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组织及血涂片制作

合集下载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介绍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1.采集血液样本
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的手臂上绑上一条绷带,使血管充血,然后用一根针头穿刺血管,将血液采集到一根试管中。

2.制作血涂片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然后用另一根玻片将其涂开,使血液均匀地分布在玻片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以避免血液样本的污染或损坏。

3.固定血涂片
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在一个固定剂中,通常使用的是甲醛或乙醇。

这个过程可以固定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便更好地观察。

4.染色
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放在染色剂中,通常使用的是伊红染或吉姆萨染。

这个过程可以使细胞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5.观察和分析
将染好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例如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癌症等疾病。

血涂片制作流程需要非常小心和精确,以确保获得准确的结果。

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细
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从材料准备、制备
步骤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介绍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一、材料准备
制备血涂片需要的材料有:血液样本、玻璃片、无菌棉签、生理盐水、甲醇、乙醇、甲苯、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等。

二、制备步骤
1.取一块干净的玻璃片,用无菌棉签在玻璃片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血液样本。

2.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使血液样本充分干燥。

3.将玻璃片浸泡在生理盐水中,轻轻摇晃,使血液样本充分溶解。

4.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5.将玻璃片浸泡在甲醇中,固定细胞形态。

6.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7.将玻璃片浸泡在乙醇中,使细胞脱水。

8.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9.将玻璃片浸泡在甲苯中,使细胞透明。

10.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1.将玻璃片浸泡在染色剂中,染色。

12.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3.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制备完成。

三、注意事项
1.制备血涂片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血液样本要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3.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时间控制,避免细胞形态变化。

4.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染色效果不同。

5.制备完成后要注意保存,避免受潮和污染。

总之,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一些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的制作过程以及白细胞的分类方法。

一、血涂片的制作过程血涂片的制作是通过将一滴新鲜的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染色和固定处理后得到的。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在制作血涂片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包括载玻片、血液采集器、消毒液、染色液等。

同时,需要确保工作台面整洁干净,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血液采集:使用消毒液消毒患者的指尖,并轻轻按压以促使血液涌出。

用血液采集器收集一滴新鲜的血液,并迅速将其滴在载玻片的一端。

3. 血液涂布:将另一张载玻片斜放在已涂血的载玻片上,并以一个较小的角度连续向前推动。

这个过程会将血液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并形成一薄层。

4. 染色和固定:待血涂片完全干燥后,将其浸入染色液中,一般常用的染色液包括吉姆萨染色液、伊昔色素等。

染色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染色完毕后,用水冲洗干净,并将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

5. 封片:待载玻片完全干燥后,将其与另一张空白玻片背靠背,使用封片胶进行封片。

这样可以保护血涂片并防止其受损。

二、白细胞的分类方法白细胞是我们体内的一类免疫细胞,其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我们身体内的疾病情况。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白细胞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常规分类:常规分类是根据杆状核的形态特征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通过染色液的颜色变化来识别不同的白细胞类型。

2. 流式细胞仪分类:流式细胞仪是一种高级的实验仪器,可以通过细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它可以根据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表面标记等特征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白细胞。

3. 形态学分类:形态学分类是通过观察白细胞的细胞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种类。

这需要经过专业的细胞学家或医生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型等特点来进行分类。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1.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制备需要用到标本采集工具如无菌化的注射器、针头、试管、硅化玻璃片以及一些实验室试剂如无菌生理盐水、巴氏溶液和电解溶液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患者指尖的表面清洁卫生。

(2)选择一个适合的静脉穿刺点,通常是患者的中指或无名指。

(3)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使其干燥。

(4)将无菌化的注射器连接到无菌生理盐水的瓶口上,并抽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5)将针头插入穿刺点后,将生理盐水匀速注射入患者的静脉内。

(6)在生理盐水滴入试管的同时,用眼微观检查,如果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和管道内,即可采集。

