采集:使用消毒液消毒患者的指尖,并轻轻按压以促使血液涌出。

用血液采集器收集一滴新鲜的血液,并迅速将其滴在载玻片的一端。

3. 血液涂布:将另一张载玻片斜放在已涂血的载玻片上,并以一个较小的角度连续向前推动。

这个过程会将血液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并形成一薄层。

4. 染色和固定:待血涂片完全干燥后,将其浸入染色液中,一般常用的染色液包括吉姆萨染色液、伊昔色素等。

染色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染色完毕后,用水冲洗干净,并将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

5. 封片:待载玻片完全干燥后,将其与另一张空白玻片背靠背,使用封片胶进行封片。

这样可以保护血涂片并防止其受损。

二、白细胞的分类方法白细胞是我们体内的一类免疫细胞,其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我们身体内的疾病情况。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白细胞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常规分类:常规分类是根据杆状核的形态特征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通过染色液的颜色变化来识别不同的白细胞类型。

2. 流式细胞仪分类:流式细胞仪是一种高级的实验仪器,可以通过细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它可以根据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表面标记等特征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白细胞。

3. 形态学分类:形态学分类是通过观察白细胞的细胞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种类。

这需要经过专业的细胞学家或医生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型等特点来进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涂片制作
将血标本均匀地涂抹在清洁干燥的载玻片上,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这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很广,特别是对各种血液病的形态学诊断很有价值。

但是,如果血徐片制备不良,染色不佳,常使血细胞的形态学鉴别和诊断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如血膜过厚,细胞重叠缩小;血膜太薄,白细胞多集中于边缘。

因此,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之一。

一、载玻片的清洁
新载玻片上常有游离碱质,必须用约lmol/L HCI浸泡24h 后,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

用过的载玻片可放入含适量肥皂或合成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再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净,用清水反复冲洗,干燥备用。

如急用载玻片,可将其置0、9乙醇中浸泡lh,用蒸馏水洗净后,擦干或烘干备用。

使用载玻片时,只能手持玻片边缘,切勿用手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二、制作血涂片的标本
血涂片既可由非抗凝的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制备,也可由
EDTA抗凝血制备。

EDTA抗凝血中,钙离子被螫合后,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推片时血小板均匀平铺,显微镜下易于对血小板进行观察评价。

但有时可观察到因EDTA引起的红细胞皱缩及白细胞丛集现象。

但随着血液分析仪的逐步普及,血标本多为EDTA抗凝血,除作全血细细胞计数及多参数分析外,制备血涂片也非常方便,虽有上述弊端,但显微镜下易于发现。

三、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很多,如手工推片法、自动推片法、载(盖)玻片压拉法、旋转涂片法、棕黄层(buffy-coat)涂片法及厚血膜涂片法等,现介绍如下。

1、手工推片法取血标本一滴置载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o的平面夹角,平稳地将血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一薄层血膜。

将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皱缩。

一张良好的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边缘整齐,两侧应留有空隙。

玻片的一端应留有贴标签的地方。

涂片的好坏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角度、推片时的速度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边缘不齐、用力不匀或载玻片不清洁
所致。

2、载玻片压拉法取两张贴有标签的载玻片备用,将血液滴于一张载玻片的近中央处,立即将另一载玻片于之贴合,四角对齐,标签一端一个,使贴合后的玻片间留下如标签一样厚的间距。

先将血滴沿纵向轻压展开,再将两玻片横向均匀拉开,得到两张血膜。

此法最适用于血细胞的活体染色,预先将染料滴加在玻片上,干燥后备用。

涂制时先将血液与染料混染一段时间,再按上述方法制成血涂片,显微镜下检查,如网织红细胞的检验。

3、旋转器涂片法旋转涂片器的基本结构是:在与电动机转轴垂直的方向装一水平转盘,正中夹置载玻片。

徐制时将血标本滴加在载玻片的中央,开动旋转涂片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即可制备一张良好的血涂片。

对该仪器的要求应具有低惯性高转矩,开动时能立即加速(5000r/min),关机时能迅速停止(O、25s内)。

使用这种仪器涂片,白细胞及红细胞能均匀分布在玻片上,且形态保持完好。

4、棕黄层涂片法为了获得较多的有核细胞,使用离心的方法,将EDTA 抗凝血作分层离心(RCF—2260g,5min),取红细胞层上的棕黄层(有核细胞和血小板集中层,)作标本,用手工推制成涂片供检查用。

5、厚血膜涂片法从指尖或耳垂取血1滴(约20ul)于载玻片中央,用推片的一角将血由内向外旋转涂布,制成厚薄均
匀、直径约1、5cm的圆形血膜,自然干燥后,滴加数滴蒸馏水,使红细胞溶解,脱去血红蛋白。

倾去水后血膜呈灰白色,干后染色镜检。

厚血膜片因取血量多,待检成分较集中,因此特别适合于疟原虫、丝虫的微丝蚴等的检查。

本篇文章来源于检验在线/ 原文链接:/article/know/wMMDAwMDAwNDQw Mg.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