宜用自来水洗净试管外表面,先不带盖座放倾空液。

(7)用试管夹夹住注射针,将针头推入试管内,然后轻轻射入试管底部液面下,同时向上抽手,保持抽液缓慢,可避免气泡产生。

(8)将采集到的血液缓缓带走,同时注入试管内,让其与100ml巴氏溶液进行搅拌。

(9)将混合液倾入瓷漏斗中,从中取出干燥了的血细胞。

2.血涂片的染色血涂片染色可使用湿涂片法或干涂片法,其中湿涂片法应用更广泛。

下文将以湿涂片法为例进行介绍。

(1)取一根硅化玻璃片,用纸巾或棉球擦拭干净。

(2)用血涂片染色钳将准备好的血涂片床放在玻璃片上。

(3)将一滴适量的Wright液倒在血涂片的中段。

Wright液包含了染色剂和辅助剂,其中主要成分是吡啶基甲重氮盐和三氧二氮菲盐。

(4)用另一根玻璃片的尾部将液滴均匀地扩开,并迅速在血涂片上来回涂抹,在染液与血涂片上充分接触并混合。

(5)保持血涂片在室温下静置5-10分钟,以促进染色反应的进行。

(6)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上的染料,并将其晾干。

3.血涂片的观察与分析观察血涂片需用光学显微镜,常规放大倍数为1000倍。

观察血涂片时,应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核形态、细胞质染色情况及相关细胞间的比例等。

根据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初步评估出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及其可能的病理性质,如感染、贫血等。

总结: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是血液检查中重要的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血涂片制作SOP

血涂片制作SOP
1.目的
血涂片的显微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2.试剂
瑞氏染液(伊红-亚甲基蓝)
3.操作
3.1取干净载玻片一张,手持玻片两端。
3.2用微量吸管取新鲜血液,将血液滴在距离载玻片一侧4-5毫米处。
3.4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的一段至于血滴的前方,向血滴处移动,触碰到血液,使血液迅速均匀分布在推片与载玻片的接触处。
4.1使用玻片时手持玻片边缘,切勿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4.2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
4.3血片制好后最好立即固定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
4.4血膜未干透,细胞尚未牢固附在玻片上,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因此血膜必需充分干燥。
3.5将推片与载片呈30-45°角,平稳地向载片另一端推出。
3.6将推好的血片在空气中摇,使之自然干燥。
3.7将瑞氏染液(伊红-亚甲基蓝)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半分钟。加等量蒸馏水(或缓冲液)与染液混合再染5分钟。
3.8最后用蒸馏水把染液冲掉,用吸水纸

血涂片制作

血涂片制作

• 嗜中性粒细胞 是白细胞中较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5070%。体积比红细胞大,主要的特征是胞质中的特殊颗粒细小, 分布均匀,着淡紫红色。胞核着深紫红色,一般分3—5叶,叶 间以染色质丝相连。核分叶的多少与该细胞年龄有关,如核为 杆状,则为嗜中性粒细胞的幼稚型。
• 嗜酸性粒细胞 比中性粒细胞略大,数量少,约占7%以下。核 常分两叶,着紫蓝色。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充满粗大、圆形的颗 粒,色鲜红或桔红。
• 单核细胞 数量少,约占2%-8%,是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常在细胞一侧,着色比淋巴细胞浅。
• 血小板 为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小体,其周围部分为浅蓝色,中 央有细小的紫色颗粒,常聚集成群,分布于红细胞之间。高倍 镜下一般只能看到成堆的紫色颗粒,在油镜下才能看到颗粒周 围的浅色胞质部分。
普通生物学——
实验六 血涂片的制作和 血细胞的观察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实验目的
•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观察红血球的形态及 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来自材料和用品• 材料
– 人血或鱼血
• 主要用品
– 显微镜 酒精 棉花 5﹪ NaCl 0.9% NaCl 盖玻片 蒸馏水 载玻片
•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很少,约占1%以下。在一般血涂片上不易 找到,体积比上述2种白细胞稍小。胞质中分散着许多大小不一 的深紫蓝色颗粒。胞核形状不定,圆形或分叶,也染成紫色,但 染色略浅,一般都被颗粒遮盖,形状不清。
• 淋巴细胞 数量较多,约占20%-40%,可见中、小型,淋巴细 胞。其中小淋巴细胞最多,略大于红细胞。核大而圆,几乎占据 整个细胞,染成深蓝紫色。胞质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 状天蓝色或淡蓝色的胞质。中淋巴细胞比红细胞大,胞质较小 淋巴细胞的稍多,着色较浅。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 也染成深蓝紫色。

血涂片制备的操作方法

血涂片制备的操作方法

血涂片制备的操作方法血涂片制备是一种用于检查血液细胞形态和计数的常见实验方法。

以下是血涂片制备的详细操作方法:1. 实验前准备:-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玻璃刮片、镊子、培养皿、荧光显微镜片、血液采集管、无菌生理盐水、硝酸盐涂片、形态涂片、涂片染色试剂(Wright 染色液)等。

- 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方法,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措施。

2. 血液采集:- 选择一个合适的采集部位,一般为患者的指尖或耳垂侧面。

- 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清洁采集部位,消毒使用无菌棉球沾取酒精擦拭。

- 使用无菌注射器或针头,通过轻轻按压患者的采集部位,采集足够的血液样品。

3. 血涂片制备:- 先将玻璃刮片清洗干净,并在一侧的一个角落上写上标签,以示采集来源。

- 取一滴血液样品,将其滴在玻璃刮片的一端,并迅速将另一张刮片斜放在接触点上。

- 刮片形成一个小角度,然后将两张刮片迅速向前移动,使血液样品均匀涂开。

- 在制备血涂片的同时,要注意控制制片速度和角度,以保证血液样品的均匀和适当稀释。

4. 干燥与固定:- 制片完成后,应将其垂直放置在一个干净、无尘的地方,以允许刮片的自然干燥。

在炎热的季节或高湿度的环境中,可以使用加温脱水槽,将温度设定在37-40摄氏度,以加速干燥过程。

- 干燥后,将血涂片固定,可使用60-70%乙醇或其他合适的固定液,将刮片浸泡在固定液中1-2分钟,然后取出并晾干。

5. 涂片染色:- 取出固定的血涂片,逐一浸泡在Wright染色液中,浸泡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需要调整。

- 取出血涂片,用流动自来水轻轻冲洗,将多余的染色剂冲洗掉,直至冲洗水流变为清澈。

- 将血涂片倒挂在流动自来水下自然干燥,避免用纸巾擦拭,以免造成细胞形态的破坏。

6. 显微镜检查:- 取一滴橄榄油滴于血涂片中心,并将其覆盖与荧光显微镜片。

- 将显微镜调至合适的倍数,放入血涂片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 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细胞数目,评估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及数量、血小板计数等。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涂片的制备过程。

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血液样本、玻片、洗涤液、染色剂和显微镜。

确保所有设备和材料的清洁和无菌。

接着,取一滴新鲜的全血样本,通常是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采集。

使用无菌的针头或采血针,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滴在玻片的一个端面上。

然后,迅速将另一片玻片倾斜放置在滴在玻片上的血液样本上。

保持两片玻片之间的角度,使血液在两片玻片之间均匀分布。

接下来,用轻而均匀的压力将两片玻片滑动开,使血液在玻片上均匀分布。

这个过程需要快速进行,以避免血液凝固。

然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立即在通风处晾干。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几分钟时间,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血涂片晾干后,可以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剂有Wright染料和Giemsa染料。

将血涂片浸入染色剂中,按照染色剂的说明进行染色,一般需要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染色完成后,用洗涤液轻轻冲洗血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然后,用纸巾轻轻擦干血涂片,并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

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倍率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进行疾病诊断、治疗监测或科学研究。

总结起来,血涂片的制备包括采集血液样本、制备涂片、晾干、染色和观察等步骤。

正确的制备过程和技术操作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至关重要。

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它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神经原纤维
猫脊髓横切片(Cajal银染色)观察。在这张切片上 主要观察神经原纤维的形态。 (一)低倍镜观察 脊髓横切面中央呈“H”形,染成棕黄色的部分为灰 质,灰质较宽的一端为脊髓灰质前角。 在灰质前角处可见大而呈多角形有突起的细胞,为 多极神经细胞。 (三)高倍镜观察 可以看到胞体和突起内均有棕褐色细丝状的结构, 此即神经原纤维。它们在胞体内排列成网状,而在突起 内则平行排列。
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以气管为例观察该结构,气管腔面粘膜上皮即为假复层 纤毛柱状上皮。 细胞排列紧密,界限不清,其间夹有透亮的杯形细胞。 胞核位置高低不等。依细胞的形状、胞核位置分为四种细胞。 1.基细胞,细胞成锥体形,基部宽顶部窄,不能达到上 皮游离面。胞核排列于整个上皮的下部。 2.梭形细胞,细胞的两端尖细,中间略宽。其胞核排列 于整个上皮的中部。 3.柱状细胞,胞体抵达上皮游离面。细胞的游离面有微 细而整齐的纤毛。胞核排列于整个上皮的上部。 4.杯形细胞,夹于柱状细胞之间,游离面无纤毛。胞核 排列于整个上皮的中部。
实验一
基本组织观察及血涂片制作
【目的】
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器具】
显微镜,单层扁平上皮、甲状腺、小肠、 气管、膀胱、食管、骨骼肌、心肌、脊髓、大 脑皮质、小脑皮质、坐骨神经、人头皮、环层
小体切片,结缔组织铺片,骨磨片,运动神经
元涂片,运动终板压片。载玻片,镊子,手套,
解剖盘,小鼠,瑞氏染液、缓冲液。
十、骨骼肌
猫骨骼肌纵、横切片的观察。 (一)低倍镜观察 找到纵切(肌纤维长条形)及横切(肌纤维多边形) 的肌纤维。在肌纤维间有结缔组织。 (二)高倍镜观察 1.纵切面 肌纤维长条形,外为肌膜,紧贴肌膜 内方,有许多染成蓝紫色的卵圆形胞核。肌原纤维沿着 肌纤维长轴排列,有明显的横纹,染色深的为A带,染 色浅的为I带。 2.横切面 肌纤维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圆形,外有 肌膜,卵圆形的胞核紧贴肌膜内侧。
十四、小脑梨状细胞
标本的浅层是皮质,在皮质内用低倍镜观察,梨
状神经元的胞体大,似梨形或烧瓶状。从胞体一端发 出1-3个粗大的树突,由此树突再反复分支,形成扁 柏树枝状。从胞体另一端可看到一条轴突,因切片关 系所见到的轴突有长有短。
十五、大脑锥体细胞
标本的浅层是皮质,在皮质内用低倍镜观察,锥体 细胞的胞体形似圆锥,从其尖顶发出一条最粗的树突为 顶树突,由顶树突反复分支,逐渐变细。另外还有一些
十一、心肌
猴或狗心肌切片观察。 (一)低倍镜观察 纵切面心肌纤维为有分支的带状,横切面心肌纤维为 不规则的圆形。 (二)高倍镜观察 在纵切面上,心肌纤维彼此分支吻合成网状。胞核卵 圆形,位于纤维中央。把显微镜的虹彩光圈缩小,光线放 暗一些,可见到心肌纤维的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 在肌纤维及其分支上可见染色呈深蓝色的梯形横线,即为 闰盘。肌纤维之间有结缔组织及血管。 在横切面上,心肌纤维为不规则的圆形。有的有胞核, 有的无胞核,这是由于切片切到或没切到胞核的缘故。
取猫的肠系膜切片(H-E染色)用低倍镜观察,可以 找到纵、横切面的环层小体。在纵切面上可见环层小体呈 卵圆形。若切面正切到小体的中心,则可见小体的中心为
一条棍状结构(内柱),其外周为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结
缔组织纤维层,各层之间夹有扁平结缔组织细胞。在小体 一端可见到一条有髓纤维,它在穿过结缔组织纤维板层时 失去髓鞘。所以,在内柱中只看到被染为红色的轴突。
十九、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压片(氯化金法)观察。 (一)低倍镜观察 骨骼肌纤维呈浅蓝紫色,有的呈紫红色。肌原纤维 的横纹清晰可见。神经和神经纤维呈黑色。神经纤维的 末端成爪状分支,附于肌纤维表面,与肌纤维附着处形 成的椭圆形板状隆起,即为运动终板。
(二)高倍镜观察
可见运动终板的爪状分支末端常呈钮扣状膨大。
【基本组织观察】
一、单层扁平上皮
有肠系膜铺片银染色和切片HE染色两种装片。 银染色片上细胞呈多边形,边界锯齿状,清晰 可见,由于硝酸银感光沉淀为黑色。 HE染色片上可见上皮细胞核为扁平状,染成蓝
紫色,胞质着红色,细胞边界不清。
二、单层立方上皮
以甲状腺滤泡为例观察该结构,甲状腺滤泡壁细胞即 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 HE染色片上可见细胞核呈圆形或近圆形,排成一列, 着蓝紫色,胞质着红色,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游离面和 基底面清晰可见。
பைடு நூலகம் 【血涂片制作】
一、每小组取 1 只小鼠,摘眼球取血,
每位同学滴 1 滴于载玻片右端。
二、取第 2 只载玻片,斜置于第 1 只载 玻片上的血滴左缘,待血充盈于两片夹角处, 向左推动第 2 只载玻片。 三、在晾干的血片区滴加瑞氏染液为血细
胞着色,2-3 min后,滴加约 1.5 倍的缓冲液,
静置 10-15 min,清水缓慢洗去染液,镜检。
九、骨
人骨磨片观察。骨组织内的软组织(神经、血管、淋 巴管、结缔组织)及细胞都已腐烂,仅留下空腔和管道。 因光线折射关系,这些空腔和管道均呈现黑色, (一)低倍镜观察 可见许多骨板呈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结构,即骨单位。 每个骨单位的中央有一个黑色、较大的圆形管道的横断面 即为中央管,在此管周围有许多成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 板。 (二)高倍镜观察 骨板内或骨板间有许多扁的卵圆形呈黑色的小腔隙即 骨陷窝。骨陷窝向四周发出许多细小的黑色分支,即骨小 管。
十二、尼氏体
牛脊髓灰质涂片(Nissl染色)观察。因为是涂 片,所以可以较完整地显示出神经元的结构。这种染 色可以把胞核及尼氏体染成蓝色。 (一)低倍镜观察 可见染成深蓝色、具有多个突起的多极神经元。 (二) 高倍镜观察 在胞体内有圆球形染色较浅的胞核,其中央有一 染成深蓝色的核仁。胞质内含有许多不规则的染成深 蓝色的小块,即尼氏体。胞体周围发出许多突起,这 些突起大多为树突,因为轴突只有一根,所以在涂片 上有时很难看到。
十七、触觉小体
用低倍镜观察人皮肤切片(银染色),了解触觉 小体的形态及分布。先找到皮肤的复层扁平上皮,上 皮下面为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突向上皮形成许多乳头,
在乳头处可找到卵圆形的触觉小体。触觉小体外包有
很薄的结缔组织被膜,其中含有横列的扁平细胞,神 经纤维呈黑色,盘曲在触觉小体内。
十八、环层小体
六、复层扁平上皮
人或猫食管切片(H-E染色)观察。 (一)肉眼观察 先辨别朝向食管腔的粘膜层。 (二)低倍镜观察 管壁粘膜的最内面着色较深的一层即复层扁平上皮,可 见由数层至十几层细胞组成,有的地方较厚,有的地方较 薄,所以基底面呈波浪状。 (三)高倍镜观察 和结缔组织交接的最深的一层细胞呈低柱状,细胞排列 紧密,胞核椭圆形,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部。中层为几层 多角形细胞。接近表面的细胞渐变为扁平状细胞。
较细的树突从胞体其他部位发出。若切片正切到轴突,
则可见一条轴突从锥体细胞的底部发出。换用高倍镜观 察树突的分支,可见其表面有许多鼓槌状小突起,为树 突棘。
十六、有髓纤维
1.低倍镜观察 可见神经纤维一条一条较紧密地平行 排列。 2.高倍镜观察 在每条神经纤维中央,见一条紫红色 的线条为轴突。轴突外围包有髓鞘。髓鞘在制片过程中因 类脂质被溶解,因而只剩下红色的蛋白质网状支架。在髓 鞘之外很薄的膜为神经膜。每条神经纤维上相隔一定的距 离,由于髓鞘中断而形成的缩窄,即是郎飞结(ranvier node)。两结之间的神经膜含有一个染成蓝紫色椭圆形的 胞核,但在切片上不一定都能切到。
返回
五、变移上皮
兔膀胱切片(H-E染色)观察。 (一)肉眼观察 先辨别朝向膀胱腔的粘膜层。 (二)低倍镜观察 从粘膜层表面寻找上皮,可看到上皮细胞排列层次较 多,表层细胞较大,深层细胞较小。 (三)高倍镜观察 基层细胞最小,呈近似立方形,排列较密。中层细胞呈 多角形或倒置的梨形。表层细胞较大,为较阔的方形,游离 面略呈弧形,靠游离面的胞质着色深,有的细胞可见双核。
七、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兔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铺片(H-E染色)观察。 1.胶原纤维,染成粉红色、较粗。 2.弹性纤维,染成深红色、较细。
八、软骨
兔气管软骨切片(H-E染色)观察,气管壁内的蓝紫 色“C”字形结构为透明软骨,即气管软骨。 (一)低倍镜观察 在透明软骨中可见染成蓝紫色的基质和位于陷窝内的 软骨细胞。在软骨中央部分的软骨细胞较大,呈椭圆形或 圆形。经常2-4个成群存在。 (二)高倍镜观察 在H-E染色切片中看不到细胞间质内的胶原纤维。基 质染成蓝紫色,在陷窝周围的基质染色较深。有的切片由 于在制作过程中软骨细胞脱落,使基质中显现出一个个白 色空腔,即软骨陷窝。有的切片由于在制片过程中使部分 软骨细胞有所收缩,所以在软骨细胞周围出现白色间隙, 这也应是陷窝的一部分。
三、单层柱状上皮
以小肠为例观察该结构,小肠绒毛粘膜上皮细胞 即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HE染色片上可见细胞核呈长椭圆形,染成蓝紫色,
位于细胞基底部,排成一列,染成蓝紫色,胞质染成
红色,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游离面和基底面清晰可见。 柱状细胞间散在有杯形细胞,杯形细胞上端的胞 质内有粘液分泌颗粒,在切片上呈卵圆形空泡状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